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2b第3冊 第二十二卷.B面P.185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3册 第二十二卷.B面P.185

00'05"
  总之,我要得到的,这个靠什么力量?就靠你以前的业呀!现在呢依戒产生的功效,你要什么就得到什么,所以这个戒的威力实在大呀!「异熟」一定得人身,换句话说一定是修行。「等流」呢?喏,以前不了解之前,这个持戒是持一个行相;现在持戒,对不起,「随成一行」是「四义整足」,一定有一个行相的。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你正知见认识,然后这个认识透过了身口的行为。既然造的业是如此,所以你现在这一生等流什么?还是这个。因为你造的业是这个,所以遇见的客观的环境,对我们的「增上」,什么情况啊?也是这个。

01'02"
  这是为什么我们平常修行非常重视这个善知识,说这个善知识最重要,说「当知善知识,如命不可舍」,善知识像我们的命一样啊,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不能舍离他。反过来告诉我说,这个恶知识如毒树。喔!这个恶知识可怕得像毒树一样,你不碰到它,它一阵风吹过来的话,那吹到那个毒树的气味,你闻到了就死,所以老远晓得这个毒树赶快躲开。你有了力量去救他,那是你有了力量的事情。既然因地当中我能够这样去做的话,而实际上这个因是我们把握住的,而且这个因是一定生生增上而且二世圆满,继续不断圆满的。请问:下一世来的时候,你是不是都在这个圈子里边?你还愁吗?还愁不愁?这个概念我们应该清楚的。

02'01"P.188
  所以平常我们动不动说,哎哟!好像很怕。应该有!有了这个怕是警惕我们。可是同样地这个怕了以后,会教我们赶快、赶快!于是欲速不达,有很多完整的法我们都不要了。「唉呀,这个戒很麻烦,哎,不要了!」实际上这个戒有这么大的好处,你不认真如理去学,得不到。急的结果呢,欲速不达!所以要急是希望得到,结果急了半天得不到,那岂不是损失吗?所以在这地方简单明了说一下,想想看是不是?

02'37"
  于是你真正重要的急的是什么?就是因地当中是一步不能错呀!了解是非常正确,然后行持一步一步地踏实。行持不可能非常正确,一定要慢慢地来的。所以我常常举这个比喻,像写字一样,刚开始不妨狗扒,而且刚开始一定狗扒!如果是刚开始就写出来一笔像王羲之一样的字的话,那你不是个怪物,那算什么呢?就是佛菩萨再来的──佛菩萨来也不会示现这样,天下没有一个事情这样的,对不对?所以这我们应该了解。何况我们扒的开始,已经现在这样。说起来怕、怕、怕!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的现实并不真的怕耶!讲起来满怕,心里面并不怕,对不对?换句话说它还满可以耶!可是既然这样地从眼前这个基础继续增上的,的确你不要怕耶!但是有一个要怕的,就是增上才不怕呀,下去的话那很严重!所以你怕,怕对了,那就是这样,你可以不急。

03'46"
  于是以我现在来说,我一直想:「嗯,我是要念佛的,怎么念?要学善财童子一生圆旷劫之因,这样!」那这个就对了。我不一定能够像他一生成就,三生、五生也可以呀!从哪里开始?戒。所以在这地方特别大家记住:不了解之前,烦恼的生因是这样的;了解了以后的功德的生因还是这个。所以现在成功翻成善种子,这个善种子真正增长功德所对的境──现在是善知识易代以前的猥杂,现在是正法教易代以前的邪知见;然后把眼前的这个养成功努力地思惟──正思惟,以及串习这个习惯。好了!没有一点漏洞,你所有的因都是增上的,都是圆满的,因既然都是,不必忙果啊!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了解,那这个「揽无边戒法」怎么个揽法。下面看,继续下去:

05'10"
【《事钞》云:「如是随机广略,令其悟解。若不知者,心则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萨婆多》云:若淳重心则发无教,轻则不发。岂可虚滥,理当殷重。」】

下面《资持》解释:

