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莺
8月8日,上海证券报披露,华灿光电已经正式起诉三安光电专利侵权。这是在去年9月三安光电率先起诉华灿光侵犯其两项专利,并索赔8000万后,华灿光电首次正面回击。中国LED芯片领域的两家领头羊,2019年74.9亿元营收稳居首位的三安光电(市值1800亿),和27.16亿元营收排名第二的华灿光电(市值150亿),终于从成本竞争走向了核心技术竞争。但是如果从知识产权专业角度来看这场重量级的较量,在华灿光电出手反击的那一刻起,似乎就让这场争斗变成了“首战即终战”。专利策略和实力的“泾渭分明”,让这场本应该是龙虎之斗的大戏,变成了一场“独角戏”。从华灿光电此次专利反击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以及两家公司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重视、运用和商业化的比较上。判断华灿光电希望”以诉止诉“的目的恐怕要落空。1. 专利交战已有一年,为何刚刚才展开真正的反击?2020年9月3日,三安光电对华灿光电及其下属公提起两项专利侵权诉讼,指控华灿光电制造销售的多款LED芯片产品侵犯了三安光电的专利,要求华灿光电赔偿经济损失共计8000万元。时隔一年后,华灿光电才正式反击,这个应对周期显然有些长了。可能会存在几种可能,一是还没有想好具体应对方案;二是在等无效对方用来起诉的专利结果;三是在筹备更好的反诉武器,例如等待更好的专利授权或是购买更好的专利武器。当然也有可能在进行一些内部谈判。从目前情况来看,华灿光电的选择似乎是第二种。未来基于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商业竞争将会越来越多,而检验一个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是否达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具有满足企业经营的专利预警和风险化解能力。尤其是在同一行业,同业竞争对手都很清楚的情况下,能否做到快速有效应对,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从光峰科技身上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对比。光峰科技在科创板上市后一周就遭受台达电子专利起诉,在光峰科技获知被诉的同一天,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涉诉专利的无效请求,随后跟进反诉。同样的案例出现在宁德时代与中航锂电之间,中航锂电因为事先经媒体获知自己被诉,有了一个准备时间,根据中航锂电的公告显示,也在正式收到法院通知的当天,就对宁德时代的专利提出了无效请求。所以,不管是不是当天提出,还是后面补交证据,这其实反映的是企业应对专利诉讼的一个态度。2. 无效三安光电两件专利失败,华灿光电“被迫”反诉
之所以判断华灿光电是在等待无效三安光电两件专利结果之后,才筹备下一阶段的应对举措,在于此次媒体披露的华灿光电正式反诉三安光电的时间节点,正好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两件无效专利做出最终决定的日期前后。根据最近的一份8月2日发出的复审决定显示,华灿光电挑战三安光电专利有效性的努力均失败了,三安光电的专利在3月和7月的两次决定中,继续维持有效。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所以从兵家作战角度来看,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反诉,已经处于被动。而且上海证券报披露的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华灿光电的这种“无奈”:也使用了两件专利进行回击,要求的索赔金额也是8000万元,招式和三安光电如出一辙,连文章的题目都是《针锋相对,……》,表面看,像是华灿光电面对行业老大的专利攻击“不畏惧”的姿态,但是从文章内容上却直接把华灿光电真正的目的一语道破——就是要“以诉止诉”。
作为一名喜欢就企业间专利诉讼和战略进行评论“好事者”,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下面这个画面:专利战还能这么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能以诉止诉? 其实企业之间内部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是企业基于多种要素的综合考虑,评论者往往并不能看到全貌,我也不例外,但是还是希望从中立第三方的视角看一下,二者在专利诉讼应对甚至专利布局上的差异,将此经验提供给更多的企业,从而优化专利战略布局之用。专利战,说明白了一直都是基于从实力的地位出发的商战。有时候,专利只是表面形式,专利背后的商业实力、供应链关系甚至政府关系有时更是决定因素。
三安光电2020年年报显示,拥有申请2,251件,其中授权专利1,586件,报告期内完成各类专利申请404件。华灿光电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累计拥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904项(其中已授权663项,正在审核中241项),3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公司研发投入15,295.55万元,占营业收入5.78%。两家公司在专利上都是有“底子”的,虽然华灿光电的专利数量只有三安光电的一半,但是如果存在质量较高的专利,完全是可以作战的。
但专利数量只是“面子”,真正的较量还要看“里子”,也就是专利的质量。在这一点上,至少从三安光电既往的知识产权意识上来看,是要更胜一筹的。因为从LED芯片这种技术来看,最基础的技术大都先出现在国外,中国以加工制造为产业模式的LED芯片行业短时期内很难积累能够与国外相抗衡的专利。两家心里应该都清楚。
