查看原文
其他

20b第3冊 第二十卷.B面P.119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3册 第二十卷.B面P.119

00'08"
  忏悔清净,这个清净有它的深厚的内涵在,所以同样所得到的内涵也就不一样了,单单忏悔得到的是翻邪三归,忏悔清净得到五戒的戒体,功效就完全不一样!下面再讲「作法」,「差别」就是要作哪些事情。最后「料简杂相」,怕混淆,还要把它每一个地方细细地分别说明一下。分七项。好!现在我们看第一项戒德高胜。

第一项 戒德高胜

00'48"
【《羯磨》注云:「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业疏》释云:「初受戒时,已行三施尽众生界。故财有量不及此也。 尽形不盗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已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徧众生界。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01'41"P.120
  那么这个《业疏》就解释《羯磨》注,这个《羯磨》本身就是律上面,这个律,换句话这个三藏,这个三藏当中批注都是经律论当中。那么《业疏》的解释,那就是道宣律祖,这个道宣律祖的文我们还是不懂,下面还要元照律师的《济缘记》来解释。这一段一口气念完了再一一解释。

  • 戒德高胜

    • 初总示

    • 二别列

      • 一财施

      • 二无畏施

      • 三法施

    • 三通结

      • 一财施局狭

        • 一不具三施

        • 二不徧生境

      • 二财施生过

02'13"
【《济缘》释《疏》云(《疏》,还要来解释它):「初总示。以初受时,立誓断恶徧生境故。财法无畏施为三施。 尽下二别列。不盗不妄取即是施财,不杀无侵恼即施无畏,此二自行令他仿之即法施也。财施济彼困穷,无畏令他安乐,此二即慈悲也,法施使彼开悟即智慧也。三者既备,其胜可知。 财下三通结,初句示财施局狭。一不具三施,二不徧生境。集下明财施生过。集则不免贪求,散则宁无取舍,得者则喜,不得则瞋,能开烦恼,故不及戒。」】

03'12"
  这个是戒德的高胜,现在把它一步一步来解释。那么经当中告诉我们,我想这个容易懂,说经当中说有善男人、善女啊布施──布施就是把自己的钱财帮助别人,说布施的内涵「满四天下众生」。哇!这样。拿我们现在来说的话,这四天下就算地球吧!地球上面有多少?五十亿人口。然后不但是送他一块钱、一百块钱哦,「四事供养」,古人说的四事就是说他的生活的全部内容。这个五十亿人口的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你供养他,这个布施不得了耶!的确不得了耶!何况现在我们的世界上面,以我们信佛的人来说,这个五十亿人口当中还有很多出家人对不对?我们说,欸,这个出家人功德很大哟!不是供养一个哦,庙,你样样供养他,这么大!说不定还有很多罗汉哦、还有菩萨哦!这样。

04'22"
  下面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喏,持戒的功德一天一夜噢!现在这里讲的什么戒?五戒哦,不是八关斋戒哦,这功德这么大啊!为什么呢?因为「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别的都有限,它戒法包含的是什么?情、非情境。实际上拿世间我们来分类,世间是无量无边的内涵,可是你可以分成功很简单地归纳起来,不外乎依、正两样──依就是无情,我们人所依靠的、滋养的;正就是情,对不对?这个戒法没有一样不包括在里头,所以它这么大。

05'17"P.122
  下面呢解释,这个解释说「初受戒时」,为什么这么大呢?当你受戒的时候,受戒有个特征,第一个「要期」,这个受是「誓受」,自己愿意的哦,不是人家强逼你的哦!因为你自己愿意所以你才有淳重心,这个是有它的特点的。所以这个誓本身是非常强盛的愿望,所以要期誓受。第二,「遍该生境」。要期誓受这个是淳重心,还有呢,这个誓受的话,一定尽形尽寿;这个尽形尽寿其实已经包括了遍该生境,可是我们为了更容易了解起见,所以再加遍该生境。关于这一点今天再解释一下。

06'13"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过程一定有三个内涵。我帮你,所以我、你、帮三样东西,对吧!我害你。怎么帮法?给钱给你;怎么害你?打你。是不是都是这样啊?就是说,我这是一个,你是一个,中间所行的法。所以造业过程当中:事,这个是你,这样,意乐、加行这个是法,究竟,好啰!这个重新说一下:事是你;意乐是我;加行、究竟──所行的法,是不是这样?对!