05'35"P.190
【《资持》释云:「随机者须观利钝所宜广略,大论示导取解为期。浮谓不重,昧即不明。 《萨》下引示得否由心重轻。诫令策进,必使开解。」】

「随机者须观利钝所宜广略」,随他的根机,「利」就说得详细一点,「钝」就说得简略一点。「大论示导取解为期」,那么这个真正的主要的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这个「解」,已经刚才说过了,一直要达到这个程度那才可以,那并不是说文字上面的认识啊!这个文字上的认识不够。对我们自己来说,同样地,今天听懂了以后,不是说本子一合就算。仔细地去思惟、观察,把听见了以后,触到这个地方。

06'20"
  今天我们在湖山精舍,就讨论的时候,讨论完了以后,就有一个同学在赞:「哎呀!」他说:「真好!今天我才感觉得,原来这一生成佛有望。」不是这一生成佛有望喔!以前我们总想的成佛啊,三大阿僧祇劫,一想到的话:「哎!算了、算了!那、那、那、那……这个。」这理论上是如此,心里上总永远感受不到这个。因为讨论完了以后,他这觉得:「啊,真是成佛有望!」为什么?因!他内心上面感受到了:哦,原来就是这个!是我们人人可以做得到的,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就像今天晚上这样的解释,大家不很清楚吗?这个都是眼前的事实,并不是个文字耶!文字留给我们的都是听是听得满好,回去的时候啊,「对不起,现实问题。」现在谈的是现实问题啊!这个现实问题就是你转过来,那就是成佛的基础,这个因就在当下嘛!自然我们了解了以后,你因既然把握住,当然成佛有望嘛!这个是很清楚明白,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说「解」应该这样,你真正了解了那就对!

07'36"
  下面说「浮」,浮是浮在面上、「不重」;「昧」是不明白。那么「《萨》」就是前面的「《萨婆多》云」,「引示得否由心重轻」,他特别说你得不得戒,要看心里面的重轻喔!这个是警策我们,使我们了解,了解了以后引发那个重心。这个《资持》的解释。

08'00"
  回过头来再看《事钞》,说像前面说的像这个样,如是随根机的不同,如果他「利」,那么你就说得广一点,如果是「钝」,那么说得略一点,最主要的一定要让他「悟解」。这个「解」,说明了,你要心里边如你所说的:「嗯、嗯!我懂得!」并不是文字。反之,如果不能够这样,「心则浮昧」,这样。浮,并不重;昧,迷迷糊糊。这样做的话是「受戒不得,徒苦自他」,受了半天得不到,别人也辛苦,你也辛苦。

08'48"P.192
  所以下面再警策我们,要怎么样的「淳重心」哪,那么才能够发这个无作戒体。所以不能淳重是不了解,了解了以后,下面如法去作一定淳重。了解了以后,还要怎么叫如法去作?再说一遍:忏悔!所以并不是了解了马上可以得到的哦,了解了,我们的现行非常地强盛。那么讲到将来这个忏悔的时候,我这地方还要特别解释应该如何忏法。这个如果说能够真正地忏,忏到真正相应的时候,那个心本身就是淳重心。所以你拿这样的心去求戒的话是一定必得,除非这个内涵当中,或者作的时候不如法,或者戒师等等不相应,这个还是有。只要其他的都相应了,这一部分相应一定成!所以说轻就不发,是不可以马马虎虎呀,所以应该很认真殷重。那么下面:

09'55"
【《资持》云:「问:所以须示境者?】

那,他又问一下,为什么这个境界要这么说明呢?「答」,这个特别设这个问答,实际上处处地方,让我们内涵有很正确的认识。

10'15"
【答:众生造恶由迷前境。恶业既因境起,善戒还从境生。是制法之所依,为发戒之正本。若不明境,将何用心。特此广张,深有远致。」】

说「众生造恶」都是由于对前面的境界不了解,用个「迷」──现在这个地方不用迷,是叫无明,不明白前面所对的境──所以不明白造了恶业。「恶业既因境起」,善戒还是从境界上面生起的,所以这个戒就从这个上面说起的。所以戒是依境而制,这个是发善戒的真正的根本。所以如果不明了,那请问你怎么用心?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地详细地说明白,它有很重要的意义。

