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局 IC

其他

【澳門文學館開幕 展現及推動本地文學發展】

“澳門文學館”開幕儀式於今日(9月17日)下午4時在該館舉行,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代表、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何鈺珊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馬若龍及澳門筆會會長李觀鼎主禮。“澳門文學館”將於明日起全面對外開放,向市民及旅客展示本地文學面貌,推動文學交流和多元媒合,為本地文學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澳門文學館”建於1920年代,原為公務員住宅,屬澳門被評定的不動產——“荷蘭園大馬路89號至95G號”建築群的組成部分。建築物具有典型葡萄牙住宅設計特色,樓高兩層。館內設有常設展廳、閱覽室、專題展廳、多功能室及內外庭院等不同空間。作為具有典藏、展示、交流、研究功能的“澳門文學館”毗鄰文化設施及市民活動集中的塔石廣場,能與附近一帶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群進行聯動,充分利用片區的特色景觀,與區域內的文藝創意空間互相呼應,增加市民及旅客的文旅體驗,促進文化交流,助力澳門建設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藝文薈澳”巨型壁畫上新】

2021鳴謝繪造社壁畫由北京繪造社團隊為澳門量身製作,運用標誌性的建築軸測圖語言,以澳門實物建築為參照,重構出一幅極具遊戲風格的超大尺度城市全景圖,鋪滿12.5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文化美圖

文化PHOTOS美圖2021年06月【文化美圖:“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戲”】【文化美圖:精彩活動慶端午節】周二餐單是濃郁的藝文“芝士”,沉浸在藝術文化故事與專業知識之中,其醍醐味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2021年06月【藝文薈澳載譽歸來6月率先預熱
2021年6月29日
其他

【文化美圖:“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戲”】

現正於內港及龍環葡韻區域舉行的“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戲”,由本地藝團於內港及龍環葡韻一帶策劃一系列精彩多樣的演出活動,以連結社區故事及發掘社區歷史而精心創作的演出,帶領市民及遊客走過內港今昔以及呈現多個不同的故事,市民反應熱絡,一起來回顧當中的精彩時刻。英姿舞園《歸‧航》四維空間《跟著博爾傑漫步內港》MW舞蹈劇場《叩叩叩,誰降落內港?》夢劇社《故事小販》澳門葡人之家協會《慶典》澳門葡人之家協會《理髮師》怪老樹劇團《佩德羅與伊納詩》“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戲”將繼續送上多項活動,歡迎大家一起相約參與這項趣味無窮的活動。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活動資訊。逢星期二奉上文化美圖,感受文化之美
2021年6月22日
其他

【文化美圖:精彩活動慶端午節】

端午節已列入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而賽龍舟、食糉子、游龍舟水、插菖蒲艾葉等都是本澳居民在端午節期間較為流行的活動。為響應6月12日的
2021年6月15日
其他

【藝文芝士:刻劃澳門藝術現代軌跡的外來者】

澳門傳承著四百多年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歷史文化遺產,賦有東西方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特色。這個獨特的空間不只讓澳門藝術家、甚至是來自外地或者寓居澳門的藝術家都能從中獲得很多創作靈感,並引入多元的創作風格。來到澳門藝術博物館“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第三單元,欣賞過史密羅夫(俄羅斯)所畫的水彩畫、呂壽琨(香港)的水墨畫、埃格勞(德國)的版畫、夏慕耕(美國)的動態素描等等藝術家的作品,究竟澳門為他們帶來些甚麼樣的思考或者創作概念呢?由策展人吳方洲、藝術家吳衛鳴為大家娓娓道來。“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是次展覽以“豫遊之道”為題,並以外地藝術家作為切入點,透過不同的創作媒材,展示17至21世紀時期的澳門歷史風貌和以澳門為題的現當代創作面貌。展覽特設浮雕觸感畫,助你摸索歲月留㾗與藝術軌跡。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8月29日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公開導賞:逢周六、周日及公眾假期下午3時至4時,4時15分至5時15分
2021年6月8日
其他

