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2b第9冊 第七十二卷.B面P.287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9册 第七十二卷.B面P.287

00'06"
  所以他下面这个《济缘》的解释,《济缘》的解释我们在这里念一遍,这个有相关的在这里说一说。

00'19"
【《济缘》释云:「三示所修行相二,初示道行。以偈文未显,故特征示,用开心路。一切之言通收善恶尘境,染恶则增业,染善则成障。】

实际上那个善也是个善业,不过它就是在文字上面、说明上面,这染的善,哪怕你生了天,哪怕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定,对道来说还是没有用。所以说

00'53"
【能于日用所行所学触境无染,】

要怎么办呢?要能够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过了修行以后,对于所学的、所行的要能够不染着。这个话说起来好容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往往这样说,于是那就不要去分别,实际上我们根本不了解这个次第。如果你真正了解这个行相以后,然后去观察的话,说这句话好容易,做到那句话是千难万难,这样。所以说真正要想修行,你必须对这个法相有很深确的认识,先对这个名词,然后次对这个名词所指的内涵。那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对境的时候,你去观察一下,说「随缘不变」,看看它随缘变不变;「不变随缘」,看看能不能自己不变、能随缘。绝对做不到、绝对做不到!

02'04"P.288
  这个真正要做到,说禅宗的大彻大悟的祖师可以,念佛的人尽管你念到功夫成片了,你不去管它,你可以,真正一对境管管的话,那个功夫就会丢掉,不那么容易呀!所以平常的时候,在这个地方我们务必要深细的,尤其是准备深细努力的;在家人一心一意地反正念佛,就不去管它,这样,那个是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了,你可以什么都不管,那是好。如果说要想真正努力的话,这个都不是办法,尤其出了家以后。出了家以后,那是务必要在很多地方,针对着这个境界仔细去观察:我的内心果然真的对了境界,那么不被境界所转吗?所以平常我们就不深细努力去学,所以也只是粗枝大叶,听了这个文字以后,「啊!那最好!很好、很好!」那实在是这种被迷糊所耽误了!所以这个地方是特别地从正反两方面说,染恶怎么样、染善怎么样,日用之中要这样才可以。

03'22"
【无染之智即是般若,】

那无染,所以能够无染要凭借一个什么?凭借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般若。

03'29"
【背尘合觉绝缚入道必始于此。深可体究,慎勿诵文。】

那祖师这地方告诉我们,我们真正要想「背尘合觉」,要想能够把绑住我们的这个一切的惑业解决,从道上面一步一步深入,必定从这个地方开始。那么这一点,不是单单把文字弄懂了以为了解,文字只是第一步,如果不向下深究的话那都是个戏论。那么下面这些我就不细说它,看最后一行,最后一行说:

04'11"
【终下重诫。凡在同徒,用斯自照,有一于是,未脱轮回。】

那么这个是,最后就是「终归死去。何事迷乎。」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个上面真正地努力,一层一层地深入,找到问题中心而把它解决的话,那没有用!所以说凡在同道之徒,我们大家一起同修的,要拿这个来自己反省观照,反省观照。只要有一点点还保留着,对不起,你就没办法从这个轮回当中透脱,所说的那都是空话。那么现在问题不是说教我们不要去说、不要去学,而是说教我们从学、从说、从探讨当中,一步一步地深入,这个就是我们过程当中必须要的。

05'14"P.290
  现在我们在座的几位同学,大家都很用功,我看了也非常赞叹、非常欢喜。那么这里始终我要提醒大家一句,我也常常警策我自己:不要陷在文字上面。往往这个文字弄得很通,但是就是停在这个文字下面,结果这样状态当中,我们前面那段功夫都变成功浪费、变成功戏论,所以务必要从这个文字上面一步一步地深入。那下面说:

