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追陆剧会产生国家归属感吗?凌友诗:作用不大,但有另一个方法
编者按
如何看待今年两岸关系状态和走势?如何控制两岸的可能的风险?如何在“去中国化”逆流中,增强台湾青年的国家归属感?全国两会期间,《凤凰大参考》带着这些问题对话台籍港区人大代表凌友诗。
核心提要
1. 凌友诗提到,今年中央政府更积极更有作为地来看待两岸关系,并且在反对“台独”之外,把“两岸一体性”看得更为重要。凌友诗认为,大陆可以以进一步使用法律的方式和手段表示统一的决心,比如细化完善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法律,列出“台独分子”名单等等。
2. 凌友诗认为,由于两岸的时空隔阂,青年“天然独”现象是存在的,统一不能久拖。但她认为以陆剧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和商品文化,比较难完成从认知到国家归属感的认同跨越。这一过程需要经营,推动中华文化的深层传播。凌友诗介绍有几位台湾深绿青年,在接触中国文化时被深深感动了,认为很多优秀的文化意识在西方、日韩文化里都找不到。
3. 至于文化教育起效的时限性问题,凌友诗认为可能不必30年那么久。因为中华文化是具有感染力的、真善美的文化,并不是强制的理论,但是在几次外族入主中原之后,都开始祭拜孔子,都被华夏文明感动。这也是中国分久必合的力量所在。
《凤凰大参考》:凌代表您好,很高兴线下见到您。您这次也提到,最近两岸的状态可能从“反独”的状态到促进和平统一的状态,您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如何理解近期很多热点事件?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台优惠的取消、M503航线的争议和金门渔船事件等,你能否展开讲一讲?谢谢。
凌友诗:首先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反对“台独”、遏制“台独”,那么究竟它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维持国家的统一,维持统一,甚至我们是促进国家的完全统一,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我们过去只讲“你不要分裂出去”就好了,现在在习近平主席的雄韬伟略里面,或是源于他的责任感,他指出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促进祖国完全统一。
我们先看看金门撞船事件和取消M503航线的严格(重新)规划吧。事实上,从两岸的历史看,两岸一直是内战状态,也就是说过往为什么会变成在台湾的当局呢?为什么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呢?这其实是原来的两党之争,国民党和共产党在争中国的合法代表性,是两个政权之争,在这种“内战”的状态下,“内战”那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没有分裂的,还是一体的。
事实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就根本没有什么海峡中线,也没有什么M503航线优化(的争议),也没有所谓金门、马祖的限制水域这种概念的区分。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中央政府是有更积极的作为来看待两岸关系,也就是说中央政府他不只是反对“台独”了,他是把“两岸一体性”或是中国的领土主权的一体性看得是更为重要,也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资格和身份看得更为确认,或是说放在两岸关系里面更加确认。
在这种情况下,恢复到我们原来在“内战”的状态中,其实两岸大家还是一体的,还是不分的。没有这种航线或是水域的区隔,都是中国的水域,都是中国的航线。
至于您说ECFA优惠的部分取消,我想是因为在台湾过去那么多年里,台湾人民对大陆并没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知,ECFA是中国14亿人民对台湾2300万同胞人民的一种关爱、一种优惠,在并没有深刻感知的情形下,而不断地走向“台独”。
我觉得这种情形其实也是一个蛮悲惨的情况。我们本来是一家亲、是一家人,就是让利给台湾也是绝对没问题的,中国人民都很愿意。现在我希望台湾的2300万人有一点感知,或是要有一点感恩心。但是我想这不会是常态,因为我们两岸血浓于水,这是不会改变的。
凤凰大参考:我们最近也观察到一个趋势,我们经常用“血浓于水”来讲我们两岸的感情,但是好像民进党政府感知不到或是不愿回应。其实,目前我们很多制度性的框架、优惠政策等,都是建立在这种亲情基础上的,但他们就很难理解这种“以情为先”的互动逻辑。
您预判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风险或者危机出现吗,如果有的话,我们两岸应该怎么样去控制这样的风险?比方说赖清德和外部力量勾结,进而危及台湾的局势。
凌友诗:我个人担心美国把台湾作为代理人,而在中美关系中,点火刺激、打这最后一张牌,那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情况,而事实上台湾民众好像也不太感知得到或是不太担心,他们有的人认为,即便他们宣布“台独”了,大陆也不敢怎么样。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人民不知道严重性,而这种危机又在不断增加的话,可以想象这种情形会是多么危险和糟糕。
我个人觉得大陆除了解放军绕台、解放军展示决心以外,其实大陆还有多种举措来表示统一的决心,或是继续(坚持)两岸主权领土不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合法的政府,维持统一的主动性能够更多的展示出来。
这种展示的方式,我觉得可能是法律的方式和手段了。不能只是口头上说,比方说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法律需要更加细致和完善。
另外对于“台独分子”,多年来有朋友们提到“台独分子”名单等等,我觉得这些都叫法律的手段,因为事实上国家是一个法律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亲情、历史的概念。
法律的概念也就是说谁是中央政府,这个要宣示清楚,谁是割据叛乱的,这种关系要搞清楚。这样的关系如果能够厘清的话,我觉得可以有效地让台湾当局政府也好,或是人民也好,他们会越来越清楚自己不应该贸然地进行分裂活动。
《凤凰大参考》:您的提案中提到了,应该增强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国家的归属感。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一种担忧说随着台湾新一代,有人说叫“天然独”,或者说一个“去中国化”教育背景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可能会对中国大陆越来越没有归属感,这也是我们很多人担心的情况。那么您的判断是怎样的?您觉得应该怎么样去切实加强这种归属感?
