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大奖”,为何坑的都是中国人?

补刀客 补壹刀 2019-08-09

文/柳叶刀



在凡尔赛宫举办一场奢华的婚礼,到戛纳走一圈红毯,再到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捧回一个大奖……这是多么开挂的人生!梦做着做着,刀哥就笑醒了。


黄粱美梦意犹未尽,不过刀哥倒不觉得多么遗憾,毕竟梦中场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实现。更有甚者,红毯走到腿发软(赖着不走?),大奖拿到手抽筋。作为吃瓜群众,刀哥既为他们高兴,也多少替他们瞎操心:如今社交媒体就像显微镜,而各种各样的国际洋奖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您可睁大眼睛,别被忽悠进圈套还帮着数钱啊。


说到钱,许多奖还真是花钱就能买的;就算买不到,花钱蹭个外围、走个红毯总还是可以的。就从上月的戛纳说起吧。


    操盘手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除了“寄生虫”,刀哥还记住了三个字:蹭红毯。如果非要在前面加个修饰语的话,就是“赖着不走”地蹭,“遭到驱赶假装听不懂”地蹭。其实这也并非今年的特色,去年就有媒体爆料某中国女演员红毯上“呆了六分钟赶都不走”。



受惠于中国网络经济的强大,这两年中国网红(微商?)开始发力,加入蹭红毯的军团,对明星形成巨大挑战。江湖传言,一趟下来10万人民币即可。10万元对刀哥来说不少,对网红来说不多,多卖点“有机面膜”“玻尿酸神仙水”的事儿。


有人说:“在戛纳,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被交易的。”除了红毯,当然也得有“入围奖”可蹭,一个叫“短片角”的单元便是蹭“入围”的好地方。据国内媒体报道,“短片角”其实是一个交流性质的活动,与每年只有10部左右作品入围各主竞赛单元不同,“短片角”往往有1000多部“入围”,只需缴纳90欧元报名。听着像不像是去赶集?不过有参与者爆料,国内95%声称“入围”过戛纳的影人,作品其实都只是进了“短片角”。


娱乐圈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网上随便搜一下某位明星,动不动就是一堆国际大奖,什么“全球最佳艺人奖”“好莱坞国际奖”,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俨然不拿几个大奖不好意思在贵圈混的架势。不过,细心的网友发现,许多大奖的水分太大,或者干脆就是量身定制的。


今年4月,刀哥崇拜的晓庆阿姨在微博上晒出一组喜获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照片,结果却引来网友一片吐槽。有人随即晒出这几年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的获奖作品,密密麻麻一堆没听过的中国电影。还有网友曝光,电影节上几乎所有参展的华语影片均获奖,实在是扬我国威。


巧合的是,两年前杨幂也曾凭借《逆时营救》在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拿过“国际影后”,该片豆瓣评分4.7分。杨大美女领奖时,背景板上全是中文,几个赞助企业的名字没多少人听过。杨幂后来的回应倒是蛮大方:不管什么肯定都很开心。



其实,这也是不少“国际奖”的趋势,由于竞争激烈,自身又预算有限,闹钱荒,主办方越来越向亚洲、尤其是向中国市场靠拢。另一方面,中国资本也乘机介入,甚至反客为主,成为某些“洋奖”背后的操盘手。哪天要是听说你的偶像获得什么夏威夷影后、塞班影帝也不要奇怪哟。


 

    红点奖


说起国际大奖,不得不提这几年在中国引起争议比较多的德国红点奖。刀哥专门做了下功课,在工业设计领域,国际上几大知名奖项包括:德国红点奖、德国I F 奖、美国IDEA奖、日本G-Mark奖等。在英文的公开报道中,红点奖的口碑确实不错,有的媒体在提到某某获奖时,还会在前面加个类似prestigious (有声望的)的形容词。


中国人经常神话“德国制造”,所以德国红点奖尤其受到中国企业的追捧,常有国内某企业、某产品获奖的消息。据说现在中国参评、获奖人数最多,贡献了红点奖、IF奖一半以上的收入。2015年,红点奖还在中国设立了“中国好设计”奖。



