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NPE黑马,“拳打”苹果“脚踢”支付宝,能走多远?(二):四两拨千“金”
作者:黄莺
题图来源:发码行公司官网
四两拨千“金”。
发码行公司拥有4项专利,或可撑起千亿产业。
NPE在专利货币化的过程中,商业模型往往是其成功的关键。就像上一篇介绍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在2016年报告中分析的那样,有利用专利的“组合型NPE”,并非通过诉讼就能获得行业80%的许可收益,有的一单许可就超过5000万美元;但是一些依靠诉讼为主的“诉讼型NPE”,其目的并不单纯,也使得在专利变现的过程中基本签约的都是低于30万美元的小单。
这一点,对于发行码公司而言,显然要比国外的NPE思考的更丰富、布局的更完善。在其官网上,清晰的记载着发码行公司拥有4项专利“核弹”,以及健全的许可收费体系。
01 围绕四项基础专利构筑“专利池”
发码行公司介绍中显示,发行码拥有全球二维码“扫一扫”、“统一发码”、“数字钱包”等系列发明专利及“物格数字地球发码管理软件”。
虽然宣称“公司拥有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南非、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码链系列发明专利(简称“专利池”)”,但实际上在官网重点只展示了中国的3件发明专利和1件实用新型专利这4个被认为是基础的专利。
在其2021年7月的动态新闻介绍中,提到码链组合专利池中获得20多个国家的授权。但是不确认上述国家是否包括其另一条新闻(5月)所说的包括在非洲工业组织19个国家的统一授权。也就是目前,发行码公司握在手中授权有效的专利还比较有限,大部分专利还处在申请中或是等待获权的阶段。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发码行公司还并未全面展开专利维权行动,目前仅从一些点进行了突破性尝试,可能也是在等更多的专利获得授权后,便可以开启“全面维权模式”,也就是这家中国本土NPE正式发力之时。
02 发码行专利池的商业模式与“野望”
根据发码行网站介绍的商业模式中,“专利授权”是关键环节,看来是所有生态建设(软件服务、全球联盟)的关键,是底层基础。
来源:发码行公司官网
来源:发码行公司官网
从发码行的三级专利维权模式来看,每个级别都会有公司统一制定的区域代理授权费,这一点看上去很有点“传销”层层分剥的意思。这个应该算是中国许可模式上的独创,国外专利权人还未见有如此之操作。
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发码行的专利许可费率。根据其公布的费率显示,需要缴费的主要分成四类:
一是手机品牌商:每年销售额不低于1%(最高可实现10%)收取专利授权费;
二是手机销售商按1万元/年/门店收取专利授权费;
三是包括但不限于共享按摩椅、共享充电宝、扫码点餐、扫码支付等使用“扫一扫”专利的各产业品牌商按每年销售额不低于1%(最高可实现10%)收取专利授权费;
四是包括但不限于共享按摩椅、共享充电宝、扫码点餐、扫码支付等使用“扫一扫”专利的服务商(应用场所)按1万元/年/门店收取专利授权费。
来源:发码行公司官网
这个许可费率标准是个什么概念?
仅以手机为例,国外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手机市场的年销售额总体保持在4000亿美元上下,而且基本为具有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如果按照发码行最低1%的费率收取,粗略算就是40亿美元/年,如果按照其宣称的最高10%收取就是400亿美元/年。
4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大致相当于目前全球专利许可市场的两倍还多,按照高通、诺基亚和爱立信合计占有全球许可费一半的市场来计算,这三家每年的许可费收入加起来也不到100亿美元。
即使按最低40亿美元/年来算,发码行也是诺基亚、爱立信辛辛苦苦靠着不断的诉讼才换来的年许可费营收在12-15亿美元的两倍还多。
这还只是手机终端厂商需要缴的费用,还有卖手机的销售商也要缴费。虽然目前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显示手机经销商有多少,但是从一些未经证实的新闻中可以大概估算这一市场容量。例如有新闻报道华为要在全球开设5万家零售店,也有报道OPPO和vivo的线下零售店就超过2.5万家。所以各品牌加起来,再加三大运营商,迪信通等手机卖场,保守估计10万家,如果按照1万/年/门店来计算,专利授权费应该至少10亿元起步。
如果再算上身边用的扫一扫的制造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共享按摩椅的厂商,以及所有要用到扫一扫的场所,恐怕这就不是手机零售店这10万量级了,甚至是百万、千万以上量级了。如果按照发码行自己对全国“物格门牌”(消费场所)的计算,就有2100万之多。
这看上去越来越有点像前阵子在热议的要对“胡辣汤”、“肉夹馍”授权品牌收费的味道了。
仔细算下来,四项专利撑起千亿许可产业,或许并非是白日做梦。
但这似乎还不是发码行愿景的全部。
03 支付宝、微信沦为打工仔?问道央行数字货币,目标全球新“铸币税”?
