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点击上方“深大社科学报”可订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特色的消费中心:从理论到实践
周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建设消费中心尤其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消费经济、发力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举措。消费中心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有着独特的区域竞争、区域经济转型、区域高质量发展、本地化发展内涵。消费中心已经在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版图: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分立生产和消费功能,专业性中心城市正在发生生产和消费的分化,偏远地区中心城市正在归为相对单纯的生活消费功能,跨国中心城镇正在形成专门的边境消费功能。而且,这种改变还在加速演进,如全国经济将借助消费中心建设而变得更加区域平衡,整个国民经济将借助消费中心建设而变得更加部门平衡,部分中西部中心城市将借助消费中心建设而加速发展。消费中心是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的潜在空间,消费中心建设将加速老少边穷和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由消费中心建设而引致的中国经济版图之改变也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消费中心理论;消费中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国特色理论;经济版图;新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周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宏观经济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数字化:
基于国际大湾区比较视角
黄方方1,孙清忠2
(1.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2.暨南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高等教育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推进教育要素与功能数字化,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以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高等教育数字化深刻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创新路径。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如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高等教育数字化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在数字化基础能力、数字化治理体系、数字化教学技术配套支持、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人才培养和数字化高校集群建设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为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数字化,提升高校办学能力,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储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夯实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推进高校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加强数字化教学技术支持和落实、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人才、引导高校加强数字化改革合作。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数字化;世界四大湾区;数字化治理体系;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高校集群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黄方方,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孙清忠(通讯作者),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湾区办主任/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港澳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粤港澳大湾区研究。
“腐儒”的话语流变与中国儒学转向
杨天保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周秦鼎革之际,诸子学派的“非儒”之争与贵族们质疑“儒效”同构了“腐儒”话语生成的思想场域。为建立健康的学政关系,荀子强调“君子必辩”,着力清理屈尊于势的参政儒人,于当时建构出“腐儒”原型以供学术批判。进入帝制时代,“腐儒”话语政治化,经由官方建构出新的话语霸权,逼迫着儒学两度转向:一是从“进取”转向“守成”;二是将先儒的道德哲学调适成一份廉政学说,率以维护帝国行政安全为首任。伴随着近代治权危机,“腐儒误国”之论鹊起,它又大体折射出人文与科技、东方与西方文明对话的多重冲突。全球民主化进程中,资本与市场的双重渗透既催生出真正的腐败之儒,又将下层儒学庸俗化为“腐蚀”大众的工具。总之,一部围绕“腐儒”的汉语概念流变史,既刻记下古代儒学应对治权变迁的跌宕起伏及思想得失,又映照出近现代儒学的发展困境与选择偏向,能从一个侧面深化认知中国儒学史。
关键词:腐儒;话语;治权;道德哲学;儒学史;汉语概念;儒学转向
作者简介:杨天保,历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史研究。
儒家伦理性情论与理情说的
三种源初型态
杨伟涛1,李 倩2
(1.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彰显丰厚意蕴,并常与人之“性”关联,同时不失“理”之调适。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注重于以性说情,或以情释性,主张性、情一体;同时又主张以理调情、节情、制情,或以礼挈情、导情,而“礼也者,理也”。孔子“仁”学兼性与情,以孝弟(悌)的自然亲情为始,推己及人而泛爱众;主张以知利仁、因情以礼,以礼挈情。孟子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说仁义礼智四端性善,“心统性情”,四端之性亦为四端之情,并以之为人之“大体”;主张反求诸己求放心,理义调情,立“大体”之德以控制“小体”之情欲。荀子认为情不可免,从人的自然情感说性;主张以理节情,使情中理、中流,并主张化性起伪,称情而立文,以通“理”之礼养情、饰情、导情、兼情。先秦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有关性、情、理的思想构成儒家伦理中性情论与理情说的源初型态,其后儒学家大多专注于性、情、理阐释及其关系探究,由此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脉路,通情达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的独特印记。
关键词:儒家伦理;性情论;理情说;礼义调情;以理节情
