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b第5冊 第三十五卷.B面P.93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5册 第三十五卷.B面P.93

00'03"
  实际上真正的,不要说深入的了解,不要说他如何我不知道,我都谈不到,可是至少浅近的地方,一个轮廓把握住了。这还是什么?后来我们又把《华严》从头至尾念一遍,《法华》又好好地念了好几遍,最近我们又重念了一遍。那时候才感觉到:啊!这个南山道宣律祖说依《法华》、《涅盘》开权显实的真正意趣在哪里,才真正能够建立得起来。回过头来看看《广论》,啊!晓得它的宗旨何在;看看戒,晓得它的宗旨何在!

00'35"
  所以他我说能够帮助你们,就是说都是我们自己以前错误跌筋斗的经验,至少这个指出来。的确他说一说,胜读十年书,这个我可以肯定。自己你摸索,唉!是摸得苦不堪言。以前我共同研阅的同学也好、教过的学生当中也好,不乏这样脑筋很好的人,他当初听完了半天以后觉得,嗯,听得迷迷糊糊:「没关系,我回头自己去看书,好在有录音带!」只要这样的情况,走到最后都走不通,就是走不通!这个像《广论》上面也告诉我们很清楚:就算你有善根,你要把它摸透的话要经过非常长的时间;如果你没有善根,对不起,长时间也没有用。佛法就是这样!所以为什么长时间摸得通,因为你已经有了善根种子。这句话我不妨说姑妄言之,你们姑妄听之,但愿你们好好地去揣摩。

01'41"P.94
  所以这个话我不多说,重点是说,在这一部分如果不了解的话,那么下午净明法师来这跟你们研讨的时候,你们就在这个上面好好地想办法把它摸清楚。没关系!这个一下摸不清楚的话,下面还有一个月慢慢地去摸。这一部分摸清楚了,后面的事情就好办,我保证你这个样!这个戒相部分你别看现在是难学喔,这个戒相部分比起那个戒体来的话,那太容易了!现在我们继续看那文。

02'20"
  这个是说熏习,这体是能熏,心是所熏。那么这一部分,刚才说在后面随行当中去讲,不过我们在这里,已经以刚才这个公案,互相说──能所之间,心与业体是互为能所的,就是这样两样。这个互为能所当中,实际上增长,就是增长自己的福德、增长自己的智慧。智慧──这个知见是越来越正确;然后以这个知见去行种种的事情,这个事情本身就是我们的功德是增长了。然后这个叫作什么?佛二足尊,一个是智慧尊圆满,一个是福德圆满,就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直在互熏当中。所以后面我们整个的行持──戒、定、慧,都离不开这个,所以叫「互为能所。有能有用」啊!才有它的功效。这个有它的功能、有它的作用,哪个呢?

03'25"
【能谓发起后行,用即防遏缘非。】

是这个作而发起无作,这个无作就发起后面的随行。然后这个干什么呢?就是能够防止,能够遮遏种种不如理的这种事情,这个就是戒的功效。所以前面,怎么生;生了以后它的功效。这一部分是了解了,这个是「正示业体」、「示生已之功」。心道下推本所立。

04'06"
  下面,「推本所立」。就是看那个科判,「正示体相」当中第二个「推本所立」。那我们这个科,看五十三页第三行中间,「心道下」,「心道下」就是前面说,「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约色心穷出体性」那一段话。说「推本所立」然后追本穷源,从哪里建立起来的?说

04'41"
【心无形貌故曰冥昧。但有名字故曰止可名通。】

就是这样。所以在唯识上面讲,我们那个业,这个种子有两种,有一种叫名言种子,一个叫业种子。也许在座的诸位没有学过,那没关系,我这说明一下。什么叫名言种子?就是我们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拿不出来、看不见,但是它可以用名字来表达它。所以这个「名言」换句话说,名、句等等是表达一个意思、表达一个概念,所以这个地方的所谓的名字、名言等等,那么就是这个概念,这可以你思惟去体会它。这个是它「本唯心造」,这个是都是我们心所造的。