05'51"
【积财荒色,诤见沽名,迹混世尘,不思出要,形出心没,何所利乎。」】

那就是说财、色、名、见四样,不管你是哪一个──积财,通常这个财是我们的贪着积累;对于这个色的话,完全是荒乱;见,是诤、诤论;它这个沽名是沽名钓誉,那这种都是混在这个世俗。这个出家最主要的,一心一意要了解出家的宗致在什么地方,而我们现在如果不在这个上面努力,那不行!所以说如果说这一点做不到,像剃了头了形相上面是,可是心还沉没在这个里边,那有什么好处!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所以这个地方的特别告诉我们,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样地努力,当然这个地方也说一个大纲;那么像我们这里的《在家备览》,前面一路上面说过来,真正地都是告诉我们,要出家下脚第一步,这个戒的内涵。翻过来两百四十二页,这个第一个出家的元缘说完了,然后呢,

07'23"
第二节 劝出有益

  • 初叹德

  • 二引喻

    • 初供圣喻

      • 初引经

      • 二出意

    • 二宝塔喻

      • 初引经

      • 二示意

说出家的好处。出家的好处,我想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把那文念一遍就好。

07'34"
【《业疏》云:「如《出家功德经》:(经上面说,)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无边。】

说不要说自己受戒,你能够放别人,乃至助成别人出家,那个功德都无量无边,何况是自己去受戒。所以说他举一个比喻:

07'53"
【譬如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年供养。】

这功德多大!喔!这个四天下不晓得有多少亿人口,都是罗汉。一个罗汉你去供养他了,这个福报都是不得了了,何况是那么多!那却是

08'09"P.292
【不如有人为涅盘故,于一日夜出家受戒。】

不如有人出家一日一夜──前面有个说明噢,「为涅盘故」而出家。现在往往有的人说:「哎呀!这个出家的功德很大,我也去出家。」他的目的只是要得到那个功德,他忘记掉出家所以有它的功德是为涅盘,就这样。忘掉了涅盘要求这个功德的话,虽然得到那个出家,那就是拿了这个摩尼宝换一块糖吃,实际上这个功德也就大打折扣,乃至于没有功德,反而还要堕落。虽然出了家以后,「戒」这个种子将来迟早成熟,可是堕落是非常可怕!

09'02"
  最近由于我常常在这个鼓励大家,然后呢谈这个问题,所以很多人说,「哎呀!一心要出了家。」结果他出家到底为什么?我发现固然有一些人很深刻地了解,非常警惕;有一些人出家干什么根本不知道,「哎哟!这出家有功德,出家好。」所以他要去出家,就这样。然后出了家了以后,他世间的事没有一样事情放得下的,他就觉得世间得不到那个功德,出了家就得到了,那完全颠倒,完全错误、完全错误!所以他前面所以说「为涅盘故」,这个是它最重要的!这一点失掉了,对不起,那这个出家,那也就没有什么多大意思了。

09'48"
【谓由前施虽多有竭,是欲界系。为法出家,非三界业,故说过前。】

那说明了,说由于前面布施什么等等,乃至于布施供养四天下所有的罗汉,可是这个是有尽的时候,这个都是欲界系法。那么为法出家,那个不是三界之业,那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两个完全不能比。

10'24"
【又云:纵起宝塔至忉利天,亦劣出家功德者。】

说这个经上面又说,乃至于宝塔,那是供佛的那些地方,供养三宝的,那大到什么?趣忉利天,啊!那个不得了地大,也不如出家功德。下面说:

10'47"
【一时欣出,虽未可数,然其积微是高胜本。」】

那最后乃至于「一时」,为什么叫一时?就是一日一夜,一日一夜就是很短的时候,虽然这个时间很短,但是由于这样地慢慢地积累下来的话,那就不得了。这个出家虽微,可是这个因,这样的因积累出来的话,那产生的效果,那是出家的好处。反过来呢?

