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激战CPI/PPI剪刀差:物价上涨的喜与忧

观星老道 观星老道伽利略 2022-09-19

本文是前几天在扑克财经圈子里的分享节选:


城市里最普通的工作岗位来自于服务业,如果一个社会它为了维持家庭开支的稳定强行限制了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增长,那么这些服务业的从业小市民的收入水平也会被长年限制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上。当这个社会因科技进步组织改进生产力提升而创造大量高收入岗位后,传统的那一部分“什么都不会”的大多数市民就只能被动接收被拉开的收入差距,有时候甚至是好几个零的差距。不走价就只能走量,这方面的小市民又完全不是互联网电商+淘宝村商户的对手,这也是近几年来民间对互联网平台和马云产生的恶感的来源之一。


接着聊物价:全社会七八成的劳动人口都围绕着一般消费品谋生,不管是直接参与生产,还是参与这些消费品的流通环节,总之绝大部分人的收入都跟物价正相关。由于农业国最大的困难是短缺,所以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追求“极大丰富”,反过来看由于分配的问题在发展的阶段中处于次要矛盾,所以如果发展得好会导致产能过剩。不管是基本的食品还是工业品,都会阶段性过剩。这种过剩的好处是物价低廉,这就扣上了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在十九大被修改了)。这种过剩的缺点是除非你掌握了做规模的战略主动权,否则你的收入无法提升——也就是物价虽然相对其他可以作为投资品的东西来看涨得极慢,甚至下降(比如某些电子产品/汽车等),但是围绕这些基本消费品生存的普通劳动者收入也因此无法提升(因为你的单位劳动时间内可以生产/加工/流通的商品是没有大幅增长的),除非你掌握了做规模的渠道。


接着上一条内容考虑今年的CPI/PPI剪刀差:工业品尤其是重化工业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去产能/非典型经济危机,从产能来说已经大幅削减且寡头化,血管硬化…当下游需求被疫情以来的全球财政大放水给强行补上来以后,开始短缺的上游工业品大涨价…但是一般消费品尚未跟随这种涨价,尤其需要考虑我国普通消费者的内需并未被财政放水特别照顾,而我国工业品消费被外需意外照顾得过好(海外订单促使低端产能复活)。在这种背景下,宏观经济指标非常不错,但居民的痛苦指数显著提升(滞胀)。


这个问题从去年年底决定提前退出特殊救助政策时就已经摆明了会成为大麻烦,但今年从印度到东南亚的疫情加剧海外订单地涌入,把问题变得超预期严重。原本在上半年的解决思路是强行控制上游重化工业产品的涨价,无视了上游血管硬化导致的增产发力…最终在7月开始被纠正,新的思路我当时介绍过,就是先补齐整个生产/流通环节的流动性短缺,把解决工业品涨价的问题调整到次要矛盾,主要精力和政策思路围绕如何恢复供应端弹性来做文章,等供应端的扩产积极性恢复以后产品涨价自然会得到遏制。代价就是工业耗能会急剧上涨——它的影响大家在9月亲身感受到了。


目前的所有措施都是围绕如何打通成本压力传导向下游,代价是CPI也会随之上行,但由于统计口径里面猪肉的权重压制统计数据,所以从宏观看CPI不会很猛,但是分结构看慢慢地涨价会非常明显。这个过程会拯救中下游行业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从而有机会给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带来增长的空间,从而减轻痛苦指数。


说人话就是:(在一切乐观的前提下)物价涨了,随后普通人的收入也开始涨了,失业问题也慢慢好转。


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


死亡只是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