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人口出生数据开口说话

观星老道伽利略 观星老道伽利略 2022-09-19

国家统计年鉴每年都在出,人口普查隔几年就会开展,今天的网络咨询发达,普通人也能查到很多数据。今天老道想聊的是人口数据。我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历年人口出生数据,一点也不复杂或者专业,人人都可以查到。我们首先一张图一张图来整理一下中国的人口变化历史。


建国后最早的几年人口出生情况如上图,属于比较典型的战后恢复,人口出生量逐年上涨。



这种比较稳定上涨的人口出生量到了1963年开始急剧上涨,从建国后最多的1800万水平一下涨到了最多2700万每年。历史背景是中苏关系破裂,毛主席为应对恶劣的国际形势提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由此对应开始鼓励老百姓多生多育、争当英雄母亲。这一期内的1963年到1965年是第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期,1968年到1971年是第二个人口出生高峰。



其后由于文革、大搞重工业导致粮食生产跟不上,不得不开始“上山下乡”,也就是古代历史书里常说的“就食”到农村,人口出生量也逐渐减少。



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制度的改善和重工业发展带来的化肥产量提升,农业生产也不断刷出新高,人口出生量又上来了,这次的人口出生高峰以1986年到1990年最多,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600万每年水平,而在这之前每年不过出生2000万人左右,在这之后每年出生不到1800万人——这一次人口出生高峰还因为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上一个高峰期(1963年开始)出生的人群已经到了婚育年龄,所以高峰加高峰,共同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人口出生数量。


如果某一年的人口出生量突然大幅上升会导致?


第一,人突然变多了,可是农田没变多。不仅如此,衣、食、住、行统统受到影响。于是生活开支上升,养育成本急速上涨。

第二,人均教育资源急剧减少。衣食住行毕竟还有全部年龄段的人共同分担,摊平以后麻烦并不算很大。可是教育资源是跟同龄人共享的,学校不可能在短期内筹建、教师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来。


按人口出生数据的比例,假设一所小学每年招生1000人,那么到了1986年开始的人口高峰期出生小孩到了就学的年纪(1992年),就相当于每年有1100个小孩去竞争小学的1000个招生指标。好在那个年代社会还不够开放、思想比较传统,小学教师也比较容易培养,所以家长们还没有觉得太为难。可是到了这批小孩读中学的年纪(1998年)开始,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从沿海到内地,家长们发现替小孩争取一个好学校念书越来越困难。一些闻所未闻的新词出现——“选校费”“借读费”“高考移民”。这些社会现象到了2004年开始进入白热状态,因为这一年,1986年出生的小孩该上大学了……在他们之后还有1987年、1988年、1989年、和1990年出生的小孩。

我管这几年出生的孩子叫“天生接盘侠”,因为他们该吃奶的时候奶粉涨价、该上学的时候考试竞争加剧、该找工作的时候毕业就失业、该买房的时候房子涨价……


上图就是“天生接盘侠”面对的人生。他们的父母生孩子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这么多。


接着往下分析,有意思的东西来了。

1986年出生的小孩要是念大学的话,会在2008年本科毕业(不包含五年制或者其它特殊情况),而1990年出生的小孩要是不读大学(类似农民工),会在18岁左右也就是2008年参加工作。换而言之,从2008年开始,人才市场要迎来最火爆的就业季。根据中央有关人士的估计,彼时中国GDP每增长1%,会带来大约100万个大学生就业岗位或者1200万个农民工就业岗位。根据事后在2009年的统计数据,2008年共有529万本科(专科)毕业生,除开出国留学和继续深造的,当年约有480万人要解决就业问题。除开这些人数,还有接近2000万的人口高峰期小孩要以民工的身份参加工作。那以国家的估计来讲,就要保证GDP增长7%以上才能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这是我个人极其粗略的算法,科学上讲要复杂很多,但是规模上看就是这个情况。再考虑到老人退休空余出来的就业岗位、为了对抗通货膨胀而涨工资消耗的GDP增长……总之,国家必须要想法子让GDP增长超过一定的数字,才能尽可能让人口高峰期小孩充分就业,才能避免社会上出现大量“流民”,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关乎执政基础的大事。


2008年底政府出台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一点也不意外吧?这四万亿主要用来搞基建,会带动一系列的上游行业,质虽然low,但是量大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包括让所有人痛骂的货币购买力大幅贬值……其实这些都是可以推理出来的,聪明人在2008年前就开始配置保值资产,事后证明不仅保住、还大大增值了不少(因为绝大部分人超乎预计的反应慢啊)。


而1990年出生的小孩本科毕业大多是在2012年,再往后人口出生数字大幅减少,已经没有人口高峰期存在。也就是政府这种大修大建搞大投资,保量不保质的提供就业岗位的做法,到了2012年开始失去意义,问题现在变得需要反过来解决,我把它叫做——救市的退出问题。

说直白点就是:当年为了解决上一个问题而搞的那么多投资制造出来的产能,现在变得多余,所以要“去产能”。去产能主体包括:能源(主要是煤炭)、采矿、钢铁、水泥、房地产。从事这些行业的小型业主,聪明的在2012年以前就退出了。


去产能的问题比较大,本文不展开,接着分析人口数据中最早的高峰期——1963年到1971年出生的小孩。

1963年出生的女性工人会在50岁时即2013年退休,男性工人和女性干部会在55岁即2018年退休,男性干部会在60岁即2023年退休。1964年出生的以此类推。这意味着从2013年开始问题变成了产能进一步过剩而低端行业出现用工荒。再往后看,由于没有了新的人口高峰期,所以问题会持续存在,必须要花大力气彻底解决。

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的解决方式有:国家继续冒着巨大风险搞投资拉动;延迟退休;引进外来劳动人口。


此外,这些人退休以后开始领养老金,随着岁数增大、每年消耗的医保也大幅度上升。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是76岁,1963+76=2039。那他们住的房子也会空置下来,我就看了眼房地产,不说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