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技重施?印度需要的可能不止是敲打了……
执笔/胡一刀
“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这是58年前的10月14日,印度国防部长对着媒体叫嚣的一句话。而在此前2天,尼赫鲁还公开下令:要动用军事力量对付中国,把中国军队从印度领土(实际是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
面对印度人如此嚣张的气焰和咄咄逼人的行动,最终中国忍无可忍对这个“邻居”出了重手:10月20日打响自卫反击作战,仅用了1个月时间击败印军。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西段,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
58年后的今天,在中印边境地带,印度又想故技重施:一边企图在边境地区蚕食、侵占,一边对华示强且做着各种长期对峙的准备。
如今,我们该不该对印度再下一次重手呢?
1
10月15日,印度突然对中国发出措辞强硬的声明。
之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于10月13日指出,印度在边境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部署是中印双方紧张关系的根本原因。
随后,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斯里瓦斯塔瓦(Anurag Srivastava)15日表示,拉达克、查谟和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的中央管理地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称中国不应就印度的内部事务发表评论。
有分析说,这是印度向中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印度可能不会总是在中国谈论起内部事务时保持克制,
为什么印度会突然强硬起来?
一个比较重要的迹象是,10月13日,中、印两国外交部及军方人员共同参加的“第七轮军长级会谈”结束了。在这次会谈后,参与会谈的印度第14军团司令辛格中将不再参与后续会谈,其位置将由梅农中将接任。
而梅农曾担任印度首个山地师的第一任师长,在中印边境军队中也曾长期任职。据印度媒体透露,在对华政策上,梅农持强硬态度。因此,印度军方的这一调整或许意味着未来“拉达克”地区的局势可能会更加紧张。
正因为有印度军方谈判代表的变化,这场充满“建设与积极性”的会谈除了让双方“增进了对彼此立场的相互理解”、“不让分歧上升为争端”的常见措辞之外,并无特别成果。中、印双方发布的新闻稿中没有“脱离接触”(disengagement)等曾写入双方共识的字样。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是,在印度方面态度忽然变得强硬之前,美国政府刚刚任命一名高级官员担任“西藏事务特别协调员”。作为“四方安全对话”的一部分,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美印日澳四国外长会议上暗示,美国可能会加强对中国的强硬态度。
而且,美国副国务卿比根在12日的一次印、美闭门会议上,抱怨印度在对华问题上“过于谨慎”、“总是揣测北京态度”。其潜在的意思是,“有美国在背后撑着印度,印度可以放心大胆地对华展示强硬”。
或许是来自美国的声援,让新德里的立场有所转变。印度媒体披露,称印度将批准与美国签署《基础交换与合作协议》(BECA)。由于印美此前签署了《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LEMOA)和《通信兼容和安全协议》(COMCASA),这实际上让印度因此成为“美国的准军事盟友”。
显然,新德里方面产生了一种借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建立关系而对华施压的思路。比如,印度知名智库“德里政策集团”在题为《驯服复仇之龙》的报告中,建议印度要在美日澳印四国机制,扮演“领导角色”。
但是,刀哥怎么都觉得,印度的这种想法是危险的!
2
为什么中方批评印度在边境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部署,是中印双方紧张关系的根本原因?
