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征
美国当地时间19日,美股三大指数低开低走,道琼斯指数创9个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入。美股科技巨头纷纷出现下跌,苹果跌去2.69%,市值蒸发658亿美元。
自去年疫情开始,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为促进美国经济,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使得美股风险越来越大。
而一些避险资金,实际上已经在从股市撤退,其中一个流向,就是涌向了诉讼基金(Litigation Financing)。在专利行业中,从疫情开始之后美国的专利诉讼数量,不降反升,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一些诉讼基金正在加大对专利权人维权的资金支持,以期从更为保险和可预期的专利诉讼胜诉案中,按比例获取收益。
据美国Patexia公司7月8日的消息显示,美国专利诉讼在2021年第二季度依然强劲。特别是地方法院诉讼,第二季度较上一季度上升了11%。上半年已有2139件,据此Patexia公司预测,2021年将有可能自2016年后首次年度超过4000件。
美国地方法院专利诉讼量 来源:美国Patexia公司
除了地方法院,备受中国企业关注的337调查案件,也呈现上升的趋势。上半年共有32次ITC 337调查,这比2020年同期提出的22项高出45%。Patexia公司预计这一趋势将会继续,并透露美国最近一些律所的扩张也与此有关。
美国ICT 337案件量 来源:美国Patexia公司同样在Patexia公司之前发布的2021年Q1季度的美国专利诉讼数量较2020年Q1增长24%。
美国另一家公司RPX对2020年和2019年美国诉讼数据的统计,也验证了2020年总体诉讼数量比2019年要多。而且在细分领域方面,汽车领域的诉讼出现了120%的增幅,网络、医疗、软件、消费电子和半导体等领域的专利诉讼也有增长。
2020年诉讼的增量中,两家NPE成为主要发起方:IP EDGE公司自3月份疫情之后,对475名被告发起了诉讼,而WSOU公司则提出了175个新的案件。两家NPE背后实际上都有诉讼基金的支持。
今年上半年美国判赔额最大的一场诉讼:VLSI v Intel的案子中,法庭初步裁决判罚Intel赔偿21.75亿美元给VLSI,而在背后支持VLSI打这场诉讼的,就是得到了Fortress投资集团的资金支持。
一些中国企业在美遭受到的专利诉讼(例如《成都极米在美被诉专利侵权》),很多也是有诉讼基金在背后支持。
实际上,诉讼融资在美国已经很普遍。但对中国而言,还是一个很少用到的手段,其中不乏各种各样的原因。
目前有可能的一个案例就是上海智臻公司的小i机器人起诉美国苹果公司一案,智臻公司要求总计100亿的索赔。
经媒体测算,智臻公司为此需要付出的起诉费就超过5000万,这还不算律师费及其他杂费。
而智臻公司2019年的营收也才有6000多万元,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在智臻的诉讼背后,是否有专利诉讼融资的背影,因为这件打了八年官司的专利最终被最高法维持有效,无形中增加了小i机器人再次维权时的胜算,专利诉讼融资经纪人也会将其视为重要的评估依据。
如果属实,那小i机器人诉苹果一案,将成为中国专利诉讼融资的里程碑事件。
如果追溯诉讼融资的历史,最早出现在西欧。1967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就允许设立专门的诉讼融资。直到上世纪90年代,英国改革相关政策后,诉讼融资才取得较好的发展。澳大利亚1990年允许对民俗诉讼提供第三方融资。2006年,瑞士信贷专门成立了一个诉讼风险战略部门。而诉讼融资获得大发展则还是在2009年之后。
一般来说,有30%,一些个案甚至可以高于100%,极个别甚至可以有600%。也正是因为有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才吸引了一批业内的专家级人物愿意投身其中。全球专利货币化市场超过100亿美元,正是这一市场吸引了美国对冲基金、私募和基金经理的基金,他们希望将专利作为一种替代资产类别的回报产品。