11'20"
第三节 障出有损

障碍人家出家,那就有很大的损害。看文:

11'26"P.294
【《业疏》云:「如《出家经》:为出家者而作留碍抑制,此人断佛种故,诸恶集身犹如大海。现得癞病,死在闇狱无有出期。」】

反过来,障碍出家,就有人要出家,你去留难、去障碍,种种方法不使他出家,这个人「断佛种」。这个断佛种非常可怕!「诸恶」──一切的好处都从三宝而来,现在你障碍人家出家的话,等于说岂不是断了佛种?那么无形之中使得这个恶增长,所以是「诸恶集身」像大海,大海是聚一切的根本,所以这个这么可怕。「得癞病」,这个人间的病最可怕的就是这个癞病。现在我们说的癞病是什么呢?就是痲疯,一直到现在为止这个痲疯还是最可怕的。在以前古代得了痲疯,在哪里都是一看见这个痲疯的谁都害怕,就把你赶出去,那这有这么严重法!那么现生得这个可怕,死了以后到这个地狱当中,永无出期,这么可怕法!所以这个下面又看一个:

12'48"
【《资持》云:「出既有功,障则损大。】

那个既然「出」有大的功德、功劳,有功德,那么障碍的话就有很大的损害。

13'02"
【留碍如亲里不听,抑制如王臣禁断。」】

这个是说明,因为大家的直接的家人只能留难、障碍他;「抑制」的话,那就是这个官吏们等等,他下命令说不许。不管怎么样,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阻碍,那就有这么可怕的这个结果在。下面:

13'29"
第四节 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 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 初明罪本

      • 初正示

      • 二引示

    • 二明造恶

那么真正的出家的元缘是为涅盘,现在出了家以后不求这个,还是行的凡夫之行。那个凡夫之行分两部分:有一部分是坏的──凡罪,有一部分好的──凡福;凡福尚且不可以,何况是凡罪。现在我们仔细地一个一个看,先明出家以后行凡罪行,还是做得凡夫一样,不但凡夫,而且凡夫当中的恶──罪恶之行,这个是最糟糕、最糟糕!那么下面这个方面又分两部分来说,下面我们看:

14'25"
【《业疏》云:「据论罪本,皆由事缚。不思厌背,师心妄造。】

先说出家的凡罪行当中,说罪的根本是什么?罪的根本是什么?说这个是「事缚」,都是为事相上面所绑住了,这是从事相上面去绑。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从事相上面了解这个真相,认识了以后一心一意地策发厌离,由厌离还要帮助别人也同样地解决。那这个就是,帮助别人同样解决就是菩提心,然后为了达到不管是出离或者菩提,努力再去行持,解脱轮回,那个就是所谓证这个空性、证入涅盘,这个才是出家真正的目标。所以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被一切所缚,所以现在这地方的话,这个罪的根本在这个上头,说出家我们本来应该厌离背弃的,现在呢?却「不思厌背」。那么怎么才能够达到出家的目标呢?第一个应该亲近善知识,而我们现在不去亲近善知识,「师心妄造」,这个师心自用,就是说换句话说,完全还是在学自己,完全是学自己,师心自用这个是非常糟糕!

16'17"P.296
  这个「学自己」的定义,应该在这个地方再说一下,再说一下。就是说真正佛的经论上面的深义,不是我们那么容易懂,不是这么一看就懂,乃至于不是那么一听就了解,非要有好的善知识,然后去紧跟随他,努力地一步一步地深入。懂得了个文字,并没有真正的实质上的帮助。这个文字的内涵,然后照着去行持,对境一步一步,都需要真正的善知识过来人。假定我们这一点做不到的话,那个一定在做不到的地方就出了毛病。反过来,如果我们真正是把自己的文字所谓依文解义,那完全错了,这个师心自用问题都在这个上头。我们往往容易犯这个毛病,妄测这个佛义,不顾那个师承,所以《阿底峡尊者传》上面是特别说明这一段,特别说明这一段。那么这个是下面就说出这个现在我们的状态:

