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2022年分类总目录
注:第一列为作者,第二列为文章标题,第三列为所载期数及页数,前为期数,后为页数。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黄凯锋 | “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原创性贡献 | 4·3 |
马怀德 | 法治与国家治理 | 8·5 |
齐卫平 | 习近平创新中国共产党 执政话语的重大贡献 | 9·5 |
何怀远 | 构建人类军事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逻辑体系 | 10·5 |
方法、体系与历史: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任 锋 马猛猛 | “中央集权”在中国: 一个现代概念的历史生成 及其理论检视 (1899—1911) | 7·5 |
杨嵘均 | 智力劳动与知识价值论: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7·20 |
李 骏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 立场、方法和重心 | 9·14 |
高晓林 庞 敏 | 海外中共学的发展 与学科建设思考 | 9·24 |
杨光斌 | 历史政治理论序论 | 10·13 |
郭台辉 | 分析方法的视角缘起、 限制与超越之路 | 11·5 |
陈玉生 | 社会科学中的创新发现 与对标研究 | 11·16 |
张庆熊 | 从经典到后经典的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 范式转换及其启发意义 | 12·20 |
时胜勋 | 从人文学到后人文学: 当代中国文论的精神价值拓展 | 12·30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李友梅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 社会新公共性建设 | 12·5 |
王 健 | 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 内生逻辑与时代要求 | 12·12 |
哲 学
郦全民 项 锐 | 机器学习与科学认知的新方式 | 1·130 |
闫宏秀 | 数据赋能的伦理基质 | 1·136 |
徐志宏 | 斯蒂格勒“实时”概念的 逻辑前提与本体论后果 | 1·143 |
林美茂 葛诗嫣 | 近代以前“日本哲学”的 有无之辨 ——以明治至昭和前期的 代表性言论为线索 | 2·116 |
郝长墀 | 论权威的柔弱性: 一种现象学视角下的考察 | 2·129 |
刘增明 董晓辉 | 论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 解放政治 | 2·139 |
张子玉 童琪茗 |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 双重维度及新时代中国实践 | 2·146 |
李毅琳 汪行福 | 资本主义是自由社会吗? ——论科恩与自由主义者之争 | 3·114 |
周嘉昕 | 青年马克思的话语创新 ——以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辩证法为例 | 3·123 |
李双套 | 改变世界:解释世界的 终结与“解释化”批判 | 3·131 |
刘艳玲 | 《资本论》的“一种空白” ——不破哲三论马克思 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 | 3·140 |
张一兵 | 资本的伪生产性 与生产性的劳动 ——马克思《1861—1863年 经济学手稿》研究 | 4·15 |
邓安庆 | 伦理觉悟之艰难 与伦理学通史之必要 | 4·27 |
杨洪源 | “现实问题”与《资本论》 叙述结构嬗变 | 4·38 |
吴晓明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 | 5·3 |
晏 辉 | 价值哲学把握当代 生活世界的三种范式 | 5·11 |
高 源 | 生命的多维棱镜: 奥古斯丁情感冲动 伦理观新探 | 5·22 |
黄燕强 | “四经”:熊十力晚年 经学思想研究 | 5·31 |
张 柯 | 思想与思想之路 ——海德格尔论思想之 整体阐释的可能性 | 6·3 |
王 聚 | 理解独断 | 6·17 |
牛文君 | 诠释学与社会科学的逻辑 ——重思哈贝马斯 和伽达默尔之争 | 6·24 |
何卫平 | “应用解释学”之“应用” ——以伽达默尔的 “大学理念”为例 | 7·38 |
郗 戈 陈洪鑫 | 马克思实践观的具体化发展 及其演进逻辑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 7·49 |