在发码行对一件“数字货币离线支付钱包”专利的介绍中,重点分析了支付宝、微信等第一代数字货币支付扫码的弊端,就是用户的钱是由第三方主管,但是发码行的专利则可以实现不依赖第三方就可以支付,也可以在没有网络的情形下完成离线支付。这也是发码行一个非常关键的专利。
来源:发码行公司官网
不仅如此,这件“很牛”的专利还在不断进化之中,据发码行自己披露,目前至少已有13个分案申请在路上,而且从时间上看,相关专利的分案时间在2016年,早于2017年7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
来源:发码行公司官网
实际上,对标各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发码行一直有在研究。就像其官网在2021年7月发布的一条新闻稿中“日本数字货币使用中国统一发码数字货币专利”,里面提到:
而且,在另一篇2021年5月的新闻稿“统一发码全球布局又传专利授权佳讯”中,更是毫无避讳的提到了:
来源:发码行公司官网
这个“量身定做”专利是什么意思?
对专利制度不了解的可能并不清楚,但是熟悉专利布局策略的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因为这已经数据“玩专利”的最高境界了,通过分案制度,瞄准目标伺机进行专利布局,从而获得更高收益。
这种玩法诞生于美国,在美国1995年专利制度改革之前,这种玩法常被誉为“潜水艇专利”,也是专利巨魔(Patent Troll)非常喜欢的一种操作。
现在来看,一家中国公司也掌握了专利货币化的精髓。但也从发码行的专利里看到了其未来的“布局”,瞄准的是各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市场。
这要做成了,就不是千亿市场,而是万亿市场了。
04 区块链、NFT、元宇宙,一个都不能少
从发码行目前的发展来看,优势不仅在于对专利的重视,更是对金融行业具有敏锐的洞察的预判,所以“知识产权+金融”成就了发码行当前的运营模式。
在区块链、NFT和元宇宙这些热点领域,从发码行披露的材料来看,应该都会是其重点布局和未来盈利的来源。例如,在2021年6月份的一份新闻稿中:
全球二维码扫一扫、统一发码组合专利技术发明人徐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发明名称为:“采用码链区块的数字货币模型、方法、系统及装置”(国际申请号:PCT/CN2021/096768;国际申请日:2021年05月28日;优先权日:2020年06月10日)获得授权(注:应该是受理)。值得一提的是该专利有167项权利要求。这表明,中国原创“基于扫一扫、统一发码”的系列组合专利,及基于扫码使用的“数字货币”布局,已掌握了全球主动权。
而以码链记账对象来表示码链数字货币,可以用于交易、兑换,实现应用和记账的效率和便利性;数字人以数字资产为抵押获得发行的码链数字货币,数字资产基于所在位置与物格,由物格所有者绑定受益权;通过物格门牌(数字资产交易所)的接入,使每一个环节的贡献都能被量化追踪并获得相应奖励,从而促进流通传播。“物格门牌”,是码链数字经济“点、线、面、体、系”中的“体”,即交易所。
在徐蔚创立的物格新经济生态体系中,已经把全中国的2100万个消费场所(即交换交易行为发生地)“物格门牌”的消费行为,正在通过“统一发码、扫码消费”管理起来,从而获得十亿民众的消费总量所代表的经济体量,而通过“扫码链接、接入协议”把这些2100万个“物格门牌”都定义成为“通证”,即代表中国消费总量的独一无二的通证(NFT属性)。而把这2100万个物格门牌链接起来,就形成全球最大的公链“物格链”,2100万个总量有限是因为线下交易的门店门牌总数不可再生,地段独一无二,不可再生(NFT);且2100万个物格门牌,同时还可以是服务记账节点(远远大于比特币公链的万个节点的数量级),且每个物格门牌不仅是真实有效的,而且是“源于消费,自带收益”。因此,“物格链”将超越区块链,成为全球最大的共识公链。
来源:发码行公司官网
而发码行创始人徐蔚的《码链-大变局中预见未来》也被宣传为对标“元宇宙”的新书。但是其中到底有何玄机,内容实在太过深奥,反正我是没看懂。
05 金融资本加持,诉讼无忧,中国专利货币化或进入快车道
发行码公司的商业模式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就是,应该是在专利维权和诉讼方面,在中国率先引入了金融资本的支持。这一点在中国当下来看,还是与美国的专利市场非常接轨的。
就像日本软银近年来也在进入知识产权领域,在2017年斥资30亿美元收购美国知识产权金融机构Fortress(但是去年11月却传出软银有意出售Fortress),这家犹太人创建的Fortress简直引领了知识产权行业的风向,我们会在后续专题分析。2021年初,软银和腾讯又3亿美元领投了专利数据库提供商智慧芽。实际上,美国在诉讼融资方面是领衔全球的。但是知识产权,对于中国的投资人来说,却还是非常陌生,无法预期盈利或是关键一点,但是发码行公司显然应该让投资人看到了盈利的方向。
