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亚萍 小个子 大女人

程戈 北广人物周刊 2021-01-25


提示点击上方"北广人物"↑免费订阅本刊


她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她是中国奥运冠军中学历最高的运动员;退役22年,她不断攀登,生而为赢。


    

2月8日晚,《但愿人长久——2020北京广播电视台元宵特别节目》在北京卫视和BTV文艺频道播出,在节目中,我们又看到了奥运冠军、乒乓球女子单打超级全满贯得主邓亚萍的身影。她和众星合唱歌曲为武汉加油,并攥紧了拳头,响亮地喊出“战‘疫’,非赢不可”!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邓亚萍一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身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大使的她,除夕夜录制视频,在微博上号召大家:“春节期间尽量少出门,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科学预防疾病,不信谣不传谣!健康幸福过大年!


  就在2月6日,邓亚萍度过了47岁的生日。退役20多年,她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清华读本科,在诺丁汉读研究生,在剑桥读博士。之后,从政从商,跨界综艺……就像当初用成绩来证明个子不高照样能打好乒乓球一样,邓亚萍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人生的高度和广度。


1996年7月31日,邓亚萍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冠





【冠军跨界】


学会输才知道怎样去赢


亚萍曾以《身为一个活着的历史人物》为题做过演讲。已成为历史的荣誉是她头上永远存在的光环,这种光环在转型跨界时犹如一把双刃剑,“我退役以后做事情,如果没有光环,人家会挺平和地去看待你;有了这个光环,反而对你有很多期待,自动把要求升高了。名人谁不愿意见,但是真交给你点事儿干,就得掂量掂量,觉得你运动员行吗?这是我感触很深的地方。”
面对质疑,邓亚萍用“做”代替了“说”,“我觉得任何事情就像我们打球一样,说是没有用的,你只有去做,而且把它做好,才可能一遍遍地去刷新别人对你的一种印象。这个过程对我来讲蛮难的,因为别人对你的要求极高,那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吧。”
从小到大从事体育运动教会邓亚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输,才知道怎么去赢。“这一点对我启发非常大,对于退役后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刚开始接触新事物的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就要允许失败,允许试错,关键在于试错的能力和纠错的速度,谁快谁赢。对于我来说,同样的问题我不允许自己失败两次,最多只能输一次!”






【开讲心力】


00后听完打游戏和学习都进步了


20多年后再回首运动员生涯,邓亚萍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心态。“竞技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它教会我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永远积极向上,让我知道怎么去驾驭人生中的跌宕起伏。

2007年12月4日,邓亚萍为北京西城区鸦儿胡同小学的学生发放节能灯


公认心理素质超好的邓亚萍把自己的经验做成30节音频课《邓亚萍:世界冠军的心力训练法》,在喜马拉雅FM上分享给大家。“满分10分,这个节目的评价数是9.9分。我们监测了一下课程的受众,70%以上是女性,其中35岁以上是核心人群。”更让邓亚萍开心的是00后的捧场,“课程受众里00后居然占了13%。好多00后给我留言,甚至有人说:听了这个课,我打游戏比以前有进步了。我觉得只要有收获就挺好,从体育的角度来讲,打游戏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现在也可以拿世界冠军。

  

在央视解说乒乓球 





【央视说球】


讲明白小球里的大门道


   2019年,邓亚萍频频在CCTV-5解说世乒赛、乒乓球世界杯,重要的比赛几乎一场不漏,被网友称为“初代目大魔王”的她在央视说球大受好评,“乒乓球是一项斗智斗勇的运动,有很多技战术的变化、心理的变化,甚至于有时候战略和战术的配合,都是在比赛过程中会运用到的,但是很多球迷、观众不懂。所以我才想利用解说的机会,告诉大家乒乓球里面的门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经常碰到一些喜欢乒乓球的人,觉得打回合球特别好看,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回合球越多越笨,只有没辙了才这样打。我们要赢,不是跟对手搞表演。发球直接赢是最好的,接发球非常难。”



  乒乓球上手很容易,但想要打好并不容易,“越打到后面越复杂,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完美的结合,同时还需要非常多的谋略。打球不是高水平,算球才是高水平。当年我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有门课叫辩证法,我一听名字觉得很深奥,结果老师一讲,这不就是我们打球的时候天天要用到的嘛。”


邓亚萍与儿子一起参加节目





【电视达人


带着13岁的儿子上节目体会多面人生

 

记者采访邓亚萍的时候,她正在录制北京卫视《养生堂》春节特别节目。近几年,这位奥运冠军频频亮相大屏小屏当嘉宾,表现相当亮眼。从2016年《跨界喜剧王》的喜剧首秀,到第四季《吐槽大会》上的金句频出,邓亚萍荣获了“被体育耽误的段子手”称号,一句“一言不合就乒乓”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最近,邓亚萍带儿子林瀚铭录了好几期北京卫视《老师请回答》节目,通过录节目让儿子体会多面人生。“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做法,我希望让他多一点见识,学会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相对是错的,适合你的方法也许就是最好的。这种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相信任何事情,当他听的多了见的多了,他就会有变化。”小小年纪的林瀚铭早已是北京市乒乓球二队的队员。在《养生堂》录制现场,邓亚萍被问起儿子打球怎么样,一句“最好成绩北京第二,我13岁都拿全国冠军了”,透露出那么一点“不满意”和“小骄傲”。