作者简介:杨伟涛,哲学博士,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哲学与精神文明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伦理学原理与方法、中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李倩,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研究。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逻辑、
演化趋势与实践路径
章军杰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文化技术变革是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变量,技术逻辑构成了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理论解释。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文化技术变革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文化技术变革催生文化新动能,解构并建构新的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数字文化技术则是人类文化技术史上的又一项关键技术创造,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文化产业新时代。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呈现“机械复制—数字复制”的生产变革、“静态文字—动态影像”的业态变革、“真实空间—超真实虚拟”的空间变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建构一种与数字文化技术相适应的新文化经济。这种新文化经济在发展目标上导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生产资料上寻求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在生产方式上倡导消费创造生产,在生产关系上构建新的文化交互关系,持续重塑具有强大包容性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技术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
关键词:文化技术变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逻辑;新文化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数字文化技术
作者简介:章军杰,管理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22年度学术报告
周建新,骆梦柯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2022年出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著作、蓝皮书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2022年文化产业研究聚焦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消费升级等热点主题,其中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文化元宇宙研究成为学术爆点,反映了学术界对学术前沿、产业发展和产业新业态的广泛关注。在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企业和园区、地域文化产业等传统议题上,学者们更加关注概念拓展、研究视角、统计分类、新业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文旅融合等问题。文化产业核心区学术期刊群基本形成,学术会议重视学术前沿性和创新性。2022年文化产业研究主要存在文化产业基础理论重视“文化属性”忽视“产业属性”、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缺乏详实的统计数据和深度产业分析、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成果数量少、对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缺乏案例总结研究、对文化产业政策关注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应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开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研究、加强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产业典型案例研究,特别是要强化产业思维,建构起符合产业实际、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研究范式。
关键词:二十大;文化强国建设;乡村振兴;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元宇宙;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园区;地域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周建新,法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区域文化研究;骆梦柯,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经济研究。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国有资本布局的
特征、问题及优化路径
胡吉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研究所,北京 102488)
摘 要:国有资本布局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具有深远影响。当前阶段,我国国有资本布局整体框架较为合理,并仍在进一步优化。从规模总量上看,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而中型企业数量较为稳定;从隶属关系上看,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的数量都显著增加,企业的国有资本数量成倍增长;从行业类型上看,国有资本分布行业较为广泛,但资产配置仍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对标“双循环”战略对国有资本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国有资本布局仍存在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不够匹配、区域分布不均衡、对研发创新推动力不足以及海外布局有待优化整合等问题。基于此,应当对我国国有资本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具体路径包括:着重于强链、补链、延链,完善国有资本产业布局;立足于内循环发展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区域布局;服务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高国有资本创新绩效;植根于双循环战略,重塑国有资本海外布局。
关键词:“双循环”;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路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作者简介:胡吉亚,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金融专业硕士教育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产业融资和房地产金融研究。
人工智能、资本税如何影响收入分配
格局:极化还是优化?