05'44"P.96
【心冥色显所以兼之。】

心本身看不见的,然后呢这个色那是明显的,而造业的时候,这两样东西同时具足的,所以这两样是「兼」。

06'00"
【欲彰业体是彼所造故云穷出体性。】

而这个业体本身是兼两样东西,主是心,助缘是体、是外面的这个色。我们先不必以唯识来说这个心、色都是心法,至少眼前我们看得见的,心法是里边的,色法是外面的。但是这两样东西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心,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了欲「穷出」,真正的追根究柢它这个「体性」。

06'38"
【即此乃是示体之处。】

就是那个地方就告诉我们,说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戒体,从哪里?从这地方。实际上,这个地方指出来什么?原来从心。那么为什么他不直截了当地说心呢?下面说:

06'57"
【恐乱宗旨,不欲指破。学者思之。】

这个很有意思!什么话呢?要晓得《成实论》假名一宗它都是小乘教,小乘教真正讲的话,都是就眼前的境界来说,所以这个假名宗叫「过分小乘教」,已经过了分了。这个真正论心的话,这是大乘里边的事情,这样。所以说,如果在小乘当宗就说大乘的东西的话,你这一宗不对呀!就像你是小学,今天跑得来讲中学里的东西的话,对不起,把那个小学的东西乱掉了,所以叫「恐乱宗」,每一宗有它的中心的旨趣。所以他虽然点醒了,这个点醒叫作「分通大乘」,但是不能指破,清楚不清楚?因为不能指破,他告诉你「学者思之」──好了,你们自己去动脑筋吧!今天我把它指破掉了,是罪过、罪过!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清楚不清楚?他下面也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

08'11"P.98
【如前色心各有五义,无作并无,故号非二。】

因为这个祖师不想指破它,但是的的确确说你前面这个是不对,所以他一定要用色、用心两个:如果你说色,色也不对;说心,心也不对。明明不对怎么办呢?所以前面那个不对。因此超过了这个小乘,然后暗暗指出来怎么向上,就是「分通大乘」,这个是祖师的苦心哪!真了不起呀!所以他说「故号非二」,这个地方再特别说二非。

08'54"
【此明小教不可直示,】

就是这个告诉我们:这个小乘教,还不能直截了当告诉他。

09'02"
【且附权意别彰异名,故云强目。】

所以附它那个「权意」,这个权是开权显实的意思。另外不再用以前原始的这个名字,所以「别彰异名」,另外一个名字,叫作「强目」。

09'24"
  那么下面还有一个问答,其实这个问答本来在《业疏》上面是安在下一段的,那么现在弘一大师把它摆在这一段当中,这有个道理。如果安在下一段,那么后面你们这些人就不能听,同时这本也不叫《南山在家备览》,专门出家人学的。可是实际上他安到这一段是绝对没问题,绝对没问题,因为不管在家、出家那个戒体根本都完全是一个。如果说大家只想受了个戒得到人天果报,那不要说这个五戒、八戒,说实在的,出家戒弄得不好的话照样得人天果报;如果要真正地认真地深细的话,不要说出家可以成佛,五戒一样地直通佛道。所以这个戒体本身深细的抉择,主要原因在此。那么既然弘一大师把它列在这里,我们在这地方也说一下。

10'28"
【问:两云强目,是何教意?】

说,前面说「强号二非」,又说「强目二非」,那什么原因哪?「是何教意」?