07'10"
  现在我造任何业,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不是每一个人自我?自我一生过程当中,一定对我们所现前的一切情、非情境。这个情、非情境是无量无边,但是对这个无量无边的情、非情境,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不外从你出发。你造的业是你的,我造的业是我的,我们修行就修这个。所以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境是无量无边的,但是对他个人来说,能对境的每一个人的「我」,这个是当下的当体一个。而这个当体本身呢,就在无限的时空当中,造种种的业。现在我「尽形」,包括了什么?我所对的境;「尽寿」,包括了所深远的时。所以尽形寿是不是已经包括了遍该生境在里头了?如果说你从它的内涵的深细去看,对不对?有没有一点遗漏啊?有没有一点遗漏啊?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照这个佛去做,不管外面的境况是如何,总之你不管是,只要你这个生命存在,只要在这个时间当中,你一定照着佛去做,所以它实际上这个尽形寿有这个内涵在。

08'47"
  不过怕不清楚,还对外面的境界来说。所以我对外面的境叫「遍该生境」,不杀,不是说「欸,蟑螂我可以不杀,蚂蚁不行;那蚂蚁可以不杀,蚊虫不行。」这个不算!「这个人对我有好处,我可以;这个人对我有害处,这个我放不下。」这个不可以!这样,所以这个特征就在这里。

09'11"P.124
  所以他说刚一受戒的时候怎么办哪?「已行三施」,已经布施了三施了。为什么行三施?下面再说。而且「尽众生界」,就是尽众生界!刚才说不管你从尽形寿来说,还有遍该生境来说,是不是尽众生界?那么为什么说尽三施,下面会解释。财,有量的,财施永远有量的,现在那个尽众生界这是个无量的哟,所以财绝对不能。下面「尽形不盗」,如果尽形不盗的话,「已施法界有情之财」;不杀呢,「已施法界有情无畏」;然后用这个戒法「行己化他」就是法施,是不是遍法界?所以这个三施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10'08"
  下面还有了,财──局狭,财是局限的、狭,而且这个财是「集散之法」。不但集散之法还有什么?开烦恼之门。财的的确确啊!这个钱摆在这地方,看看那个花花银子人人都好看,送出去的心里有点痛心。布施不是这样,你了解了:「哦,这个以前光贪,不相应,所以我现在不可以,拿这个来做!」内心当中的认识完全不一样。一个,财施也许为了世间,「哎哟,这个有功德我就施一点!」这样。所以你有功德所以施一点是什么?还是贪这个功德而去做。现在你皈依,由皈依而持戒,是了解:「这个是痛苦的根源,不可以、舍离它!」所以由正知见而策发的,这个内涵也不一样。正知见是正对治烦恼的,所以它前面这个是开烦恼之门,「戒法清澄」,这两个根本不一样,跟前面这个开烦恼门不相应,「绝斯事」。这个是用《业疏》来解释《羯磨》。

11'26"
  下面《济缘》来解释《业疏》,重说一遍。「初总示」,上面这个《业疏》分成功三部分,哪三部分呢?第一个总,第二个别。为什么叫总,为什么别呢?「总」就是整个地讲戒,「别」就是讲那么戒什么?五戒嘛,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是分别地来说明,这样。第三个,再下面叫「通结」,整个地来一个结论,也不必把杀、盗、淫、妄一个一个说,整个地共通地来结论,再说明一下,所以分三部分。

