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7a第9冊 第六十七卷.A面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9册 第六十七卷.A面

00'02"
  原因是,「禁情节欲」,这个普通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有自己的情、染,这个!都顺自己的欲乐,对自己总归好欢喜的,要我们改一个毛病真难哪,可是要保护这个自己的烦恼真容易呀!这个谈不到容易啊,他一天到晚就在那个保护这个当中,就是这样的,你要他不保护还真难咧!就这样的一个状态。再加上外面这种莫名其妙的话来说的话,那更是糟糕。所以「禁情节欲」是「举世所难」哪!「纵意为非」,放纵随顺着自己的意的话,无始以来的恶习,啊!那都是人人都欢喜的。所以说

00'52"
【且祖师之世,其风尚然。况及于今,无足怪矣。」】

说这个是每况愈下。反过来说呢,不管它是如何每况愈下,我却是要时时力争上游。这个修学佛法为什么精进一度通于一切时处,这个精进没有别的,就是你内心当中战战兢兢──我一直在那个地方战兢惕厉地对治自己的烦恼。

01'19"P.70
  所以我说到这地方,我想起以前,那一阵有一度时候,我跟有一些同学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当然我也晓得我自己不善巧,其实想想自己以前也犯这个毛病,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谈论哪些不对、哪些不对,就没想到他就是这个不对。结果完了以后,他就在别的地方,他怎么说?他自己一种表示:「他说我不对,我就偏不对!」后来我想想:唉!这是分两部分,从我方面来看,假定我要学佛菩萨,我应该不要这样做;可是我从他那一方面看的话,我实在觉得,唉!真是除了怜悯同情,简直没办法!我觉得我坚持,我是坚持越每况愈上,一步一步上升;他这样坚持的话,每况愈下,人就这么会愚痴。他就说:「我偏不听你的。」结果他就十八层地狱不够,还下十九层地狱去。

02'16"
  所以我就想到这里,人就这个样,人就这个样!到那时候就是佛也莫奈何我们的,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我是越到后来越了解,真正最难的是什么?智慧。就是智慧最难当,他说不听我的,他听什么?他就愿意听烦恼的,这个烦恼摆明了把他拉到十九层地狱里去了,他还要偏要听它的。这是所以我们说这个修学佛法第一个真正地要抉择智慧,这最难、最难的就是这个,所以这个正知见的难具啊!正知见难具。

02'53"
  从这地方他也警策了我,所以到后来碰到很多事情上面,慢慢地尽管我讲不要「毋必、毋我、毋固」什么等等,跟他一来,我慢慢地就是容易做到了。欸!我就想:我可不要犯这个毛病啊!不管人家说的什么,这第一个,我第一个念头往往也是这样的话──来了!第二个念头马上想:「欸,这个是善知识!」所以我越来越感觉到佛说得一点都没错,这个佛就靠提婆达多,这样。我们现在不要把人人看成提婆达多,万一不顺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你总记着:这是天王佛(注①)来教我们的。你也不必从你的立场,就向他去看,你好好地向他去一看,像刚才这个事例,那就很清楚、很明白的。他说「我偏不听你」,岂不是偏偏听他的烦恼,然后把他自己拉下!

03'45"
  我就想:对、对、对!我就应该听他的,就算他说错了,我听他的,岂不是我成就我的忍辱?岂不是成就我的布施啊?就这样啊!可是这地方也并不是无条件地听他的,就是换句话说,真正最主要的始终在任何境界当中,你必须抉择这个理智来抉择,这个真正重要的,这个是真正重要的那一点!所以在这地方说明我们现在该怎么办,那个祖师说「示意结劝」,到最后劝我们,那我们现在应该以这样的心情来了解这个。

04'23"
  那么这一段完了以后呢,我不妨啊,也就是说「持犯总义」这个讲完了──最后的「广斥愚教」。不过「广斥愚教」下面,假定说大家对于《广论》上面这个若质、若量、次第,能够真正善巧的话,那这个问题根本消失掉了。不要说全部的《广论》,就是《广论》的真正的特点,有四个最主要的特点,第一个叫「通达一切圣教无违」,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哪!这个所有的佛的所说的教典本身,绝对没有违背、没有冲突,都是相辅相成。就像刚才说总别──或是道的支分,或者是道的整体;或者是下面那一部分,或者上面那一部分;或者以三乘,或者以五乘;或者像道次这样,前面基础、共下、共中,乃至于不共上士,它开合不同无非说明圣教全部内涵。所以在这个里边,那绝对不会有像上面他说那个比喻当中的,大的损小、小的损大,那种都是自伤。所以说真正要想学戒,这个论是非学不可!反过来说学了论,这个戒就是学论的根本意趣。所以眼睛看见了以后不去跑的话,那看见有什么用?看见了贼不去捉的话,那个看见还等于不看见那个贼,眼睁睁看他逃掉了,就这样,这是我们都应该了解的。那么到这地方为止,这个〈持犯总义门〉说完了。

