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黎明前从梦境中醒来——中国科幻2016速记

2016-12-18 兔子瞧 不存在

 NON-EXIST DAILY

编者按:在2016年的尾巴上,未来事务管理局举办了“时间旅行者的聚会”。各路科幻作家、从业人员和爱好者纷纷扮作穿越时空的旅客,在未被折叠的北京一隅进行一场科幻派对。cosplay、合影、签名、桌游跑团,这么多有趣又充满热情的前辈与同侪,似乎让人觉得,中国科幻似乎走在光明的康庄大道上。

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定位,是“最专业的科幻创作培育平台,最好的科幻文化传播媒体”。2016年,“未来科幻大师工作坊”为新晋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与扶植,而《不存在日报》也走过了第一个整年,为中国的科幻迷提供了300多篇原创的科幻内容。

然后,不能免俗的,年度总结一篇。中国科幻又走过了一年,有些事情依然如旧,有些事情则全然不同。热闹而混乱,高关注却低产出,大众对“科幻”空前感兴趣,却依旧不知道科幻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寒冷的年末,兔子瞧老师的这篇行业观察准时来到。量子弥散态的中国科幻,无比需要这样一位冷静的观察者。

或许,马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日出了。


“也许我们应该相信:所有过去的,只是序幕的开端;其时其事,只是黎明前的微光。而人类心智的所有成就,不过是即将惊醒的梦境。”一个世纪以前,英国科幻大师威尔斯面对20世纪初的动荡世界,写下了寄望于未来的论断。在过去的2016年中,中国科幻所发出的,恰是真正黎明前的微光。


▲ “人类心智的所有成就,不过是即将惊醒的梦境。”(来源:inspiringwallpapers.net)


🏆

雨果奖和《北京折叠》

最为耀眼的一缕闪光,无疑是郝景芳在8月的堪萨斯,拿到中国科幻的第二座雨果奖杯。那一瞬间,中国科幻在“三体”热之后找不到落脚点的窘态一扫而空,为这一年的所有事件做出了有力的背书。随后押中作者热点的作品新版上市,更是掀起一阵新的科幻文学热。

结果揭晓三个小时前,我对她进行专访时,问及想选择什么样的方向。郝景芳思考之后答道:“也没有那么刻意,到了一个年龄就会有一些自然的事情,学习、工作、结婚、生子,这些决定了经历。如果没有进入现在的经历,就不会有这些想法,和外界的潮流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也没法控制潮流的方向。”颁奖之后再次问及对别人的影响,她强调“对于其他作者,我觉得可以更大胆一点,但这毕竟是写作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对自己负责。”


▲ 2016年雨果奖现场。左起:科幻评论家兔子瞧,《北京折叠》译者、科幻作者刘宇昆、《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不存在日报》主编糖匪

是的,作者总是可以选择忠于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对自己的结果负责。但当中国科幻的航行在这一年中被几股远大于自己的潮流所裹挟,很难有几个人不被牵扯其中,转向超出自己预料的方向。


🔊

说好的科幻产业怎么样了?

社会最大的潮流总是涉及金钱或者思想,或者更多的时候两者结合。在C·P·斯诺所称“两种文化割裂”的鸿沟中诞生的科幻艺术,恰好兼具了“以科学为前驱继续推进现代化”和“产业升级发展文化事业”的两大重任,如同落到资本界和政策界头上的苹果,启发了他们的灵感。

科协主席表示“未来5年将设立国家科幻奖项”,贵州、四川绵阳纷纷启动以科幻为主题的娱乐和产业园区规划建设,7月中国科幻元老王晋康和南派互娱成立“水星文化”公司,8月《科幻世界》元老杨枫离开杂志社成立“八光分文化”公司,同月《科幻世界》宣布和阅文集团开展合作,这一连串的变化中,资本和政策施展开自己的无穷威力,以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方式改变了这个行业的面貌。

▲ 科幻元老王晋康成立”水星文化“公司

▲ “八光分文化”的logo(来源:@hannix/新浪微博)

但一切也并不新鲜。除了已经得到行业认可的银河奖、华语星云奖之外,豆瓣、赛凡、晨星、光年这几个征文奖项都已持续多年,更增加了水滴、华为、收获、小红花等多个奖项平台。一方面成名作者很少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新人乏力,这些平台都面临作者重复、稿件质量不足的问题。即便增加一个国家大奖,也不过是在缺氧的环境中拼命点火。至于科幻概念地产,更是十几年来一直都有的噱头,鲜见落地。