尹彦辉1,孙祥栋2
(1.山东管理学院新兴业态发展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357;
2.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摘 要: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其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革势必将影响收入分配格局。为厘清人工智能及相应的再分配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构建包含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资本税的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人工智能资本深化与广化的功能性与规模性收入分配效应,以及人工智能资本税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人工智能资本深化和广化发展在促使经济扩张的同时,对于收入分配具有极化效应。就功能性收入分配效应而言,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引致就业数量与工资水平双重下降,导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就规模性收入分配效应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伴随着社会福利损失的增加。适度的人工智能资本税能够抑制人工智能的收入分配极化效应:一方面,弱化人工智能的经济刺激效果,减轻其对就业的挤出作用,减缓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另一方面,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福利损失的改进。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资本税;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差距;收入再分配
作者简介:尹彦辉,经济学博士,山东管理学院新兴业态发展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数量经济与政策评价研究;孙祥栋(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人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
医疗人工智能临床应用中医生告知
义务的触发条件与衔接机制
李润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摘 要: 医疗AI已逐步投入临床应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医疗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但患者往往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被支配”状态,其知情同意权可能受到损害,这需要法律及时予以回应,明确规定医疗AI临床应用中医生的告知义务。经由医生、医疗AI和患者3个维度的考察分析可以判断,医疗AI临床应用中医生告知义务的触发应当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医生未能实现“有意义的参与”,即医生或者不具备相应的监督能力,或者未采取适当的监督行为;第二,医疗AI的辅助决策将对患者权益产生重大影响,这需要进行基于场景的程度判断。为形成更加具象的适用标准,医生告知义务的触发可以且应当与医疗AI的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相衔接: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和按照第一类医疗器械管理的AI产品,不会触发医生的告知义务;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的AI产品,原则上不会触发医生的告知义务,但行政及司法机关应当保留必要的裁量空间;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的AI产品,将确定地触发医生的告知义务。
关键词:医疗人工智能;临床应用;告知义务;有意义的参与;分类管理
作者简介:李润生,法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生法、网络法问题研究。
数字治理提升县域政府政策
执行力的机制及成效
余 练1,袁明宝2
(1.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重庆 400715)
摘 要: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数字治理提升治理能力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选择。以浙江省S县为例进行考察发现,数字化政务智能管理平台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政策目标、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的精准性,实现了对项目执行的全周期精准治理,县域政策执行力得到明显增强。数字治理助推县域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的核心机制在于信息传递中的权力集中机制、政策执行中的倒逼监督机制以及考核评估中的晋升激励机制,具体操作手段是以事前谋划、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方式,把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党政领导高度关注的重要任务、重要项目和重要工作中,化解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政府和条块之间存在的权责不清和责任推诿等问题,整合条块利益。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重塑了县乡村治理责任,再造了县乡村组织动员能力,使条块分割趋向条块联动,数字治理与数字政府之间形成互嵌,构建起协调型县域政府。然而,在重视数字技术对县域治理赋能作用的同时,也要警惕过度依赖数字治理可能导致的数字失真、数字牢笼,也需防止将所有问题数字化而带来的数字利维坦。
关键词:数字赋能;县域治理;条块联动;政策执行力;信息控制
作者简介:余练,社会学博士,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城乡社会与基层治理研究;袁明宝(通讯作者),管理学博士,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
社会组织在地合法性的
逻辑建构与治理突围
侯利文,李 昂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237)
摘 要: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圈内”购买机制使得社会组织对属地政府产生较大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由此,探讨社会组织跨区域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何以可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组织合法性视角出发,分析社会组织跨越街区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实践过程,发现社会组织在突破“圈内”购买困局的行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在地合法性”建构逻辑。社会组织建立“在地合法性”的过程涉及作为逻辑前提的“行业合法性”的积累,作为关键环节的“购买方合法性”的建构,以及作为内在要义的“社区合法性”的达成三重逻辑进阶。具体而言,行业合法性要求社会组织能够搭建良好的组织间合作和关系网络,购买方合法性旨在帮助社会组织建立与属地外辖区政府的信任关系并获得服务项目,社区合法性则关注社会组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社区内利益相关方需求的满足。社会组织通过获得3种合法性建立其在辖区外的“在地合法性”,成功实现跨区域承接购买服务和组织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社会组织;在地合法性;政府购买服务;“圈内”购买;行动逻辑;治理突围