凌友诗:有人争议说事实上没有“天然独”,只是教育或是民进党的操作,而使得年轻人有了这种“独立”思想,或是对祖国大陆没有了认同感。
我想必须澄清这一点,我认为是有“天然独”的,为什么呢?所谓天然就是时间和空间,这是你没有办法去突破的,比方空间(将)两岸区隔开来,隔着一个台湾海峡,(两岸)长期不交流,长期台湾隶属于一个政治实体的状态,这是一种空间区隔。再加上时间一长、代际交替以后,那么就产生了一个永久的区隔。
但是时间和空间是天然的,即便他不操作“去中国化”,但空间一疏隔了,时间一长了,自然他就有了分裂的思想,自然他就不认同这个祖国母亲了。
所以我们必须警惕,是有“天然独”的。(当)我们认识到有“天然独”的时候,这使我们有个危机意识,就是说统一是不能久拖的,当然我不是说要急统,而是不能久拖的,并不是一般人简单认为的那样“时间是在大陆那一边”,这是第一点要澄清的。
至于怎么样让台湾年轻人对祖国有归属感呢,现在好多的台湾青年也在追陆剧呀,有人说这能够使得台湾年轻人对祖国有归属感?
我不否认,就是他们看陆剧能看到一些大陆的风景,山川风物,还看到很美丽的、帅气的明星,心中有向往。而且大家同样的语言,大家还有相同的历史记忆,他们有对祖国大陆的历史记忆,那么总也会能够抓住一点祖国认同,可以达到一点效果。
可是像我作为人民的代表,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看得更严肃的,也就是说流行文化、商品文化,它能不能够真正带来国家的认同呢?
我想还不到这一步,因为台湾的年轻人他也在追日剧,也在追韩剧。正如有不少年轻人到大陆来走走,那么他可能喜欢大陆,但是他不一定认同大陆是他的祖国。
所以要达到国家认同的时候,其实这一步是很难跨越的,这一步我们必须是人为地给他什么,像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文化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种文化意识,我们的人伦思想、尊师重道和敬天法祖这种优美的文化意识。
我认识几个台湾的青年,他们原来都是深绿的,但是当他们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时候,他们深深地感动了,因为他们在其他的西方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里面找不到这些,可是当他们接触到自己祖国母亲5000年文化的时候,他们感受到里面的真善美,内在被深深地触动。所以我觉得文化的教育很重要。
《凤凰大参考》:我们传统意义上讲,好像台湾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更多,但您刚才提到包括深绿的青年,他们是怎么样受到这种感染,比方说是有读到什么书吗,或者说有接触到哪些类型的文化?