11'26"
  说到这里,那明什么境呢?前面不是说过了,啊!这个是法界依正等境,我们说懂了!这个里面还有问题,还有问题。现在就算法界的境都看见了以后,你怎么用心法?也许已经懂,也许不懂。我下面引一段经文,你们自己检查一下,就会了解懂是不懂?佛的《遗教经》大家都听说过至少,或者乃至于自己念、背过。《遗教经》是什么?佛最后走的时候,已经临走了,已经躺在那里了,教诫弟子的。教诫弟子的,说:「我走了以后,怎么办哪?依戒!」大家记得不记得?喏!这是第一个重要的。

12'28"
  然后他下面整个地说完了以后,后面有这么一段公案,佛就说:「你们还有问题吗?你赶快问啊,我马上要走啦!」阿 楼驮就起来说了:「世尊哪!这地方的大众再没有什么怀疑了,我们大家都了解了。」这个是特别要说明的,他阿 楼驮怎么说呢?说:「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这样,就主要的说这句话。说这个月亮以传统的看法是冷的,实际上月亮是冷的,你可以想办法把它变成热,你不想办法它也可能变成热;日可令冷,它是可以转变的。佛说的这个道理,绝对没有一点点能够动摇的地方。

13'31"P.194
  那么佛说的什么内容呢?「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说佛说的苦谛就是苦,绝不可能是乐,第一个这是我们应该明境的时候。现在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真的看见这是苦吗?我晓得并没有真的了解,所以我们现在因地上面要去观察这件事情。为什么是苦呢?它有它原因,「集真是因,更无异因」。喔!原来这个有它的原因的,真正的原因在哪里?「集」上头,这个「真是因,更无异因」,再没有其他的因了。

14'18"
  下面呢?下面呢?是「灭」,「因灭故果灭」。下面告诉我们就是说苦集灭道,「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你不是要去掉苦吗?所以苦如果灭的话,怎么灭法?果上面你没办法灭的,所以是什么?因灭,因如果灭掉了,果一定灭。那么因怎么灭法呢?「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你要想真正地灭掉这个苦的因,只有一个──道谛,再没有其他的了。请问道谛说些什么?戒定慧三学,所以叫……戒、定、慧叫作戒学、定学、慧学,叫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我们不是要去掉苦吗?你该怎么办?学佛,你就得学这个;学我,那没关系,你怎么办都可以。

15'33"
  关于学佛、学我这个话,我在《广论》上面一开头曾经提过很多遍。什么叫学我?就是「未会先会」,叫作「流俗知见」;同样地还是去看佛经、还是看论,然后把自己的解释依文解义,佛在那儿叫冤枉!这个就是典型的学我。你不能说他不懂喔!懂了──自己觉得这个样!错了!我以前错了十几年,所以在这地方,我把我自己的丑史拿出来,但愿你们好好地,少走这个冤枉路。

16'11"
  真正要想修学佛法,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大经大论的说明,不可能!我们文字上面随便看一点点,往往自己陷在这个里面。没有看之前还有个佛法来救我们,看了以后以为懂了,自己把唯一的正确的内涵看扭掉了,你不会再去找。结果唯一救我们的方法变成功害我们的,所以这个「未会先会」是多么地严重啊!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说谈到这个地方,好像前面讲得很清楚了,我特别再引一段,后面我不停地这样引,你们自己去衡量。真的懂了就是懂了,我但愿你真懂了,我了解了,我明天一定到你这里磕头,但愿、求,我自己还在不懂啊!可是如果不懂的话,看我这个榜样,不要停在那里,一一上去,它有它深远的内涵哪!眼前我们稍微花一点点的功夫,将来得到这个果报,那真是无量无边!