17'44"
【如《大宝积经》:出家二缚,谓诸见利养也。】

那这个上面,说经上面告诉我们,出家本来应该从这地方透脱出来,结果呢?害了!我们都被这个两个绑死──诸见、利养,见是见解,然后利养;这个前面说过了,或者是名、见,这个,或者财、色,都在这个上面。那这样的话,那我们就没办法、没办法。这个上面说「多见他过,自覆己罪」,那这一些,《大宝积经》上面有很详细的这个说明,这里不细说它。继续看文:

18'36"
【如律缘制。由名利故,便生有漏。因制诸戒,为防罪业,障三涂也。」】

所以那个本来这个戒制定的原因是为什么?正因为这些都是有漏的根本,有漏的根本,所以为了要解除这个,所以由于这个,说律所以制戒的根本原因,说是由名利就是会生漏,漏就是染。所以当这个事情生起的时候,就制定戒法来防止我们的染、防止我们的漏,那这个就是罪业。如果说听它随着这个事相而转,堕落三涂;现在能够战战兢兢努力地依法行持,防止我们堕落,防止我们堕落。然后在这个人道当中能够好好地修持,能够解脱生死。现在看一下那《济缘》的解释:

19'55"P.298
【《济缘》释云:「初明罪本中二,初正示。】

那么这个罪本当中先「正示」,在这个地方的说明。那下面是再这个来引证,引证的那一部分这个在后头。说:

20'16"
【言事缚者即上四科。因之生罪故为罪本。如《大》下(那是《大宝积经》)引示。】

那个就是下面引经上面来告诉我们,那是出在《大宝积经》上面。

20'40"
【《宝积》诸见即人法两执,利养谓所须四事。】

四事供养等等。

20'47"
【律缘即舍利弗请佛制戒,】

这个公案前面也说过,那这里就不细说它了。舍利弗想:「嗯!古代为什么有的佛出世,那么这个佛法久住,有的不是?」所以问佛。佛就告诉他,说:「制了戒嘛,佛法就久住。」舍利弗就请。

【佛言我自知时,】

21'13"
  佛就说:「那我晓得时候,还没有生起利养,不必急,到那个时候有漏生起再制定。」那么这一段公案在戒上面很明白地说明,在这里不细说它。所以下面说:

21'33"
【未得利养过漏未起。后须提那等皆由利养丰盈,向道心薄,遂生过漏。】

那个制戒的因缘,都从这地方开始。

21'45"
【故知名利毁戒之缘,欲脱死生深须远离。」】

这几句话,是我们现在要牢牢地这个放在心上的。所以这个名跟利两样东西,那是毁戒的根本。这个地方叫「缘」,就是我们内在无始以来的这个随眠的种子,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只要一对这个境──害了!一对这个境就害了!不是在名闻上面执那个人我是非,就是在利养上面讲那个得失,这些东西。哪怕小得一点点,所以《广论》上面说乃至于少许茶──看了以后,这样。通常如果仔细去检查的话,我们就会有这种毛病,这一点点小小的利养的话,大家就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个是我们内心上头的最可怕的事情。所以有的这个同修们往往就是说:「哎呀!这个我们修行要假借那个身体呀!」那没错呀!然后说这个要讲营养或者这东西。你一讲这个东西你就害了,一点点东西你会一天到晚想在这个上头,就这样,这个事情就把我们绑得死死的、绑得死死的!

23'02"P.300
  所以你平常的时候,必须要对这个东西,要起一个深厚的正确的认识,生起厌离心。那时候经上面告诉我们是万不得已,这个就像什么呢?就像生死旷野当中要坐那个车,要透过那个旷野需要凭借这东西,所以当你接受这东西,心里面就是绝大的恐怖厌恶之心。如果我们眼前想了一大堆的理由的话,那不管你说得似是而非、都正确的,一对境,那个内心当中不晓得跟到哪里去了。所以真正想解决生死痛苦的话,「深须远离」,他不但要远离,「深须」两个字──必须要,而且非常地努力、深厚地在这个上面下工夫。

23'58"
  这个「次」,下面再说,再说就是说明现在的实际状态,前面是罪的根本,现在一般我们的状态,造的种种的恶。

24'16"
【《业疏》续云:「今世出家,翻种苦本。不畏沈溺,多起下业。】

祖师的时候已经这样了,现在出家的人都是弄反掉了,本来是要脱离,要脱苦得乐,现在反过来了,反而种的个苦本,根本不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不畏沈溺,多起下业」,做的事情都是这个向下的,我们是要改善增上的,这个「下」是这个意思。乃至由于向下的,现在我们人道向下的,堕落三恶道去,这是最糟糕、最糟糕!