上文提到的Fortress公司被认为是业内目前最大、最活跃的专利基金,管理着9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为新的知识产权基金筹集了4亿美元。除此之外,Burford、GLS captital、Omni Bridgeway、Longford等诉讼基金公司近年来也将注意力转向专利领域,与一些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的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投资组合。
2020年,Parabellum Capital和GLS就分别筹集了4.5亿美元和3.45亿美元的诉讼基金,其中一部分是用于专利案件的。
这件不难看出,为何近两年美国专利诉讼案件数量会一直增长了,因为确实不缺钱去打诉讼。以下是近年来诉讼基金投资的典型案例,其中可以看到来自爱尔兰的Atlantic IP及其旗下的Solas OLED,很多日韩企业,包括中国企业最近两年都被他们起诉了专利侵权。
另外一方面,在美国,专利诉讼的律师费大概要300万美元,如果再加上其他专家证人、证据开示和法庭报告等,可能会超过400万美元。高额的费用是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诉讼融资正是看中了这个“帮你打官司”的市场,胜诉后再进行利益分成。
综上各种原因,这就是美国专利诉讼数据近两年一直攀升的背后真正原因,相信随着美股积累风险的逐步增大,会有更多的资金会选择进入诉讼融资,寻求稳定的回报收益。那么,这种模式能否在中国铺开,成为金融向法律渗透的一种方式。目前来看,还有困难,因为中国的金融和法律市场与美国还有很大不同。这是与中国长期以来较低的诉讼赔偿额有关,而且专利诉讼案件因为处理难,往往拖上好几年,也影响了诉讼融资方变现的预期。就是金融圈懂专利诉讼的人不多,懂专利的人又不懂金融,这与美国发达的金融和法律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美国已经将专利的前端到后端凡是可以金融化的地方都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而且金融界拥有一批懂得知识产权价值和评估的专家,能够从诉讼融资的“尽职调查”后比较准确的评估出融资的风险和收益,这是中国非常缺乏的。
美国诉讼融资机构会将诉讼案件视为投资机会,并注重在提供资金之前进行广泛的尽职调查。这么做的好处其实对于原告及管理层也有利,使得原告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独立第三方的法律策略,相当于诉讼融资方给原告的企业做了一次专利战略体检,并尽可能的去发现问题。而中国传统观念常常采取“息事宁人”的这种不愿去正视诉讼的态度,尽可能去规避诉讼,所以主动发起诉讼的意识就不强,另外就是缺乏真正专业的第三方评估能为企业的专利做出专业的体检,制定适合的诉讼策略。
所以,很多中美差异的地方,使得诉讼融资短时间在中国落地还需要时间,还需要去培育。
但是自从中国从高层定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到修改《专利法》,将故意侵权提高到全球最高的5倍赔偿,这比美国的3倍还要高,种种外部信号都表明,其实中国的诉讼环境已经快速形成,下一步就是具体如何落实。一旦落实,中国的后端专利诉讼市场恐怕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那时,或许才是诉讼融资真正可以从股市抽身,真正去避险的时候。而要想搅活中国诉讼市场,一定要放开对NPE的偏见和压制,只有让NPE在中国大企业或是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大企业上真正通过专利诉讼赚到钱,才能慢慢的将整个中国诉讼市场盘活。举个栗子,像特斯拉的车在中国卖的这么好,如果换在美国一定是NPE争先恐后去发起专利维权的对象,因为只有找这样的不差钱的企业去收专利费,成功的概率才大,投资回报率才会高。但是中国的诉讼市场却鲜有人或NPE站出来,指控特斯拉侵权,指控同样赚得盆满钵满的“蔚小理”侵权。即使一战的收益,就能让你永远不必再去写5000块一件的专利代理案子。这个死结如果一直不打通,中国整个的知识产权大循环就带动不起来。
所以,看完文章,我希望大家都放下手中的代理案子,去好好准备给特斯拉、苹果、高通和所有你认为不差钱的大公司的专利侵权律师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