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总书记为什么说“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刘胜军 亚当斯密经济学 2020-10-29

· 全文共 2324 字,阅读时长约 6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不能因为“市场的不完美”,就转向“计划经济”。



作 者 | 刘胜军01

2020 年非常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形势发表了很多看法,其中笔者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

笔者认为,这段话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围绕这一关系,出现了诸多观点各异的流派,例如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奥地利学派等。

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天平也呈现出摇摆性。以美国为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自由放任”:在 19 世纪的镀金年代,尚未建立起现代的监管体系,市场基本放任自流。这一时期以 1929 年“大危机”的爆发宣告终结。

• 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美国步入大萧条后,罗斯福总统推出“百日新政”,凯恩斯主义粉墨登场。同时,央行、证监会等现代监管机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第三阶段“减少管制的自由化”:70 年代末期美国经济陷入“滞涨”泥潭,里根当选总统后力推以减少管制、减税、抑制货币超发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掀起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化浪潮,这一轮浪潮直到 2008 年次贷危机才结束,持续长达 30 年左右。

• 第四阶段“再度强调政府干预”:2008 年次贷危机后,美国开始反思和调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对全球化的不满,滋生了民粹主义,导致 2017 年特朗普上台。在 2020 民主党初选中,强调政府作用的“社会主义政策主张”大放异彩,例如杨安泽的每人每月 1000 美元、沃伦的富豪税、桑德斯的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等。

在国内,最近几年也出现一些讨论,例如:

• 马云(2016 年):过去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原因就在于数据的获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

其实,这一看法不过是“兰格模式”在 21 世纪的翻版。

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在计划经济中能否合理配置资源的大论战中,以泰勒、兰格、勒纳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兰格—勒纳—泰勒模式(简称“兰格模式”)。这一模式认为:

△兰格

• 中央计划机构可以根据“试错法”,模拟市场,制定和调整生产资料的价格,经过一系列的“错了再试”的程序,中央计划当局最终能制定出一套不仅使一种产品,而且使所有产品都相等的“均衡价格”体系。由于中央计划机构对整个经济体制动态的了解,要比私人企业广泛得多,所以,中央计划机构通过“试错法”实现的经济均衡,比真正的市场调节要快得多。

在“兰格模式”诞生 20 多年以后,电子计算机兴起,兰格被打了兴奋剂。他认为,“兰格模式”现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把联立方程放进一架电子计算机,我们将在一秒钟内得到它们的解。兰格可谓“计算机乌托邦派”的开创者。

对于此类想法的“逻辑漏洞”,诺奖得主哈耶克很早就给予了一针见血的批驳。哈耶克极为深刻地指出:计划经济的有效运转,需要两个必要条件:

• 一是计划制订者拥有“充分信息”:这在现实中实属不可能,不仅是因为亿万市场主体的信息务必复杂和庞大,而且信息瞬息万变,有时难以琢磨。

• 二是计划制订者拥有“足够的激励”:这一问题更严重,计划的制订者本人,既不享有成功计划带来的经济好处,也不承担计划失败的经济损失。

科技的发展包括如今的“大数据”,显然无法解决“激励难题”,甚至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信息难题”。

吴敬琏先生说:

这个问题、这个争论,已经一百多年了。比较表面的问题是信息能不能计算。最先是帕累托,他认为原则上可以计算,所以兰格作为计划经济的拥护者,用了帕累托的观点。到了 1964 年兰格说,因为有计算机了,几秒钟结果就出来。计算机的社会经济,有些国家做了,它叫做计划的科学化,建立了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的网络,各种数据直接就到了计划委员会,大概是 70 年代,这个网络还建成了,没有作用。


大概在 1987 年的时候,中国领导曾经想用这个办法来解决价格问题。后来在北戴河开了一次会,我记得那天会上,周小川(他是一个系统论专家)说根本不可能,几十万个未知数,你拿计算机去算也难以实现

哈耶克说根本的问题不在于信息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在于激励问题。你用计划经济无法解决对于每一个单位和个人的激励。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肯定解决不了,人的需求是不断的变的,而这个信息,数据库全都能装进去吗?

笔者认为,引发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争论的原因,除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导致的“技术乌托邦幻觉”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市场的不完美”。

市场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市场出了不少问题:

• 金融危机频发

• 贫富差距扩大

即使在西方,也出现了皮凯蒂《 21 世纪资本论》这样的学术著作,提出对西方市场体制的反思。

笔者认为,市场当然是不完美的,但不能因为“市场的不完美”,就转向“计划经济”。不完美的市场经济,依然优于计划经济

当然,如何修复“市场的不完美”,在学术上和实践上都是一门艺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效率更好。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笔者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取消了以往设定年度经济增长指标的做法,是落实“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目标会定在 6% 左右。但是,疫情发生以后有的事情不由我们作主,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我们受到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如果我们硬性定一个,那着眼点就会变成强刺激、抓增长率了,这样不符合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我们一直在讲不以 GDP 增长率论英雄。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