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茅奖”得主周大新:失独父亲,痛写人生

提示点击上方"北广人物"↑免费订阅本刊



  “我们尊敬的作家中,恐怕只有两位曾点燃自身,以生命为火炬,照亮了我们意识到的生死两界,一位是史铁生,一位是周大新。

    评论家胡平这句话,后来才看到,唏嘘满怀。


见面前,还漏读了周大新关键的一本书《安魂》,使实际交流陡增了戏剧性。真心话,宁可不要这戏剧性,还作家平顺、温情的人生。然而,这根本不可能,上苍从不因人们的意愿而侧目。斗转星移,芸芸众生的命运,变幻无穷,唯一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终将面临生命的消逝,自己的,亲人的。

这个过程就像天黑下来,大概率“天黑得很慢”。

想来,滚滚红尘中遇到周大新,该庆幸。

因为无论天黑得快慢,谁都需要光亮。

周大新就是这光亮之一,以燃烧自我为代价。



周大新,当代作家,河南人。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南丁文学奖等。

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朝文、捷克文。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其中,中篇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被改编为电影《香魂女》后,在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

2019年9月23日,周大新长篇小说《湖光山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19年12月26日一大早,周大新如约前来。远远看过去,1.78米板正、挺拔、瘦削的身材,大步流星,隐约还能看到军姿的帅气。看上去,完全是身体不错、有多年运动基础的中年人。
  周大新,来自河南的作家。河南,自古楚地,文艺是水土自带的养分,浪漫、诗意、幻想、多情。我总有个错觉,河南作家都幽默健谈,像刘震云。
周大新笑着摇头:“刘震云的确擅长言辞,我不是,我不是。我们以前有‘河南作家吃饭会’,还有阎连科、刘庆邦,轮流做东,大家吃喝聊天,特别开心。后来,都老了,懒得动了,但河南的朋友们来京还会组织我们聚,还是很开心。”
  周大新打眼一看,就是腼腆的。之前闲聊,他会下意识身体转个角度,错开直面,往远处看看,再转回来,认真回答。
  如果可以不说话,周大新一定选择沉默,用文字思考。
另外,周大新还有一个明显特质:纯良。是千帆历尽,回归般更可贵的纯良。就在眼前,化作绅士行为种种,很难忽略。
  英国教育家、文学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理念》中说:“绅士从不会使他人受苦。施人以恩时他不以为意,好像自己倒成了‘受惠者’。
      外相,不显山水;内里,乾坤挪移;经历,远超想象……

7岁穷娃娃捡张报纸

乱读


  半个世纪前的一个夏天,一个7岁小男孩,赤裸上身,穿个小裤头,在打麦场上撒欢儿。一阵风,刮来一张报纸。孩子俯身捡起翻看,《河南日报》。不想,远处摊麦的乡亲喊:嗬,这个小东西能看这么大的报纸了!这下好了,大家都围过来了:纸上都写了什么?

      小男孩豁出去了,跳读、蒙读……乡亲们兴奋:行,这小子行,能读报纸了!当晚,小男孩的娘,给娃煮了个鸡蛋。小男孩心里雀跃:认字,有蛋吃!

      接下来,《万年历》《百家姓》《拖拉机使用说明书》《一千零一夜》《蔬菜种植法》《青春之歌》《南阳歌谣》《豫西土匪介绍》《金光大道》……小男孩看见有字的就读,乱读,读得乱七八糟但痛快。

      除了读,还四处寻故事听!

      缺吃少穿,母亲生病,可小男孩就爱跑出去听故事。因为一听故事,啥啥都忘了,大夜里,也能自己哼着歌回家。

      都听啥?黛玉跟宝玉斗嘴,武松和老虎干架,诸葛亮唱“空城计”,孙悟空抡金箍棒,北边的大山为啥叫伏牛山,鸡喝水为啥要抬头,刘秀起兵南阳,秦七进洞房,智斗阎王……哈哈,好多我现在都没听过。周大新的童年和少年,简直有惊有喜、有滋有味。

      不信?听完“智斗阎王”,哪个小朋友试试独自走夜路?惊不惊?喜不喜?那滋味,半辈子过去,是不是还有余味?