06'28"P.72
  下面呢,持犯的别相,持犯别相就不讲了。整个的这个总体了解了以后,持犯的别相,你只要照着这个戒上面这个条文,一条一条去配。说起来这个配很难哦!但是现在在座的诸位学过,这个真正了解了以后,真正难的不是这个配的,配──你只要死死地反正一条一条硬列出来。所以上一次你们讲那个,我告诉你们那个八位,你们讨论了,对吧?我想大家都知道,不讨论的时候也觉得好像没问题;一讨论,问题来了,弄了半天弄不出来,等到讨论完了以后那时才觉得味道来了。

07'14"
  所以这个列位,很简单!你就把它的整个的内涵放在这地方,然后一条一条去配,一定可以配得出来的,东西放在这里一定可以配得出来的。而是难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列?这个道理就弄不清楚。那么这个道理或者前面在法、体当中,或者是「持犯总义」当中,都已经把它的内涵的宗要的地方说清楚了,所以那个持犯的别相那就不讲。不讲呢,下面这个《南山在家备览》所谓分四篇,〈宗体篇〉、〈持犯篇〉就到此为止。

忏悔篇

08'02"
  再下面第三篇〈忏悔篇〉,〈忏悔篇〉在一百九十四页上面,那么这个说一下。说到那个忏悔的话,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广论》上面的这个忏悔──四力忏悔,了解一下。或者用天台的、或者用贤首的顺逆十门,这个内涵完全一样。你了解了以后只是开合不同,整个的说起来无非是两件事情:把以往的罪要拿干净,然后所谓是净罪积资、发愿回向。分开来说,可以忏悔单单从净罪那个地方去看,这样,实际上,如果不积聚资粮,前面欠的地方不行啊!所以这个究实的深细的内涵来说的话,这分不开的。现在我们依这个文来看一看,那么随分有其他的地方能够会通的,再把它会通。一百九十四页,这个《在家备览》的第三篇〈忏悔篇〉。

09'21"P.74
【《资持》云:「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准《业疏》云:取其义意谓不造新,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有将忏字训首训鉴,义虽通得,华梵须分。」】

第一个先解释一下这个名字,说明这个体性,这样它的名、体,大概地、略略地说明一下。这个西天这个梵文称为「忏摩」,那么意义翻过来「悔」──追悔以往的所作的事情,以往所作的是罪恶、错误的,现在追悔把它改过来。那么所以有的不叫忏摩,叫忏悔,那个忏就是「梵」,悔就是我们的「华」,所以说「梵华双举」。根据《业疏》的说明,《业疏》说明,说「取其义意」,是指什么呢?「不造新」,因为以往所造的,这个是错误的,所以不再继续新造以往所作的这种坏事情。「忏谓止断未来」,那么将来再不造了,到此为止,所以止断未来;悔是「耻心于往犯」,以往所犯的感到羞耻,未来不再作,这个「忏」、「悔」两个义意就这样。换句话说,改往修来,改往修来。改往修来我们也可以说什么呢?净罪积资。以前的罪要把它弄干净,未来不再造罪,以积聚福德资粮来取代它,这个就是忏、悔两个字的义意。

11'36"
  有人将这个「忏」字把它训释──训就是解释为:「首」是起首、带头,「鉴」是照明的意思。说这个义意上面虽然可以这样说得通,也可以说得通的,但是我们这地方需要分清楚,分清楚这个「忏」字毕竟是印度的梵文,我们不必拿我们的汉系当中的中文勉强去说明,只要真实的内涵了解了以后那就可以。那么这个也就是忏悔里边的这个第一个,所谓的体性义意。现在我们继续下去,继续看那个第二段。