10'41"
【答:若据本教,翻作为名。今取通意,识达体貌,即知二非附权而立,故云强耳。」】

「若据本教」就是本宗,那么这个无作就是翻过来。「今取通意」,那么就是分通大乘,那这个时候我们要「识达体貌」,要真正认识它本体的根本面貌。这个时候我们就了解,说它色不对、说它心不对,而是偏偏小教你没办法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所以「附权而立」,这个是权且之计,所以叫非色非心。在这个权宜,如果大家能够记得《法华经.方便品》这段话,那大家就很清楚了。〈方便品〉,然后下面比如〈药草喻品〉、〈化城喻品〉等等,那个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出来的。佛陀要引导我们,那不得已怎么办呢?或者是立个化城哪,或者用种种其他的方便哪!是这样,这个意趣在此。

12'02"P.100
  说到这「不可直示」,说到这个「不可直示」,我就想起一件事情来。这个玄奘大师《西域记》上面还曾经记出来,这个印度当年,说这个大小之分实在是非常严重,实在是非常严重。说是有很多地方盛弘小乘之处,往往这个地方大乘的寺院没有。如果这个地方大小二乘共有的话,尤其是那个小乘教的那些地方,如果看见那个年纪大的人,所谓大乘的行者,说不定跑得去命都送掉;小僧捉得去,或者强迫你跟着他,这个这么来的,至少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没有这种情况。所以当初我就总觉得:唉呀!那个大家为什么你是我非、我是你非?想到我们,反过来说,还算是好得很欸!好得很。那个人的这个固执就是这样。你说在这种状态当中,祖师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如果说他把那个大乘直接指出来的话,马上引起轩然大波,吵得天翻地覆。所以我们从这地方了解,那小乘「不可直示」根本意趣。

13'23"
  如果现在你们有机会到泰国去看看,你多多少少还看得见。泰国现在是个小国喔!如果泰国是个大国的话,对不起,我们去了照样被他捉起来。这个他学了佛法的人就不会伤害你,但是一定会对你有一个不太有利的行为,我想可以肯定的。所以当年最开始的时候,据我以前听说,他根本不接受你们说;啊!你们这个北传的,你们是佛说,他根本不接受。以后呢,现在这个世界这个趋势,就是西方的这个物质文化来得鼎盛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到西方去。泰国人也到了美国,我们中国人也到了美国,大家在那个地方就拉拉手,说起来「啊,大家都是!」我们当然完全接受他,我们到他的寺院里去,情况就不太一样。

14'19"
  就我的经验,我也不妨告诉你们。最早去是他们比我们去得早,可是真正的影响力量,那个的确是华侨的影响力量那的确真了不起!现在当然我们是,喔,一个台湾的经济发展非常快,那三十年、四十年以前谈不到,可是这个老的华侨在那力量非常强。所以他们那个南传的那个寺院去了以后,是很难真正地弄得很好,他们都是国家支持的。以华盛顿来说,华盛顿我去的时候有一个这个庙,是缅甸的吧?哦,锡兰的,锡兰的。锡兰这个寺院里面,锡兰人不多,就算来的话力量不强,他们这个政府给他们有津贴。然后缅甸、泰国,那个泰国更是,泰国最主要的那个泰国大使馆全力支持他们,反正他们用的钱、吃的东西、法会什么等等,那个大使一定出席,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是这样的方式在那边去。那么中国去不是一样,那个老的人哪,十之八九都是信佛,尽管不一定懂得佛法是什么,尽管他们这个等一下:土地也是菩萨、城隍也是菩萨,可是你正规的庙去的话,他一定来拜拜,所以这个力量也比较盛。

15'48"P.102
  因此我们刚去的时候,如果他们来,来了以后他们没地方,那没关系,我们很欢喜。不管是你泰国的、缅甸的,哪个来了以后,都是住在我们那里。所以他来,他们在华盛顿,我们在纽约,是他来我们就接待他。以后我们去了以后,他们也觉得礼尚往来呀!虽然我们觉得这个出家人嘛当然住到寺院里面去呀!去的时候,他们也诚心诚意地接待你,可是这个习惯上面,他不知不觉当中,他就把你看成在家人这么看待就来了,就这样。

