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星深情回忆 评剧舞台上的赵丽蓉

邢大军 北广人物周刊 2020-01-19


提示点击上方"北广人物"↑免费订阅本刊

 

“跨界”“多栖”是演艺界的热词,能获此称谓的明星并不罕见。若论“跨界”“多栖”的鼻祖、且成绩卓著,那非已故著名艺术家赵丽蓉莫属!

戏曲演员出身的赵丽蓉,早年在评剧舞台上功成名就,晚年的她“跨界”“多栖”,不但出演影视剧、荣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她更是在喜剧小品舞台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并赢得广泛的赞誉,她的小品成为春晚舞台上不可磨灭的经典。



2000年7月17日,赵丽蓉因病辞世,享年72岁。追根溯源,重温经典,在赵丽蓉辞世近20年后,本刊记者特别策划此次纪念文章,并分别采访了赵丽蓉的侄女和侄女婿、评剧名家赵和平与刚立民夫妇及评剧名家戴月琴、谷文月、黄兆龙、韩淑雯、李妮等人,倾听他们回忆梨园往事及评剧舞台上赵丽蓉鲜为人知的闪光点滴。


 

                 

老姑是一个非常聪明幽默的人,话一旦从她嘴里说出来就带哏,她平常无论在哪都特别爱观察生活。


赵和平  刚立民:我的老姑  人生乐天 

“幽默是戏剧的光辉,是生命节奏的突然加强。”当代著名哲学家苏珊·朗格在她的美学理论专著《情感与形式》中,对于戏剧演员的幽默表现,曾有过如此礼赞。借用这句,礼赞赵丽蓉老师,毫不为过。 


赵和平是赵丽蓉的侄女,刚立民是赵和平的爱人,身为评剧表演名家,赵和平与刚立民夫妇曾与赵丽蓉同台演出。面对记者,赵和平与刚立民夫妇谈及老姑赵丽蓉时称:老姑生活中就爱唱,而且自幼好学,善于取百家之长,吸取各个剧种特色。家里来了客人,都一定让她唱一段,她什么剧种都爱学。老姑生活中就特具幽默感,非常善于观察生活。舞台上,她的表演很受观众喜爱,这和她平时的积累分不开,不管角色大小,她都能塑造出色,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赵和平  刚立民


我们家是一个文艺大家庭,老前辈芙蓉花,我们的花姑妈,她的侄女,王淑慧,是总政歌剧团的歌剧演员。爱人黄凯是总政话剧演员。侄子王永强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歌唱演员,爱人王素兰也是歌唱舞蹈演员。我的四姑妈赵雅蓉唱评剧演小生的,三姑妈赵艳荣评剧唱旦角,四姑夫纪月亭是评剧演员。


当初在天桥演“白毛女”时我家“赵半台”:老姑演喜儿,我父亲赵连喜演黄世仁,芙蓉花花姑妈演黄母,四姑妈赵雅蓉演大婶,这样的阵容!我奶奶过生日,全家欢聚一堂,我家每到这时候就开联欢会。每个人都要出个节目,表哥,表姐,唱歌跳舞,我爸爸唱“刘海砍樵”,三姑妈,四姑妈,也来上几句,就连外行的大姑妈、奶奶也凑个热闹,唱段“十二月开花”丢戒指,热闹非常,最后再让老姑来压轴。她唱修建十三岭水库的节目“夸女婿”大家你也夸,她也夸,我也夸,最后唱到“还是我的那个好”甩腔把大家逗的哄堂大笑。老姑在家在外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回忆起来很美好!很幸福! 

 


丽蓉老师像妈妈一样,朋友们和学生们送来的水果、点心,老师都让我多吃,洗澡也是让我先洗。

 

戴月琴:台上台下,“母女”情深 

 “演技的锻炼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谨慎而谦虚的演员才能使自己的演技日臻完美。”对于戏剧演员的表演研习,美国戏剧理论家布罗凯特曾如是说。的确,演技如武艺,精进无休止!这一过程,谨慎而谦虚不仅仅是境界提升的前提,更是一种熠熠生辉的美德,在评剧表演艺术家戴月琴的记忆里,舞台之下的赵丽蓉老师难能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

 

戴月琴,国家一级演员,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专家、督导、教授。戴月琴是新凤霞、花月仙入室弟子,新派艺术传承人。五十年来,她以新派风韵和花派风格,主演了数十部剧目。戴月琴
赵丽蓉老师和我恩师新凤霞先生是多年合作的好搭档。凤霞老师评价丽蓉老师时说:“丽蓉不争名,不图利,是德艺双馨、品高德重的艺术大家。丽蓉是著名的评剧喜剧艺术家。她不但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还受到了专家的赞誉。1953年,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看了评剧《小二黑结婚》,丽蓉饰演三仙姑。荀慧生先生称她是‘一人千面’!这是对一个演员的最大赞誉啊!