随着得奖者越来越多,甚至有泛滥之势,对红点、IF 等奖项含金量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去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柳冠中在一次访谈中直言,红点奖纯粹是商业炒作,报名要交钱,参加评审要交钱,参加复审要交钱,参加最后的展览要交钱,给新闻发布也要交钱……都是奔着钱来的。


有懂行的人总结,红点奖之类的奖项都是商业运作模式,为了盈利或者保证运营,每年都有好几千个入围奖,最终获奖的可能也有好几百个,并不算稀有。而且奖项往往又分为好几种,含金量不同,有的企业拿个入围奖便大肆宣传得了“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


有人为名,有人获利。这几年,中国建筑行业对MIPIM奖颇为热衷,经常传出某房地产项目获MIPIM奖的消息。有人将其称作建筑界的“奥斯卡”或者“诺贝尔奖”。参选当然不是免费的,刀哥查到的入围费是925欧元,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费用。MIPIM也专门设有亚洲奖项,有时中国地产项目获奖近半。



这也是“国际奖”的一个趋势。西方工业化时间长,许多奖项市场越来越小,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时间短,一定程度上还带着崇洋媚外的心理,希望得到国外的认可,或者希望借助国外的认可向外界证明自己,所以对洋奖更趋之若鹜。据说继中国企业之后,获红点奖最多的是另一个东亚国家——我们的邻居韩国。听上去是不是和东亚人热衷买LV之类的奢侈品包包挺像?


    老套路


大奖有水不可怕,怕的是水分太大,把人淹了。


2014年6月,著名的中国企业家陈光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举行慈善午餐,邀请250名美帝流浪汉吃大餐。标哥一时风光无二。其间,标哥还顺带领了一个大奖——“联合国”授予的“世界首善”证书。登顶“世界之巅”不久,标哥就意识到“我可能被骗了”。因为他展示的“世界首善”证书被网友发现有一个极其粗劣的拼写错误,后来就连联合国自己都看不下去,联合国官方微博回应:“嗯,科普一下,‘联合国’的英文名称应该是‘United Nations’,而不是‘United Nation’。”



套路是不是有点熟悉?没错,前些年打着“联合国”“皇家”之类旗号的骗子奖尤其多,比如山寨的“联合国人居奖”就曾大行其道,常见指数快赶上当年的“计划生育好”了。据不完全统计,前几年中国一度有数百个楼盘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当然,这些“奖”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花钱买的,费用据说是30多万人民币。刀哥纳闷的是:有这钱自己造一个不就成了,干吗还买呢?


骗子奖也有越来越隐蔽的趋势。两年前,英国媒体报过一场骗局。两名乌克兰移民在英国搞了个“欧洲质量研究协会”,对外颁发“最佳企业”奖项。一家从事风能的中国能源公司曾为该“奖”预先支付1.2万美元。


崇洋媚外、缺少文化自信固然是洋奖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不过刀哥觉得,可能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好多奖项就像是产业推广,它是一门生意,有利可图。推广者自不必说,获奖者一方面是装点门面,满足虚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身价,获得利益。就好比上国外的“野鸡大学”,花钱到奥地利“金色大厅”演出,冒着被FBI当间谍的威胁到海湖庄园求合影,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后提高身价吗?


写到这里刀哥突然惊出一身冷汗,庆幸当年没被大厅里摆满奖牌、奖杯的某大老板的企业招安。大奖水很深,还须仔细辨,不是每个洋奖都值得我们崇拜,千万别再被名片上标着一堆“世界XX”名头的人吓住。还好,现在谁还用名片啊?当然,如果你拿回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数学菲尔兹奖之类的大奖,刀哥还是会顶礼膜拜的。如果你帮中国男足拿个世界杯,我只能说:I 服了you!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精彩回顾:


中菲渔船相撞,意外撞出一窝菲律宾反华派!


诸葛亮是怎么对付“投降派”的


感谢那个丑陋的美国……


末代港督彭定康,生命不止乱港不息!


“每天从中国榨取百万美元”,却撕咬中国最狠的狼!


“像狗一样的班农”,还在影响华盛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