因为随着“拉达克”一线在9月下旬后气候转冷,道路逐渐封冻、积雪,印度不仅不撤回军队,反而在边境地区加速修建战略道路和桥梁,这不是刺激对峙的氛围是什么?而且印度明显在做长期对峙的准备。
总体来说,印度一边进行会谈,一边加紧备战。
关于会谈,印度政府消息人士说,印度坚持应将所谓“拉达克地区”恢复到4月时的状况,并要求中国方从东部的所有摩擦点撤军,以解决对峙问题。但是,印度一些无理要求显然无法得到满足。
随着边境对峙进入第六个月,此前调上前线的至少8万印军仍未下撤,丝毫没有减少在高海拔地区部署军队的迹象。
印军已经向中印西部边境前沿部署了装甲车辆、重型武器以及一定数目的人员。可以感受到,新德里正在做“战斗准备”。
一方面,印度在解决后勤补给等力不从心的问题。
物资运输、营地设施、水源、高原并发症,是当前印度军队在边境高原部署面临的四大难题。印度方面过去还没有在这个季节在高原边境地带维持近8万人的部署,所以对新德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花大量的资金。所以,有印度媒体说,今冬印军在边境地区的部署,对于印度陆军来说将是一件很昂贵的事情。
为了保证数万名新增部队的部署,需要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而之前印军在高原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也比较简单。这将带来一笔经常性的开支,导致军队的支出成倍增加,在疫情如此严重、经济遭到重创之下,印度此举已经遭到国内民众的指责。
为了保证冬季部署,印度军队还不得不急匆匆地以高价格,从欧洲供应商那里进口服装、帐篷等高海拔物资,此外,军队还需要为各种卡车和车辆、主战坦克等提供专门的燃料、弹药以及拥有供暖的车库和维修中心等。
另一方面,印度正抓紧在边境地区高原山地开凿战略公路,建设桥梁。
自中印在边境地区发生冲突以来,印度加紧在中印边境建设路桥等基础设施。最近,印度正式开通位于边境地区的44座桥梁,以满足军方的运输和后勤需求。其中30座桥梁位于中印边境地区。
这44座桥梁载重能力均达到了70吨,可专门用于承载印度军队装备的最重主战坦克 “阿琼”MK-I。相比之下,印军在中印边境争端期间向列城东部地区部署的T-90S Bhishma主战坦克,重量仅为45吨左右,可以轻松通过这些桥梁。
显然,这些桥梁均位于具战略意义的地区,能助印军确保士兵及武器的快速机动。而且,印度总理莫迪之前对印度边境基础设施修建部门作出要求,必须保证在今年12月到明年1月这段时间里,这些桥梁道路能够正常通行军方车辆。
此外,一些重要的军事装备和工程相关设备还需要由印度空军的C-17和C-130J运输机运送,这些运输机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
3
如果印度真的打算在高原边境地区耗下去,解放军绝对有能力奉陪到底。
看看网络上晒出的中国边防部队在高寒地区部署的新设施,以及新装备,已经甩了印度那种帐篷+棉大衣水平好几条街。
我军在高原极寒地区的新设施和个人保暖服装。
但是,对峙毕竟意味着有可能擦枪走火引发战端,我们并不希望看到在两个人口在10亿以上的大国、另个邻居之间爆发军事冲突。
1962年时就是如此。
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
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我们本着和平解决的原则,以及对印度这个邻邦尽量维持友好的立场希望能够妥善解决矛盾冲突。
但是,尼赫鲁却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 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
当时印度还宣扬: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得意忘形地欢呼,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在这种背景下,印度盲目自信,以为凭借自己的武力就能夺占更多的领土。
结果,中国领导人觉得有必要来一记“重拳”,让印度清醒一下。于是,在1962年10月20日开始实施自卫反击作战。在一个月时间里,让当时非常自大的印军遭遇惨败,不论是在东段还是西段,解放军都大获全胜。
但是,因为不想与印度结下“世仇”,中国军队随后主动后撤,中国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还了缴获的大批装备,释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
58年之后,现在的印度政府与当年在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
一是由于国内新冠疫情严重、经济状况直线下降,导致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怨气大幅上升,反对党的各种批评和指责非常猛烈,所以印度政府想通过在领土问题上的“进取”来缓解自己面临的压力。
二是与当年一样,印度政府觉得自己身后有大国的支持,无论是政治外交上的,还是军事力量上的。而中国看似正受到西方大国的打压和遏制,大国正怂恿一些国家孤立中国。这让印度政府觉得有机可乘。
可以说1962年的教训对印度是深刻的,当然不少印度人也将那一次被击败视为耻辱。而今天中国需不需要在下一次重手,让印度清醒一下?其实这个答案,完全看印度自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