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37讲素问·生气通天论5

王洪图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37  素问·生气通天论5

下面的这句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这个苦字,从前后文例上看,《太素》注为甘,可从。甜味本来是入脾胃的,但是如果过于甜、或者偏嗜,甘则反伤脾气,所以说“脾气不濡”,濡就是濡润。“胃气乃厚”,厚是指的胀满之类,也就是胃气不畅、阻滞,因此可以出现腹部腹满的病症。其实这也是太过而致病,生病起于过用嘛,过用的原因很多,劳伤过用、饮食过用、情绪过用,这里是五味过用。值得注意的是,《太素》里没有“脾气不濡”的不字,如果按“脾气濡”理解,那就是脾湿,脾湿也是一种病态,总之是甘味太过反伤脾胃。

味过于辛”,辛味本来是入肺,但是过于辛,可以使得“筋脉沮弛”,肝主筋啊,辛味太过、也就是五行之金的太过而伤肝木(怎么这一句就回到五行上来了呢?应该全部用五行来解释),所以肝所主之筋脉沮驰,就是败坏、松驰,筋脉败坏、松驰了,那就不能发挥它的联络关节、主运动的功能了。同时还使得“精神乃央”,也就是辛太过,使得神气耗伤(肺金反克、或侮心火),这个央就是殃。

上面说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精的产生本源于五味,但是“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人们在养生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所以下面说“是故谨和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人体都是必要的,但是要谨慎地、适当的调和五味,不要太过、不要偏嗜。这样的话就可以“骨正筋柔”,骨正是骨骼坚强,可以说肾气盛,筋柔是筋脉柔润,反映了肝气足,“气血以流”,气血流通、充沛,肺主气、心主血,这就反映了心肺功能正常,“腠理以密”,腠理固密而不疏松,不容易受外邪侵犯,脾主肌肉,腠理就是肌肉纹理。所以说,谨和五味,五脏功能都正常,身体就强健。“如是”,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则骨气以精”,这个骨气是泛指气血,上面说的那些筋骨、气血、肌肉、脉等等,都可以用骨气来概括。精就是强盛,就是指的人体非常地健康。“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谨慎地遵守这个养生之道,特别是遵守谨和五味的养生之道,就可以保持天赋的寿命。

下面看134页的[理论阐释],第一点是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问题,也就是五味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偏嗜就可以伤害五脏,正如同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所以强调五味要调和。在《内经》里面呢,五味所伤的问题,记载得确实不完全是本段所说的这样,苦味就伤心、甘味就伤脾,不是单纯这样,它有个相克所伤,比如辛味太过就伤肝(应该是肺气津,肺金过克肝木),苦味太过就伤肺(应该是心气津,心火过克肺金),咸味太过就伤心(应该是肾气津,肾水过克心火),等等,它有一个按五行相克所伤的问题,《内经》也有这样的记载。同时还有一些个记载,和我们说的规律都不大一致,也就是说五味伤人的话呢,不一定就完完全全按照本篇、哪怕按照《太素》校勘的说法,或者按我刚才所说的相克的说法,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说法,五脏所伤也是很复杂的(值得写篇专题文章)。当然,一般来说,是像上面我们所说的那两种情况,也就是说,一个味伤本脏,甘就伤脾,辛就伤肺,酸就伤肝等,这是一种伤法;另外一种伤法是按五行相克伤(某味津盛本脏之气,在伤本脏的同时,还伤所生之脏,又伤所克之脏,也就是“一味伤三脏”,不知是否伤生我之脏、克我之脏,总之,值得研究),一般的来说是这样看的,但是个别的时候,也有不符合这两个规律的情况,事实上,临床上也有那些个别情况。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既要知道有一般的规律,又还要知道有特殊的、个别的情况,这样的话呢,在分析实际问题、在认识有关理论时才不至迷惑。

第二点是对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简短的综述。供各位参考,比如它提出来,《内经》时候就提出多吃咸的东西就伤血,现在认为咸的东西、高盐食物确实对血的粘稠度也有影响,对人的血压也有影响等等。

