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再难见到普通人的生活了
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和我有关。”但在这样一个时代,理性、良知和责任,依旧是最稀缺的价值。之前胖胖说过,我不喜欢跟随主流价值观走,更拒绝去当歌德派,面对每天接收的资讯,我习惯用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我会继续写作,也希望大家能理解我文中的欲言又止,即使是一种只可意会,心照不宣的方式,也希望评论区的朋友们能含蓄一些。
或许我们再难见到普通人的生活了。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下的文化艺术、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媒体镜头,过于热衷于描绘理想化的梦幻蓝图,歌颂流行的新潮,赞美理想化的美好,颂扬光辉的未来,却很少触及真正反映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故事。那些辛勤劳作的装修工、日结工、摆摊人、保洁工、捡瓶子的老人、深夜在大街上失声痛哭的人、中年失业者……这些底层无产阶级们,他们的声音微弱到被淹没在了喧嚣之中。他们的话语权似乎并不被重视,被边缘化。他们每天为了生计奔波忙碌,却常常被忽视,仿佛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
拿文化艺术举例,比如电影《隐入尘烟》拍摄了西北甘肃的农民生活,但后台有很多评论说“太假了”。我还在想,假如一个人出生在繁华的城市,过着便捷舒适的日子,在他的世界里,这部片子可能就是科幻片。他觉得周遭的一切是稀松平常的,大家都该如此。如我所料,上映一个月后,这部片子遭遇了全网下架.。
还有,之前某易拍了一个纪录片《如此打工三十年》,无数观众在看完视频后,无不为其中展现的真实场景而心酸落泪。比如农民工满怀希望等待却接不到活、为了年底交380元的医保而发愁、为抢活而互相大打出手……这部纪录片后来也不知因何原因被下架。
可能有些自媒体出于善意,见不得穷人的艰辛,便选择无视并称其为过度渲染苦难。他们可能认为“眼不见为净”,但这样的自欺欺人现象却屡见不鲜。当“歌颂苦难何时休”的论调在社交媒体上泛滥时,我们是否更应该警惕那些试图利用这个热度否定既定客观事实的自媒体?
余华曾经说过:“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 但用键盘敲击几段文字去粉饰苦难、美化苦难,否定既定的客观事实,这也是一种不自知的恶。
我们不歌颂苦难是值得的,但更不能刻意无视苦难。农民和工人,这些社会上人数最多的群体,恰恰也是话语权最弱的群体。而一些主流媒体却并不喜欢报道他们的真实生活。
当所有自媒体都充斥着满满的正能量时,我们或许会逐渐失去对普通人真实生活的感知,再也难以看到他们的真实境遇。
真实的生活需要被看到,真实的声音需要被听见。我们不能让这些普通人的生活被忽视,更不能让他们的苦难被美化。
内容创作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特别是在体现底层弱势群体生活时。主流观点常认为这样的内容“不够正能量”,并将其视作“抹黑”或“猎奇”。内容创作者们往往会遭遇大量质疑和谩骂,就像鲁迅的作品被清出教材一样,这些视频也常常面临下架或账号被处理的风险。
曾看到一条评论提到,现在如果你出门扛着摄像机,随便找一个外卖员、流水线工人、扫地工或贫困学生拍纪录片,你甚至不需要剪辑、不需要解说、不需要旁白、不需要滤镜、不需要任何后期制作,只需把镜头摆在那里,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视频可能都无法顺利上传。
现在的自媒体推送什么内容?早上是巴以冲突,中午是明星唱跳综艺和名人鸡汤,晚上是安全事故和先进典范。短视频平台循环展播的则是白富美、大长腿、带货解说、野外露营、户外垂钓、影视剪辑,内容整齐划一、五花八门。许多人在算法的奶头乐诱惑中逐渐失去了面对现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后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正能量,对远在万里的巴勒斯坦,大家很关心;但对身边的一跃而下,却当成热闹看。有人振臂一呼,打哪里捐三个月工资,打哪里捐一年工资,可让他们把钱捐给乞讨的人,就闭嘴了。
舆论的焦点偏离、信息的失真、观点的偏颇、评论的失和,这样的现象在自媒体时代愈发严重,这不应该成为常态化。
难道内容创作只能如此,只追求表面的光鲜和娱乐,而忽视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关注吗?以前的认知单一,宣传单一,现在有了网络,却也需要自己判定真实与谎言。许多内容一眼便可看出虚假,情感人为拉升,文案粉饰太平,掩盖了真正的苦难。
忽视底层弱势群体的生活是不负责的,试图粉饰或美化苦难是自欺欺人。
自媒体内容创作者不仅仅只是抒情和赞美,一个人不能只活在每晚吃饭时的新闻里。忽视苦难,捂住苦难,并不意味着苦难和不公就会消失。越是自信、宽阔的人,才会自揭伤疤,具备反思和自我救赎的精神,越是虚弱、自大的人,越想把错误和无能捂得紧紧的。
我们是一个文明、宽容、开放的国家,容纳得下各种声音。
在过往的岁月里,我们大部分普通民众的生活充满了奔波劳碌、压抑苦闷、生活困顿和单调乏味,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声音。他们的学识大多止于中学,以体力为生,无论是摆摊的小贩、果蔬的售卖者,还是修建道路的工人、砌砖盖房的匠人,或是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在建筑的脚手架间、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他们每日辛勤工作长达十四个小时。
有人肩负着养育几个孩子的重任,肩扛手抱,生活捉襟见肘;有人要照料年迈的老人,为他们捏腰捶背、照料起居,每日忙得不亦乐乎;有人身体残疾,命运多舛,居无定所。家贫导致亲人难以团聚,困顿使得他们不得不面临分离,这就是大部分民众真实的生活写照。
或许应该叫某个“口蜜腹剑”的肉喇嘛去采访一下,问问他们为什么不舍得花钱,有钱不花存银行干什么。
这世间有媚语大师,有为了几斗流量堪折腰的,有吹嘘挖苦底层割韭菜的,有不着边际的自说自话,也有素面朝天的表达,和想站着赚钱被限流的。
但,很多东西,看不到听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那些埋没在尘埃中的声音,总要有人记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