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点击上方“深大社科学报”可订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目录摘要


“翻译驱动”与中国的印度学

王向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摘 要:中国古代佛学、现代梵学与印度学都是在翻译先行、翻译推动、“译”与“学”一体化的情况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现象可概括为“翻译驱动”。一部中国佛学史,其实就是翻译驱动的佛典汉语转换及阐发与吸收的历史。在中国宋代以前的古代佛学中,“翻译驱动”表现为佛典汉译,是佛学的基础和出发点,译经(翻经)与佛学融为一体。进入20世纪后,当翻译对象由佛典转为印度教的梵典时,翻译驱动的传统得以接续,翻译驱动研究,但有时两者挤得太紧,致使著与译两种形式未加严格区分,其标志人物是徐梵澄。而以季羡林、金克木、黄宝生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印度学家,全面展开梵典及印度经典的翻译,并在翻译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著译既严格区分又相辅相成。从古至今,翻译驱动的表现方式虽有不同,却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决定了我国印度学的独特风貌和基本特点。

关键词:东方学;印度学;梵学;翻译;翻译驱动

作者简介:王向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学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东方学、翻译学、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印度文学翻译传播五大家

郁龙余,朱  璇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摘要: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古有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名垂青史;今有翻译传播五大家,承前启后,功绩卓著。治中外文化关系史者,不可不知。季羡林,中国首席、世界扛鼎的印度学家、翻译家,无他则中国当代翻译史须重写;徐梵澄,被印度国宝学者金德尔称为“一代骄子”,“创译”的成功践行者;金克木,“神似”与“形似”相结合的最佳翻译家,印度大史诗和梵语诗学汉译的奠基人;刘安武,印度印地语文学汉译的准绳,普列姆昌德研究的权威;黄宝生,中国梵语诗学研译的新里程碑,梵汉佛经对勘大师,世界杰出梵文学家。这五大家有四大贡献: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翻译传统与优秀译风,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翻译文献宝库,培养熏陶了一批著名翻译家,坚韧不移的学术品格与精进不已的治学精神启发后学。他们不负时代,弘毅不止,必将显闻四方,留声后胤。

关键词:印度文学;翻译传播;梵语诗学;印地语文学;创译

作者简介:郁龙余,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印度学、中印文化关系研究;朱璇,文学博士,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印度宗教与文化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中村支书的角色期望

及培养机制建构

欧  健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村支书这一关键群体被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寄予了厚重的角色期望,他们是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人、本领过硬的乡村振兴带头人、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实施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者和文明乡风的引领者。然而,囿于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村支书群体面临着普遍的角色困境,具体表现在村支书角色认知不足、角色行为失范、角色能力欠缺、角色冲突困扰等方面。新时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角色意识建设为关键,构建村支书岗位认知培养机制;以角色技能建设为重点,构建村支书能力提升机制;以角色规范建设为保证,构建村支书权力运行监管机制;以角色岗位专职化建设为导向,构建村支书发展晋升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支书;角色期望;角色建设;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欧健,法学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问责乱象的生成机理及精准治理

谷志军

(深圳大学廉政研究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摘要: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问责工作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新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问责乱象”来概括,突出表现为问责形式化、问责简单化、问责随意化和问责选择化。从学理层面分析,问责权责不相匹配、问责主体缺乏约束、问责对象难以界定、问责边界把握不准、问责过程不够规范是造成问责乱象的原因所在。防范和化解问责乱象需要坚持精准思维,实施精准问责。精准治理和技术治理从目的和手段层面丰富了精准问责的理论基础。基于精准治理和技术治理的理念,实现精准问责需要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的协同配合,技术层面的路径立足于运用技术手段,通过将问责核心要素留痕化以驱动问责的精准化实现;制度层面的路径立足于技术层面反映的问题,通过完善问责制度机制设计以增强问责的精准化保障。深入剖析问责乱象的生成机理并提出治理策略,对于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问责乱象;精准问责;精准治理;技术治理;精准思维;责任政府

作者简介:谷志军,管理学博士,深圳大学廉政研究院副院长、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廉政建设与责任政府研究。


新时代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业态

李向民1,杨  昆2

(1.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00;

