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7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Are you ready: 一场比2008年更大的变局正在靠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正和岛 Author 罗杰斯


· 全文共 10940 字,阅读时长约 27 分钟· 本文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一场比‘雷曼时刻’更大的危机,必定会到来。”说这话的是吉姆·罗杰斯——他与索罗斯共同创办全球顶级对冲基金量子基金(Quantum Fund),曾在 10 年间赚取 42 倍的惊人回报,曾准确预测 1987 年全球股灾、美国次贷危机。有人说,他是 30 年来每次危机都赚大钱的人;甚至连巴菲特都评价罗杰斯“把握时局大势的能力无人能及”。罗杰斯近日推出新书《危机时代》


口 述:吉姆·罗杰斯 全球顶级投资家、量子基金创始人

编 辑:余心丰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01为什么说比“雷曼时刻”更大的危机,必定会到来?
“一个远超 2008 年‘雷曼时刻’的巨大危机即将到来。”从 2019 年开始,我就一再发出这样的警告。危机这个东西就像滚雪球,在爆发前,这颗雪球已经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滚落了太长时间。就像当年引发“雷曼时刻”的一系列结构性金融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美国,有太多迹象曾鲜明地预示它的发生:比如说冰岛这样一个小国,曾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埋下重要伏笔,2007-2008 年占冰岛GDP 四分之一的金融和房产泡沫已经破裂;2007 年秋季开始,冰岛股市暴跌,2008 年 1-8 月,冰岛克朗兑欧元的汇率下跌了超过 35%。当时,这样的新闻可谓俯拾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事件没什么大不了。由此可见,尽管许多人都认为雷曼危机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事后想来,正是那些遭人忽略的小征兆、小迹象,通过不断发酵最终酿成那场严重的金融灾难。与雷曼危机爆发前的环境相比,现在的世界经济又到底是什么状况呢?此时此刻,在我看来正是“终结开始的时刻”,同样的征兆已经充斥眼帘、比比皆是:

在拉脱维亚,银行破产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该国排名第三的 ABLV 银行在 2018 年破产清算,另一家主要的金融企业 PNV 银行其后宣布破产。


印度、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财政方面的困境,人尽皆知。


德国最大的民间银行——德意志银行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积累了过多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资产,到 2018 年底总额竟然高达 50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 GDP 的 2.5 倍。如此体量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将不亚于“雷曼时刻”。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向美国。表面上看,美国经济增长似乎颇为强劲,自 2008 年秋雷曼危机爆发以来,史上罕见的经济繁荣期已经持续了 10 余年——如此长、如此好的市场荣景过去从未发生过。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被乐观冲昏了头,认为“这种好景气说不定可以再持续 100 年”的人一定少不了。这就是人性。当人们陷入疯狂的时候,永远都会用一句口头禅替自己辩解,“这次不一样”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当许多人心照不宣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很有可能人们已经陷入某种疯狂状态。对我来说,每当有人在我面前试图用“这次不一样”为自己的疯狂举动辩解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永远都是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想法、同样的行为和同样的下场。这样的画面,我见过的实在是太多了很遗憾,只要有繁荣的开始,就必然会有繁荣的结束;只要是泡沫,必然会破灭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次也不会例外。问题还是出在“负债”这两个字上。美国境内“欠债上瘾”的幽灵再次出现,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角落。尽管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同时它也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债务国,没有之一

美国政府债务/GDP
这个国家在“负债”这件事上,从未停止过狂奔的脚步。从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恐怕也如此。2008 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是 9000 亿美元。时至今日,区区 10 余年,这个数字已经膨胀到 7.8 万亿美元之巨,这可是 7 倍以上的差距。

当一个社会拼命借钱的时候,意味着这个社会存在着极为深刻、且不易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所以这一切都不可能是毫无代价的。而现在,正是付出代价的时候:

美国两大汽车巨头通用和福特的大本营——底特律市早在 2013 年就已经破产。


拥有国际大都市芝加哥,总人口近 1300 万人的伊利诺伊州,在美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州,最近也濒临财政破产的边缘。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伊利诺伊州政府可谓伤透脑筋——他们让大麻和体彩赌博合法化,大肆拍卖珍藏许久的名家画作……。


如果像伊利诺伊州这样的大州发生财政破产这种事,其波及效应将不可小觑;如果相继破产,那么在美国全境上演“多米诺骨牌”的戏码,将不会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