所以在发码行公司的团队介绍中,除了核心人物徐蔚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万通的冯伦,担任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董事,前UT斯达康的创始人和投资人吴鹰,担任专家技术委员会主席、董事。这些中国投资界的大咖加入,显然也是看好未来知识产权这一巨大市场。
资本的加持也让发码行的专利维权之路顺畅了许多。从发码行2016年之后的大事记中,也可以看到,维权之路正在进入快车道。
2016年11月,发码行公司成立。 2017年3月,发码行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双方共同推动“扫一扫”及码链应用。 2018年6月,发行码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就产业码进行全面合作。 2019年9月,与蒙古国签署“扫一扫”专利授权以及“统一发码”的授权合作协议。 2020年5月,起诉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手机)就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 2020年6月,起诉上海荣泰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摩摩哒”共享按摩椅)就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在南京中级人民法院立案。 2020年8月,起诉苹果电子产品商贸(北京)有限公司(手机)就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案。 2020年9月,起诉支付宝(中国)网络有限公司(扫码支付)就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案。 2021年1月,起诉杭州小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电充电宝)、那家小馆(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就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案。
目前来看,成为被告的包括了“扫一扫”的手机终端厂商、共享充电宝、消费场所和支付宝等。估计未来随着发码行更多专利的陆续获得授权,与“扫一扫”相关的共享类和零售类厂家或商家,包括但不限于OPPO、小米、vivo、中兴、TCL、联想、美团、腾讯等这些巨头,甚至美的、格力这些凡是生产具备“扫一扫”功能的家电企业,或都将进入到发码行的收费“射程”之中,估计到时发码行所规划的省市三级体系也将正式建立起来。
唯一比较奇怪的是发码行与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这不得不让知识产权人会浮想联翩。
06 结语:亦正亦邪间
从发码行的发展来看,至少在知识产权行业,确实算得上是中国本土一匹NPE黑马,非常有代表性。
既有资本加持,又善于运用专利武器进行维权,而且在专利布局上也是大量运用分案等手段,会寻找价值点,加之进入的又是金融消费领域,其未来市场可供想像的空间很大。
我一直以来是赞成在中国现阶段要支持NPE发展的,而不应一味的去打压,NPE的存在对于中国专利制度的自我修正,专利质量的整体提升,更加国际化,都是有利的方面。虽然社会上一直以来都有要打击NPE的呼声,但是要辩证的来看,就像我在上一篇中所赘述的那样,Patent Troll专利巨魔和NPE之间有时界限并非那么明显。
当然,如果单单看本文所介绍的发码行的专利费率和维权商业模型来看,确实胆子比较大,也比较激进,其手法与“胡辣汤”、“肉夹馍”非常相似,容易被归入专利流氓(巨魔)一类。但是,最终如何定性,还是要用专利价值和专利质量来衡量。
而处在亦正亦邪间的发码行,到底值不值得撑起这上亿的产业,不妨先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在下一篇的三部曲终结篇中来具体分解看一看。
【延伸阅读】
上篇:中国本土NPE黑马,“拳打”苹果“脚踢”支付宝,能走多远?(一):Troll、NPE、P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