陈 瑜 | 马基雅维利的 激进主义解读: 从葛兰西、阿尔都塞 到奈格里 | 7·58 |
肖 峰 | “我思即我行”: 脑机融合的存在论意蕴 | 8·12 |
刘日明 刘小涛 | 智能知识生产模式的 本质特征和社会驱动 | 8·21 |
何 静 | 预测加工: 群体智能研究的新范式 | 8·29 |
陈治国 | 爱欲、辩证法与书写 ——通向《斐德罗篇》的 三种现象学解释 | 9·34 |
张留华 | 逻辑形质论及其问题: 重论推理的形式与内容 | 9·47 |
刘 舫 | “一贯”的转义 与古代认知结构的变化 | 9·58 |
杨少涵 | 虚气即是心性: “横渠纲领”的现象学疏释 | 10·28 |
卢 毅 | 萨特与拉康对弗洛伊德 无意识学说诠释之 差异及理论意蕴 | 10·39 |
杨国荣 | 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 ——兼议哲学话语的 内涵与意义 | 11·30 |
王时中 | 从“何以可能”到“如何实现” ——论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黑格尔辩证法原型 | 11·36 |
李乾坤 | 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研究的 历史演进与当代展望 | 11·45 |
王天恩 | 人工智能: 人类认识自己的整体对象化 | 12·39 |
陈 赟 | 沃格林论“天下时代”的 秩序转换 | 12·49 |
历史学
柳岳武 | 边疆与内地的融合: 清代内地神灵信仰 在北部边地的传播 | 1·152 |
张淑一 | 楚竹书《吴命》 与周人“大姬”饰辞 | 1·169 |
董春林 | 北宋衙前重难与役法改革 | 2·155 |
黄爱梅 | 楚竹书《吴命》再缀连 兼谈吴楚与陈国的关系 | 2·170 |
胡铁球 | 明代比限制度的流变 | 3·147 |
刘 军 | “出身”内涵之演变 与中古社会的变迁 | 3·164 |
李 磊 | 六世纪前期东亚的 地缘格局与政治联动 | 4·48 |
田志光 梁嘉玲 | 北宋真仁之际皇权交接 与章献皇后的政治考量 ——兼论儒家理念 对宋代女主预政的双面影响 | 4·57 |
秦中亮 | 地域空间与政治博弈: 中晚唐河朔政区变迁刍议 | 5·42 |
白照杰 | 中晚唐天台上清正统的 重建与赓续 ——“洞玄灵宝三师”考 | 5·52 |
李友东 | 西方学界基于概念转义的 “历史中国”叙事置换研究 | 6·33 |
褚静涛 | 抗战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 对抗日必胜论的探索 | 6·43 |
把梦阳 | 西汉“过秦”风潮 与儒者的“王霸之辩” | 6·53 |
郭 渊 | 二战前夕中国南海地区的 地缘形势与各方博弈 ——以20世纪30年代中期 中英西沙军事调查为中心 | 7·69 |
王 锐 | “帝国主义”问题 与20世纪中国革命的 世界视野 | 7·79 |
韩建业 | 论早期中国的 “一元多支一体”格局 | 8·35 |
赵耀文 | 印制变迁视域下 唐宋政务的使职化运作 | 8·43 |
黄阿明 | 明代地方官考满制度 | 9·66 |
陈仁鹏 | 表达与实践: 清代田赋征收制度的 嬗变及困境 | 9·80 |
耿 勇 | 从下第举人到乙榜进士: 元代科举副榜制度的 形成、实践及影响 | 10·47 |
李义琼 | 明中后期兵部的白银财政 及与京师各部的财政关系 | 10·62 |
冯贤亮 | “朱门白屋,转眼变迁”: 晚明士大夫的成长及家族发展 ——以万历二年进士 支大纶及其家族为中心 | 11·54 |
郑小春 陶良琴 | 投鸣解纷:清代民间纠纷 化解的实践及法律意义 ——以徽州投状文书为中心 | 11·68 |
庞 博 | “叙资”与“带禄”: 两晋南朝郡县守令的 两种品位功能及其消长 | 12·62 |
王 菁 | 指称中国的“东方”意义之生成: 马克思、列宁与毛泽东 对“东方”概念的建构 | 12·75 |
文 学
龚 刚 | 从东方主义到后东方主义 ——以中国传奇的 西方重构为例 | 1·175 |
张 伟 | 借代辞格的图像学生成 及其现代实践 ——兼及视觉辞格谱系 构建之设想 | 1·184 |
黎杨全 | 加速、重置与日常化: 网络多维时间与艺术的变革 | 2·176 |
朱志荣 |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 | 2·186 |
陈林侠 | 抒情传统与早期中国 电影的镜头语言 | 3·171 |
许 结 | 汉赋的文运与史述 | 3·179 |
徐 勇 | 死亡叙事与现代 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 | 4·74 |
汪云霞 | 论中国现代诗的“情境” 及其审美建构 | 4·82 |
王中原 | 自然美难题的重提 与当代美学的存在论转向 | 4·92 |
施 晔 | 由技艺而道艺: 17至20世纪西方视觉艺术的 中国影响研究 | 5·65 |
纪德君 | 清代京城民间 说唱艺术的诗意写真 ——以文人竹枝词书写为中心 | 5·75 |
