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杆编辑”的传奇一生

吴自锋 当代江西 2024-01-05

有一个人,以犀利之笔为新闻出版工作者铸造了一座丰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出版奖成为新闻出版工作者追求的最高荣誉。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重温他的传奇故事,向每一位记录历史、传播真相的新闻出版工作者致敬!


1932年,他接手主编的刊物,发行量从2800份跃升至15.5万份,创当时全国期刊发行纪录。

1944年,中国共产党接受其临终请求,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称其为“吾党的光荣”。

1958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力主将其故居改建为纪念馆。

1987年,以他的名字命名,设立中国出版界的最高荣誉奖项。

1993年,以他的名字命名,设立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项。

2009年,入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成为唯一一位列入首批国家公祭日公祭烈士名录的出版界人士。

2023年,第十四届出版界最高奖颁奖仪式首次在他家乡举办。

……

他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将书、报、刊集为一体的杰出出版家、政论家、新闻记者——邹韬奋,周恩来称之为“出版事业模范”。

在第24个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再次重温邹韬奋的故事。

邹韬奋(1895—1944)。资料图片

遵从本心 走上从文之路

邹韬奋,1895年出生,原名邹恩润,江西余江人。从小接受私塾教育的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邹韬奋父亲将其先后送入福州工业学校和上海南洋公学学习土木工程和电机工程。

然而,邹韬奋酷爱文学,对理工科不感兴趣,1919年他考上并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学习,获文学学士。

自上中学后,邹韬奋家里便无法继续支付学费,他不得不半工半读。邹韬奋曾感叹道:“想到平日的苦恼,想到平日的奔波,想到平日筹措学费的艰辛,想到这一天所剩下来的三四百元的债务和身上赊来的西装,眼眶里竟涌上了热泪。”

大学毕业后,邹韬奋在上海一家纱厂当英文秘书,同时兼任一所中学的英文教员。1922年,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正在物色一名中英文都很好的编辑人员,邹韬奋便写信自荐。经多方考察,黄炎培决定请邹韬奋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

从此,邹韬奋开始了他的编辑出版生涯。

邹韬奋故居。

大胆革新 在新闻出版界屡创纪录

1925年10月,黄炎培创办《生活》周刊,刊物的宗旨是传播职业消息,社会影响不大。次年10月,主编王志莘转到银行界工作,《生活》主编便由邹韬奋接任。从此,邹韬奋和《生活》血脉相连,和他一生热爱的新闻出版事业血脉相连。

邹韬奋大胆革新,将《生活》逐步改造为关注社会问题和宣传爱国思想的进步刊物,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受到热捧。

著名记者赵浩生曾回忆说:“每期《生活》周刊在学校饭厅门前的地摊上出现时,同学们都一改拥进饭厅去占座抢馒头的活动,而如渴似饥地抢购《生活》周刊。”

改版后的《生活》日益深入人心,1926年发行量还只有2800份,1932年最高时达到15.5万份,创下当时全国期刊发行纪录。

此后,邹韬奋陆续创办《大众生活》《生活日报周刊》《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五日刊、《生活日报》等五刊一报,销量屡创全国期刊发行纪录。创办的生活书店最多时拥有56个分店,国民党的一份材料曾记述,“生活书店的书籍,虽在乡村僻壤,随处可见,可谓无孔不入,其势力实在可怕”。

《大众生活》第1卷第7期,出版于1935年12月28日,纵26厘米,横18.4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为何邹韬奋创办的刊物能如此畅销?邹韬奋付出了哪些努力,做了哪些改革创新?

践行“工匠精神”,视刊物质量如生命。自接办《生活》开始,从看稿、编辑到跑印刷所,看清样、封面设计以及发行工作,邹韬奋都亲自动手。每期付印的前一天,他都留在印刷所里监督拼版,校样都要亲自看三次,尽力不让刊物出现一个错字。

邹韬奋说:“我做事没有别的什么特长,只是担任了一件事我总是要认真要负责,否则宁可不干。”刊物出版的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可以说他样样精通,编辑出版经验极为丰富,是出版界罕见的全能型人才。

对于新闻出版工作,邹韬奋“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

坚持为大众说话,让大众读懂。接办《生活》之初,邹韬奋就提出文字要“力求浅显”,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式文字,多写“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

