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任泽平“新周期”是第一笑话,第二是谁?

刘胜军 亚当斯密经济学 2020-10-10

· 全文共 2481 字,阅读时长约 6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真正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凯恩斯



作 者 | 刘胜军01

“ 8% 先生”

笔者在《任泽平不是很牛,只是很会吹牛》一文指出,任泽平 2017 年 8 月炮制的所谓“新周期”沦为近年来经济学界最大的笑话。

那么,谁的预测是第二笑话呢?

答案是:林毅夫的 20 年年均 8%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步入深刻调整。中国经济增速经历了“四万亿”刺激带来的短暂反弹后,在 2011 年之后开始逐步放缓。经过“保 8 ”、“保 7 ”战役后,社会各界对新常态、中高速增长逐渐形成共

然而,林毅夫却出奇的乐观。他在 2012 年预言:

 

中国从 2008 年以后应该有 20 年 8% 增长的潜力。

此语一出,引发哗然。如果参照当年德国、日本、韩国的增长历史,8% 绝对是高速而非“中高速”。一夜之间,这成为对中国经济最乐观的预测。

这一观点林毅夫在 N 个场合不断重复不断刷屏。

林毅夫不仅认为坚信 8% ,而且对于增速下滑非常担心。2015 年 3 月林毅夫说: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降到 6% 我就会担心了,现在这种情况我们更担心的是就业问题,我们要担心的是坏债,不良贷款的问题。所以要达到 7% 的增长率是最好的,最理想的

说曹操曹操到。2019 年 3 季度增速 6% ,一时间,“破 6 ”成为新的预测基准。

计划不如变化,林毅夫如何应对?最近,2019 年 11 月 23 日林毅夫说:

 

在中国到 2028 年或者是宽松一点到 2030 年,还有 8% 的增长潜力,利用国内的有利条件,我判断实现 6% 左右的增长没有问题。今天我刚看到哈佛大学国际增长研究中心的最新经济发展报告,认为中国有可能到 2030 年之前平均每年维持 6% 的增长速度,这是英雄所见略同

林毅夫“无缝”切换到 6% ,而且还顺手拉了哈佛大学的研究来陪衬“英雄”。如此变脸,与任泽平的功力有得一拼


02

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误判

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林毅夫多次就中国经济发表见解,这些观点与其 8% 论相互呼应:

 

中国经济有可能而且有条件“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外部性的、周期性的,而不是内部的体制性、机制性的


不少经济学家主张,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应该向消费拉动转型。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如果说必须放弃投资拉动,必须改为消费拉动,这是想要中国未来几年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

以上几点都被现实“证伪”。

1. 作为次贷危机的风暴眼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经历了 2009-2010 年的市场出清后,经济开始复苏,股市连涨十年,失业率降至 50 年新低。显然,以“外部性、周期性”来作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掩耳盗铃”之举。显然,这也不能称为“风景这边独好”

▲美国失业率

▲美国道琼斯指数

2.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社会共识,才有了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 336 条全面深化改革。

3. 消费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动力。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将消费提升到战略性地位。2018 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76.2% 。2019 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滑至 60.5% ,拖累了经济增长,但也反过来验证了消费的极端重要性。可见,消费拉动不仅不会导致金融危机,而且事实上堪称帮助我们避免危机的“定海神针”

借用林毅夫的原话反问一句:究竟是谁“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


03

直面 L 型增长

理论和现实都证明,没有所谓“新周期”,8% 也不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还是 2016 年 5 月“权威人士”说得深刻: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 V 型,而是 L 型的走势。我要强调的是,这个 L 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那么,为何会出现 L 型增长呢?笔者认为,有三个重要原因:

1. 赶超效应结束:中国过去增速快是因为起点低,可以借助后发优势实现赶超。但如今,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例如 5G、移动支付、基建),赶超空间缩小。相反,越南、印度等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的经济体,则完全有可能利用赶超效应实现“高速增长”。

2. 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到达中等收入水平后,失去成本优势,增速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不前。中国目前增速的放缓完全符合发展经济学的规律,即使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增速也不会回到过去的 8% 。

3. “中美国”时代的结束: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弗格森在 2007 年提出“中美国(Chimerica)”一词,用来形容“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世界经济格局。次贷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再平衡,意味着靠外部需求拉动增长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


04

责任、理性和勇气

任泽平的主要错误在于:

• 低估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看到 PPI 的短期反弹就激动到无以复加。

林毅夫的问题则在于:

• 将主要问题归咎于外部性、周期性因素,是鸵鸟心态;

• 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阶段性规律的客观认知;

• 不理解“消费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终极动力”这一规律。

在此,笔者要澄清两点:

1. 我在过去几年已经多次撰文反驳任泽平、林毅夫的观点,我的批评是一贯的、一致的,并非事后诸葛亮式的指责

2. 坚持对事不对人。这样的批评,想必对方当然心里会很不爽。但如果任由这样的观点误导民众、误导政策,岂非罪莫大焉?我坚信,在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面前,学者的面子轻若鸿毛

每个学者,无论影响力大小,都应该时刻以凯恩斯的两句话自我警醒:

 

真正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却往往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面对 6% ,我们应该摒弃“新周期”、8% 这样的不靠谱论调,下定决心:

•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更大的历史勇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让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红利。

• 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避免重蹈日本“短期问题长期化”的历史覆辙。

• 淡化对增速的关注,下决心提高增长质量,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推荐阅读

任泽平其实不牛,只是他很会吹牛
“知识商人”吴晓波、罗振宇的“智商税阳谋”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