邱焕星 | “一身四面” 与“鲁迅革命传统” | 6·63 |
陈 倩 | 华人左翼文学在美国的境遇 ——以蒋希曾的创作为例 | 6·73 |
赵黎明 | 欧化语法与现代汉诗的发展 | 7·89 |
韩 伟 | 古代汉语诗歌语感想象论 | 7·100 |
李永东 | 殖民乌托邦抑或孤岛隐喻 ——徐𬣙《荒谬的英法海峡》的 多重解读 | 8·54 |
段怀清 | 王韬与19世纪西方汉学 | 8·64 |
文贵良 | “如火如荼之美”: 论《子夜》的汉语诗学 | 9·92 |
厉震林 | 论电影意象表演 的中国本土叙事形态 | 9·104 |
陈旭光 | “作者论”旅行、“主体性”变迁 与电影工业美学生成 | 10·78 |
刘雨晴 | 柳宗元文章取法诸子论 及其文章学意义 | 10·89 |
邱江宁 | 13—14世纪的知识谱系 与元代文人的书写 | 11·79 |
袁红涛 | 绅界变迁与四川近代 “社会”的兴起 ——重读李劼人“大河小说”的 一种视野 | 11·90 |
罗时进 王 丹 | 近代文学事件“醒狮”说的 形成与延异 | 12·85 |
政治学
庞中英 马偲雨 | 国际体制的成败 ——Susan Strange的 最后论文、欧洲协奏 和21世纪的全球协奏 | 1·3 |
陈伟光 |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 与全球治理: 发展趋势与中国策略 | 1·14 |
沈本秋 | 国家的国际数据权力基础 ——兼论中国的国际数据权力 基础与发展路径 | 1·24 |
李兴耿捷 | “不对称关注”视域下的 小国外交: 理论建构与中国方略 | 1·38 |
郑 华 张頔赟 赵懿黑 | 金砖国家的共识与分歧 ——基于五国主流 印刷媒体报道的分析 (2017—2020年) | 2·39 |
高 鹏 | 印尼现代国家的建构 ——以央地关系、族群、宗教 三位一体关系为视角的考察 | 2·50 |
刘秋皊 何建佳 | 网络生态场域 主流意识形态 治理结构失衡与重构 | 2·60 |
项 赠 | 后真相时代网络空间的 伦理失范与秩序重建 | 2·70 |
汪仕凯 | 新中心国家与世界秩序转型: 中国复兴的世界政治意义 | 3·3 |
陈晓晨 常玉迪 | “印太战略”对太平洋岛国 地区秩序的影响 | 3·20 |
陈军亚 | 超越内卷: “板结社会”与国家渗透 | 4·102 |
高春芽 | 工人阶级选民为何 支持激进右翼政党? ——选民联盟视野中的 西欧政党政治变迁分析 | 4·111 |
张长东 | 税收国家及其治理任务 | 5·86 |
李蓉蓉 闫 健 段萌琦 | 多中心治理何以失效? 职责消解下的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初探——基于H市三个 “靠煤吃水”村庄的案例分析 | 5·97 |
王鸿铭 | 治理形式与形式主义的 生成逻辑 ——基于“文件政治”的 实证考察 | 5·108 |
姚中秋 | 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理论: 基于对列宁帝国主义、 殖民地理论的重述 | 6·83 |
陈 玲 | 信息、规则与自由裁量权: 不确定性下的公共决策 | 6·94 |
赵洲洋 | 智能社会治理中的 民众权益保障: 困境、挑战与优化 | 6·106 |
周光辉 王 茜 王匡夫 | 规模治理的政策 “落实”难题及其应对 ——基于“年度目标责任 考核制”的考察 | 7·109 |
于宏源 | 风险叠加背景下的美国绿色 供应链战略与中国应对 | 7·123 |
曹正汉 | 中央、地方与社会: 中国治理研究的 一种理论视角 | 8·76 |
陈祥勤 | “执古始之道,以御今之有” ——中国古代治理传统中的 治道和治术 | 8·86 |
梁君思 | 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 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历史经验 | 8·98 |
苏曦凌 | 公共服务的空间叙事: 可及性、可及化与可及度 | 9·112 |
陈周旺 | 人民民主的 政治逻辑与制度实践 | 10·99 |
释启鹏 | “民族”压倒“阶级”: 东南亚三国建国时刻的 精英抉择与历史遗产 | 10·108 |
张广生 | 天下文明的重建: 孟子儒学的仁义政教论 | 11·102 |
张萌萌 杨雪冬 | 测量抑或规训: 对政治评估指数的评估 | 11·113 |
王 烨 孟天广 | 压力即动力: 纵向权力关系 与地方政府回应性 | 12·95 |
经济学
周冯琦 尚勇敏 | 碳中和目标下 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 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 1·51 |
胡求光 马劲韬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 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 实证检验 | 1·62 |