2.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精神经济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文化业态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均衡性和自觉成长力特点,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外界环境的变化,原来的文化生态平衡被重新构建,文化内核发生了变化,文化生态代际更迭,主流文化通过与文化业态的对接发挥影响力,形成健康稳定的文化机体,促生了文化业态的创新和发展。文化生态通过精神文化的价值转化赋能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文化业态的演化呈现出基于产业融合的横向演化和基于技术创新的纵向演化两种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的文化化和精神文化的产业化,提高产品的精神附加值。科技发展作为重要的驱动力,促进文化产业链集群的建立,催生文化业态激增。在外部能量的促进下,新兴文化业态有助于文化生态平衡的重构,创新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关键词:新时代;精神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业态;主流文化;文化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李向民,经济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艺术经济史研究;杨昆,艺术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紫金文创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艺术经济史研究。


分类组织冗余与文化企业并购:

基于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潘爱玲1,孙  磊1,2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山东 济南 250031)

摘  要:组织冗余是企业可用资源超过维持正常运转所需必要资源的部分,分类组织冗余的异质性特征会对文化企业并购行为及后果产生权变性影响。基于2014~2019年沪深A股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样本,通过情境化解析分类组织冗余对文化企业并购决策和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下的文化企业的差异化表现,研究发现:可利用冗余、潜在冗余会促进文化企业并购且与同行业并购正相关,可恢复冗余则会抑制文化企业并购且与同行业并购、跨区域并购负相关;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民营文化企业上述特征更为显著。可利用冗余和潜在冗余显著负向影响文化企业并购绩效,可恢复冗余对并购绩效仅具有不显著的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从组织冗余视角拓展了文化企业并购的战略行为研究,可以为文化企业组织冗余管理、并购决策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分类组织冗余;并购行为;文化企业;并购绩效;产权性质;并购决策

作者简介:潘爱玲,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司并购、文化产业研究;孙磊(通讯作者),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并购相关研究。


人工智能应用、劳动报酬份额与失业率

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马国旺,李焙尧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222)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两大机制对劳动力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导作用机制存在差别。利用2006~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探究人工智能应用、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就人工智能应用对失业率的影响而言,我国失业类型仍以自然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为主,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反而缓解了就业压力,有效降低了失业率;就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而言,人工智能应用对于劳动报酬份额的抑制作用初步显现,且随着时期的推移,人工智能的冲击效果将会更加显著。与此同时,失业率和劳动报酬份额之间具有对称的负向关联,即失业率的攀升会抑制劳动报酬份额,反之亦然;但是二者对于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均无显著作用,表明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受劳动力市场反馈影响较小。

关键词:人工智能;失业率;劳动报酬份额;收入分配;PVAR模型

作者简介:马国旺,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比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研究;李焙尧,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研究。


最优金融结构、产业技术创新与

经济增长:基于新结构经济学

视角的分析

周   立1 ,赵秋运2

(1.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2.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  100871)

摘 要: 金融结构包括金融供给数量和金融供给质量,只有当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时,才能有效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实体经济增长。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构建理论模型,利用2003~2017年我国总体层面和分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金融结构、产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就金融供给数量而言,我国金融供给存在“总量超发”问题,无论是在总体层面抑或分区域层面,金融供给数量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增长,但是随着产业技术创新程度的提高,金融供给数量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就金融供给质量而言,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市场活力在总体层面和分区域层面上皆对经济增长发挥了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随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升级而增强;金融市场效率对总体经济增长具有不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在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则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当其他经济条件不变时,市场化程度的改善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能够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程度。

关键词:最优金融结构;金融市场效率;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新结构经济学

作者简介:周立,经济学博士,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与金融发展理论、金融计量学研究;赵秋运(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


社会保险反欺诈何以可能:

基于公众认知的策略选择

王素芬

(辽宁大学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社会保险欺诈直接危及基金安全,为实现社会保险基金有序运行,必须深入推进反欺诈工作。社会保险反欺诈的制度设计应充分尊重民意,唯此反欺诈工作方能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深度参与。社会保险反欺诈公众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公众听说过社会保险欺诈。在一般认知方面,公众认为基本医疗保险领域的欺诈行为最为多见;社会保险欺诈在待遇支付与领取阶段更为集中;主要的欺诈实施主体为自然人和社会保险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欺诈行为可责罚性认知方面,公众认为对于社会保险欺诈应当予以惩罚,且普遍不认同轻罚。在公众参与反欺诈方面,超过4/5的受访者不了解当地社会保险反欺诈规范性文件;约73%的受访者愿意举报社会保险欺诈行为。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险反欺诈法、加大公众举报欺诈的奖励力度、完备举报人保护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等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保险反欺诈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保险;反欺诈;公众认知;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策略