据年报显示,2013年8月,子公司Lightera Corporation(现更名为 Luminus Inc.Inc.)耗资2200万美元收购美国Luminus Devices,Inc.100% 股权,当时该公司的净资产是-556.91万美元,已资不抵债。那为何三安光电会看重这样一家公司?有分析认为,看中的或许正是这家美国公司的专利,据报道,当时这家美国公司拥有全球专利93项,正在申请的专利58项,已取得和正在申请中的美国专利94项,专利技术涵盖了LED产品的设计、制造方案,封装、系统和应用的各个环节。而且,美国这家公司与日亚化学、首尔半导体、中国台湾的晶元光电均有技术专利方面的合作。该公司拥有和取得授权的核心技术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州伯克利大学(UCB)授权独家使用的技术专利。更早之前,2012年,三安光电以5亿元收购台湾第二大LED芯片厂璨圆2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也是国内LED芯片企业首次对外收购。其背后意义或许也与专利有关。因为当时欧美和台湾LED芯片大厂已经在专利上互相结盟,像璨圆作为台湾第二大LED芯片厂,与丰田之间有交叉许可,拥有200多项专利,在中大功率LED芯片上有较好的积累。而三安光电当时国际化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专利问题,通过此次收购,为三安光电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三安光电在2016年前后接连两次试图收购海外优质LED资产,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对于LED芯片底层专利的争抢已经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三安光电先是准备耗资2.3亿美元收购美国GSC100%的股权,GSC主要从事砷化镓/磷化铟/氮化镓高阶射频及光电元件化合物半导体晶圆制造代工、相关专利授权与先进光电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及销售业务。但是此次交易未能获得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通过。最终两家公司合资成立了厦门三安环宇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三安光电2016年另一个大手笔就是参与竞购全球第二大照明公司德国欧司朗,欧司朗作为与飞利浦、通用GE并列的照明三巨头,拥有大量LED核心专利。当时的出售吸引了三安光电、木林森、德豪润达、飞乐音响等众多中国企业发出收购邀约。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么一个优质资产,落入谁手中,未来对自己都是一个巨大挑战。三安光电给出的报价为每股70欧元,如果全面收购,则对欧司朗的估值将在72亿欧元左右。但是,最终木林森却在一番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在IDG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最终以4亿欧元收购到了朗德万斯(欧司朗光源业务)。果然,在欧司朗的助力下,木森林营业收入规模已经和三安光电处于同一量级。可以看到,整个LED芯片行业的全球专利资源一直处在竞争与整合之中,欧美各大企业已经基于专利诉讼、许可编制了一个庞大的专利网,中国的位置显然还比较”尴尬“。全球LED行业复杂的专利关系网
所以来自中国的收购力量一直都是非常活跃的,而这背后正是众多企业对于核心技术和基础专利的“觊觎”。实际上,华灿光电在收购上也没闲着,但是无论从收购标的和最终结果上,和三安光电还是存在差距。这一点从双方此次专利交战的作战武器就可以看出,三安光电用的两件专利都是来自所购买的夏普的专利,而华灿光电使用的则是自产的专利。
正是基于对专利诉讼、禁令的担忧,才促使了LED行业的专利交易一直保持非常活跃的态势。甚至会像三安光电一样,基于优质专利资源去收购整个公司。《企业专利观察》曾对今年5月,中国企业在美国专利交易市场的活动进行过专门的统计分析(参见《中国企业5月在美专利交易监控,LED相关专利买卖活跃》),结果显示,在5月的2135件中国企业在美国专利的交易中,数量最大的就是LED及关联技术,分别从韩国和美国企业购入。
从三安光电的专利数据库中显示,已经从夏普购入了几十件专利,此次用来作战的两件专利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复审程序显示,专利权维持有效,也可以看出这些专利的价值,专利的发明人也都是日本在这一领域长期从事研发的专家。
而华灿光电时隔一年后提出反诉的两件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1220399415.7,涉及“一种高压发光二极管芯片” ,和发明专利201811133968.6,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造方法”。
从这件发明的权利要求来看,创新点就在于AIN层,虽然我不是技术专家,但是简单的搜索一下结合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这件专利被无效掉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发明专利201811133968.6的部分权利要求另一件实用新型,技术特征更多一点,但也不是没有被无效掉的可能,这对华灿光电侵权举证也是一个困难的方面。
所以,从双方作战的武器上对这场纠纷的影响上,我的判断是华灿光电“以诉止诉”的愿望恐怕要落空,当然一切还需要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复审决定和法院的审判为依据。
结语
这也是我为何会说老大打的有点“寂寞”。目前来看,双方在专利意识、储备和作战武器上都有不小的差距。
有差距不要紧,积极与合理的应对,对于后来者也并非没有机会。
就像前两天刚刚发布的《六年纷争,无人机第一案,和解》中,无人机行业公认的王者大疆创新用专利起诉刚成立一年的道通智能,直到两者将诉讼从中国打到美国,新人道通智能的表现其实并不比大疆创新差,不仅在中国赢了官司,在美国ITC的337裁决中也获得了有利的结果,期间更是临时买了两件美国专利用来反击大疆创新,而正是买来的专利之一协助道通智能获得了ITC的有利裁决。
所以,华灿光电完全可以通过购买专利获得更好的对战三安光电的结果,可惜的是,华灿光电最终亮相的反击武器并不惊艳,不知是没有买到适合的专利还是其他原因。当然,也反映出目前LED交易市场的火热,使得真正的好专利处于“可遇不可求”的状态。
另一方面,三安光电虽然并购和买了不少专利,但是我想它对LED行业真正的好专利还是会有些“顾忌”的,因为永远会有更好的专利能够制衡,尤其是对大企业而言,面临专利侵权后要付出的代价比小企业要多的多。
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宁德时代与中航锂电之战。
或许这才是中国未来专利运营和交易的正确思路,通过诉讼打得对手不得不去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反制武器。
未来中国企业之间的专利战,有没有可能变成源自国外专利的“练兵场”,我猜完全有可能,只要满足企业商业需求和目的,不用考虑是哪来的,管用就行。
《企业专利观察》未来会重点关注专利诉讼和专利交易两大方面,促进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全球资讯和资源的获取,形成真正满足企业商业竞争环境的高质量专利体系。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专利交易渠道的构建,未来将会吸引更多全球经验丰富的Brokers,如有意向,欢迎垂询,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