凌友诗:现在比较糟糕的情况就是李登辉上台以后,再加上民进党执政以后,他们刻意地操作“去中国化”,所以无论是历史课本,还是语文课本这些(都受影响),且语文课本里面的古文越来越少。
而历史就是原先讲台湾史,现在是讲东亚史,东亚史可别以为只是东亚的历史,东亚史这个概念(来自)日本明治维新时“大东亚共荣”的那一种史观,也就是中国的国土领域只有宋代那么小的范围,其他都是属于他“大东亚共荣”的范围。那么中国史被归到东亚史里面,这是非常可怕的。
也就是我说从一般对商品文化、流行文化的喜欢,或是山川风物的喜欢,到真正的国家认同,这是要经很努力的刻意经营的,民进党就在经营这一块,因为祖国大陆这里对台湾现在没有实行实质的管辖,那没有管辖权时候你就没有行政权、没有教育权,就没有办法去经营,所以这个是我们难的地方。
不过我觉得由于现在也有很多的台湾青年到内地念书,或是到内地参加夏令营、冬令营,这个就是很好的教育他们的机会,特别是到大陆来念书的年轻人,现在他们是不需要修政治课的,但我觉得应该要他们修政治课,即便和大陆的不一样,也要为他们好好的编一套政治课(教材)。
那么政治课主要还是讲中国的文化、历史以及我们现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我们的优势在哪?那这些都是需要用一种刻意的经营方式来重新(安排)。
《凤凰大参考》:教育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您预计可能比方说经过30年或者说更长的时间会见到这个效果,还是说其实没有必要等那么久?
凌友诗:也不一定需要等那么久,特别是对于我们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有信心),我觉得都不需要等那么久的。
我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中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是您看中国合的这个时候在历史上是多的,分只是一种非常短暂的状态。
那您看到是什么力量让中华民族能够这样子合在一起,而且绵延这么久呢?就是我们文化的感染力,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一种真善美的文化,是符合于人性、符合于人心所追求的真善美和文明,而并不是任何的强制的理论。
甚至您看看几次的外族入主中原,你看南北朝,还有元人、金人,你看他们进入了中原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拜祭孔子,而且元人对孔子的崇奉那是无以复加的,是我们任何历朝历代都没有把孔子推举到这么高的地位。
元武宗他奉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看看这些外族不都是以杀戮而入主中原了吗?可是短短的时间内,他们马上被中华文化、华夏文明所感动。所以我对于我们文化自己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凤凰大参考》:还有一个关于香港的问题,您提到引进中东的资金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什么?您觉得具体香港在里面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凌友诗:因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可是现在欧美刻意撤资,当然他们这些资金可能以后也会回来。
但我相信西方和东方文明的冲突周期会很长,不会说(是)一个很短的时间,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中国或者我们东方文明需要找新的动力或是外资的动力。我提到的中东资金的原因是在这里。
因为我是读政治哲学的,这种政治哲学的话通常都会对文化做研究。当时,亨廷顿他说到“文明冲突论”,说到儒家文化会崛起,但是他没有料到一点是儒家的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竟然是可以联合的,是能沟通、能谈得来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文化都对天道或者对天有一种崇敬的精神,都是重视家庭的人伦,重视德性的修养,对于(新)自由主义泛滥都抱着警惕之心。所以这两种文化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这是第一点。
您说中东的资金,为什么我对这个资金也抱着期望呢?因为中东的资金现在也是在找投资的方向。
可是伊斯兰文化是不会做虚拟经济投资的,如果投资的话,他们会投资在实体经济上面。因为对伊斯兰文化来说,做虚拟经济,高利贷、买空卖空这些是违反教义的。而我们中国正好是实体经济,我们都有很多的实体的工业、农业、渔业、牧业等等,这些是符合他们的教义投资方向。
另外一方面由于他们不做有风险的虚拟经济险,还有不符合道德的操作,所以他们也不会轻易地把资金抽离。
我们现在比较担心的像外资这些,就担心它突然来突然走,造成我们很大的经济动荡。而中东从它的教义来说,它的投资是属于中长期的,不会轻易抽离,正好是我们和中东是在产业和资金上有互补的关系。
而香港就是一个最好的金融中心,是一个中转的地方,所以我特别提出中东资金的原因,并不只因为它钱多,而是它钱的性质(不同)。
《凤凰大参考》:我们经常会提到香港和新加坡的竞争,就是像香港有没有可能在这方面更好地发展,然后在竞争中赢过新加坡?
凌友诗:香港背靠祖国,连通世界的条件是新加坡没有的,所以新加坡常说羡慕香港,香港不要妄自菲薄。
另外就是我们国家也刻意的把很多好的产业,融资放在香港,也就是说最好的产业,就最赚钱的产业都是放到香港这里来融资。在这种情形下,我觉得香港在未来吸引资金方面,它的条件是比新加坡优胜的。
《凤凰大参考》:好的,谢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