【藝文分半鐘:這種食品也能修復典籍﹖】

典籍所蘊涵的知識是連結往今的樞紐,具有無比珍貴的價值和意義,但由於時日流逝和其他外部影響,許多典籍躲不過殘缺破損的命運,為保存珍貴的歷史記憶,修復典籍工作極為重要。修復典籍經常會用到黏著劑,但一般市面上的漿糊黏著劑摻雜許多不明化學成分,使用不當可能會對典籍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今集的【藝文分半鐘】,Issac與Casey會向大家展示如何運用日常用品—麵粉來修復典籍。註:-
2021年6月1日
其他

【我們來當一天兒童吧!】

六一兒童節,一個向世界呼籲愛護和關注孩子的節日。對孩子來說,親人的陪伴是世上最好的禮物。童年時光,更是陪伴人們一輩子的禮物。而當葆有童心,人人都是孩子。你願意花時間在兒童節陪伴你心中的孩子做一件事嗎?
2021年6月1日
其他

【藝文分半鐘:為甚麽博物館在周一休館?】

上一集的【藝文分半鐘:漂書奇遇記】,Issac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藝文芝士:誰與錢納利一起畫遊澳門?】

19世紀,風景秀麗的“天主聖名之城”澳門,依然迷人。南灣海堤、漁港風情,獨特的小城魅力迷倒不少來自西方的畫家,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國畫家錢納利。而英國商人普林西普、法國畫家博爾傑、蘇格蘭人屈臣醫生、澳門的土生葡人畢士達,皆和錢納利以畫結緣,齊齊留下了澳門已流逝的圖像記憶。“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第二單元“錢納利:亦師亦友”展示了他們所描繪的19世紀澳門風土人情畫作逾60幅。如何從作品中讀出他們的情誼和關於澳門的記憶?由策展人吳方洲、藝術家吳衛鳴為大家娓娓道來。“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
2021年5月11日
其他