几十年来,丽蓉老师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风趣幽默、生动鲜活、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丽蓉老师录制的第一盘《赵丽蓉评剧艺术专辑》,是杜宝宇先生和我陪同丽蓉老师到农影录音棚录制的。《花为媒》中的“报花名”,是我们娘儿俩合作对唱的,我演唱张五可,丽蓉老师录制阮妈。那时,我们中国评剧院三团(青年团)到天津演出《花为媒》,赵丽蓉老师为提携青年演员,也是和我合作演出的。1985年我们到沈阳、哈尔滨、鞍山、天津等地参加“全国评剧名家荟萃”演出,几次巡演中,赵丽蓉老师为了帮助我提高艺术修养,要求和我住在一起儿。丽蓉老师演出那么辛苦,还抓紧时间给我说戏,指出我的演唱和表演的问题与不足。

在舞台上,丽蓉老师凭着她多年的舞台经验和艺术天赋,带着我进入人物,激发了我对人物的理解,在老师的传帮带下,使得我的演唱、舞台节奏和人物的塑造,感情的变化,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与丽蓉老师同台演出那真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啊!1989年中央广播电台春晚,我们演出的剧目就是高坦创作新编的《小二黑结婚·摔彩礼》。记得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林茹老师问:“演小芹的是谁?”编剧高坦说:“是戴月琴,她是新凤霞的弟子。”赵丽蓉老师马上补充:“得意门生!”台下响起掌声。丽蓉老师的激励和观众的支持,是我在艺术道路上进取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我就跟赵老师说,你们在旁边站着,我就特哆嗦。她说,闺女你别害怕,我们就跟你妈似的……

谷文月:我们就跟亲娘俩一样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缩影。”莎士比亚对于戏剧的定义解析可谓言简意赅。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相互映衬,互为关联。在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的印象里,赵丽蓉老师“排戏从没烦过,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往往要排几十遍,每次都那么认真而投入。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谷文月,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首届梅花奖得主,金唱片奖获得者,曾先后出演《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评剧名作。 谷文月


从1977年开始,我与赵老师合作演《祥林嫂》,我演祥林嫂,她演鲁四奶奶。我当时30出头,要从祥林嫂的年轻时代演到老,感觉很困难,而且有点胆怯。第一次和赵老师合作我就感到她特别和蔼,排戏十分认真。她常鼓励我说:别害怕,要有自信心,你越害怕就越演不好。让你演祥林嫂你就要把自己当作祥林嫂,演谁是谁。赵老师说的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深刻道理,也不是成章的话语,但让人听了后感到很在理。于是我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排练中。

“文革”后剧院复排《杨三姐告状》,我和赵丽蓉老师出演这部戏,那时还被搬上银幕,反响很大。我和赵丽蓉老师不但在舞台上合作了近20年,而且还在一个院住了十多年,无论是舞台上还是生活中,我们就跟亲娘俩一样。

最早赵老师是跟新凤霞老师合作,后来给我搭戏,作为我来讲我很有压力。但是赵丽蓉老师不是这样,她就是扶持青年人,就让青年人尽快地成才,她是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心血。像《花为媒》这部戏,刚一接这个戏的时候,因为周围配戏的都是前辈老师,都是原来跟我师父新凤霞老师一起合作的,当时我一接这戏心里特紧张,所以有时候一投足一举手特别硬。我就跟赵老师说,你们在旁边站着,我就特哆嗦。她说,闺女你别害怕,我们就跟你妈似的,媒婆不就跟你妈似的吗,没关系,你别害怕。再加上,你也没必要我非得跟新凤霞一样,你在学习这个流派的同时,你自己应该有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认识。再有,你演的时候别担心,你一担心倒演不好了,你就拿我当那个媒婆,我就拿你说媒的,你该怎么着怎么着。

 

 

丽蓉老师为人和善,台上有观众缘,台下也是人们聚集的中心。当年,人们愿意和她一起相处,听她讲段子。

 

黄兆龙:一人千面  喜感天成 

 “演员必须观察生活,不仅观察,而且要善于看到自己这门艺术和其他各门艺术以及一切领域中的美好事物。”对于演员的自我修养,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过明确表述。对于给亿万观众带来欢乐的赵丽蓉老师,评剧音乐家黄兆龙认为:喜剧演员是演员中的特殊人群,是可遇不可求的。赵丽蓉老师的喜剧素质有与生俱来的天分,同时更与她勤于观察生活并善于发现美好分不开。 


