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泽东与“特里芬困境”
二战结束前夕,1944年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制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平价(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和支撑,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
1,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平价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同时承担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即(1)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清偿能力;(2)维持美元的币信,保持美元同黄金的汇兑比例。
2,为了满足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即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而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将导致国际清偿力过剩、美元贬值(“美元灾”),无法维系对黄金的官价;如果要保证美元币值稳定,美国就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顺差,这又将导致美元供应不足、国际清偿手段匮乏(“美元荒”)。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这种两难处境,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
3,上世纪40年代,自1938年至1949年间,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3000吨增加到21800吨,占全球黄金储备的70%。当时的纽约联储是金融监管方,运用黄金的买入和卖出来创建黄金总库,包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西方7国央行都参与其中。
4,这些参与黄金总库的国家从美国的黄金储备中获得黄金售出的补偿,而其利润分成则为一半一半。到1959年,单单法国就因为参与黄金总库而损失了30亿美元。到1965年,戴高乐要求美国将15亿美元换产黄金,美国对此不得不同意,2年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就减少了3000吨。 到197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超过一半,剩下9838.2吨。
5,当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后,不断递增的巨额军费更掏空了美国的国库,1968年美国政府总开支达1788亿美元,其中国家安全开支高达805亿,占政府支出比例达45%。为此,美联储只得大开印钞机,这是自二战以来世界范围内首次出现美元严重超发。
6,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一是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停止以美元兑换国库黄金;二是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终结,国际货币危机就此开始。
7,1973年10月6日,中东战争爆发。尼克松要求美国国会拨款22亿美元以支持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当即表达了其强硬立场:宣布对美国实行全面的石油禁运;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在2个月内多次提价减产,将基准原油价格从3.01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飙涨了387%。“石油危机”就此开始。
8,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它无可挽回地改变了战后形成的世界局势。表面上以不可阻挡之势扶摇而上的繁荣局面现在急转直下。
9,整个越南战争从1955年到1975年,这场耗尽美国国帑的战争,越南人民背后的主要支持者,就是中国。既在北纬38度线的朝鲜跟美国佬打了一个平手顺便换取了苏联援助的全套工业体系以后,在北纬17度线的越南,毛泽东站在越南人身后,出钱、出物资、出军事顾问,最终把美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耗崩溃了。美元在国际上成为了不受欢迎的货币,各国都急于将美元储备脱手。
10,1972年1月23日,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联名向周恩来报送国家计委(今发改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报告》认为:“鉴于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今后再扩大有限,同时这几年来,由于工作跟不上,棉花产量一直在4200万至4700万担之间。除了继续抓好棉花生产外,根据国外经验,必须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把化纤、化肥工业搞上去。”
11,因此建议引进我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需4亿美元左右。毛泽东和周恩来在2月5日批准该报告。
12,冶金部很快嗅到事情正在起变化。5月5日,冶金部建议从国外进口一米七大型钢板轧机。说这是国内钢铁工业长期以来急需的设备,但由于受不可描述的冲击导致试制工作中止,因此需要尽快引进。毛泽东再次批准。
13,其他工业部门如煤油、石油、化工、机械、军工、水利电力、交通、轻工、林业等,纷纷提出引进项目和派团(组)出国考察的设想。各部门经过考察,全都提出了技术设备引进项目,引进范围逐渐覆盖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主要行业,呈现了由点到面的引进趋势。
14,周总理指示将多项进口方案合并考虑,拟定一个综合的引进计划。国务院业务组立即着手研究。12月22日,国家计委向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等报送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即“四三方案”)。1973年1月4日,该报告送交毛泽东审阅,并获得批准。
15,“四三方案”的引进项目主要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一米七连续轧钢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到1982年,方案共兴建的26个大型工业项目全部投产,总投资额约200亿元。
16,该方案引进项目的主体基本上体现了6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革新的主要发展方向,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和合成材料、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等,从而使有关行业在原料路线和生产领域、生产单系列能力和效率、以及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精确度等方面都出现了结构性与技术性的变化。
17,同时,引进项目的投产,对上、下游的相关行业、生产配套企业以及设计、施工、科研、设备制造等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技术推动作用;对同类产品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这为完善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8,1972年7月21日,陈云致信毛泽东并党中央,汇报他在江西蹲点的情况,并请求重新工作。他的要求获得党中央及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半年后,同在江西的邓小平也回到北京)。不久后,陈云就参加了以周恩来为组长的国务院业务组,负责研究具有迫切意义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
19,当时的中国对外主要依赖原料出口,而粮油食品、纺织品及土产畜产占据了出口商品的前三位,并且这三类产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50%以上。这样的情况下,支付引进额达50多亿美元的款项,不是需要陈云创汇,而是需要他赶紧的、麻利儿的创汇。
20,陈云直接找进出口公司一线的销售员了解实际情况,并亲自到广州考察1973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获得发言权后,陈云提出进口国外原料,利用国内丰富的劳动力加工、生产成品出口以换取外汇的办法,简言之就是以劳动力换没人要的美元、再拿去引进技术。
21,新情况伴随着新问题,货币价格的持续波动引发了国内关于汇率的讨论。陈云认为:在调整外汇牌价时,参照多种货币价格来计算美元的跌幅,不单独“紧盯”美元。不要彻底看衰美元。“美元虽软,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是国际主要货币。还没有别的货币可以代替它,因为美国生产力在世界上仍然是最大的”。
22,不看衰美元,可也不能让外汇被缩水。所以,将多余的外汇买点黄金,作为对美元储备的对冲保险。我国的黄金储备由此从1970年的700万盎司提高到1974年的1280万盎司。史诗般的外汇大抄底——操盘手为李强(可以查查这个神人)。
23,1974年,尼克松和基辛格访问中东,一系列复杂外交谈判之后,石油美元体系建立,全世界所有国家必须用美元结算才能在中东产油国买到工业的血液、石油。一瞬间,美元又变得特别有价值了。
24,“从1973年到197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实现爆发性的增长。1973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09.76亿美元。其中进口额和出口额同比增速分别实现了80.4%和69.2%的超常规增长。在共和国60年外贸史上,这一年的出口增速位居第一,进口增速和进出口总额增速则仅次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1年,取得了位居第二的好成绩”。——新华社
25,1973年,工业投资比重由1971年的61.5%降为53.8%;同时,对农业的投资比上年增长了19%。13套大化肥设备的引进,使得我国化肥产量比1965年增加了一倍多,当年夏粮就取得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大丰收,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93.5亿斤。到1975年,开启了粮食连续13年大丰收——中国人民终于结束了吃不上饱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