【藝文芝士:樂韻“箏”鳴】

古箏據說古箏是戰國時期的一種兵器,後加上琴弦,便發展為樂器。傳說真實與否無從考究,但是,至今仍保有“箏橫為樂,立地成兵”的說法。古箏發源於秦朝,與古琴不同,箏是民間自娛自樂時的首選樂器。古代中國的樂師是演奏者,同樣也是創作者,對於臨場即興演奏的能力要求頗高,也促使他們對樂器及樂理的造詣登峰造極。在兩千多年間的歲月中,古箏從5弦發展至今日的21弦,從發源地陝西擴散至河南、山東、潮州、浙江等地。古箏音色渾厚,相比於古琴的“雅”,古箏更入世,令其自由變換,每一次彈撥都蘊藏演奏者的情緒及智慧。圖澳門著名古箏演奏家及澳門青年古箏藝術團團長兼藝術總監黃建偉古琴和古箏,傻傻分不清?古琴,集中華傳統文化之大成,將傳統文學、美學、哲學及音樂有機結合,考驗的是個人修為,比拼的是彈奏者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古箏,是通俗音樂的表率,古時的花街柳巷之地,總能聽到古箏委婉撫媚的音樂,古箏的雅俗共賞令其成為歷史上盛行一時的樂器,並在跨越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眾多悅耳的故事。古琴7根弦,體積較小,沒有琴碼,音量較小,適合自修,傳統文人修為之物古箏21根弦,體積較大,有琴碼,音量較大,古時大眾娛樂消遣之物解構古箏結構傳說,古箏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境內開始盛行,從13弦增至16弦、18弦、21弦、25弦‥‥‥現代常用的古箏長為163厘米,共21弦。雖說弦的數目在歷史上多有變動,但是,古箏的主要構件基本一致。讓我們用圖片來展示一下它的各部位結構:古箏由琴身部分,即長長的共鳴箱,以及琴弦部分組成,琴身部分包括箏頭、箏尾、面板、底板、側板、前梁、後梁及音孔組成;琴弦由箏弦、琴釘及琴馬等組成;163厘米的共鳴箱,令高音區音色明亮,中音區渾宏豐滿,低音區堅實厚重,成就了它豐富的表現力。誰改良出現代古箏?古箏演奏家趙玉齋老師是古箏演奏界別無人不曉的名字,作為老一輩的古箏大師,趙玉齋不僅出自傳統師徒制,更以古箏為終生事業。他打破了傳統右手3指彈奏的古箏演奏方式,開創了以左手輔助右手,雙手彈箏的新型演奏方式,更以此法創作出《慶豐年》、《新春》等古箏曲目。此外,1957年,趙老還對古箏進行改良,加大古箏箏體,將16弦增加到21弦,打造了現代古箏的雛形。在他的建議下,兩年後,全國第一台張力轉調箏研製成功。作為古箏演奏家,趙玉齋獨創的以右手拇指指關節演奏的“小搖”奏法,令樂韻飽滿宏厚,一直被愛箏之人津津樂道。那些膾炙人口的古箏名曲從古至今,古箏都不缺代表作品,如《高山流水》、《漁舟晚唱》、《出水蓮》、《寒鴉戲水》、《蕉窗夜雨》、《戰颱風》等。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記載著琴師伯牙及樵夫鐘子期“知音難覓”故事,古箏版的《高山流水》與古琴版並無承接關係,在現有眾多曲譜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浙江武林派傳譜,將“高山流水”之氣勢揮灑得淋漓盡致。子期聽伯牙彈琴而《出水蓮》是“中國十大古箏名曲之一”,也是潮州箏曲的代表之作。2014年,中國探月工程三期飛行試驗返回器,攜帶
2021年5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藝文芝士:神功誕、小吃攤……畫家帶你去百年前的媽祖誕湊熱鬧!】

cm德國畫家愛德華.希爾德布蘭德是環球旅行家,在他描繪澳門的系列作品裡,以媽祖閣、大戲棚及周邊環境最具代表性。這套描繪澳門風俗民情的作品,曾刊於1866
2021年4月27日
其他

【藝文分半鐘:漂書奇遇記】

你是否感恩有那本如夏日微風、讓人回味悠長的書籍,同時也希望有人能讀懂它及珍惜它,把書本放在緣分的河流中漂蕩,與人共享回甘滋味。文化局在文化傳播月推出藝文小知識系列短片“藝文分半鐘”,讓大眾對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文化知識加深瞭解。今期主題“漂書”即圖書漂流活動,將已閱讀過的書籍放到指定的漂書站,讓書本能邂逅它的下一位“有緣人”,開展一段未知的奇遇。拾取“漂書”及閱讀完畢後,你也可以相同的方式把圖書繼續放漂,綿延那份恆久的感動。氹仔圖書館漂書站奔流不息的漂書河流“漂書”活動旨在讓更多人體會書的價值、領悟其精華所在。早在上世紀60年代,“漂書”在歐洲已興起,至21世紀初逐漸傳至世界各地;而大眾也可以以這種環保的方式參悟書中之道。久而久之,“漂書”成為文人雅士之間一種默契,以浪漫的交流方式,讓書籍流傳世代。漂書小法則澳門也流淌著一條漂書之河,大眾可無償地拾起書籍取閱。為了表達對漂書的尊重,參與漂書的各位需恪守“不得轉售”的義務,讓書本能無盡流動。
2021年4月27日
其他

【藝文芝士:甚麼是地誌畫?】

“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此展第一單元展示了17至19世紀與澳門相關的地誌畫約30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藝文芝士:春日在地遊——令人怦然心動的澳門之美】