下面看[临证指要],关于五味理论的临床意义。中药有五味、饮食也有五味,饮食五味太过伤人,中药的五味调和不当它更伤人,这里特别提出来中药的五味、当然了,药食是同源的,有很多的药它也是食物,反过来也是这样嘛,很多的食物其实在我们中医里边临床应用、养生应用时,都作为药来使用,所以药食是一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要调和五味,在临床用药时尤其要注意药性,不要太偏。教材还逐条地按五味对食物进行了简要的举例说明。一是辛味的食物,辛味主散、辛甘发散为阳嘛,所以辛味的食品中有行气、行血、发散的作用,比如葱、姜、蒜、胡椒、辣椒这些东西,如果作为食物,它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比如说治疗气血阻滞、外邪束表等,你受了外感、受了风雨了,来碗姜糖水喝一喝,这也有发散作用。但是如果辛味太过了,药也好、食品也好,辛味太过就容易使人生热(我国西南地区湿气重,所以人们常吃辣椒来生热以祛湿气即是此理。但张悟本教授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气不重时而常吃辣椒则伤肺、伤肝,比如北方地区肺癌患者多为食辣者。我的孩子从小爱吃辣椒,双手指甲上长了好多麻点、凹凸不平地,同时还常在晚上有腿抽筋的病症,找了几家医院看也不明其病因,后来意识到跟吃辣味太多有关,减少进食辣味后有好转。现在知道了辣伤肝的直接危害,伤肝则血不荣爪甲、肝不主筋就夜间抽筋,就很少吃了,这两个症状也根除了)

二是甘味、甜味,甜味本来就有补养的作用,有和中缓急补益作用,甘缓嘛,甘能补中嘛、入脾胃嘛,比如说蜂蜜、饴糖、甘草,甘草在我们国家规定可以作为食品类。有些胃脘疼痛、痉挛性疼痛,用甘草、饴糖、蜂蜜这些东西有缓和的作用,这是说有病,正常的呢,如果脾胃比较虚弱、虚寒的话,也可以适当地使用甘补的药、或甘温的食品。但是如果甜味药用得太多了,容易引起气滞,“甘能中满”就是因为引起气滞导致的,使得腹部胀满,前面我们讲了嘛,“味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我不是说可以引起腹部胀满吗,之所以脘腹胀满,是因为甜味可以阻滞气机,气机不畅了就可以出现腹部腹满的症状,甚至可以产生烦烦闷、烦燥的情志病。不但《内经》的理论就提到“甘能中满”,其实现代实验观察也好、临床观察也好,都有这类的情况,就是甜味太过的时候、吃甜的东西太多了,容易使人心烦。

近年来有很多人叫做亚健康状态,或者叫慢性疲劳综合症,非常多,据我所看到的材料,说是占人口的60%有那样一种状态,疲劳、心烦、精力不足、睡眠不安,有时候心跳、肩背不舒等等,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多系统的功能紊乱,但是作一般的理化检查又发现不了哪儿有疾病,所以起名叫亚健康吧,说它健康吧他不健康,说他不健康吧又查不出来毛病,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等的这样不同的名称。就是这类的人现在很多啊,据说是由于精神的紧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就容易产生这样一些症状。其实呢,我在临床上观察,那些原因固然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其实恐怕跟饮食结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我看有的人不见得就压力大,或者说他不应该有压力大,但是他也搞成这个样子,真是“天之罪欤,人之过乎”吗,有的时候不是天之罪,有的时候不怪别人、不怪社会,就怪自己,明明可以按时作息,这是挺好的生活规律,他就要以为那样半夜也不睡觉、2点才睡觉,那才算是最高明,人家工作紧张、工作忙,必要时是这样,但是有人呢,他没有事儿他也要搞成这样,显得他这样好像是一种时尚,这些情况也容易产生那些慢性疲劳综合征这样一系列症状,当然有很多人是由于工作紧张造成的。

对那些人我刚才说有个饮食习惯应该注意,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作为一种科普的小文章,就是对这些情况怎么办,其中一条,饮食必须注意,我给他说的一不要喝酒,因为喝酒本身就影响人的大脑的正常功能,影响人体的气机正常的运转,二是不要过多吃甜东西,因为甜容易引起中满,气机阻滞容易心烦,这是饮食上,辣的、甜的,晚上睡觉前那顿饭不要吃得太不好消化,因为现在的习惯也是晚上要请客、要招待,吃了煎炒烹炸,吃得很难消化,这个休息肯定受影响,胃不和则卧不安嘛。三是生活要有规律,工作要有计划,你无论多少紧张的工作都要有计划啊,有条理地去做,前面我们讲过,说“专一而正直”,精神专直,这样的话呢,虽劳而不倦,劳累的工作做得不少,但相对来说就不疲倦,如果做着这个想着那个,七想八想很多事,手底的活儿没做好还很疲劳,所以要有计划性,要尽量地做到生活有规律。四是就是应该多做些体育锻炼,特别是青年人、中年人,因为他们压力最大啊,我的建议是每周至少一到两次,这应该说不多了,相对剧烈的体育运动不能少于1个小时,所谓相对剧烈,那就看个人耐受程度,你不能半年没练了,哪天突然一练给累坏了,这不成,循序渐进地,但是要相对剧烈的,必须要出汗,冬天练也得出点汗,当然游泳出不了汗,那是另外一回事,总之,是要相对剧烈。也有观察,结果是剧烈的体育运动可以消除一部分抑郁状态,消除一部分烦燥。说成天烦得没意思、成天不想动,你干脆去跑跑跳跳、高兴一下,反而过去了。最后我才建议,还不行再用点中药配合一下,中药怎么治呢?中药是调理肝脾的方法,除了调脾还要调肝,因为他急躁啊,这跟肝也有关系。