汪 彬 阳 镇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功能定位、风险及应对 | 1·73 |
张军涛 程浩岩 | “双循环”战略下的共同富裕: 来自演化发展经济学的启示 | 2·77 |
姜 薇 刘士林 | 消费中心城市: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与现实逻辑 | 2·87 |
钟成林 胡雪萍 | 区位因素对流域城市群环境 规制互动的影响研究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 3·34 |
李 震 | 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 理论基础、挑战和应对 | 3·43 |
李俊久 | 全球金融治理: 演进动力、内在缺陷 与变革逻辑 | 4·120 |
应品广 | 共同市场支配地位的 理论解构与制度调适 | 4·133 |
仇华飞 | 新兴国家参与全球 经济治理改革理论 与实践路径 | 5·118 |
胡吉亚 胡海峰 | 信贷配置、融资能力 与制造业高端化 | 5·127 |
胡晓鹏 | 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逻辑关系与理论建构 | 6·119 |
周孟亮 李向伟 | 融入社区治理的普惠金融 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 6·128 |
王常伟 刘 望 顾海英 | 创新盘活城郊闲置宅基地: 农民意愿与影响因素 | 7·133 |
孙德超 李 扬 | 新型举国体制 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逻辑进路与实现路径 | 7·143 |
高 帆 | 中国城市化的逻辑转换: 含义及意义 | 8·109 |
卢昂荻 张 江 易 昕 | 制造业出口市场多元化 与产品质量升级: 移动互联网牌照发放的 准自然实验 | 8·120 |
殷德生 吴虹仪 魏 伟 | 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制造业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 9·121 |
张芳芳 |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 与企业金融化 ——异质性特征 与政府激励结构破解 | 9·134 |
马 勇 姚 驰 李书舒 | 经济开放、工业化 与环境质量 | 10·119 |
沈国兵 沈彬朝 | 营商环境与企业中间品进口 多元化:来自中国的证据 | 10·133 |
张宗新 张 帅 | 数字金融提升我国资本 要素配置效率研究 | 11·129 |
沈红波 李逸君 王霁野 | 碳排放信息披露 与投资者回报 | 11·140 |
聂辉华 王一兆 李 靖 | 数据安全、组织边界 与自主创新战略 | 12·109 |
舒 欢 叶南客 邹 维 | 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与经营风险 ——来自上市工程企业的证据 | 12·119 |
刘 鑫 顾雪芹 | 外资提升双循环战略链接 功能的新机制和新路径: 以上海为例 | 12·131 |
社会学
穆怀中 | 从“金字塔”到“橄榄型”: 新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的 设计与优化 | 1·82 |
李永萍 | 家庭发展能力: 理解农民家庭转型的 一个视角 | 1·94 |
王道勇 | 社会团结中的集体意识: 知识谱系与当代价值 | 2·3 |
刘拥华 | 自我的时间过程: 米德的视角 | 2·11 |
郑雄飞 黄一倬 |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 个体多角色演绎 与共同体互动秩序研究 ——基于“空间-关系-角色”的分析 | 2·24 |
熊万胜 徐 慧 | 技术整合: 数字技术推动行政村 社区整合的机制研究 | 3·54 |
陈福平 | 智慧社区建设的“社区性” ——基于技术与治理的 双重视角 | 3·64 |
杨 慧 |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 社会情感风险 与伦理困境 | 3·74 |
张 静 | 经济活动对文化观念的影响 ——以乡村社会为例的研究 | 4·145 |
张小虎 | 生命历程犯罪学的 关键性维度及本土化期待 | 4·154 |
风笑天 | 个案的力量:论个案研究的 方法论意义及其应用 | 5·140 |
卢崴诩 | 编织人与物的创造力: 一个探索生活秩序形构 历程的社会学方法论 | 5·150 |
陈兴彦 | 涉农项目的基层实践、 绩效损耗与战略优化 | 5·159 |
贺雪峰 | 如何理解现阶段 中国城乡差距 ——兼与叶兴庆、李实商榷 | 6·137 |