作者简介:侯利文,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工程与科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社区治理和社会工作学研究;李昂,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科研助理,主要从事社会组织和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荻生徂徕《绝句解》与
日本明诗评点之兴
陈玉强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探讨日本文人的明诗评点,并非是在日本汉文献中寻访残缺的明代遗梦,而是从东亚视角重建对明诗理解的一种尝试。明亡后,清初文人对明中叶以来的诗歌整体偏于否定,持论有失公允;而日本文人的明诗评点作为从周边看中国的“第三只眼”的观察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日本文人对明诗的评点勃兴于江户时代中期,这是由明入唐的学诗路线使然,也与他们批判宋文化的思想转向以及接续中华文化正统气脉的意图相关联。探析日本明诗评点之兴,荻生徂徕的《绝句解》是无法绕过的荦荦大者,他专注于评点明七子派诗歌,尤以评点李攀龙存世的全部七言绝句及近九成五言绝句而具开创性意义。《绝句解》评点明诗具有言简情深、体味深远的特点,既揭示明七子派诗歌与唐诗在意境、诗意、句法等方面的契合处,为日本文人由明诗上窥唐诗妙处提供范本;又揭示明诗与六朝诗歌的因缘关系,为探讨明七子派诗风的复杂面貌提供指引。《绝句解》从日本视角重新建构明诗典型,对明诗史上的重要问题提出自成一说的看法,其间开显的新意作为话语回馈,有助于我们从东亚视野重估明诗。
关键词:日本;明诗;评点;荻生徂徕;《绝句解》
作者简介:陈玉强,文学博士,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
当代“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
及话语建构
罗崇宏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当代文论经历了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或者说从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再到反语言论的流变过程。尤其是文化研究主导下的反本质主义,成为当代文论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再到“后理论”的话语表征。可以说,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是基于对“从属论”和“工具论”的反驳而生成的,而“反本质主义”则生成于“文化研究”的话语语境。于是,当代文论的流变过程可具体化为革命话语(外部研究)→本质主义(审美、语言)→反本质主义(文化、媒介、意义)的流变过程。具有悖论性意味的是,当代学界诸多争议性的话题,如文学研究的空洞化、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以及用理论强制阐释文学等,使得文学研究领域有一种重新回归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研究的理论诉求。不仅如此,要研究当代文论的流变及未来发展的话语逻辑,进而搞清楚当代文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轨迹,就有必要回到曾经的“历史现场”——以“主体性”和“本体论”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过程之中,并将本质主义视为新时期文论研究的知识起点和参照系。这些都是研究当代“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的触发点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本质主义;主体性;本体论;形象思维;结构主义;形式主义
作者简介:罗崇宏,文艺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当代西方热点文艺理论研究。
经典漫画化:文化典籍超文本改写的
理据、模式及方式
李志凌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摘 要:传统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面临着投入与产出效果不完全对等的现实难题,主要原因是作品因其呈现形式和时代距离感难以融入读者的文化心理、审美习惯和交际话语惯式。经典作品的漫画化打破了单一依靠文本译介的传播方式,紧贴当代读者追求视觉感知和互动式阅读的特点,以视觉语法、图像叙事和新修辞观为理论指引,超越文字符号的一元信息模态,对原作中的文本信息与文化内涵进行优化提取,图文结合、多语并用,使经典的作品世界更加丰富和立体。该模式对作品的核心内容进行超文本改写,采用语内翻译(古转今)、语际翻译(中译外)和符际翻译(图释文)相结合的复合式编译方法及颇有现代感的叙事风格,配合读者的“悦读”期待,对核心思想作多维诠释,增厚文化体验,从而消除交流障碍。通过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模态重构,作品内质不变而文本形态得以优化,能有效提升大众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国学经典;漫画化;传播模式;视觉编译;超文本改写;多模态
作者简介:李志凌,文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典籍译介、语言国际传播、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
算法治理的伦理风险及其纾解
王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上海 200241)
摘 要:算法治理是社会治理主体综合运用算法技术,以精准满足治理对象的需求为目标,对社会治理中的议题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判断、精准制策的社会治理过程。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算法治理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精准识别治理议题、精准预判社会矛盾和精准满足治理对象的多元化需求。因此,算法治理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然而,由于算法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误用,产生了诸多社会伦理问题,集中体现为4个方面:算法治理过程的不透明酿成社会信任危机、算法治理行为的不确定引发社会正义问题、算法治理方案的不精准诱发社会公平问题、算法治理准则的不恰当造成社会价值问题。在实践中,要从算法治理产生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层原因着手,有针对性地对算法技术进行驯服,从观念、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着手迎接算法时代的到来,助推算法治理朝着人类美好生活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算法治理;伦理风险;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智能化;风险纾解
作者简介:王海建,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的伦理问题研究。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公 众 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755-26534976
投稿邮箱:sdxb@szu.edu.cn
官方网站:https://xb.s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44—1030/C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深大社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