  • 初叙忏意

    • 初明造业

    • 二明须忏

    • 三彰益

  • 二引劝

    • 初引论

    • 二申劝

12'51"
【《事钞》云:「夫结成罪种,理须忏除,则形清心净。 故《萨婆多》云,无有一法疾于心者。不可以暂恶,便永弃之。故须忏悔。」】

说,既然造了这个罪,为什么「结成罪种」呢?这个罪它是一个业,像一个种子一样,一旦遇缘开花结果结成功罪种的话,这个罪种将来一定会发芽生果;也就是说要嘛不造,造了这个业以后,这个业一定会感得将来可怕的果报。不懂则已,尤其是现在说既然受了戒,怎么可能不懂呢?当然应该要了解。了解了以后那一定是要忏除,一定趁它没有感果的时候去忏除。你本来跑来受戒,本来出家,目标是要想离苦得乐,结果你弄了半天以后造了种种罪,以苦入苦啊,更越走越下,那岂不是完全背道而驰呢?所以说「理须忏悔」。凡夫在家人他容或他不知道呀,现在我们进来了以后还要去做,那岂不是不合理呀!所以依理必须忏悔。那么在这种状态之中「心净形清」,那个内心那么也就清净了,然后这个「形」是形体、这个威仪,换句话说,惑净业除。

14'52"P.76
  那么下面就说引论上面,说没有一法比心更快的,它一直在变化,变化不拘,一直在种种的这个意想分别当中,随时随地在变。不要因为以前不小心造了恶,于是永远下去,所以要忏悔。我们现在看那个《资持》的解释:《资持》释云:「初叙忏意,上句明造业。结业成因,必招来果,故如种焉。次句明须忏。以犯从妄起,罪假缘生。妄体本空,缘生无性。

15'19"
  「初叙忏意」,为什么要忏?「上句明造业」。造了业呢,「结业成因,必招来果,故如种焉。」那刚才已经说明了。「次句明须忏」,为什么?「以犯从妄起,罪假缘生。妄体本空,缘生无性。」我们要了解这个犯为什么会犯呢?由于虚妄分别妄计,而这个妄计的根本是在于「我」。可怜的是我们人人都陷死在这个我当中,这个我却是一个烦恼,所以我们通常说认贼为主。我们刚才说,有的人说:「偏不听你的!」他为什么?还是为了这个我呀!这样。所以实有圣人才「闻过则喜」,人家告诉他的过失,那他正是要改除,可是我们偏偏保护这个过失,这是我们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这个愚痴!我们已经这么愚痴了,就偏偏还要保护这个无知,偏偏还要保护这个无知。

16'35"
  所以我想到这地方我也觉得很有趣,我刚出家──那是还包括出家之前以及出家以后,快三十年了──接近那些大德,也是尊长善知识,总是说:「唉呀,师父(或者什么法师)啊!我有错请你告诉我。」当初那些法师等等很少告诉我,除少特别一个以外。我当初老想不通,过了多少年现在慢慢地了解了。现在一样的,周围也是:「啊,师父、法师啊!某某啊!你告诉我……。」等到我告诉他了,以后这个结果并不理想,这样,最糟糕的还有刚才这种状态发生。

17'14"
  那我后来才了解:啊!这个佛陀真伟大,佛陀真伟大!深达物机。这个的的确确是,我们往往容易责备别人,那是说:「他是佛嘛,我当然听他的。」可是这一切都是业感呀!我们这种心情当中绝对感不到佛出现,这是我们的业力所现。所以说理论上面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一点以后,绝对不会随烦恼转。现在我们真正最可怕的,始终还是什么?始终还是这个理论不了解。像我们这种业的状态当中,这个佛不可能碰到。佛时时就在眼前,有一些我们的烦恼就是障住了,我们看见了就是看见这个「我」,然后要听它的招呼,佛来你怎么认得他呀?这个是我们真正重要的!

18'01"P.78
  所以说这个「犯从妄起」,这个「妄」,佛就拿我们莫奈何,这个经论上面处处说这个。还要什么?「假缘生」,它不是天生来的。说这个「妄体本空,缘生无性」,说来说去都是这些道理,我们用不同的角度说。前面不是说《无量义经》吗?《无量义经》是佛最后说的,他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空。什么叫空啊?缘生无性嘛!一开头也说它,最后还是说它,只是用不同的角度来点醒我们;现在讲忏悔了还是说这个,造罪了还是说这个,就是这样!那下面说:

18'47"
【了知妄本则犯相何依,】

那还在知见上面,假定我们正确地了解了这个虚妄的根本,是什么?它根本就是虚妄的,而无非是一种错误的妄计。那这样你认识了以后,「犯相」──它犯的这个所依的这个行相没有了。说:

19'12"
【识达缘生则罪根叵得。】

它的根本呢?无性缘生,了解了它是缘生无性的话,那个根已经没有了!所以经论上面说,像那个香蕉树一样,你看看有一棵树,你把它剥开来,剥到后来一层一层皮,剥到最后那个皮剥完了,那个树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在这地方,也要依理一层一层地深入去劈剖:那个「我」到底在哪里呢?如果你真的去这样去肯深的下功夫去找,找到最后──真是颠倒,完全是个颠倒!

