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藝文芝士:月亮代表我的心】

兩日後便是中秋節。中秋賞月,似乎是吃月餅以外的指定動作,又大又圓的滿月,成了幸福的象徵。光影作為繪畫中的重要元素,中外畫家們又是怎樣呈現他們心中的月亮?今期【藝文芝士】,小編特意精選了幾幅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藏品,帶大家曬一個不一樣的“月光浴”。

尋光

關蕙農

水彩紙本

二十世紀


月亮和美人似乎是藝術創作中常見的組合,也是製作月份牌時的經典配搭。有“月份牌王”之稱的關蕙農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繪製了大批月份牌,被視為商業美術先驅。關蕙農自幼接觸家傳西洋畫技,深諳明暗、透視等畫理,更隨嶺南畫派大師居廉學習國畫,把中西繪畫技巧融匯。


這幅畫作置人物於大自然環境中,人物造型準確,注重神采把握,女子的嫵媚薄紗和後景的兩束電筒燈光形成深邃的構圖,渲染出通透又神秘的氛圍,和若隱若現的圓月互相呼應。可見作者對空間感的把握,已達高水平之境。

嫦娥奔月

李慕白、金雪塵

海報

1981


“嫦娥奔月”是中國年畫中常見的主題,除繪畫出塵脫俗的嫦娥外,還常常伴有靈動的玉兔。相傳后羿射日後,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後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顆不死藥,交給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危急中把不死藥吞了下去,身子立時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與玉兔相伴。後羿得知後,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遙祭在月宮裡的妻子。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月光

喬治.史密羅夫

木板油畫

1944


俄羅斯籍建築師喬治.史密羅夫(George Vitalievich Smirnoff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陰霾的籠罩下,尋求並找到了澳門這樣一個安全的港灣 。史密羅夫運用色彩非常靈活,針對不同的光線背景使用不同的色彩,以此畫為例,他生動地表現出月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海面,涼意直透心扉,零星的漁船和遠處的燈塔隱約可見,在風高浪急的黑夜中予人希望。他的畫作讓人彷彿忘記身處戰亂的時代,記錄着小城珍貴寧靜的月色。

明月下

吳衛堅

布上油畫

1991


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進入中國,對中國的前衛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同時期的澳門,也邁開了現代化的步伐,為澳門的美術愛好者帶來新的思維與創作動力。以《明月下》為例,畫家所呈現的月光,氣勢磅礴,色彩豐滿明快,更重視表達某種情緒、意念等精神內容或美感體驗。



我知道你在看

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自1999年成立以來,透過購藏、接受捐贈、展覽及評選得獎等方式收集入藏,收藏了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澳門美術系列作品,媒介手法多樣,包括水墨、綜合媒材、現成品、油畫、丙烯、版畫等。

月夜半醉

葉智文

凹版 – 蝕刻法

1993


藝術家在創作上進行了具卓有成效的實驗和探索,透過形狀、色彩的主觀構成、或透過對現成物件的象徵性含義的獨立思考,使作品呈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豐富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澳門藝術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探索藝術語言的心路歷程,作品具有強烈的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開放思維與藝術特質。

月照東窗

楊延文

設色紙本立軸

二十世紀

國畫呈現月亮的方式非常多樣,和中國古詩詞中有關月光的書寫頗多相似,透過對其他物件或環境描繪,在月光的乍現、直照與隱沒之間,渲染出靜穆脫俗的氛圍,呈現出有如“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漫漫輕雲露月光”、“月光如水水如天”等的多變景象。

湖山秋月
梁于渭
設色紙本立軸


澳門藝術博物館的中國書畫收藏以廣東書畫家為主要對象,特別是活躍於香港及澳門的書畫家。藏品遠至明代,亦不乏近人作品。這些書畫家的活動及師承,與廣東書畫壇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靜月圖

謝舸

水墨紙本鏡框

1998


不少畫家在中國畫創作上採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相結合,以開拓創新、融會貫通為探索宗旨,創造出新一派的國畫路向和風格。



澳門藝術博物館
地址: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開館時間:10:00 - 19:00(18:30停止入場,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免費入場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澳門藝術博物館的資訊


文化局將嚴謹按照衛生部門相關防疫指引,對藝文活動作出妥善安排,參與活動之市民必須佩戴自備口罩、接受體溫探測,並出示當天的個人澳門健康碼。

逢星期二奉上濃郁的藝文“芝士”,讓你沉浸在藝術文化故事與專業知識之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