作者简介:王素芬,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研究。


中-俄-美战略三角与世界秩序

侯艾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中国、俄罗斯和美国都是世界上的重要大国,中-俄-美战略三角关系及其演变是考察国际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观察角度。考察三者中任何双边关系都会感到第三方的隐形存在,且脱离一方看待其他两方始终存在某种视角偏差。从1990年代以来,中、俄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现存世界秩序的保守力量,一定程度上也从现有秩序中受益,因而中、俄都是重要的地缘政治平衡因素。恰恰是美国不断地侵蚀和破坏现存世界秩序,却指责中、俄欲颠覆现存世界秩序,或是国际秩序中的“修正主义者”。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公正性,对于非西方世界具有排斥性。由于美国的霸权主义逻辑及其维持排他性霸权秩序的行径,让中、俄、伊朗等国家感受到严重的不安全感和被剥夺感,因而成为现存世界秩序的被迫反抗者。在美国霸权持续衰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致力于重塑以中-俄-美战略平衡为基础的多边合作,复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关键词:中-俄-美战略三角;世界秩序;被迫反抗者;特朗普“变法”;“重建”多极化世界

作者简介:侯艾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苏联史、中亚-高加索现当代史研究。


扶贫车间模式的运作逻辑与生成机理

何  阳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扶贫车间模式是地方政府通过就业方式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创新性行为。文章立足J县扶贫车间模式案例,从合作治理视角提炼价值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合与利益整合分析框架,探讨扶贫车间模式的运作逻辑与生成机理。研究发现,扶贫车间模式是政府、企业、村民委员会及贫困户合作共治贫困问题的产物,企业在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支持下于行政村内开设生产车间,招聘留守非贫困户维持车间正常运转的同时吸纳贫困户就业,以此帮扶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扶贫车间具有工作地点邻近且时间灵活、用工条件宽松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等特征。扶贫车间模式的生成缘自政府、企业、村民委员会及贫困户在合作共治中坚持合作主体平等自主理念,形成合作主体资源汲取机制,构建合作主体信息沟通机制,产生合作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从而实现合作主体在价值、资源、信息和利益方面的有机整合,建立起共生共存关系。未来应关注合作主体利益共享机制脆弱性问题,推动产生于特殊时期的扶贫车间模式常态化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车间;运作逻辑;生成机理;合作治理;产业扶贫

作者简介:何阳,管理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行政改革、社会治理与民族问题研究。


方苞“义法说”的叙事学价值

王先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摘  要:方苞在论述其“义法说”的过程中,提出、阐释和实践了“史法”,即历史书写的原则和方法,其实也就是一种叙事理论。他主张叙事要事信而言文,既要坚持正当的叙事伦理,也要具备高超的叙事技巧,这正是叙事学的两个重点。针对当时文坛史界“曲附”、“凿空”的恶劣风气,他鲜明地提出反谀佞,反对虚夸溢美。针对当时叙事作品的平庸钝拙与空洞浮泛,他将今文经学“常事不书”的命题改造为文学叙事学的命题,要求情节的提炼和细节的精致安排。这对于今天叙事伦理的建设和叙事技巧的创新,有借鉴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义法说”具有叙事学上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方苞;义法;事信而言文;叙事伦理;叙事技巧

作者简介:王先霈,华中师范大学原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前主席,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汉代引文风气变迁与引文规范的确立