17'16"
  所以这个地方说「若不明境」,是明些什么境啊,这样!真正受的时要「见境明白」,是这样见的呀!不是说,哦,我可以现在缘到这个法界了,实际上法界是缘不到,乃至于我是缘到这个境界了,并不仅仅如此。所以这个「见境」,见是这个脑筋,自己的意念、理路,认识这个实际上的意根所对的这个境界,当然这个境界并不离开外面的物质啦;换句话说,正确地认识了这个。

第三支 依境发心

17'59"
  那么前面就是说「发戒境量」,这个境界是这样。下面第三支,「依境发心」。境认识了那么发心,发些什么心?如何发法?前面心所对的境了解了,这个地方就对境的心怎么发。看文:

18'28"
【《事钞》云:「次令发戒。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

那个《事钞》上面,这发心的时候,这句话好简单:喔!教你发心了,那么这个师长告诉你,要发上品心,你才能够得到上品戒。怎么样上品心,什么样上品心,看下面的解释。

18'51"
【《资持》释云:「如诸律论多言上品。前引《多论》但云增上。彼论又于五十具中各分上中下心,则为九品。然是通论心之浓薄,亦不明示三品之相。此中欲令受者知心限量,故约文义次第明之。独此精详,余皆不述。 劝发唯言上品,故知中下非是正意,为显上品令知优劣。」】

这个就是前面解释应该发上品心,这里解释一下。说诸律、诸论都说上品,前面已经说,引了这个《萨婆多论》,《萨婆多论》上面叫「增上」,实际上也就是上品。那么同样地,这个里边又说「五、十、具」,这个八戒没有包括在里头,实际上五、八、十、具。这个里边各分上、中、下,于是三样,每一个上、中、下是九品。我们念佛也有九品,这个地方也有九品,这个九品都有它的特别的涵义哦!等一下要说一说。这个都是「通论心之浓薄」,换句话说,或者是很厚重、很深广,反之那就是薄。他那里并没有明确地说明三品的行相,为什么呀?主要的目标要令受者了解了我们内心的这个齐限、程度,所以他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这个不同,告诉我们不同。他最主要的目的要让我们什么呢?要我们发上品,这中、下不是他的正确的原意。

20'53"
  所以说,这么一来也许我们说:「那我们只要上品就够了。」这里有问题,上品怎么来?要透过中品。中品怎么来?要透过下品,这是必然的次第。当你对看的时候,好像上、中下是对立的;如果以上品来看的话,下、中适足以引导你向上。所以《法华》上面说得很清楚,诸佛世尊说法的常规都是说三乘道──次第,这么一来的话佛法就圆满,这样。说上,一定包括下面;下,一定是通达上头,这个是我们应该必须了解的一个内涵。

21'49"P.198
  了解了这个内涵以后,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谈那个九品的内涵了。九品的内涵,这个里边实际上正说起来十二品,为什么?五、八、十、具──五戒、八戒、十戒、具戒,每一个有上、中、下三品。那么为什么八戒不说?这个地方简单地说一下。在我们从下中上了解了次第步步上去的过程当中,一定第一个──先在家了解了,这样,然后去开始学。因为现在是讲的行教、制教,跟化教不一样喔!化教懂得了道理,用不用没关系;行教用的话,马上无边功德,可是万一犯了话,对不起,同样地受到绝大损害,所以这个不能马虎的呀!你在练习的时候,拿一个竹棍子随便地动动打打,真正上仗的时候,拿了这个刀枪的话,这个机关一拨的话,马上要有人倒地的。现在这件事情是就是我们自己受害,所以它那个次第过程当中自然先五戒。

23'12"
  前面所以……在后面还有,现在前面也讲、后面也讲,后面特别地讲啊,他那个「叹功问相」当中,说萨婆多部要具受,《成实论》可以分受,时间也可以不同啊,乃至于这个戒的五样也可以分受,它有它道理的。了解了好处以后,如果说心志强盛,宿生有善根──我不怕,自己晓得怎么样,有了一定可以做得到;极大部分,的的确确不太容易呀!那怎么办呢?好了,你先翻邪三归,然后受一分,什么一分哪?酒戒。弘一大师就是当时这个态度,这个比较容易。酒戒总是容易嘛!以我来说,不要说我本来就不吃酒,叫我吃了酒就是受不了!那好了,你受个戒;同样地不吃酒,受了一个戒以后功德就无量无边。