邹韬奋认为,他的刊物主要是给一般人而不是给那些“深于世故的老滑头或学问已经博得无所不知的人”看的,强调要研究当前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

在选题和组稿中,邹韬奋很注重选取“有价值有趣味”的材料,做到内容不繁复不干枯,丰富而统一,雅俗共赏。邹韬奋写文章从没有教训人的味道,而是在同读者平等亲切地讨论问题,像和老朋友一样“促膝谈心”。

邹韬奋还提出,刊物不仅内容要精彩,而且要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要让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手稿。资料图片

抓住“一头一尾”,重视“小言论”和“读者信箱”栏目。从第2卷起,《生活》在首页设立“小言论”专栏,由邹韬奋亲自主笔,每期从未间断。他改变编辑方针,信守“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只求真实,不说空话闲话”,“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

言论虽只数百字,却是他每周最费心血的一篇。有许多读者来信说,他们每遇社会上发生一个轰动的事件或问题,就期待着看“小言论”上的文字。

《读者信箱》也是邹韬奋所主办的报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凡是读者来信,邹韬奋每信必复,即便自己忙不过来,也要请其他人代以回复,最后还要亲自看一遍,再签上自己的名字,对于有见解的读者来信还要登载。

在邹韬奋眼里,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这能“与读者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打成一片”。据统计,邹韬奋给读者的亲笔回信有4万多封。

培养作者群,建立全国通信网。《生活》初创时条件非常艰苦,连邹韬奋在内一共只有两个半职员,因稿费有限,约稿困难。邹韬奋只好在每期用不同的笔名同时为几个专栏撰文,前后共用过十余个笔名,“韬奋”也是其中之一,寓意“韬光养晦,奋斗不懈”。他自称“光杆编辑”,“往往全期的文章,长长短短的,庄的谐的,都由光杆编辑包办”。

为有效解决作者资源问题,除诚恳向大家名家约稿外,邹韬奋还着力于发现新人、培养新人。在他的作者群中,有许多都是从无名青年成长为知名作家或思想家,如戈宝权、臧克家等。

此外,邹韬奋在1936年办《生活星期刊》时,提议“建立全国通信网”,吸纳全国读者担任通讯员供稿,“使《生活星期刊》变为记录全国生活状态和解决生活上一切问题的重要刊物”。

《生活》周刊第八卷第十期。

铮铮爱国心 争取入党至死不渝

在日本侵华的民族危亡关头,邹韬奋展现了一个伟大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风范和光辉形象。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一口气写了四篇“小言论”,认为“全国同胞对此国难,人人应视为与己身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生活》出版《紧急临时增刊》,及时报道战况,鼓舞军民抗敌斗志。1935年11月创办《大众生活》周刊,鲜明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发行量一度达20万份,再创发行纪录。

上海沦陷后,他辗转武汉、重庆办刊,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1944年6月1日,邹韬奋口述遗嘱时,仍挂念国家前途,“我最后一次呼吁全国坚持团结抗战,早日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为拉拢邹韬奋,国民党对他用尽了劝、拉、请、合、逼、打种种手段,然而邹韬奋却笑称自己“是个不识抬举的人”。

由于受迫害,邹韬奋被关入狱,也曾几度流亡海外,足迹遍布欧美等国。旅欧期间,邹韬奋对马列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亲身考察了苏联。

旅美期间,邹韬奋坚定地表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是可任意选择的两条路。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获致,而且也必定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走去。”

1939年,邹韬奋在重庆参加纪念鲁迅先生的活动。资料图片

回国后,邹韬奋数次向党组织和周恩来提出入党请求。考虑到革命需要,周恩来对邹韬奋说:“你暂时不要急于入党,你现在以党外人士身份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政治斗争,和你以一个共产党员身份所起的作用不一样。”

病重期间,邹韬奋再次提出入党要求,并在遗嘱中写道:“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因病逝世。

中共中央发出唁电:“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先生遗嘱,要求追认入党,骨灰移葬延安,我们谨以严肃而沉痛的心情,接受先生临终的请求,并引以为吾党的光荣。”

毛泽东题词赞扬道:“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追溯92年前的“开国大典”
驻村书记的“驻”心记
陶阳里:守护瓷都“城市记忆”
红四军出击赣南历险记
江西智库峰会如何聚才引智
与军山湖来场“蟹”逅
央企青睐芦溪为哪般?

一颗“橙”心为守“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