12'13"
  那么现在我们看「总示」,「以初受时,立誓断恶遍生境故」,这个就是我们受戒的时候,受戒的时候要期誓受、断一切恶,而且所断的这个对象并不限于某一个境、某一种状态,而遍法界一切生──小乘的话,遍三千大千世界,大乘的话,遍法界,所以「遍生境故」。那么财施、无畏施等等,这个就是都是三施,前面解释已经解释过了。

13'00"
  「尽下」呢,就是「尽形不盗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等等,是「别列」,分别地一个一个说明。「不盗、不妄取」,是财施;「不杀、无侵恼」,是施无畏;那「此二自行令他仿之」,是法施。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这个。上面不是说财施叫「局」,怎么局呢?财施是「济彼困穷」,单单财施你把财帮忙人家,最多帮忙他解决穷困,这样,然后实际上这个叫局。现在我这个尽形不盗、不杀不是,什么三施呢?「无畏施令他安乐」,不杀不是无畏吗?「此二即慈悲也。法施使彼开悟即智慧」,现在我这地方是又是慈悲、又是智慧,「三者既备,其胜可知」,所以当然不是前面这个财可以比得上的;所以财是局,而且有种种的……现在这个不一样。

14'14"P.126
  再下面,「财下三通结,初句示财施局狭。一不具三施,二不徧生境。」这个是容易了解的,财施既不具足三个,而且不会徧生境。「集下明财施生过」,那么这个解释一下。前面怎么说呢?「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所以说它这个财施有种种过失。集的时候──集是收集起来,收集起来「不免贪求」,那是我们赚钱,难免的,「喔唷,这个赚钱生意!」做这个生意一定跟贪心相应,这样。散的时候,啊!难免心痛,他怎么说?「宁无取舍」,对!就这个样。然后就算不心痛,我们也想想:「欸,这个有功德,多送他一点;这个没有功德,可不行!」这是平常我们都是心里面都在这个上面,反正这种事情一定都是这个生死杂染之法。还有呢,「得者则喜,不得则瞋,能开烦恼,故不及戒。」这是特别说明戒德高胜第一段。下面又来,

15'36"
【《羯磨》注续云:「论云:由戒故施得清净也。」】

论上面告诉我们:布施啊,要由戒这个布施才真正清净。没有戒的话,这个布施一定不清净。这个不清净的布施对我们来说──三世怨,三世怨往往比没有还要可怕。做坏事,脑筋不好、无钱无势做不出大坏事来;有了三世怨,脑筋又好,然后又有势力、又有钱财,害了!害了!三世怨有两种:有一种单单布施钱财的,来世很有钱;布施智慧的,啊!讲了很多道理什么等等,那还有智慧。如果你没有戒,不净化布施的内涵,下面一世来的时候这个杂染就会跟着来,到那时候的话,有钱、有势、又聪明,造各式各样的坏事,那害了!现在我们看看世界上面太多这种人,唉!那好可怕,这个大独裁者、大的什么这些人,不晓得害了多少人、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个地狱里面不晓得到何年何月出来!一生受一点点好好的,谈不了一百年很快过去,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说这个布施是要由戒才能清净。下面解释:

17'22"
【《业疏》释云:「《智论》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狗衣食粗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

这个上面说的论就是引那个《智论》,《智论》就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上说:「若不持戒而财施」,对不起!这个时候「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这是容易了解的,平常我们往往这个样,往往这个样。所以在这里我们先不谈别的,有很多人,包括我当年也是这样想,还没出家,要出家之前心里想:「先赚一笔钱存在银行里,然后我去出家去了。」这样。乃至于出了家了以后:「我先造一个庙,造好了庙然后去修行去了。」我幸好遇见善知识,告诉我这个行不通,这样。当时我还不大相信,现在完全了解了。你真正要想修行的话,正知见第一,不要忙这个;你有了正知见,一步跨出去不要担心!如果说你还在忙!说我先弄好了一笔钱存在银行里,你这个修行保证不成功!你有大善根,例外。我们根本不了解修学佛法的真正的内涵,当你弄钱的时候,脑筋里会不会想到:啊,我为了修行、为了修行?那大家想想看,现在大家脑筋里是、多少很多人是这样的?你几时为了想修行去赚钱去的?恐怕很少吧!就这个样。