三是味过于酸,酸味的食品有开胃、增强食欲的作用,但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教材还根据现代的研究结果,说增强肝脏功能。增强肝脏功能不一定是现代研究,因为咱们中医订为酸入肝。还说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这是现代研究的结果,酸味又有止汗、止泻、治遗精这类的作用,但是酸味太过容易出现所说的木克土,容易导致脾胃的毛病,造成消化功能紊乱。

四是苦的食物,比如杏仁、苦瓜等,苦有宣泄、清热、燥湿、抗菌等方面的作用,苦燥嘛、苦以燥之,咱们治湿病的时候不是有淡渗利湿、芳香化湿、苦以燥湿、风能胜湿嘛,那么苦有燥湿的作用,少量地用、苦味就能健胃,因为酸苦涌泄为阴,苦有往上升的作用、还有往下降的作用,所以少量的苦味可以健胃,因为胃以降为和嘛,现代药理学也有苦为健胃药一说嘛。但是如果苦味太多、过燥就反而伤胃了,可以导致恶心呕吐这些个胃受伤的症状。

五是咸味,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比如海带、海藻、海蛰等等这些个咸味的食物,可以治疗瘰疬、痰核、瘿瘤这类的疾病。现代药理学认为此类食物中含有在钾钠,是啊,那些海产品可不就含钾钠比较多吗。但是如果咸味太过,就可以伤血,《内经》说咸伤血、咸伤骨,血属于心,咸味属于水,所以过咸就伤心、也就是伤血;咸味本身入肾,但是如果太过了,它也伤肾。

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在《内经》理论里记载很丰富,还有其它的一些篇章也谈到这个问题,更举了具体的饮食物,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等,都有举例,这些都是从五味这个角度来分析,什么样的情况适合于用哪种谷物、吃哪种果子,干果也好、水果也好,吃什么蔬菜、以及吃哪些肉类等等,《内经》有这方面的记载,相当地丰富。

《生气通天论》这一篇我们就讲完了,下面讲病因病机章的第二节,《素问·玉机真脏论》,在135页,这一节是节选的。玉机、因为本篇有这样一句话,黄帝说这一篇的理论非常好、非常重要,因此要“著之玉版,藏之藏府,命曰玉机”,就是要刻写在玉石的版上,古代没有纸张的时候是刻在竹片上的,那要在玉版上刻不就更珍贵了吗,把它藏到“藏府”里,藏府就是藏东西的吧,把这个理论起个名字叫“玉机”,机本身就有重要的意思,也就是指的重要理论。