24'07"
  那行了第二步应该受的什么戒?这四个当中,大家想想看,比较容易持的──淫,因为这个男女是邪,这个夫妇并不限制,这样;第三个呢,杀;最难持的盗、妄两戒,其中尤其是盗戒很难,这个盗、妄两个比较难。所以因为它有这样的特别的好处,所以这么次第而来。不过这个次第而来,这个五戒它的真正内涵是引导你成佛作祖的,可是刚开始作的时候,的的确确是就像练字的狗扒开始。所以你自己觉得有力量了以后,那个时候就试这个出家戒。

25'01"
  因为你是个在家人,所以这个八关斋戒实在了不起,决定你只有一天一夜,就是这样。你一天一夜试试看总归行,就算你熬不过,关在庙里面硬关一天也可以嘛!如果你心里面很烦,你在关了一天,你一天如果关对了,心里面虽然烦,只要得戒体──生天,我可以告诉你,确定有这个效果!八关斋戒的威力这么大喔!如果你心里面真的清净的话,这个一天关在那里的话,你这个成佛的因就下去了,确定下去!要往生的话就是这个力量,这个是八关斋戒的威力呀!

25'41"P.200
  所以它的一天一夜这样,然后你试了一天满好,第二天再来。你多了几天,觉得这个这样的话,我也要出家了。那个时候出家的十戒跟八关斋戒可以说一样,不同的呢,在家人你一定要捉金银,出了家本来就不需要嘛,所以这条戒的没有什么太多关系。不过不同的呢,在家是试验出家,只要一天一夜;出家的话你本来进去,所以这个十戒──沙弥戒是终身戒,这个试验了一段时候,然后再来具戒。

26'21"
  这个是从他的那个「法」来说这个五、八、十、具。「心」,来了!平常我们刚开始的心是什么?只是这样,觉得这个好,要这个功德。有的人说:「哎呀,既然这个心的话,我心里面不相应!」对不起,就怕你不要这个功德,佛法就是这个样。而且佛法非常实在,拿世间来说就是个功利,不过现在的功利都用在坏事情上面,所以说功利不好。佛法就是完全讲功利的,你做一分就得到一分功劳,得到一分利益;不做就没有,作坏了就是损害。这样啊!这么严密啊!

27'09"
  那么然后我们去求。所以刚开始求的时候,当然就像说写字这个狗扒一样,那没关系呀!你来,所以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下品。然后由于这个心多多少少调了、宁静一点,然后你能够深入,那个心再增上,这样的话才有你增上的机会嘛!而且你能够这样增上过程当中,你才会感觉到:「哎呀,成佛有分!」要不然你永远是──要嘛不,一有嘛就是上品,永远「叭!跳!」这个不是三级跳,这个是一步登天哪!一步登天那不可能哪!所以真正的修学佛法,我们了解了这个次第以后,那么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在五戒受的时候先是下品,再来增入中品、上品,然后八关斋戒亦复如是,乃至于出家,一步一步上去,次第井然。

28'03"
  不过我们这个次第,真正的佛法的次第是一个无限长的次第,我们感受到的是短短的一生。有很多人宿生已经跑到那里,所以他一开头的时候就有上品,有很多人跑到那里,一开头的时候你只有下品,这个我们应该清楚的。你了解了这个道理内涵以后,你不会看人家:哦,他高,羡慕他,我做不到;他低,我轻视他。不会!我只看见我自己,我现在在哪里,只要走我相应的。如果他比我高,尊重他,一切智心;他对我低,慈心。结果都是帮忙我,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28'42"P.202
  所以这个地方说的上下的九品,我们要这样去了解它。于是这么一来,因地当中我们晓得要求上品;行为当中的话,不妨从最下面的地方去开始,这个是我们应该把握得住的这个特点,你能够这样去做下去的话,那十拿九稳!这个基本的概念这里不细说,这个基本的概念《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说得非常详细。所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真正重要,在它「次第」!大家清楚不清楚?同样地你了解了这个《广论》的这个次第,回过头来看那个《在家备览》的话,这个次第也完全能够把握得住,本来《备览》上面这个次第并没有这么明确。那么今天就到这个地方。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