      故事,是岁月里最大的滋养,让我们的未曾经历,变成曾有的见闻。

  人生,无论怎样选择,都是对其他选择的放弃。通过故事,间接体会别样人生,见识大千世界,看似我们变小了,其实我们长大了。

  周大新,那时总饿着肚子,但不妨碍,一眨眼,长成了高挑少年。




18岁少年要吃饱饭

当兵


  周大新读高中时,特殊历史时期,停止高考了。原本想考大学的周大新,无比失落。他说,对农村孩子来说,如果不想一辈子待在农村,只剩当兵一条路了。那时候,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长身体时期,可周大新天天吃不饱,只有红薯面蒸出的黑馍吃,吃得胃泛酸总闹毛病。

  “就是那么卑微的想法,我想当兵可以吃饱饭”,周大新的眼睛里满是真诚。

  很幸运,周大新在学校是出色的。打篮球释放激情与体力时,正好被领兵的一个连长看到了。这位连长恰好是军队团篮球队的队长,一看周大新好苗子,就问他:愿意当兵吗?周大新赶紧答应:愿意。

  这位连长真的是爱才,生怕征兵过程中有什么闪失,一路护送,陪着一个一个环节打通关,18岁的周大新顺利参军入伍。

  入伍以后,除了打篮球,周大新学习好的优势藏不住了。从小练就的漂亮钢笔字,让他很快成了连队文书。

  问周大新是什么兵种?周大新笑答:“炮兵!”

  哈哈,不是开炮的那种,是……这么说吧,一颗炮弹,咣,打出去了,射程很远的,那炮弹会落在哪儿呢?问周大新!周大新就是用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测量、计算出这颗炮弹落点的兵。

  踏实肯干的周大新,在第4年,被提升成排长。周大新有津贴了!有津贴就意味着,自己能吃饱之外,可以持续贴补家里了,让弟弟妹妹也吃饱。

  “我是家里老大,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我当兵一个月6块钱的津贴,一年给家里寄40块钱。”周大新长兄如父的气度,保持到现在。

 

    同时,周大新真正的阅读期,开启了。

    “我真正开始大量阅读是从1976年开始。入伍后,当班长的时候,另外一个班的班长在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当时,那本书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也没有书名,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书。他压在被子底下,我就偷偷拿过来。读了以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很吸引我。当时就产生了想写一本书的愿望。

    “等到‘文革’结束,各个县都有一个专门卖内部书的书店,内部书就是刚刚解禁的一些书。我是军官,可以去内部书店买书,才读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再后来,越来越开放了,外国作品越来越多了。写作是从1976年开始写,但是写了3年,都没有发表出来。”

  特别之处,周大新一开始写作,就是小说和电影剧本都写。

  他说:“就因为那时候喜欢看电影,小时候总是跑五、六里地到镇上去看电影。5分钱的电影票钱,我都掏不起……”当时,他写的一个电影剧本,被安徽电影制片厂看中。通知他去修改,最终还是没有拍出来。周大新也不放弃,继续写。

  1979年,战事来了……



27岁军官发表首作品

欢喜


  1979年,周大新并没有上前线。他的一些前线战友,陆续写信来,讲述了他们在前线的亲身经历。当时已经调到济南军区工作的周大新,就根据战友来信,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前方来信》,发表在《济南日报》上。

  “这是第一篇发表的作品。那时,我已经27岁了。所以,我写得很晚,走的路非常曲折,也没有人指点,就是自己喜欢。”

  然后,周大新就一直不停写。1985年,他随所在军区的野战部队去了老山。和三位军区报社的记者一起到前线采访,接触战士,到烈士陵园看烈士墓碑,最近到了离阵地200-300米的地方。亲身经历战地生活,采访了20多天。

  回来后,周大新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汉家女》。这次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评为“1985-1986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后来,这小说拍成了一个上下集的电视剧,在中央一套春节期间播出。