一个硕大的“债务雪球”,依然在不停地滚动,现在,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依然在夜以继日地印刷着钞票。而且,在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从未发生的事情:世界经济的历史教科书上,从未记载过“负利率”的内容远处的“警笛声”已从依稀模糊,渐渐变得清晰可闻。可以想象,当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滚雪球的时候,这种破坏传播的速度、深度、烈度和广度也将是指数级的,下一场危机的规模和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当年的雷曼危机。遗憾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类的本性。当脑门上的伤养好后,人们永远都会再一次被相同的石头绊倒。可今天的我,已经不再同情这一人性的弱点。我所等待的,只是这种狂热必然会带来的结果,以及那些结果可能会带给我的机会。


02事出反常必有妖在危机爆发前,我们身边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举个例子,一直人满为患的某家高级餐厅,忽然变得很容易预订。这时你要留个心眼。理由很简单。这要搁在以前,你这通电话打过去,对方一定会跟你说:“不好意思,已经满了。我们的预约订单已经排到两个月之后,请您那个时候再打电话试试吧。”可是现在,他们却以极其谦卑乃至急切的语气对你说“请务必光临鄙店,您大概什么时间方便呢?”还是那句话:事出反常必有妖。再比如,当你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跟你聊着聊着,突然开始抱怨最近挣不到什么钱了,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危机征兆。总之,我们虽然身处烟火人间,却未必能深刻洞察经济社会中的所有蛛丝马迹。所以,跟不同行业的人交谈时,我们要倍加留意。因为这些人对自己行业的氛围最有感触,最能给你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尽管是碎片化的信息,但把所有碎片一点点地拼接起来时,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即将发生什么,就会一目了然。遗憾的是,拥有这种意识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别说是有人在耳边“吹哨”,即便有人在他们面前敲锣打鼓、大声吆喝,也极难唤醒那些已然麻木的神经。那么,当危机到来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首先,要彻底改变你对危机的认知方式。危机这个东西,依照一定的频率,每隔一段时期必然会发生。而你现在深信不疑的许多常识,15 年后也许就会大错特错让我们回望历史:1930 年所有人都认为绝对正确的常识,到了 1945 年变成什么样了呢?显然不可能再是1930年的样子,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改变了一切。对我们这个世界来说,变化才是常态,不变反而是变态当然,常识的反转周期不一定非得是 15 年。有时也许是 10 年,有时也许是 25 年。但是,当我们追溯海量的历史数据时,会发现大体上每隔10-15年,一次巨大的变化就会来临举个例子,1991 年,曾经与美国并肩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了。这放在 10 年前的 1981 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1989 年柏林墙倒塌后,仅仅两年,苏联这个所谓的“红色帝国”便彻底消失了。受此影响,许多人断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得了历史性的“终极胜利”,结果已然不可逆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发表的“历史终结论”可区区 15 年后,恰恰是资本主义自身发生了严重危机,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诸多社会主义国家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由此,我可以断言:今天我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全部都是错的。未来的历史必然会证明这一点。这绝不是什么言过其实,更谈不上耸人听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家,务必深刻理解这点。另外,每当危机来临,总会有人失去一切;也总会有人想不开,做傻事。我还是那句话,既然好事不可持久,那么坏事也会如此。等一等,未来会不一样。正如中国那句古老的谚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因为某个理由而悲观绝望。但所有的悲观厌世者一定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对历史的无知,即对“15 年后自己的人生将截然不同”这一点一无所知以日本为例。1965 年日经指数崩盘时,想必有许多人陷入绝望的深渊。但是,那之后的日本在极短时间内满血复活,到 1980 年迎来了繁荣的巅峰。掐指一算,正好 15 年。美国也一样。1930 年的美国,有多少人由于在空前的“大萧条”中失去一切而轻生。可如果当时他们能选择顽强地活下去,熬到 1945 年,就会迎来戏剧性的命运转机。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美国,国力之鼎盛堪称空前绝后。掐指一算,又是 15 年。