19'14"P.129
  然后就算你说在事先准备,「我想来修行,所以要去赚钱。」等到你正赚钱的时候,心里想些什么?哦,这个股票!眼睛瞪得这么大,然后「喔,这个是!」是不是这样?这是什么?这么强盛的业力摆在这个心当中,你本来已经散乱,非常强盛的恶力,你就被那个强盛的恶力,就能够心情宁静得下来吗?那个时候叫你听一点经,「哎哟,我忙都忙不过来!要去赚钱,这个不去管它了!」结果赚了钱,赚到了摆在银行里又舍不得,亏掉了还想再去捞回来。这是世间很肤浅的地方。

19'53"
  实际上这个真正重要的始终在什么?业,始终在业!所以如果你前面懂得了这个十二因缘这个过程当中,现在你这一念当中已经引发了这种东西,它非常强盛。现在你了解了你都挡不住,已经再更强盛了,你就有力量挡得住了吗?这是我们平常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的一点。所以平常我们修行,总是觉得:啊,我怎么弄到什么情况才去修行了,这越弄越差!下面再看:

20'26"
【《济缘》释疏云:「前明破戒行施之损。若下次明持戒行施之益。」】

这个容易。就算你布施,但是如果说你破了戒,对不起,不大好;然后持戒而去行施这就对,这就对!那么关于这一点,在家人尚且如此,这个出家人以后就要小心。在座的有很多我晓得准备出家,说万一将来你们准备出家的话,注意噢!当然有的是大菩萨,那个的确他是护持来,这个是我们无限地推崇,了不起!如果自己衡量衡量不是这样的话,那出了家以后再去弄钱,说要去供养别人,错啰!出了家以后,拿戒法自己净化自己内涵、自己内心,这个是实际上的真正对佛法最有贡献的是这个。

21'24"P.131
  你一定要照着经论上面,佛菩萨祖师告诉我们的,不要愁没有吃,只愁不相应。这个《佛藏经》上面,这一部经说得非常清楚:乃至于末法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出了家了,你只要如法行,如来白毫相当中百千万分之一的功德,给你们统统吃,永远吃不完。实际上在我一生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经历,你如法行持,绝对没有饿的道理,到那时候问题就会解决。就怕你不如法,不如法那没有用!就像契约一样嘛,订好了,又是你自己破了,这个不如法,那人家对方当然不能履行啊!法这东西是绝对清净的。这第一个,这地方说戒德高胜。

第二项 简人是非

22'22"
  第二个,简人是非。这个简人是非,把这个地方念一下,这个比较容易懂。

22'30"
【《羯磨》注云:「当于受戒前,具问遮难。故《善生经》云:汝不盗现前僧物否?于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否?父母师长有病弃去否?杀发菩提心众生否?」】

这个虽然受戒这么好,可是如果他自己有罪障的话,这一种人不能受,所以事前要看一下,受戒之前「具问」,一定一一地去问。「难」就是犯了这种事情,那么对他不能受;这个遮止的遮,「遮」就是不行,行不通。引经上面说,第一个盗,盗有一样东西──现前僧物。同样的盗,盗别人的东西跟盗僧物不一样,这个以后将来在持犯当中会说明。如果说一个人盗了现前僧,那这个罪过之大,不得了,以后不能受戒。还有「六亲所」,如果在家的是「六亲」,对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这个是男女的事情。还有对尊长,父母、师长有病的时候你不管。还有呢,特别是杀菩提心众生。犯了这几样东西,那很糟糕!怎么?下面看:

24'15"
【《济缘》释云:「注中四种乃性重中极重之者,】

这个性重当中最严重的。

24'23"
【白衣有犯,障戒不发。】

这个,在家人如果犯了这个,对不起,受戒决定不能发。本来还有一个叫大妄语,

24'35"
【不列大妄,非彼犯故。】

本来还有一个叫大妄语,什么叫大妄语?就是说:欸,我证了果了,这样。我证了什么果、我见了什么,悟了道了或者什么,这个叫大妄语。普通在家人这个谈不到,可是实际上,说不定现在有很多人还会犯这个毛病。我想这个对我们信佛的人大概不会,倒是从外道,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在搞这个,这是很可怜!