25'05"
【故彼文云:又有二痈,谓求见他过,自覆己罪。】

这个就是《大宝积经》上的,「出家二缚,谓诸见利养」;还有「二痈」,是「求见他过,自覆己罪」。本来我们出了家以后,要努力找自己的错在哪里,然后把它尽量地拿出来发露忏悔,现在把它掩盖。然后不但掩盖,本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知见,那个知见,努力去反省、观察自己错在哪里;现在看错了,不看自己怎么样去解脱,是看别人,这是最有害、最有害的!所以经论上面一再地说:这个经论虽然是最好的东西,你要用对呀!用错,那不但不能帮自己忙,还反而伤害自己。所以有一句俗话叫「太阿倒持」,太阿是最锋利的剑,拿了这个剑是克敌制胜的,他把它拿反了,就这样。本来拿了个剑柄去伤那个敌人,现在拿那个剑尖对着自己,那这个地方就是「求见他过,自覆己罪」,这个典型的例子。所以他这东西一定要针对着自己的烦恼,一对境,那么看得很清楚:喔!现在心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这是一个最最重要的!

26'41"P.302
  否则的话,我们看见那个情况,觉得自己很高兴,常常有这种状态,有的人说:「那这个要让我高兴,那我就做,弄得我不高兴,我偏不做!」它什么叫高兴,什么叫不高兴哪?这个不是纯粹是烦恼吗?出了家以后还要讲高兴、不高兴,你高兴做对了以后,你还在轮回当中啊!这是我们一个根本错误、根本错误在这里!这高兴不是个贪吗?然后因为贪,有了这个贪一定有瞋,天下哪有永远顺我们心高兴的事情?他因为小小的贪,所以得到了长劫无穷无尽地下地狱,佛法就是说这件事情,结果跑到佛门当中了还忙这个事情,那是完全错到绝顶、错到绝顶!那么这个是在这地方,现在我们继续向下:

27'36"
【向诸行者。知来实苦,决定现世不造苦因。如知火烧汤烂,无有纳手足者。】

所以现在对于这个所有的行者,这个是祖师的劝诫,告诉我们──行者,就是我们的同修,如法行持者──如果能够如实地了知将来的真实状态,如果我们现在出了家以后还行凡罪行,虽然眼前好像得到一点好处,这个因集的恶了,将来一定是受苦,这样。所以如果对这个了解了,做不好将来一定受苦的话,他眼前是决定不会造这种恶业,所以决定现世绝不造这个苦因。就像什么?就像是晓得这个火烧,这个火烧的可怕,绝对没有人说愿意把那个手足放进去的,不管火的直接烧,或者烧了一壶开水以后,没有一个人愿意伸进去。所以我们所以要学习,见解本身是这个样的,现在我们弄错了,诸见、利养反而害人了,所以这个见是讲这个见。这换句话说,要见到自己的行为──造这样的行为,是将来受苦的,还是将来脱苦的呢?这个才是我们学,学了以后要得到的这个正知见。所以假定我们学了、了解了,这样做法结果就像把那个手放到火汤里边去,那一定不会干这个事情。下面再看文:

29'49"
【佛说罪事,深宜远离。以不信所烧,随心造罪,更增俗人。」】

上面这个都是佛告诉我们的,这样做不可以,有罪的,那样做不可以,这种事情都是必须远离的,这个戒就是戒这件事情。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