03如果想做个有钱人,牢记这几件事许多人都想成为有钱人。可以理解,这是人性,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动力之一。问题在于,有太多人都在做一夜暴富的美梦,在重大历史机遇到来时,往往表现得过于见猎心喜、轻率冒进。尽管这也是人类的本性,即便是我也不例外,可如果屈服于它而不是战胜它,你的财富人生便会有很大的危险。所以如果想做个有钱人,记住这几件事:1. 只要能做到“不懂不投”,不愁赚不到大钱我一向认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普通人与职业投资家最为重大的区别,没有之一这就是所谓“不熟不做”的道理,“永远不要投资你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东西”。偏偏所有人都喜欢“独家情报”,特别对我这样的资深投资家来说,每个人都想从我这儿搞到点“内部消息”,都希望从我嘴里得到一句“哥们儿,买这个吧!绝对稳赚不赔!”可这些人没有意识到,当他们依赖别人的时候,他们自己便会成为无能的人。所以我要反复强调:投资的铁律是不熟不做。万万不可破例,不可心存侥幸。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就不愁赚不到大钱。遗憾的是,现实世界中“专做不熟之事”的人何其多。有多少人仅仅靠着每天浏览载满各种投资信息的网页,寻觅投资标的,从而日复一日地给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掮客们白白送钱。只是在手机上,不停地在“这只基金不错,看起来业绩挺好”“哦,不对。那只股票更厉害,短短 3 个月已经翻了两倍”之类的想法中跳来跳去、反复纠结,没有意义。无论如何纠结,或最终怎么选择,对那些潜在的投资标的,你依然一无所知。所以你的任何投资行为,从本质上讲都是错误的。
总之,在你对“赚钱”这件事拥有真正的自信之前,不要轻易投资。耐心等待才是唯一的可选项。
2. 别忘了孔子的教诲对我来说,每当遭遇磨难时,总是会从孔子的教诲中得到许多精神的力量。比如,孔子说过: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就意味着,1 永远大于 0,千万不要小看 1。100 次地积累 1,就是 100;而 100 次地积累 0,则还是 0。但问题在于,要做到这点需要目光长远,忍耐再忍耐。对投资家来说,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忍耐”二字,没有之一很大程度上,成功是忍出来的。为了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对我而言,没有“忍无可忍”这一回事还有一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同样意味深远。也就是说,修行这件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负责、让自己受益。换言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圆满”的途径。比如,弯腰捡起马路上的一个烟头,不是为了让别人夸奖,也与试图通过这种举动影响他人的行为无关,甚至这个动作完全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关注。你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渴望“自我圆满”。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只是由于你想、而且必须这样做。因此,你只需要为自己负责即可,无需介意他人怎么想、怎么说。投资也一样。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家——显然,2000 多年前的孔子已经把投资之道彻底参透了。实在是厉害。3. 即使失败 40 次,成功 3 次即可迄今为止,在长达半世纪的投资生涯中,我曾屡屡失败,同时也收获过几次成功。但这几次成功都是所谓的“大成功”,基本上足以奠定我在投资界的地位。我将这形容为“40 败 3 胜”,3 胜的分量要远超 40 败。投资界有一句格言:“所谓成功,就是减损。”我认为这句话与我的“40 败 3 胜”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 3 胜的战果足够大,便足以弥补 40 败的损失,并最终获得巨大收益。所以你要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失败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以便用最小的失败去迎接下一个巨大成功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也许这个国家曾经成功得太多、太大、太久,日本人对“失败”这件事有着强烈的陌生感以及潜在的恐惧、排斥心理。在泡沫经济破裂的 20 世纪 90 年代,对于那些经营不善、行将倒闭的企业,日本政府采取了“姑息”乃至“救援”的态度,“破产清算,重新出发”这一选项从未得到真正的重视。经济学大师和投资大师为何都推荐这本书?可见“惧怕失败”的文化氛围在日本这个国家,是何其浓厚。所以日本经济才会“失去”10 年、20 年、30 年乃至更长时间。对大多数日本人来说,与其面对挑战、失败和众多的不确定性,不如安享眼前唾手可得的安逸划算。但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背后,隐藏着一个不易察觉却极为危险的陷阱,“安逸”这个东西,绝非免费的午餐希望安逸一点的想法,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只有身边所有人都和你有着相同的想法,“安逸”才有可能成立。反之,如果在你享受安逸的时候,别人却在拼命努力,那么你的“安逸”迟早会化为泡影,被其他人无情地剥夺。所以与自身的好恶相比,现实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哪怕你不那么喜欢、不那么期盼现实,但现实就是现实。一定要把钱投给现实,而不是自身的感受。4. 做生意的诀窍:找到“竞争最小”的领域我是在美国亚拉巴马州一个偏僻的小镇长大的。我小时候的学习成绩相当不错。但之所以表现突出,完全是同学们糟糕的成绩衬托的。所以我知道,就算我是孩子们的“头儿”,也并不是因为我真的很优秀,而是因为竞争匮乏。当年,每个周末都有棒球比赛。赛场里有个卖可口可乐的阿姨。观赛的球迷都会到她那儿买上一瓶可乐,喝完后把空瓶子随手扔到地上。由于这些可乐瓶都在供货商那里付了押金,所以她只能一个一个地把地上的瓶子捡起来。这项工作看起来很辛苦,令她疲惫不堪。于是,5 岁的我被这个意想不到的商机眷顾:捡空瓶子这件事由我替她做,作为回报,她会付给我一些报酬。每当有棒球赛,我们便会交易一次。从第二年开始,我有了自己的生意,在赛场里贩卖可乐和炒花生。当生意越做越大,一个人打理越发吃力时,我雇用了自己 4 岁的弟弟为我打工。这就意味着,5 岁时的我还是那个阿姨的打工仔;而第二年,6 岁的我已经自己当了老板,成了拥有一个正式雇员的资本家。这个生意持续了 5 年,我不但还清了为买炒制机器欠父亲的 100 美元,还攒下了 100 美元的利润。换言之,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是在 6 岁的时候,而且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而是竞争太弱、太少。所以从幼年的经历中,我得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启发:那就是,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意,竞争越少,取得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这个发现一直到今天都令我受益匪浅。在我的投资之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在做企业分析、挑选潜在的投资对象时,我第一个关注的要素就是这些企业的竞争状况。谁的竞争对手少,我就会投资谁。因为这样的投资才有较高的成功率