柯镇昌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摘  要:汉代引文风气隆盛,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迁密切相关。汉初君臣言语尚直,时人著述中的引文相对较少。武帝崇儒重文,引文现象日渐增多,并在西汉中后期形成了诸多规范。两汉之际统治者倡导的谶纬之风影响到引文取向,此时文章中的引文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大多引自谶纬书籍。汉末儒学虽然式微,但引文规范进一步形成,引文功能日趋多元化。引文被视为一种庄重的行为,来源要本乎经典,内容须合乎正义,形式要合符规矩,方式要合符时宜,功能是讽谏劝喻,语句要准确无误、真实可信,引文明者为高说;引文须依先师,义无相伐,不得取代事据,不得剽窃等等,成为汉代引文的主要规范。善于称引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学术声誉,而且会给自己的政治生活带来便利;不善征引者则会受到他人抨击,严重的甚至被削官夺爵,带来牢狱之灾。成熟于汉代的引文风习影响到后世的文学写作,引文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论证说理和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汉代;文学;引文;规范;变迁

作者简介:柯镇昌,文学博士,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唐文学研究。


传播学视野中的“黑洞效应”

媒介文化走向

李文明1,吕福玉2

(1.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2.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摘  要:媒介的影响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Media Culture),其成为当代世界最值得关注的文化景观与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通过对媒介文化研究的传播学反思,发现媒介文化研究客体的重点已从大众传播变迁为小众传播或分众传播、媒介文化参与主体呈现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机构、网络与新媒体、政务媒体和自媒体多元包容的格局。在社会生活中,媒介犹如“黑洞”,当前媒介“黑洞效应”主要体现为新媒体的热点效应、“媒介间性”的融合效应、消解用户意见的“极化”效应、“媒介娱乐化”的吞噬效应、文化表面繁荣的“中空”效应和“穿越”文化的反思效应。媒介“黑洞效应”深刻影响媒介文化走向,媒介文化呈现出从媒体融合到文化融合与融合文化、从优化舆论引导到践行文化引领、从提升大众传媒公信力到强化自媒体私信力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传播学视野;“黑洞效应” ;媒介文化;智能媒介;文化融合;自媒体私信力

作者简介:李文明,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通讯作者吕福玉,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信息经济研究。


参与型社会与现代福利国家的奠基:

以20世纪上半叶瑞典为例

李  捷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20世纪初,普选权的缺乏使社会弱势群体被排斥于瑞典社会治理体系之外。这种非参与型社会治理形态使瑞典当时的福利状况较为落后,社会福利以济贫制度为主,辅以资助水平很低的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随着1920年代初普选权的实现,瑞典开始向参与型社会过渡。此间,瑞典社民党转变政策观念,提出“人民之家”理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由此,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较大的改革,提高了资助金额,明确了国家财政对保险基金的支持制度,并开始将社会弱势群体的自治团体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之中。1930年代中旬,随着社民党长期执政地位的确立和《萨尔茨约巴登协议》的达成,各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国家政策制定和施行的参与型社会正式形成。此后,围绕默达尔夫妇的《人口问题危机》,瑞典政府以减轻人民日常生活负担为目的,推出了多种福利政策,为现代福利国家的成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参与型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治理体系

作者简介:李捷,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瑞典福利国家制度研究。


数字资本主义的话语逻辑、意识形态

及反思纠偏

汝绪华,汪怀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摘  要:数字资本主义营造了民主、自由、多元、平等、开放等表象上“不言自明”的话语逻辑,塑造了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意识形态、线上自由职业的工作意识形态、志趣相投的朋友圈社交意识形态、网购与移动支付的消费意识形态、网上冲浪的刷屏休闲娱乐意识形态以及网络民主政治参与的意识形态等样态,让公众沉迷、追捧、寄予美好想象。然而,其真相却是数字劳动的异化与剥削、算法控制、互联网霸权与网络主权侵犯以及技术乌托邦。思想界的反思、警示与严峻的现实,让人们逐渐从数字资本主义话语逻辑与意识形态营造的“假象”中醒悟过来。在压力与良知驱使下,企业界、科技界与社会层面纷纷采取措施对数字资本主义进行纠偏;同时,在数字劳工的抗议下,西方国家也开始行动,试图缓和数字资本主义引发的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

关键词:数字资本主义;话语逻辑;意识形态;数字劳动;高科技无产阶级;免费劳工

作者简介:汝绪华,法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资本主义研究;汪怀君,哲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伦理与社会伦理研究。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公 众 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755-26534976

投稿邮箱:sdxb@szu.edu.cn

官方网站:http://xb.s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44—1030/C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深大社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