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企换装
文/乐居财经 徐酒眠 邓鑫妮
所谓“人如其名”,企业的特性大多也体现在名字中。
近日,中湘美好成功在港交所递表,但让人疑惑的是:“这家公司很眼熟,但又想不起在哪见过。”
眼熟很正常,想不起来也合理,原因无他,中湘美好近几年已经换了多个“马甲”,刚混眼熟,又摇身一变改了个名字。
中湘美好蚂蚁搬家式的改名,五年时间,三次变动,从最初的“湖南建工物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点点调整到“中湘美好城市运营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物管企业穿“新衣”是件赶潮流的事情,在中湘美好之前,已有不少物企更名。有的物企在冲刺上市前换了招牌,有的则在上市后给公司添上时髦的元素。
改名者众多,它们逻辑也不难理解,大多与市面上受青睐的标签有关,或者直接明示企业战略调整的方向。
据乐居财经《物业K线》统计,在上市递表前后有更名动作的物企至少有21家。然而在赶趟式的改名浪潮中,有些企业懵懂前行,名称虚实不定,有些与其业务并不相关,甚至只是套了个模板。
21家物企换了马甲
眼下物管股最流行的元素是什么?十个人里面有八九个要回答“智慧”、“科技”。
近年来,前沿科技不断融入物业服务,打造“智慧社区”已成趋势。这是物企常见的改名方式之一,从服务升级的角度增加用户的心理预期。
乐居财经统计的21家改名的物企中,包括碧桂园服务、万物云、雅生活在内的7家物企都用过这种改名方式。
2019年,“碧桂园物业”更名为“碧桂园智慧物业”;2020年,“万科物业”更名“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同年,“雅生活服务”更名“雅生活智慧城市服务”。
物企经营中,对利润较高的非住宅领域关注度在不断增加,部分更是将其重押的特色业务写在名字上。
随着“商业”、“城市服务”等特色赛道潜力不断被挖掘,在名字中增加这类标签,也是物企常用的改名套路。
据乐居财经统计,中湘美好、东原仁知、中南服务、中骏商管4家企业,在名字中增加了服务业态的指向性。
中湘美好和东原仁知,增加了城市服务属性,中骏商管和中南服务则有意指向商业赛道。有意思的是,中骏商管智慧服务兼有智慧和商业特色。
而更为广泛的一个改名趋势便是“去物业”化,以“服务”代替“物业”的情况比比皆是。乐居财经统计的范围中,名字“去物业”程度达到了100%。
事实上,无论是打着“升级智慧服务”的幌子,还是扛起“特色赛道”大旗,亦或是单纯的“去物业”,本质上是服务的边界不断外延,“物业服务”已经无法概括庞大的市场。
物管行业经过4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的资本洗礼,“物业”二字已藏不住物企的“野心”,索性亮明身份,瓜分市场份额各凭本事。
物业更名“虚实”
纵览物企的更名,去“物业”化,举旗“智慧”、“生活”、“科技”、“健康”、“商管”、“城市服务”等成为趋势。而为IPO递表造一个新“壳”,也似乎是行业心照不宣的默契。
穿上“新装”后递表,以差异化“故事”获得资本投票的意图明显。但是,真真假假,物企们的“新装”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把故事牌打出来,递表业绩中却并不见故事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9年初,中国奥园分拆旗下物业IPO,以“奥园健康生活集团”之名向港交所提交申请表。
彼时,奥园健康曾向外界介绍自己,“依托奥园强大的品牌和资源优势,现已形成健康产业、商业运营及物业管理三大核心主营业务”。然而在其招股书资料中,实则只有物业管理服务与商业运营服务两部分。
与健康产业有关的业务,奥园健康在招股书风险因素一栏提示:“我们对包括中医服务及医疗美容服务等新服务的瞭解有限且此前提供该等服务的业务经验较少,甚至全无经验。”
直到2021中期业绩报,奥园健康才首次拆分出了大健康业务的营收,不过发展多年,收入也仅有1021万元,在当期总收入中占比也只有1%。
同样挂出“健康”IPO的还有力高集团旗下的力高健康生活,其将康养服务体系引入到了社区,欲使之成为和物业服务一样陪伴式的社区功能。不过,其招股书与最新业绩报中,却并无相关业务的营收体现。
对于康养业务,力高健康生活在招股书中表示,“可能需要大量时间、资源及资金,且可能无法实现盈利目标。”“于社区医疗服务的投资可及时收回,或根本无法收回,或该等产品的回报率可与其他业务活动相提并论。”
除了讲“健康”故事虚空,去年4月底,东原仁知服务打出“城市运营”牌IPO,不过业务“老三样”,故事同样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