【首当主持】


聂卫平睡醒了接着录


除了当嘉宾,邓亚萍去年还跨界当了回主持人,在一档视频访谈类节目《中国体育英雄联盟》中,采访了聂卫平、许海峰、朱婷、李小鹏、郭晶晶等8位体坛传奇人物。节目播出后收到了很好的反响,“离开体育圈,我以圈外人的身份再看圈里,又有不一样的感受,能问到普通观众比较好奇和关心的一些事,可能正是因为和其他人采访他们的切入点不一样,才能吸引那么多人观看。”邓亚萍采访的第一位体育英雄是“棋圣”聂卫平,“老聂是很有性格的一个人,如果采访者不专业,他会扭头就走,拦都拦不住。那天一共录了八九个小时,我们聊得特别开心,他完全放开了,累了直接在现场睡了两觉,醒了接着录。走的时候还跟我说:亚萍,下次再叫我。”专访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许海峰的时候,邓亚萍被他“最后一枪”的故事逗乐了。“1984年奥运会,打到后来,他有点毛了,把枪放那儿,自己出去半个小时,蹲在外面看蚂蚁。”

邓亚萍在《中国体育英雄联盟》中采访恩师张燮林

 

8期节目的收官之作是采访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前中国乒乓球队功勋教练——张燮林。当年,已经拿下全国冠军的邓亚萍在进入国家队的过程中,因为身高问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张燮林抛出了一个极具辩证性的观点,“个子矮小,是她的优势,因为她看任何球都是高的,对她来说都可以进攻。”最终力排众议,将邓亚萍领入了国家队。再次听到恩师讲述当年的不易,节目里的邓亚萍红了眼眶。“我很幸运遇到这样一位教练,他不仅在教我打球,更重要的是在教我做人。退役之后我跟张指导还经常有来往,他是改变我一生的恩师。”





【投资体育】 


做商业一定要有情怀

  

2016年,邓亚萍发起成立了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2019年4月,由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与河南新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郑州龙湖全民健身中心进入试运营阶段,这是一个超大体量的恒温恒湿无霾综合性气膜运动场馆。“去年4月1日开始试运营到今年1月份,大概有20万人次,我们办了很多群众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把退役运动员的转型安置和老百姓的健身需求结合起来,让大家能够享受到专业的设施和服务,目前各种评价都很好。”邓亚萍并不满足于好评,她要借此去探索更佳的商业模式。“我要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在尝试,看什么是真正适合老百姓、是价廉物美且可持续的。夏天的时候,我们给郑东新区2000多名孩子免费提供游泳课程,全民健身日那天我们免费开放……我觉得做商业也需要情怀,如果没有情怀,不一定能做得很大,体育是有社会责任的。”

邓亚萍在乡村体育室和农民一起运动


除了商业化的龙湖全民健身中心,邓亚萍还在做纯公益的乡村体育室。2018年11月22日,作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重点项目之一,全国首个“乡村体育室”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正式挂牌。体育室内不仅有乒乓球桌、球拍等体育器材,还配有专职体育教师,负责带领村民开展日常活动。建立“乡村体育室”的初衷就是想增强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的身体素质,“我们要求一年保证开门300天,一年多以来参加活动、比赛的总人次有5000人左右。2019年农民丰收节的时候,我们专门搞了一个村民运动会,比赛踢毽子、托球、抖簸箕颠谷子等,特别热闹。”


邓亚萍在北京卫视节目中包馄饨





【番外篇】


光环背后的冠军柔情 

  

邓亚萍的父亲是湖南人、母亲是无锡人,在河南郑州长大的她做得一手南方菜,最拿手的就是菜肉馄饨和糖醋小排。邓亚萍的爱人、乒乓球世界冠军林志刚是广东人,两个南方人组成的家庭幸福美满。如今,邓亚萍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北京,把他们照顾得很好,“父亲86岁,母亲82岁,出门理发不太方便,我就买来工具,学会了,自己给他们理。”她还把儿子培养起来,母子俩合作一起给姥爷、姥姥剪头发。

邓亚萍之子林瀚铭为姥爷剃头


谈起家人,邓亚萍浑身上下都散发出幸福的味道。不过一聊起球,她又变成了那个所向无敌的霸气冠军,“我现在健身都不打乒乓球,出不了汗,我靠打羽毛球出汗。”谈起自己的专业乒乓球,她说出的遗憾听着有那么点“气人”,“乒乓球总体该拿的奖都拿了,稍微有一点点小小的遗憾,就是混双从来没拿过冠军,蝉联两次世乒赛混双亚军对于我来讲是罕见的。”


这就是邓亚萍,永远那么自信,永远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如今,垫在她脚下的早已不止是厚厚的金牌,还有一次次成功跨界取得的成绩。这就是邓亚萍,一个小个子的大女人!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中国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我们一定能赢

●孙勤:坚持原创 与时代同行

●转运!BTV记者跟拍北京120急救车

●广播剧《北京防疫一家人》的幕后故事

●我们在战“疫”前线(巾帼篇) ——本报专访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抗疫报道记者

●我们在战“疫”前线(硬汉篇) ——本报专访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抗疫报道记者


监制:张露

编辑:程戈  戴武  康宁  周绍辉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