04关于未来,我有 4 点看法1. 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进行时”从今往后,世界经济的重心将会转向东方。我个人格外关注的国家是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有几个共同点:储量惊人的自然资源、众多的人口、不群的军事力量,而且都位于世界的东方。重温一遍历史,1910 年的大英帝国是世界唯一的支配性力量,也就是所谓的“超级大国”。但 100 年后的 2010 年,大英帝国即使没有崩溃,也处在持续的衰落中。而美国则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从 1910 年往前推 100 年,也就是 1810 年时,奥地利帝国是公认的欧洲乃至世界强权;由此再往前推 200 年,1610 年时,西班牙是毋庸置疑的欧洲之王。而几百年前的 16 世纪,葡萄牙则一度达到繁荣的极致。那时的葡萄牙人走路带风、荷包满满,是欧洲大陆的人们普遍羡慕的对象。由此可见,强权轮流坐庄是历史的必然;大国衰弱、大国崛起、大国复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无论你是否喜欢,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所以,今天的美国既然已经达到繁荣的顶峰,那么大概率事件从此将踏上下坡路。接力棒将传到谁的手里?我认为是中国。还是那句话,中国不仅有钱,还有明确的愿景,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以及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国家及其发展战略不可能不取得成功。我亲眼看到许多中国人每天凌晨 5 点钟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对待工作无怨无悔、尽心尽责。那是一种为了生存、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姿态,而这样的姿态不可能不造就出一个伟大民族无比光明的未来。当然,100 年后可能这根接力棒又会传到其他人手里;再过 100 年,同样的事情将再发生一次。这样的循环会永恒持续。唯一的区别,也许将是“王道”和“霸道”之分。奉行“王道”思想的中国,远在欧洲大陆的“大航海时代”揭开帷幕前,就已率先在航海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航海家郑和即使七下西洋,也没有为中国攫取一寸殖民地,而是为无数新大陆的原住民们带去丝绸、瓷器和各种金银财宝。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信奉的不是“霸道”,而是“王道”;不是“武器”,而是“生意”;不是“零和”,而是“共赢”。即使今天,这也是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但是,当年的欧洲列强却截然相反。他们信奉的是“霸道”、“武器”与“零和”。当这些国家的船队借助古老中国的发明——指南针,来到一片又一片别人的土地时,他们拿出的不是丝绸,而是枪支,“你们的地盘,从今往后就属于我们了。你们所有人都要给我们做奴隶”。他们用冰冷的枪口指着当地人的脑袋,面无表情地威胁着。尽管后者的回答是“不”,却没人能抵挡现代工业文明的淫威。遗憾的是,这种“零和”与“霸道”思维一直到今天依然在欧美国家的政客中占据统治地位。他们信奉的依然是强权,是武力的高低,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世界观。没有几个政客真正理解或愿意相信中国的“王道”思想。这种事物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无疑埋下了不少矛盾与冲突的种子。但历史必将给出唯一的正解。还是那句话,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 不向外国人开放的国家,必然衰弱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兴旺发达,与治理方式无关,只与是否开放有关。现在美国一流的科技企业中相当多的 CEO、高管及研发部门的骨干人才都是移民,特别是亚洲国家的移民。这也是这些跨国公司能够如此强大,如此长时间地称雄世界市场至关重要的原因。“苹果之父”乔布斯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这位美国的创新之王,是叙利亚移民的后代。一个非常朴素的问题:吸收大量移民的国家会发生什么?很简单。远离自己的国土、千里移民而来的人们,大多都会拼死工作,想尽办法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为富裕美好的生活。这件事一定会发生。否则,抛弃早已习惯的舒适区,孤注一掷地投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便也没有了任何意义。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每个移民都会拼命挣钱;除此之外,他们还渴望享受生活,会用自己的血汗钱购买汽车、家用电器等;当然,还会用自己的储蓄做首付,从银行贷款买房。把上述种种场景联结起来,就是一本生动的经济学教科书。换言之,移民们的勤勉、消费与欲望,将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强大的经济发动机。