16'20"
  有一次他们哪,说这个泰国这个泰侨,就是在美国的这个泰侨,侨民慢慢就多起来了,可是最多的还是在纽约,所以他后来在纽约也成立了一个泰国的寺院。那一年是一个好像卫塞节,卫塞节就是佛陀的这个四月十五。啊!这很热闹,很热闹。他们没地方啊!怎么办呢?就借美国佛教会的大觉寺,我们当然无条件的,你们只要嘛活动,我们不分彼此。啊,很高兴!他们位置安好了以后,大家请法师坐上去,一坐发现,对不起,这个主人没地方坐,所以他们临时就安排一个。以后我们晓得了,你们要坐,没关系,你们坐,我们今天有事情出去,请假,一个人看看庙。以后弄得久了,他也不好意思了,他就说:好好、来来,坐。坐的时候后面最后坐一个位置,我们也很识相,没关系,你们为主。主、客虽然我们是主人,当然今天你们来了以后,这样,大家相安无事。

17'32"
  所以说到这个,我很轻松地告诉你们「小教不可直示」,这个自然形势。不过现在我们真的有机会了解了这个大乘佛法以后,大家注意噢!这个心胸千万注意,千万注意!经上面告诉我们,对这个佛的真正的意趣我们不可能了解,我们只有说自己以很自己惭愧的心情:「啊!佛的深远的意趣非我所了,因此我只能现在从这个方面努力。」这样你步步上去的话,至少这个障碍不会生起。

18'11"
  在《广论》上面一开头有两句话,大家记得不记得?我们现在所以不能深学的原因何在?障重未除!第一个。对不对?第二个,善根资粮未具,还没积。现在我们已经障碍未除,然后你再加深你的障碍的话,你学到哪一年哪?所以这个祖师们常常说,这样你弄下去的话,学到驴年也没你的份!这样。当时我觉得那个「驴年」我老不懂,怎么会有驴年呢?那个十二生肖当中有没有驴年哪?有没有驴年哪?没有驴年哪!我那背一下,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怎么没个驴年呢?后来我才晓得,原来根本没你的份,意思是说。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对我们笑中有痛。我们就算没办法积聚资粮、没办法忏除业障,至少这个障不要再加深。所以《广论》真正好的地方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要停在这里喔!我们惭愧,现在要发愿,「我好好地忏除业障,我一定要学!」你能够以这个心,然后自己精进推我们上去了,然后净除罪障;罪障净除了还要积聚资粮,到这个时候你慢慢、慢慢地,遇缘你就行。那么这个到这地方为止。

19'49"P.104
  同时还有你们将来比如说你们愿意互相研讨,然后互相这个,那个时候都是研讨、复习等等最好的。你随时随地可以,比如说每个人他学的、他所念的、互相他所见的。经论上面固然可以用,你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你处处地方可以用得上,业的概念、戒的概念,就这样。然后这个三藏都用活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没有一个不是,这个才是真正的正知见,这个真正才是三无漏学的戒开始。

20'25"
  那么这个说到这地方,也就是「正示体相」当中「推本所立」,这个说清楚了。这一部分是「约义考体」的甲;下面「约义考体」的乙,第二个「问答释疑」。我黑板上面写那个甲、乙等等,这个可以随便列的,随便列的,科判当中一二三四等等随便你们自己写没关系。如果有因缘,我想诸位同学哪一个发发心写一个表,写了一个表以后印一下,以后大家可以对读。下面重要的地方,我都会列出这个表来,次要的那就不要了。看文,《南山在家备览》五十三页第七行,这个「问答释疑」那个。

21'23"
【《业疏》续云:「问:如正义论,熏本识藏,此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说为,形终戒谢?】

那么这是个问答,这个问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我们仔细看一下。前面解释了以后,说依「正义」来说,那么现在我们晓得,原来一切都是我们的心识作用,这样。以前无明,现在以三宝正知见熏的这个「本识藏」,因为以前无明所以轮回生死,现在正知见熏这个戒体,同样的都是一种业性、业种。这个「种子能为后习」,它有一种功能影响后面的这个力量,影响后面这个习气。「何得说为,形终戒谢」,怎么说到形终了这个戒就谢了呢?如果说,你说依照唯识,那么这个唯识的种子是尽未来际的,你怎么受了这个戒以后,尽形寿到这一次就完了呢?对呀!其实这个问答应该在后头的,这个问答应该在后头的,他提到这里,他有个原因,我们现在先看那个答以后再来说它。

