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征
2022年1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在“二、主要任务”中的“(一)夯实工作基础”的第3条中,记载了这一要求:
3. 持续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恶意商标注册行为。持续严格规范专利、商标申请行为,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恶意商标注册行为,提高发现和打击非正常申请的精准度。建立重点监控名单,严防非正常申请外溢造成国际影响。协同市场监管、科技、财政等部门,按相关政策规定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各类财政性资助。及时处置上级交办的恶意商标注册等违法行为线索。
这个防止“外溢”的提法,实际上让中国人乍一听,是有些不适的。一些人可能会将其与清末慈禧所提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相提并论。据传,这是在慈禧逃出京城,派人赴京和列强谈判之时所说。就是希望能够尽快平息列强的怒气,让列强尽快退出京城。反过来再看看这个“严防非正常申请外溢造成的国际影响”,是不是有点这个味道?美国2021年初发布指责中国专利和商标受非市场因素影响的报告后,包括近一年来多次传出美国专利商标局制裁深圳代理机构申请商标中的欺诈行为,可以说刺激了国家知识产权局这种提法的出台。但是,这么去认定中国的专利和商标情况,实际上并不提倡。第一印象就是就是自认理亏,自认为做了亏心事,而不希望将这种影响扩大到海外。这也说明我们对中国的专利制度的发展预期和理解还不透彻,对自己还没有自信,这也与中国主流思想提倡“四个自信”的基调相违背。 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所谓的“非正常”申请的源头起初就是来自政府资助和补贴,社会上为了套取补贴,出现了各种营利手段,导致专利代理价格急剧下降,专利成本远低于补助金额,扰乱了专利申请市场的正常秩序。这种情况该不该打击?一定该打击。而且应该更早打击才对。但是现在社会上为什么对打击“非正常”一事,意见极大?就是因为政府在做正确的事情同时,不公开、不透明,政策太强硬,早期要求必须撤回。其中势必会“泥沙俱下”,夹杂一些被非正常政策拖累的正常申请。
而这个问题极易引发对中国创新主体,主要是中小主体和独立发明人的毁灭性打击,这一点我已经多次提到了。这是与专利制度设立的初衷,鼓励人们去创造的宗旨相违背的,也与美国专利商标局在尽量争取实现发明人的多样性而背道而驰的。关于这一点,在受调查的518人中,有82%(427人)表示了同样的担忧。
另外对于这一点,其实从最开始官方公布的非正常撤回率达95%,到最近的87%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如果说现在对非正常申请的识别能力要好于早期这项工作开展时,那应该撤回率要比早期95%还要高才对。之所以降低,或许也就意味着,早期95%的撤回率中,有一定比例的申请可能是被“冤死”的。不能因为一些独立发明人或中小企业没有钱去聘请大律师和好的代理机构,就将一般普通性的专利申请直接认定为非正常。当然,这在相关非正常申请信息不公开的情况下,也只能是猜想。对于这一点,社会上的意见更大,有超过90%的被调查者(467人)认为应该公布非正常的清单,接受监督。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通过申请套利政府补贴早已成为老黄历了,为何现在所谓的“非正常”申请还这么多?这一点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要继续持续加大非正常打击的工作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前一段的工作已见成效,非正常减少了或快消失了,为何还需要持续加强?说明现在被打击的已经不仅仅是那些为了套利而大量编造的专利了,而是过度到一些真正有专利需求的发明人或中小企业了,虽然这些人可能用专利就是为了图个高新认定、图个职称评定、图个荣誉,对于是不是有创造或是改进有多重大,并不看重。
但是,政府一定要通过打击非正常的行动,剥夺这部分人获得专利的权利么?而且这种打击方式,治标不治本,如果放任低价代理存在,永远会有形成大量新专利的潜在需求。专利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产物,应该让市场的自我调解起到主要作用。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治理只能保得一时,保不了一世。政府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应该是规范专利代理服务行业,打击低价代理,让专利申请的真实成本回归到正常的价格区间。用专利申请成本的手段,让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回归到一个正常轨道,而不是一味的打压,最后依然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顽疾”。但是现实情况是,政府只对打击“非正常”的行政执法工作感兴趣,对于治理代理行业的价格,这一最关键的问题,却熟视无睹。政府的这一点消极,实际上从近期的几个事件中是看得出来的。像四川专利代理师协会近日发布的《服务成本公告》,直接将发明专利申请代理的全包费用限定在5820元以下。从四川代理师协会的角度,似乎是为了防止代理无序竞争,价格再向下探底,是为了保护行业发展而作出的努力。但是,我一直在说,这是好心办了坏事。这是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中国整体利益的表现。
对于这一指导价格到底是否合理,是否会“扰乱”中国整个代理行业的发展,政府没有表态。再像苏州大学5000万预算招标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其中国内发明专利代理费(含官费)最高限价4490元。从这个价格就可以看出来,这不太像是是尊重知识产权的态度,全行业几乎一片吐槽之声。对此,政府依然没有表态。