25'04"P.132
【见病弃去可摄杀中。」】

那么这个是批注。下面有一行小注:

25'13"
【若有遮难者,忏净可受五戒。唯污尼或污比丘者,已后不许出家。】

前面有这遮难你可以忏悔,忏悔干净了以后还是可以受。但是如果你前面犯了罪,污那个尼,男性是污尼,女性是污比丘,那这个以后绝不可以出家,非常严重!

25'38"
【《业疏》云:「如《成论》中。五逆罪,贼住,污尼,毗尼不许者,是人为恶所污,能障圣道,故不许出家。若为白衣,得善律仪,不遮修行施慈等善,有世间戒。】

  • 初引文

    • 初明制出家意

    • 二明通在家意

  • 二义决

这个解释一下。这个《成实论》上面说「五逆罪」,五逆罪就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弒阿罗汉、破羯磨转法轮僧。「贼住」,贼住也就是说在家人偷窃出家人法,或者跑到僧团当中偷受利养,或者特别是看这个盗法等等,下面有个小注等一下讲。这种情况之下,戒律上面不准许,为什么呀?因为这个人造的恶非常严重,「能障圣道」。不过虽然出家是不可以,如果说他受五戒,可以;这个受五戒还要忏悔,前面的小注就是这一个。所以说不遮、不影响他修行布施、慈悲等等,这个是世间戒,世间戒就是五戒。实际上这个差别在哪里呢?就是说出家一定可以得涅盘的,犯了这种他再怎么弄,不可以证得涅盘之果,五戒的话得人天果报,这个还可以。

27'12"
【准此有过,如文不合。必忏荡已,二教无违。但业重障深,不发具戒也。」】

前面这个,准前面这个过,像那是不可以,那么必须要忏悔干净。「二教无违」,下面有个解释,世教跟出世两种并不障碍。不过这种情况之下还是什么?他这个罪很重,所以「业重障深」,不可能启发他的具戒的戒体。

27'45"P.134
【《济缘》释云:「初引文中二,(这个我想我念下去就行了,不必一步一步地解释。)初明制出家意。若下明通在家意。且令诱接住善道故。施慈等者布施修慈皆世福故。 准下次义决。虽通五戒必约忏净为言,有过不忏如注所简故云不合。二教即世教与佛制也。恐疑忏净容可出家,故约深重释通教意。」】

这你们自己看一下,前面的解释了解了,这就可以。下面有两个小字,这个要说一说。

28'40"
【五逆,贼住,污尼或比丘,皆十三难摄。已后不许出家。 贼住者,未受具足戒人,窃入僧中共受利养,或盗听正作羯磨等,即成出家之障难。】

特别注明什么是「贼住」,就是没有受具足戒的人,「窃」,窃是不照允许地偷偷「入僧中共受利养」,这是一种,这是一种。这个并不包括我们,譬如说现在在家人到庙里面去,大家是……这个不是,是偷偷地这样来。还有「或盗听正作羯磨等」,这个僧中作法,一般的状态当中这个羯磨,这样。这我要告诉你们噢!我想有的人如果说你们看见过的这样,譬如说现在在国内几个道场,我晓得他很如法去做的:净律寺、圆通寺、南普陀,那几个地方都是很重要的。他们会做任何很多事情、僧团当中的事情,大家要决定的话一定羯磨。羯磨的时候,通常一定是先大家聚集,「未受具戒者出」,那从沙弥开始统统出去。跑到外头可以看得见、听不见的地方,不准听;那里面就如法去做这个内涵。关于这个今天晚上讲到这里。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