黄兆龙,著名评剧音乐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作曲、马泰艺术研究会会长、马泰先生开山弟子、马派传人。代表作品:《评剧皇后》《祥子与虎妞》《刘巧儿新传》《红岩诗魂》及新版《钟离剑》《狸猫换太子》《红高粱》等八十余出剧目。此外,黄兆龙还曾多次在全国评剧汇演中获得音乐设计大奖。
黄兆龙
赵丽蓉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喜剧演员,她的喜剧素质与生俱来。丽蓉老师为人和善,台上有观众缘,台下也是人们聚集的中心。当年,人们愿意和她一起相处,听她讲段子,看她模仿筱白玉霜抽烟,拿着烟的手找嘴。接着她又模仿花月仙老师抽烟,是用嘴找拿着烟的手。她的模仿惟妙惟肖,让我们在场的人哄堂大笑连连称赞,因为我们都熟悉她模仿的二位老师。丽蓉老师善于学习。她向同行学习,向生活学习,也向学生们学习。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小虎队在内地红了,丽蓉老师到剧院来找刚毕业的78班的同学学唱学舞,一练就是半天时光。到了1989年,我辅佐马泰先生在天津体育馆组台演出,赵丽蓉老师第一场唱评剧《弄假成真》的夸女婿,返场就唱当时最红的电视连续剧《昨夜星辰》主题曲,轰动全场!第二场她扮成黑人唱《巴比伦河》,全场观众简直惊呆了,他们无法相信这就是评剧艺术家赵丽蓉!雷鸣般的掌声,观众根本不让她下来。看到这个场面我也很激动!观众们那知道,为了学唱这首《巴比伦河》,不懂外语无人教授只靠听录音模仿。丽蓉老师下了多深的功夫啊。赵丽蓉老师的艺术道路是辉煌的!艺术上,赵老师获过若干大奖,包括电影《过年》在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但我记得她曾说,自己最在意的是1953年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看过她演出的《小二黑结婚》三仙姑后的评价:一人千面! 



 

 

赵老师看过我的戏说:“你敢接我的活儿,你胆子就不小,你学我一个手指头都不带差的,得加强内心戏!”

韩淑雯:我的恩师,吾辈楷模 

 “戏剧是对真实的一种群众性的和共同的感受,就是通过整个观众厅和舞台上的人们来表现对真实的一致的、共同的感情。”对于戏剧艺术的圆满呈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提出这样的命题。如何完美解答,对于演员而言,不仅具有极大的天赋,同时还须具备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奉献终生精力的决心。在这一点上,在评剧名家韩淑雯看来,赵丽蓉老师堪为楷模。

 

韩淑雯,中国评剧院著名评剧演员,曾出演《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水冰心抗婚》《牡丹仙子》等名剧。自1981年接替了赵丽蓉老师的“阮妈”这个角色以后的十五年间,她曾随团走遍了祖国各地大江南北,广受好评!韩淑雯     “文革”后剧院恢复排演了《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传统名剧和新编历史剧。1980年,剧院复排《杨三姐告状》,我有幸扮演赵丽蓉老师出演的杨母的B角。在此之前,我基本上以青衣闺门旦为主,这次因为角色的需要,我跟随赵老师学习老旦、彩旦行当,那年我35岁。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想当初赵老师与新凤霞老师合作复排《杨三姐告状》时扮杨母也是35岁,无巧不成书,两个35不能不说是个缘分吧。赵老师人很随和,她心地善良,对我这个B角学生很负责地传帮带。当时我们都住在王府仓大院,我在前院,赵老师在后院,一有空我就跑到后院跟老师学戏。我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满族人,而杨母要说一口唐山话,老师不厌其烦的一句一句地教我唐山话和一招一式的动作。记得有一段戏是高三接杨家母女时,杨母跑出去开门这段,我当时是很轻快地跑过去的,赵老师的老伴盛弘叔在旁看到了,对我说:“你老师的步子是在跑,但又不光是跑,她是向前奔!杨母年纪大了,脚下步子要沉,不能轻飘飘的,身子不能笔直,应该有点向前倾。”这时,赵老师又加一句“用眼神往前领”。于是,我在赵老师家的那不大的空间转着圈的一遍一遍的练。

1980年3月8日是我最难忘的日子。那天晚上我们去北京焦化厂演《杨三姐告状》,不巧赵老师的老伴盛弘叔患病在急诊室观察,为了不影响演出,我提出我去医院照顾盛叔,让赵老师安心演戏。可赵老师不放心,找到院领导说:“让我的学生演吧!她行!”经领导一再商量,戏票已经卖出去了不能回戏,只有我去演了,这是我跟赵老师学戏几个月来第一次出演杨母,虽然很不成熟,但基本上没洒汤没漏水地完成了任务,从观众和同台演员的反映来看还是通过了。从此以后,每次团里安排演出总是连续三场戏,赵老师演两场,我演一场,为的是增加我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