19'47"
  我们现在不必说这个嘛!平常我们总说我、我、我,总是觉得有道理,那我们这个道理到底哪来的?是我的吗?我们最后发现也不是我的呀!小的时候你在这个环境当中长大,就被这个环境教成这样,今天跑到那里,就被那个环境教成这样,我们偏偏依这个环境是不依那个,这个我们何苦来哉呢?依这个可以帮你上天堂呀!就算假的,这个假的天堂总比假的地狱好耶!我们现在偏偏要照着这个假的地狱,在那个、蹲在那个地狱里面受苦。假定你受苦的时间还觉得很快乐,那倒不错呀!实际上我们又受不了。实际上这个真实状态,所以这种地方都是用我们的知见一层一层,这个是根本重要的!所以现在说来说去最重要的还在这里,还在这里。

20'41"
【是以忽追所犯,深恨前非。】

透过了这个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依教思惟观察,欸,找到那个罪根根本没有啊!那时追悔:「啊!以前我错了,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于是深深地悔恨,而不会说恨那些来点醒我们的人,恨怎么我不早听他呀!于是

21'12"P.80
【仰对胜缘,尽披肝胆。】

啊!那个仰望、尊敬之心,那个殊胜的那个三宝,那个三宝!「尽披肝胆」是把里边的心肺,那个都是覆藏弄脏的东西,统统拿出来。换句话说,一定要把自己的最深的那个东西统统拿出来,统统拿出来!为什么呀?

21'33"
【罪从心起,还逐心亡。既伏现因,不牵后果。】

那个根深柢固的地方在这里,所以你统统把它拿出来,从那个根柢当中你统统拿掉了。好了!这个是从认识作用的根本的地方去拿掉它。这个时候还是「伏」噢!根本在哪里呀?就是认识作用本身就要去掉它,这个就非要透过定慧修。眼前戒本身就是这个认识的错误部分,不是认识的本体,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来说。什么是认识作用、认识的本体呢?就是八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说通常有一句话叫推翻那个八识的臼巢,那就是破根本无明的时候。可是现在前面这个是因,没有这个因,根本无明永远没有机会破,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所以现在这个戒的真正部分还在这上头,要戒持好,那个知见是正知见。所以从这个了解了以后的话,欸,那就是「罪从心起」,因为不了解;「还逐心亡」,因为了解,还从这个地方起!那么这么一来这个「现因」就伏除掉了。本来造那个罪,那个罪的因就把它伏住,「不牵后果」。对!我们所以进到佛门当中来修行,就是这个。

22'59"
【犯而不悔,业苦何穷。】

假定犯了不能追悔、忏悔的话,这个感得的业将来结的果什么时候才能穷尽?永无穷尽之日!如果你现在不忏,将来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就这样。到了下一世你根本不晓得为什么这样的!现在这个理由摆在这地方,像病一样,明明白白晓得那个病都看不好,到那时候摸来摸去那个病根找不到,你怎么弄得好?何况陷在这个等流习气。所以刚才说的那个东西──保护烦恼、保护的自我,你越保护那个等流习气越增长呀,是越可怕!

23'43"
  所以越真正认识了以后,绝对不会去保护它的,只有对它深恶痛绝,平常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深恶痛绝,然后你一心一意在佛前去礼佛,那个才是真的忏悔。现在我们跑得去:「唉呀,佛陀啊!我要忏悔。」你到底忏悔些什么啊?这没有你追悔的东西,这个忏所以忏得不得力的原因就是这样呀!所以现在常常说忏了为什么不得力?那个得力不得力就在这里。你了解了哪有不得力的!坐在这地方你深深地就感觉到:「唉,我实在是一无是处!」然后一跑到那里觉得:「佛陀,我除了依靠您,简直是没有旁的办法好想!」你没有去拜的时候已经得了很大的力了,何况去拜的时候对着这个境界。这是我们真正应该了解的!