  周大新说:“当时,这个对我鼓励很大,我就觉得我以后不当军官了,专门写作。从此,我就进了济南军区创作室,专门写作。”

  后来,周大新有两个中篇,引起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注意,在山东泰安给他开了一个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影响很大,周大新成了炙手可热的军旅作家。

  刚30出头儿的周大新,有了创作长篇的念头儿,同时要求赴鲁迅文学院学习。

  1987年,35岁的周大新得以达成愿望,走进了鲁迅文学院。同时,开始写第一部长篇《走出盆地》。后来,这部长篇也改成了23集电视连续剧,给了周大新更大的鼓励。


 

  多年以后,他坦言:“如今回眸看去,才知道1979年的自己是多么地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会一帆风顺,以为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得无限,以为有无数的幸福就在前边不远处等着自己去取。”

  其实呢?周大新有了“多么痛的领悟”:

  “上天根本没准备给我发放幸福,他老人家送给我的礼物,除了连串的坎坷和成群的灾难之外,就是允许我写了一堆文字。”



55岁父亲永失我爱

极痛

    

  呃,终于到了这一节,不想触碰,又不得跳过。

  回应开篇,提到的一个致命疏漏——我漏掉了阅读周大新的长篇小说《安魂》。

  我读了《湖光山色》《曲终人散》《天黑得很慢》《你能拒绝诱惑》……却漏了这本《安魂》,上面写着:

 

   “献给 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

  “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灾难而失去儿女的父母”

 

  不了解周大新的读者,现在可以猜到了:周大新失去了独生儿子,是一位心碎的父亲。

  清晰记得当时,我们轻声细语聊得很好,9分钟以后,我听到这样的话:

“这之后,我家里发生了一个大事情:就是我儿子,独生儿子,得了脑胶质瘤,俗称脑癌。治了3年,我花费了全部精力陪他,最后也没救过来,29岁。这一下给我打击非常大,人生最大的不幸,我遇上了,基本上快打趴了……”

 

  我脑袋“嗡”一声,刚见面闲聊,我还说过这样缺心眼儿的话:“您有孙辈了吗?”

  记得周大新当时腼腆、憨厚地低头笑笑,身体转个角度,再转回来,再笑:“没有。”

  那时,他心里该是怎样的痛?!

  这次,换我身体转一个角度,对着墙,发呆;对面的周大新,掩面而泣,热泪长流……

  好一会儿,我嘶哑咕哝:“周老师,真对不起!人人心里有个洞,有时,我们要用余生来堵这个洞。小时候,经常说‘五福临门’,我也是长大了才痛悟:‘五福’集齐太难了,比召唤神龙还难!”

  周大新哽咽,“太难了……”

    

  痛过了,有些问题干脆咬牙聊进去,痛定思痛。

  我们聊到了生老病死以及应对,聊到了人活着的意义等哲学问题。

  我们还统一了对生命成长终极意义的认识:

  要化作春泥更护花,要有悲悯情怀,要想别人不愿想,要写别人不愿写……

  周大新提到苏格拉底思考过的,“如果和别人交换痛苦,把你的痛苦给别人,把别人的痛苦给你,你愿不愿意承受?没有人愿意交换,因为别人的痛苦,可能你更承受不来。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我接受了托尔斯泰那种思想:要爱每一个人。”

  说这几句话,特别是“要爱每一个人”这句,我想不出周大新调动了多大的心力。反正,说完,他又哭了……

 

  《安魂》,已经拍成电影。中日合拍,初剪完成。

  周大新说,他看了,还不错。

  “日本最先看中,他们认为这个题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会有关注,因为世界上丧失儿女的人有很多,特别是战争,也有因为疾病失去儿女的。仅中国,失去独生子女的这种家庭,就100多万个。只是这个电影我不敢做编剧,是日本编剧,日本导演。这之后,只有写作能安慰自己。大概每两三年写一部长篇,就这个速度写下来……”