这本身就是一种优质生产力的体现。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让移民向往的、愿意抛弃一切前往的国家,一定会繁荣昌盛。所以国门是开放还是封闭,是搞外向型还是内向型经济,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基石《枪炮、病菌与钢铁》和邓小平的惊人远见)。3. 如果有人“忽悠”你投资比特币,万万要小心我一直认为,区块链将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技术,将从方方面面深刻改变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切。前提是真正明白区块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否则无论身边出现多少赢家,这份幸运也落不到你头上。比如,为了赶区块链的时髦,现在有许多人热衷投资各种“虚拟加密数字货币”。但讽刺的是,他们投入了如此多的真金白银,却连支撑这种数字货币的区块链技术到底是什么都一无所知。性质无异于赌博。至于我个人,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什么这个“币”、那个“币”,我一律不感兴趣,一律不投资。现如今,包括比特币在内,各种虚拟加密数字货币的市场价格,普遍存在着波动幅度过于剧烈的问题,爆赚血赔都在一瞬间。而具有这种特质的商品往往都极不靠谱,投资价值极低。我个人认为,即便是今天大名鼎鼎、备受追捧的比特币,最后恐怕也难逃厄运,将被市场无情驱逐。我隐隐有种感觉,今天那些热衷“虚拟数字货币”交易的人,好像觉得自己比政府还要聪明、还有能力,可以将一种未经国家机器授权的所谓“货币”,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不用承担后果。何止不承担后果,甚至还能赚大钱。但别忘了,国家机器毕竟是国家机器,法律毕竟是法律,游戏规则毕竟是游戏规则。试图与国家叫板,无异于螳臂当车Facebook 步子太大扯了淡)。所以不妨想想看,如果政府明令禁止交易、使用虚拟数字货币的话,会发生什么?绝对不可小觑这种可能性。因为没有哪个国家会容忍主权货币的地位遭到挑战,那将会引发一个国家金融秩序的巨大混乱。普通数字货币和主权数字货币是两码事。换言之,主权数字货币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机器的产物,而比特币等一般数字货币则不具备这一性质。所以把政府对区块链技术和主权数字货币的支持,视为比特币和其他虚拟数字货币的投资机会,绝对是一种天大的误解。如果有人用这个说辞来忽悠你,你要万万多加小心。4. 切记:被视为“常识”的事,千万别信人们对所谓“常识”太过痴迷,以至于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但凡不是在电视或互联网上广为人知、广被接受的东西,他们是信不过的。可见“常识”的厉害。这个东西具有强大的洗脑功能,让人们只相信那些大多数人相信的东西。如果你心里有一个想法,而这个想法有违一般的常识,那么当你把这个想法告诉别人时,恐怕没人会相信你。违背常识的东西就像一个怪物,所以违背常识的话在大多数人听来,都不像是人类的声音,而与夜晚的狼嚎更为相似这是人性。所以,那些愿意倾听、乃至相信与众不同的观点的人,堪称这个世界的稀罕物。再强调一遍:所有我们以为的“常识”,每隔 15 年大概率必会推倒重来,变成“非常识”。假设你生活在 1930 年相对富裕和平的日本,会想到 1945 年的日本因为发动侵略战争而变成“一片焦土”吗?假设你生活在 1998 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波及的中国,又能想到 2013 年的中国是如此繁荣吗?如果有时光机器,可以让人们回到 15 年前,当被告知 15 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真正相信?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一再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墙的倒塌、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所以以我的人生经验看,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就意味着多数人的话往往不正确、不可信从无数的失败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彻悟了“务必独立思考”这件事。不人云亦云,完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这件事,从来就不简单曾几何时,稚嫩的我也曾试图仰仗他人的建议与学识来进行投资,可我发现,即便是从真正的高手那里得到的信息,往往也会带来不同的投资结果:给我建议的高手会赢,而我却会输没错,哪怕是投资同一个标的,别人能赢,而你却未必。因为心态、技巧甚至价值观的不同,都会影响人们的具体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于:让自己置身事内,而不是事外;让自己成为内行,而不是外行有鉴于此,在自己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最重视的一句话就是:“用你自己的脑袋思考。”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