🎞

影视IP与第N个科幻元年

真正迈出坚实一步的,还是几个商业公司的成立。无论自己经营IP是否符合能力优化的原则,但开始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是真正值得称道的进步。这方面今年最好的案例,无疑是6月开演的《三体》舞台剧。从上海试水到全国巡演,再到明年再次公演。即使在表演和人物上仍有很大的不足,但这部实现完整改编的作品已经是科幻产业史中的里程碑,市场也给了它公平的回报。紧接着《三体》电视剧版也已启动,《三体》电影定档明年,可以设想明年的影视市场,无疑将是《三体》IP实体化的真正元年。

▲ 《三体》舞台剧

▲ 《三体》电影先导海报(来源:时光网)

被苹果砸醒的影视行业当然不会仅瞄上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和今年获得双奖的江波,在各个科幻相关的影展和创投中都占据着显眼位置。8月新华网举办了2016科幻电影周,11月艺恩的泛娱乐峰会,12月启动的惊奇映像节,众多科幻改编和原创项目纷纷亮相。更有如戏、云莱坞等多个编剧、剧本平台对科幻类型青睐有加,遴选出为数不少的科幻作品。虽然良莠不齐,但今年也有近百部科幻题材影视剧完成立项,其中不乏张小北的《拓星者》、老舍的《猫城记》、钱莉芳的《天意》这类口碑不错的项目。

下手更快的是网络影视产业,今年已经有多部大型科幻网络剧上线,虽然制作水平仍然远不能和英美甚至日韩剧相比,但已经在严重空白的国产科幻市场上分到足够大的一块蛋糕。已经有人喊出,这是中国科幻网络影视业的元年。

每一年都在呼喊“科幻影视元年”的口号,每一年也确有其作为元年的理由。走到历史的角度,见识过世界最高水平科幻之后,我们现有的这些又不过都是昏暗中的微光,远不够照亮我们的明天。只能提供一些散碎的梦境,假设未来的样子。比如偶尔听到刘慈欣参与了游戏设定,或是美的电器广告短片的制作,8月份《三体3》英文版发布,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之后又去了欧洲多国签售;人工AI先是战胜了人类,又写小说入围了“星新一”文学奖。似乎我们已经活在了科幻的世界里,我们喜爱的作者已经无处不在。但我们却很少看到好的故事,吸引人的想法,震撼心灵的观念。这繁荣的一切,如梦境般缺少细节,模糊不清。


▲ 《三体》三部曲英文版封面


📘

大众视野之外的耕耘者

创作,只有创作才是这个行业价值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所以大刘2月在“科幻春晚”中发布的全新短篇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各个科幻征文中不断涌现潜力新人,未来局举办的三期科幻创作工作坊吸引了上百位各个领域的科幻创作者和科技专家,11月刘宇昆组织翻译的中国科幻选集《看不见的星球》再次激发出国外科幻界的兴趣。这股力量相比资本和政策的洪流,是纤弱却又绵长的。因为文化产业的价值来自人,来自人对文化的爱与投入。而人的力量,更需要时间的培育。


▲ 《看不见的星球》封面

在科幻产业领域,体现这一点的,当然要包括学术研究界的成果。这些不追求商业利益和知名度的爱好者们,靠自己的努力将科幻从一个文学的小门类,变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主题。6月复旦大学主办了科幻文学学术工作坊,全国研究者和作者汇聚一堂,痛饮彻谈。

8月华语星云奖期间,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发布《科幻创意创新报告》。12月,北师大文学院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国际乌托邦研究会议。除了众多刊物出版的科幻研究专号外,专门的《中国科幻研究》一书也在年底出版。

这些在大众视野中几乎无法被听到的声音,却孕育着下一个十年,下一代作者的土壤。在科幻读者社群日渐松散的今天,研究、评论、开发这些从业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和创作者之间的互动,成为维系科幻社群的纽带。

我们应当学习吸取美国的经验,建立为不同环节、不同风格的创作者提供合理空间的生态体系,实现培育、开发、渠道、运营的产业分工。在文化产业缓慢而持久的变化周期中,找到正确的呼吸节奏,等待黎明的到来。


🌅 版头:timeoutshanghai.com

关键词:#科幻# #深度#   

📝 责编:高小山

📝 作者:李兆欣(兔子瞧),中国科幻观察者,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中国科幻深度分析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