24'32"P.82
  所以这个四力忏悔第一个叫什么?追悔嘛!就是追悔嘛!追悔,悔些什么嘛!就是以前一直听这个招呼──听烦恼招呼,就这样!所以同样的道理呀,这个忏悔当中顺逆十法当中,那个顺逆十法当中那个,第一个是什么?是不是「内计我人」哪?你们记得不记得?还从这个上面说起的,就是「我」,「我」就是这个根本哪,就这样。然后「外加恶缘」哪!里边是有这个烦恼的种子,外面又引发那个,然后人我是非就起来了,根本都在这个上头,岂不是现在我们要追悔的追悔这个!你真正找到了以后,那个忏悔哪有不得力的?

25'25"
  然后你去拜佛,这个拜佛的话,礼敬、供养,那个都来了嘛!你说:「哎哟,我除了佛陀啊,伺候您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不伺候你就伺候「我」嘛!这个事情就这么简单。迷迷糊糊坐在这里干什么?让「我」在增长当中。所以说来说去,我们真正重要的就在这上头,有这个思惟观察能够越认真深细的话,那力量自然就产生呀!所以说,如果不了解那就没办法悔!若「犯而不悔」,这个业苦什么时候能够穷尽呀?所以

26'04"
【有智识非,】

真正有智慧就认识这个才是真正错的根本呀!

26'11"
【义无隐覆故也。】

那对了!不要别人劝的,了解了以后,那绝对不能再遮盖,还去覆藏它。不过那个时候有一个噢,习性会覆盖它的。这个倒不怕,一对境马上觉得:欸!对不起,这个怨家又来了,我回过头来马上去忏悔。这是为什么平常的时候,经常一碰到,啊!就忏悔,通常一碰到就忏悔。

26'37"
  看那个《阿底峡尊者传》,他就说──不过这种当然是了不起的大尊者──他受了这个戒以后,别解脱戒从来没犯过。哎哟!我们就看见了这个别解脱戒难像登天还难。我们常觉得好像菩萨戒不犯,阿底峡尊者怎么说?那个菩萨戒就常犯。再上面越到向上是越难,因为菩萨戒是完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看不见,这最难、最难的就是这个!所以从这个地方就是心念一动,一犯──错了!他全部的精神贯注在什么?就是在那个正知,方便正念就在这上面,正把这个东西把得牢牢的!一个不小心,欸!马上,一个不小心,马上拿回来。所以这「有智识非」是「义无隐覆」。

27'26"P.84
【则下彰益。】

下面就说明「则形清心净」,就说明它的好处。这个心清净了,这个形那自然,眼前是心安,将来是果报的殊胜。是啊!所以真正修学佛法,眼前乐是将来更乐,有这样的好处呀!

27'51"
【故下二引劝。初引论,不下申劝。彼论问曰:何法重于地,】

那个就是《萨婆多论》。

28'01"
【何法高于空,何法多于草,何法疾于风?答曰: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空,】

这种东西真可怕!空是无量无边的,可是我慢还要比它大。

28'16"
【烦恼多于草,心念疾于风。今略引后句。以明昔心造恶,今忽追悔,剎那翻善,不待终日。】

也是一样。你真的能够转过来,修行实在方便!造恶固然是剎那剎那在造,你了解了以后,剎那剎那是什么?集善净之业,也是一样呀!不要说「不待终日」,不待剎那,一念察觉得到就转过来就好了嘛!「意令有犯,速须求忏。」继续看:

  • 初示罪报

  • 二明犯心

    • 初约护法说破为不破

    • 二约坏法说为犯

  • 三示悔法

    • 初标问

    • 二答释

      • 初明忏者现报即受

      • 二明不忏者生报方受

28'51"
【《事钞》云:「《涅盘》云:犯四重者,生报即受。】

第一个,说《涅盘经》上面告诉我们犯四重罪的话,生报,那是最重的;重罪是一定来生即感报。但是下面有两种情况说明:

29'10"P.86
【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常怀惭愧,恐怖自责。其心改悔。生护法心。建立正法,为人分别。我说是人不为破戒。】

这个《涅盘》上面的继续说。所谓犯四重是什么?是不是受了戒的人?受了戒才谈得到犯重戒呀!那些人还披着、还没有脱下来。

 

注①:天王佛:提婆达多比丘未来成道时之佛名。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所说,提婆达多犯五逆罪,堕无间地狱,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谓提婆达多往昔曾为其师,彼实非恶人,为权诫世人而作逆罪堕于地狱,未来必成佛道,号天王如来。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