23'00"
【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 愿约尽形,形终戒谢。行随愿起,功用超前,功由心生,随心无绝。】

那么他这个回答,说「种」,这个种子是由心识当中的这个特别的「思」所生起的。这个心识本身是王、心王,然后这个心王当中有种种的心所的作用,心所作用当中最强盛的三样东西,哪个呢?受、想、思。所以我们偏约作用来说,叫受、想、行──心所,配合这个心王的「识」,这个是心法,加上最后一个「色」,那么开出五蕴来。现在那个种子本身,是由这个心的思所生。不过这个生的时候怎么呢?刚开始你就立个愿,是「要期是愿」,这个愿也就是你的愿心,换句话说也就是思,这个业体,说我是尽形寿。而这个愿本身,本来你是说尽形的,所以既然这个愿本身是尽形的,那么这个形体终结的时候,这个戒也到此为止,所以「形终戒谢」。

24'33"P.106
  不过这里「行」哪,这个行就是随行,这个随行就是后面持戒的戒行。这个戒行怎么办呢?戒行是由于发了这个愿,这个愿我们叫作无作戒体,通常又称它为虚愿。发了这个愿以后为什么虚愿呢?它要经过后面的随行才能够满所发的愿;所以后面这个随行就是行,这个行是跟着愿而起来的。虽然跟着愿而起来的,可是它所产生的功效「功用超前」,超过前面的愿。前面的愿是虚的,由于后面的随行,才能够把前面的愿能够满足,所以叫功用超前。

25'30"
  这个功一旦建立起了以后,于是叫「随心无绝」,这个功也是由心生起的,这是后面的相续永远地生灭、生灭。以前的生灭永远在无明、行、识当中,然后爱、取、有当中,现在这个生灭根据什么?根据那个戒体,换句话说正知见、要持戒,还是不断地生灭、生灭,都是由心生。而这个只要心在,它永远随心无绝,这个随心无绝就是它的个种子。换句话,这个说明那是种子是永远不绝,可是这个戒会谢的。实际上,下面还要说明,这个都是前面勉强说明的理由之一。再看,

26'19"
【故偏就行,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

所以真正对这个愿的圆满,发了愿以后这个愿体的圆满,要从后面行持来说的,所以叫「偏」,偏重了这个行持。同时由于这个行持继续下去,所以习气辗转增上,而不是单单看开始在坛场上面的这个虚愿。单单坛场上面的虚愿没有后来的这个行持的话,它不能感得将来的乐果,所以「不约虚愿,来招乐果」。这后面的真正一切的好好乐果,要靠后面的随行而来的。这个里边没有说明一个事实,只是为了解释他的问答,实际上这个事实是什么呢?就是请问那个行哪来的?这个行一定是根据愿来的,这样。所以这个由愿而起行,这个行感果,你分开来看是愿、行、果,合起来看这三样东西分得开、分不开啊?分不开!

27'41"P.108
  或者我说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吧!这个因果,所有的因果没有一个例外的,这因果一定有它的「前后相」,否则不叫因果;还有这个因果一定有它的「同时相」,否则不叫因果;还有这个因果一定有它的「矛盾相」,否则不叫因果。这个矛盾相这里暂且不说它,前后相跟同时相我在这里说一说。现在大家看看我这件衣服,然后这个叫作布,先讲布吧!这个布不是先有个经线,后有纬线,对不对?是不是经线最先放?经线放,经线那一条一条纱放在这地方。然后这个在前面,这个纬线把它加上去,是不是后来加上去的?加了纬线是不是成就布?布成功了!然后呢,经在前、纬在后,当这个纬在后的这个布就是它的果,是这样!

28'48"
  这个里边有它的前后相,而且还有它的必然,这个必然有它的同时相。经线安在这里,纬线后头加上去的,是不是前后相?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