卢福营 |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 村庄治理共同体重构 | 6·146 |
杨菊华 |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 中国家庭转变研究 | 6·154 |
贾玉娇 | 情境、结构与逻辑: 基层社会治理 内卷化之困的系统分析 | 7·151 |
张兆曙 高远欣 | “刷单炒信”与平台市场的 “技术-市场悖论” | 7·160 |
赵旭东 | 自觉意识下 乡村振兴的维度 ——一种理解农民生活 基础的文化转型人类学 | 8·133 |
吴 磊 | 数字化赋能第三次分配: 应用逻辑、议题界定 与优化机制 | 8·146 |
张国清 阿里木江·于山 | “社会性死亡”及其批判 | 8·156 |
胡安宁 | 论传统文化之“不证自明性” | 9·148 |
郑中玉 杨静岩 | 线性进化,还是城市社区 建设的新开端? ——对村改居社区的再认识 | 9·159 |
郑 震 | 儒道视阈中的权宜与变通: 对不确定性问题的思考 | 10·148 |
胡志平 | 发展阶段、政府行为 与乡村治理演进 | 10·158 |
李迎生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 社会政策: 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 11·151 |
池上新 | 医疗暴力事件 如何影响医患信任 ——基于认知与归因的视角 | 11·160 |
李向平 | 楷模伦理与完美心态: 以儒释道共有之 伦理特质为例 | 12·141 |
顾楚丹 杨发祥 | 把不确定性当作文化: 互联网平台企业的 日常实践逻辑及其反思 | 12·152 |
柳建文 | “市域民族社会治理”: 概念、特征及推动路径 ——基于若干地级以上 城市的调查和思考 | 12·162 |
法 学
吴飞飞 | 公司决议无效事由的 扩大解释与限缩澄清 | 1·108 |
王佐发 | 论困境公司董事信义 义务的转化 ——以公司法与破产法的 衔接为视角 | 1·119 |
张素华 李鸣捷 | 论动产抵押物转让中 “收益”物上代位的实现 | 2·95 |
高 阳 | 衍生数据作为 新型知识产权客体的 学理证成 | 2·106 |
李德旺 叶必丰 | 地方变通立法的 法律界限与冲突解决 | 3·83 |
徐伟功 | 我国冲突法立法 局限性之克服 | 3·97 |
云晋升 | 论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 法律效果 ——以《民法典》第542条 为中心的分析 | 3·106 |
喻少如 |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 司法行政职能的 时代转向及其优化 | 4·166 |
尤陈俊 | 官不久任与健讼之风: 州县官实际任期对明清 地方衙门理讼能力的影响 | 4·180 |
祝 捷 陈文菊 | 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的 理论探索与制度构造 | 5·170 |
谢 晶 | 聚众哄抢罪的历史解释 ——兼论现行法研究的 法史维度 | 5·181 |
周尚君 罗有成 | 数字正义论: 理论内涵与实践机制 | 6·166 |
詹奇玮 | 慎刑思想的历史审视 与当代提倡 ——兼论与域外 谦抑理念的比较 | 6·178 |
薛 波 | 决议行为“入典” 与法律行为分类理论重构 | 7·171 |
潘羿嘉 |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 基金的社会法属性探讨 ——兼论社会救助与社会 补偿的界分及其价值 | 7·184 |
王银宏 | “兵刑合一”: 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 国家主义表达 | 8·167 |
杨铜铜 | 立法目的司法运用的功能 及其效果提升 ——以指导性案例为分析对象 | 8·181 |
常 安 |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与历史视野 ——理解现行宪法文本的 三重视角 | 9·170 |
章志远 | 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的 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 | 9·185 |
沈 伟 | 国际法体系的基础之辨: 基于国际规则体系的 理论溯源 | 10·169 |
龚柏华 朱嘉程 | 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 立法基本原则 | 10·182 |
章永乐 | 变法思想家的 “制度认知落差”: 康有为与韦伯论德国宪制 | 11·174 |
熊 波 | 论刑法事实规范的层级区分方法 | 12·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