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刘胜军
【防范疫情和经济民生,都是“国之大者”】
3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当前,无论从全球还是国内看,新冠疫情都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国外,以欧美为代表,基本上放松或取消了限制性举措,靠“疫苗 + 群体免疫”实现与新冠的“长期共存”。这一策略,既是西方体制和民众“自由”价值观之下“没有选择的选择”,也因为奥密克戎正变得更为温和,接近于流感。
最近,香港迅速进入了第五波疫情,从1例病例破防到全面失控仅用了1个多月。在内地,也爆发了一波全国性疫情,尤其以深圳、上海、吉林最为严重。
对最新一波疫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内地和香港大多数都是奥密克戎BA.2型,BA.2亚型是迄今已知传播力最强的新冠变异毒株;2)与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症状不明显,难以被及时察觉;3)由于前期疫苗的推广,很多人接触奥密克戎后成为无症状感染者,更加难以识别;4)随着防疫进入第3年,“战疫疲劳症”不可避免。“白衣天使”也是普通人,也有家人需要照顾,也需要休息娱乐,长期绷紧的神经的确考验人性的极限。
但是,无论从世界卫生组织的看法,还是欧美国家及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还没到可以“一放了之”的地步。
世界卫生组织3月16日指出:1)“奥密克戎是一种温和的毒株”“新冠大流行已经结束”“奥密克戎是最后一个新冠变异毒株”等,这些错误信息造成很多混乱;2)新冠疫情将“起起伏伏”,“它还没有稳定下来,成为一种纯粹的、季节性的或可预测的模式……我们需要非常谨慎、非常仔细地观察”;3)近期包括英国、德国在内的国家疫情都出现了显著反弹。上周各国向世卫组织报告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超过1100万,比前一周增加8%;4)由于一些国家减少新冠检测量,现在看到的病例只是冰山一角。
美国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也说,“美国各州都在为保护民众不受病毒感染和抗疫引发的疲劳之间取得平衡时,面对艰难的抉择。这一切没有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你不需要鲁莽行事,把一切都抛开,但你必须开始准备向(恢复常态)迈进。”
更重要的是,没人可以确定奥密克戎是最后一个变异。万一不是呢?
因此,中国应该两手抓:一手着眼当下、严阵以待;一手着眼日后,为条件允许时放开限制做好充分准备。
当下仍须严阵以待,但不等于一成不变。关键是要科学、精准,实现防疫和经济的“两不误”。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画龙点睛地指出:
• “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抱着最好的期待,为条件允许时放开限制做好准备:1)普及疫苗是最重要的。在香港这次疫情的死亡个案中,有89.4%的人并无接种疫苗或只注射了一针疫苗。而80岁或以上的死亡个案中,更有91.5%的人未接种或只打了一针。接种一剂或未打针人士的整体死亡率是2.03%,相较接种两针人士的0.09%,有23倍的差别。须知,中国现在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相当高的比例由于害怕疫苗接种的副作用,还未充分接种;2)做好医疗资源的储备,避免病例激增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3)积极开发可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居家检测试剂;4)训练和预演分级诊疗策略,优化居家隔离流程和民众生活保障流程。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于3月14日公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修订重点包括:
• 把病人按照轻型、重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进行分层治疗。轻型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会隔离在指定具有医疗条件的隔离点进行观察,留出更多医疗资源救治重症病人。
• 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核酸CT值由40调整为35。全球研究发现,当CT值为30时,传染性已经很低。
• 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3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 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
•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要加强疫苗接种科普宣传,推进加强免疫接种,进一步提高接种率,筑牢群防群控防线。
• 要统筹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及时向社会通报疫情态势和防控工作进展,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在疫情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提出“科学精准”、“不断优化”、“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必要和及时的,也标志着防疫战略的阶段性优化升级。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关键在执行。各级地方官员必须记住:防范疫情和经济民生,两者都是“国之大者”。要实现两者的兼顾,必须科学设定考核指标,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官员不仅要懂得与疫情相关的医疗科学,还要学习经济社会管理的“管理科学”,尊重科学、尊重专业。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言,“这次疫情来的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