真脏、这里是讲的真脏脉,切脉的脉象,有真脏脉,它是属于诊断的内容,我们本章没有选进来,我们本章是选的病因病机部分,疾病传变的问题,但是就全篇而言呢,人家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讲的真脏脉及诊法的问题,脉象有正常脉象、有病脉、还有真脏脉,所谓真脏脉是危重病的表现、是脉象当中没有胃气的现象,一般的脉它都应该含有胃气,有和缓之象、或者叫冲和之象,那是因为有胃气的表现,如果没有胃气了,那就毫无和缓之象,其脉象就是真脏之气暴露于外了。每一脏都有其象,比如说肝脉弦,肝脉弦在正常它也应该弦,春天脉就弦,或者肝有病的时候尽管是病态,它脉也是弦的,但是弦的当中它还要有胃气、还具有冲和之象,但是如果这个弦脉毫无冲和之象,《内经》的比喻就是“如循刀刃责责然”,那就不是一般的弦了,拿手摸上去好象摸那个刀刃一样,你说可怕不可怕,摸到这种弦脉,弦归弦啊,但是好象摸到刀刃一样,太可怕了,没有冲和之象,这是肝脏的真脏脉、死脉。你要一般的弦脉呢摸上去也是弦,但是呢《内经》说“如循长杆末稍”,有弹性,长杆挺硬的那种不行,要长杆末稍按起来挺有弹性,当然也有的说“如按琴瑟弦”,好象按着琴弦一样。不管是什么,它都应该有胃气。如果不是“如按长杆末稍”,而是“按长杆”的感觉了,摸到这脉上就像按到棍子上了,这也就成病脉了。我是拿肝脉、拿弦脉作比喻了,《内经》的话就是这么举例来说的。它讲的正常脉呢,是有柔和、冲和、缓和之象,没有胃气的现象那就是毫无和缓之象,那是真脏之气暴露于外,所以说是死脉。由于本篇是讨论了真脏脉,又讨论了病因病机的理论问题,这些理论又都是非常重要的,还要“著之玉版,命曰玉机”,因此篇名叫《玉机真脏论》,这是关于篇名由来。

我们是选的病因病机部分,疾病传变的内容,135页的这一段,提要是说病气的逆传与顺传。我先读一遍: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这一段落分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病气逆传,第二个自然段讲的是病气的顺传。在疾病传变当中,逆传是危险的病证,顺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治疗。“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这里有两个其所生,在理解上容易混乱,我们就先把它硬记下来再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这个所生是说我生,比如说肝生心、心生脾等。这里的受是接受,是病气的来源,病气从哪儿来呢?是从我所生之脏来,也就是“子病传母”(逆传嘛)。当然也有的解释不是这样,比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说“受”为“授”,把自己的病气授予给子,用“母病传子”来解释,这种解释不大对,因为这样和下文连不上(这就不是逆传了,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能称为注家吗),《内经》本段下文有自己的解释,就是“子病传母”。“传之于其所胜”,这就好理解,就是传到我克之脏、我所胜之脏。“气舍于其所生”,舍就是藏舍、居留,其实也是传导、传导而藏舍。这个其所生是生我者,舍于生我者,其实还是子病传母。这里的“其”字教材有注释,有的注家说前面的“其所生”、后面“其所生”没法区别,所以认为后面的“其”字好象应当是衍文。总之,前者是我生、后者是生我。“死于其所不胜”,所不胜就是克我者嘛,比如说肝病死于秋、或者肝病传到肺就是危证了,当然这个死也就危重之意了,我们在前面讲课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内经》所说的死、或者必死,无非是说病比较危重(恐怕还是死的意思)。下面说“病之且死,必先传行”,传就是传变,由此脏传彼脏,传到什么地方呢?“至其所不胜,病乃死”,传到它所不胜之脏、或者说传到它所不胜之时就危重了,不管月份、季节还是时辰,它都有所不胜,按五行相克来算的话,它所不胜之时、之脏的时候,病乃死(逆传两位而死,但其根源在于“子”)。

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是说的什么呢?“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是说的病气的逆传,不是一般的传变,所谓一般传变,本篇是指的相克而传,就是肝病传脾、脾病传肾,按相克这样地传,它说这是顺传。但是上面所说的这个理论,说“此言气之逆行也”,不是一般的顺传。刚才我说了,逆传的疾病是一种危重的现象,所以说“故死”。

下面就是具体的举例了,不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其所胜”嘛,具体来说就是“肝受气于心”,五脏受气于其所生、受气于我生者嘛,肝生心、木生火嘛,所以说肝受气于心。下边就具体解释了,“传之于脾”,传之于其所胜嘛,肝胜脾啊,所以传之于脾。“气舍于肾”,上面不是讲了嘛,气舍于其所生、舍于生我者,肾属水、水生木嘛,所以肝病气舍于肾、木气舍于水,舍于生我者。“至肺而死”,就是死于其所不胜,肺金克肝木,所以说至肺而死,这道理就是这样的(病气之源在心,逆传三位而死),所以说受应解为接受的受,而不是授予的授。

下面又举例说其它四脏,说“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都是一样,“此皆逆死也”,这都是逆传而出现的死、危重。这些例子是解释了上面所说的理论,下面呢,又具体地按时间举例,按一昼夜十二个时辰也好、按昼夜晨昏划分也好,那么哪个病到什么时间死亡呢,最后一句话是要讲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休息一下再讲。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