如果仔细看一下苏州大学的招标公告中的限价,除了国内发明专利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欧美国家)专利申请代理费(含官费)50000元。以美国专利申请代理费(含官费)50000元,也就是7000美元一件专利全包价格。会造成什么后果?按照2016-2021年间,中国在美国申请专利最多的TOP 10申请的专利数量来排名,同为高校的清华大学正好以979件美国专利排名第十,其单件专利总成本是12,039美元(含代理律师费+官费)。这比苏州大学一件的最高限价7000美元,高出了近5000千美元一件。来源:PRIP Research
很多代理机构认为7000美元全包的价格,弄不好代理机构还要倒贴钱,也就意味着苏州大学这个招标,获得低价才是根本目的,并没有考虑多少专利质量和国外行情的情况。同时单价低也就意味着同样的总预算,可以申请更多的美国专利。而这一点目前来看,正在成为一些国内高校专利开始出现“外溢”症状的根本原因。、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2021年的大连理工大学了。在9月8日,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NAI和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协会IPO联合公布的2021年世界100所大学美国授权专利排行榜中,大连理工大学以92件授权专利,一下子上升到总第23名,中国第2名的位置,仅次于前面的清华大学。而上一年,大连理工大学连TOP 100的榜单都没进入。与其情况类似的还有西南石油大学、深圳大学等,但是都没有大连理工大学排名跃迁的速度快。
企业专利观察制作
一年授权不到百件美国专利,如果只看个体,看似并不多,但是如果放到这些高校中一对比,就会发现,大连理工大学的美国专利布局速度是非常显眼的。不仅一下跃升到中国在美国排名第二的高校,更是比榜单中的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阿贡实验室、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一众世界名校的授权美国专利都多。这种“不寻常”,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非正常的认定标准,是否可以被认为是短时期内专利数量“非正常”增长?这种情况是否会造成所谓的专利申请的“外溢”?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话题。因为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在今年底或是明年,大连理工大学的美国授权专利就可以赶超清华大学了。这一点从大连理工大学官网发布的信息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大连理工大学2022年上半年专利简报》显示,仅今年1-6月,大连理工大学就获得了59项美国专利,这一数量已经接近于去年全年数量的2/3。按照大连理工大学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获得美国授权专利41项,全年为92项来推测,有可能今年下半年的数量要多于上半年,意味着2022年,大连理工大学的美国授权专利将很有可能接近清华大学,在美高校的排行榜名次将再次大幅上升。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网
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大连理工大学虽然在美国的专利一直在增长,但是其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像其申请专利一样实现了大幅的跨越,这一点是有疑问的。而这些疑问堆叠起来,就会出现短时间内相对而言产生了“大量专利”,这些专利是否会造成所谓的“外溢”,值得思考。因为大连理工大学仅是中国高校缩影的一个案例,其实很多中国高校都在瞄准了海外专利布局的国家,这些高校一旦加大在美国申请专利,那么未来三到五年,NAI和IPO联合发布的这个榜单中,中国高校数量就不再会是只有十几所了,恐怕要取代美国60多所高校的位置。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
美国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布局的海外国家,因此未来在美国的授权数量还会一直增加。不仅如此,从网络上一份研究(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1765-1276924.html)大连理工大学历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大连理工大学从2014年的300多件,七年后就增长到2021年的1819件国内申请,整整增长了六倍。
来源:陈立新专利报告博客
这到底是一种正常的增长,还是一种畸形的对专利的迷恋?值得思考。中国专利泡沫化中,高校到底贡献了多少,这个命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素材。为了公正评估大连理工大学在美国的专利情况,通过对其在美国专利的转让分析来看,在总计560项转移记录来看,意味着大连理工大学在美国至少已授权了560项专利,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将专利转移出去的有15个记录,受让者包括巴斯夫、BLUEDRILL TECHNOLOGY (SHENZHEN)、BEIJING BIOSTAR PHARMACEUTICALS、SHENZHEN MINDRAY BIO-MEDICAL ELECTRONICS等公司。据此算出的美国专利的已知转化率约为2.7%,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未公开的转化。相对而言,这个比例并不算太高,与之相比的则是,高校需要为此支付大量的专利申请费和维护费,而之所以高校能够大量在美国申请专利,很多可能与像苏州大学一样较低的申请费用有关,也可能与地方政府的一些海外资助有关。总之,高校这一块的海外申请,应该值得注意和监控了,否则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所谓“外溢”的一个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