1982年,我们团到河北迁安矿演出,出发前,得知赵老师因不慎把脚崴了,临时又让我扮演“花为媒”阮妈。因为我很迷老师的戏,平时也留心学,所以这次我又大胆地接了阮妈这个经典角色。这两出戏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接过来的。一次,赵老师看过我的戏说:“你敢接我的活儿,你胆子就不小,你学我一个手指头都不带差的,得加强内心戏!”同年又排演了《牡丹仙子》冬青婆,这个戏原来也是赵老师的角色,唱腔都创出来了,老师又上不了,又让我接过来了,这个戏也是很有光彩的,曾经到香港地区演出受到各界的好评。1986年,我们去香港演出,在香港我和赵老师、花砚茹、筱玉霜、张秀兰住在一起。除非有大的活动,赵老师基本上就是休息,也不去逛街,为什么呢?因为她要养嗓子。她说:“我这条嗓子,一分短八厘,得把劲儿留到台上使。”可见她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

 


我从小就喜欢赵老师的表演,而她演的阮妈也是我最喜爱的角色之一,她在舞台上幽默诙谐、自然洒脱的表演风格令我记忆犹深。 

 

李妮:启蒙之师,难忘之缘

“在一出很长、很准确、又很严正的戏剧中,每一场都应在道德上给人以教益。”对于戏剧的社会意义,英国诗人蒲柏有过如是期许。情感的传递,艺术的传承,道义的启迪,对于后辈、后世的影响,这一切的成行,全赖于演员的表演功力和艺德魅力。而演员的表演功力和艺德魅力,往往也只体现于生活细节和点滴之间,赵丽蓉老师的可敬之处,也正在于此。对于这一点,评剧青年演员李妮感触颇深。

 

李妮,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她曾在传统戏和现代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并先后荣获北京市凤仪杯青年演员大奖赛表演奖,第四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评比中获“中国戏曲红梅金花”称号。李妮

       

每次演出结束后,在获得观众掌声的同时,总会有人冒出来问我:“你为啥要演彩旦?”很多人觉得,按照我的条件,演闺门旦也许更加适合。记得在刚考入戏校时,女同学们都想着演旦角,因为那才是台上的角儿。而我反倒一门心思想去当一个大绿叶。那时我们排演《花为媒》,缺少适合演阮妈的学员,我便主动找老师要求演阮妈。当时老师还劝我,希望我再考虑考虑,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演了阮妈,以后就将转向彩旦了。角色定下后,我开始一门心思地创作阮妈这个人物,因为当时没有专门的彩旦老师来教,大部分我只能靠听录音看录像一招一式的模仿赵老师。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的汇报演出效果非常好,很多老师都说:“这孩子有灵气,还真像丽蓉老师。”听了这么高的评价,我心里暗暗高兴。从此之后,便开始了我的彩旦之路,周围的人对我的表演也越发的认可,但自己总还是觉得差点什么,希望能够得到赵老师的亲身指导。

那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同学一起来到赵老师家。不巧,那天赵老师并不在家,我有些不甘心,索性和同学就坐在家门口等,直到晚上十点多,赵老师才被演出单位送了回来。见到赵老师下车,我连忙跑了过去,“赵老师,您好,我是北京戏校的学生,专攻彩旦,想来和您学戏。”第一次见到心目中的偶像,当时激动得连眼泪都流了出来。“小姑娘,别急,别急,慢慢说,大冬天的,在外面等这么久,冻坏了吧。”赵老师一点架子也没有,说起话来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辈,“学戏好呀,但今天太晚了,我不忙的时候,你们再过来,家你们也是认识了。”我知道赵老师现在的演出特别多,不忍心打扰她休息,只说了十几分钟便向赵老师告了辞。“这么晚了,回家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呀!”临别时,赵老师一再叮嘱。大概是过于激动的缘故,临走的时候连赵老师的电话也忘了要。再次见到赵老师时,是在朋友的婚礼上。那时我已经正式成为中国评剧院的彩旦演员,在宾客们正忙着和赵老师合影的时候,我也羞答答的跑了过来和赵老师打招呼。赵老师说:“我记得你,我看过你演的戏!”没想到赵老师一眼就认出了我。没过多久,赵老师因为身体原因就离开了我们,这让我至今感到遗憾,没能再有机会听到赵老师的教诲。记得赵老师曾说过:“你演的人物,对与不对,要到舞台上让观众来检验,观众说对,那才是真的对!

   封面图片提供/中国评剧院 

   封面图片翻拍/赵金江

 



RECOMMEND推荐阅读

●北京广播电视台成功举办“热爱此声”2020年 广播资源推介会

●北京冬奥纪实频道开播200天——记“冬奥时间 从此领先”推介会

●托尔斯泰《复活》歌剧版即将首演 剧透来啦

●聂一菁:用脚步丈量热爱的北京

●北京广播电视台马原:这是我永生难忘的经历

●张鲁一: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监制:张震

编辑:戴武  康宁  周绍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