  呃,周大新又一次热泪长流。我咬着牙硬挺,意识到了语言的苍白。

  周大新儿子离世的那一年,是2008年。

  那一年,周大新为汶川灾区捐了2万块钱;

  那一年,周大新因《湖光山色》获得茅盾文学奖;

  那一年,颁奖礼上,周大新把手放在了心口……

 

  2020年元旦晚上,我补读了《安魂》。

  读完,“嚯”,跳下床,在地上打转儿。家人吓一跳,我答:“心里堵住了,太难受。”

  我不知道,该不该推荐为人父母的看这本《安魂》,太痛。

  一位父亲用对话体在父子之间穿梭,字字泣血。

  我只知道,读完,我更小了,世界更大了:

  原来,天蓝要懂珍惜,天黑要有准备;

  原来,父母儿女的缘分,跨越生死两界……



67岁作家创作不减 

安然


  周大新的作品,我最先读的是他写了两年半的《天黑得很慢》。当时觉得像小科幻,特逗。比如,如下文字:

  “今天每一个到场的老人……男士可领取的是心梗发作报警器,这个报警器可在心肌梗死发病15分钟之前发出预警;女士可领取的是脑中风报警器,此报警器可在脑中风13分钟之前发出预警……”

  当时,我就乐了,作为女士,我幻想这“钻石13分钟”救命神器长啥样儿。

  “关于《天黑得很慢》,其实我写作的初衷,就是想给我的同龄人一个提醒,衰老已经来了,衰老是必须面对的,企图逃避是逃不开的。很多人吃各种营养品,去美容变年轻,但最终是抗拒不了的,你必须面对。”问周大新面对衰老,可有恐惧?

  “我有恐惧,我就是因为内心恐惧,才写这本书。当我把这本书写完以后,通过男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这种恐惧慢慢减轻了,也疏解了原来心里的东西。

 

  其实,周大新初次意识到老这个问题,还有个任性的小故事。

  “55岁那年,去参加一次笔会。对方告诉我可以带老伴儿。我听了很吃惊,别人都把我看成这么老了!很生气,我说我不去了!对方以为我是嫌报酬低,说再加一倍报酬,我说我不去。他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气了,敢说我爱人‘老伴儿’!

  然而,衰老突然就来了。周大新一直打篮球,满场飞,小伙子一样。直到有一次,惯常上篮,周大新心脏疼得不行……他说要换运动方式了,年岁到了。

  老龄问题,是世界问题。

  国外又一位导演,要拍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

  这次周大新要做编剧了,项目筹备,他开始忙碌。

  “我一直在忙这些事情。就像钱钟书说的那样,人们都想等着快乐那一刻来,为了等待,就要忍受着当下的这种烦恼啊、痛苦啊。其实,快乐来的时间很短。一忙,烦恼、痛苦就忘了,写作对个人有好处。

 

  请教周大新,写作比较重要的事儿。

  “写散文,必须心态真诚,抒发真情。如果是智性散文,必须得有真正的见解,触发人家精神上的感悟,别浪费人家时间。

  “小说,首先要通过语言操作、氛围制造,或者叙述视角的转换,给人带来一种新鲜的愉悦感。其次,你通过具象生活传达的思考是深刻的,是能给人带来精神启悟的。

 

  如今,他又在创作长篇小说。我半是怂恿、半是安慰:“看山看水,世事轮回,您写爱情吧,纯爱给人力量。”周大新笑了:“是写爱情,写完给你看。

  真好,就算沧海桑田,海日依然升残夜,安然。

  不怕,虽然天黑得很慢,但“爱和被爱才是我们人活着应该争取的”,因为那是光亮。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中国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我们一定能赢

●BTV新闻记者颜葵:逆行武汉 做新闻人该做的事

●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 北京广播电视台开通特别节目

●抗击疫情 《养生堂》在行动

●从一首MV到一场近千人的全民歌会 BTV文艺五天五夜抢出一台元宵特别节目

●最美西北旺 暖心战“疫”人


监制:张震

编辑:程戈  戴武  康宁  周绍辉

记者:朱子 摄影:常江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