四月春光明媚,美不勝收,最宜來一趟文化深度遊。澳門藝術博物館“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現正展出已故廣東版畫家薛翊漢的《澳門風采》系列木版畫,給你與眾不同的旅行打卡靈感,展示令人怦然心動的澳門之美。首站:東望洋東望洋晨曦薛翊漢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藝文芝士:古今“好色”學(下集)】

“古色”在古代的歷史痕跡,我們在上兩期(3月16日)的【藝文芝士】已經談過,中國傳統的“五色觀”實際也是從自然中發生的,它能跨越時間的維度,綿延至今,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影視劇中發現古色莫蘭迪色系就是中國古色嗎?
2021年3月30日
其他

【藝文芝士:“豫遊之道”展甚麼?】

“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展的是甚麼?豫遊之道是甚麽意思﹖由策展人吳方洲、藝術家吳衛鳴、王禎寶為大家娓娓道來。
2021年3月23日
其他

【FUN享文遺:一方土地的神祗】

剛剛過去的星期日是土地誕,以往澳門大大小小的土地神壇都會舉行賀誕活動。土地信俗是澳門很普遍的民間信俗,全澳門有達160多個公共土地神壇,這還未算上住宅大門及廟宇等的土地神壇。土地神是掌控一方土地的神祗,保佑這片土地上居民,廣受百姓祭拜。在2017年,土地信俗更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現在就讓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跟大家介紹這項重要的“非遺”吧!
2021年3月16日
其他

【藝文芝士:古今“好色”學(上)】

當我們以為Pantone色(見注1)才是潮流指標色時,原來中國古代配色早就悄悄把這種對顏色研究得細緻入微的雅賞提早了幾千年。它不艷不俗,又恰如其分。在談論古色之時,“中國傳統五色觀”必定榜上有名,千百年來,它是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內涵的重要根基。Pantone
2021年3月16日
其他

【藝文芝士:必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品卡—織金地鎖子錦紋金葉咸豐皇帝御用甲】

逝去的時代中,有車水馬龍的街市,也有金戈鐵馬的戰場。今期【藝文芝士】送上最後一張展品卡,帶大家一睹清代的戎服。
2021年3月9日
其他

【清宮童裝,又萌又好看】

清代帝后服飾顯赫尊貴,童裝卻可愛無比,充滿稚真趣味!以下就讓小編帶大家到澳門藝術博物館,看看公主皇子們怎樣在森嚴的規矩中穿出童趣。明黃色納紗彩雲金龍紋男單朝袍清光緒(公元1875-1908)此納紗朝袍是光緒皇帝幼年時御用的禮服,在夏季重大典禮中使用。雖然是“童裝”,但朝袍上繡滿了金龍、彩雲、海水江崖及十二章紋樣,彰顯清代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杏黃色納紗八寶金龍紋男單蟒袍清嘉慶(公元1796-1820)杏黃色蟒袍是清代皇子專用的吉服,主要用於元旦、萬壽、冬至三大慶典活動。清代冠服制度繁複森嚴,儘管皇子穿用的吉服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袍紋樣或形制相同,卻只能稱之為蟒袍。雖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之說,但此蟒袍為五爪金龍,可見龍與蟒相較於形式上的表現,更重在名分上的區別。杏黃色菊蝶紋暗花實地紗畫虎皮紋單袍清同治(公元1862-1874)
2021年3月2日
其他

【藝文芝士:必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品卡—金累絲鑲翠齋戒牌】

之前跟大家介紹過帝后的便服,但原來他們的衣櫥裡還有常服。常服並非日常服裝的意思,反而主要是在肅穆恭敬場合所穿著的服飾。小編今日為大家送上常服中的“金累絲鑲翠齋戒牌卡”,一起來瞭解這巧奪天工、獨具風韻的配飾。常服主要是祭祀齋戒期、喪期內吉慶節日、先皇帝后忌辰等肅穆恭敬場合的穿著,以及經筵大典時,皇帝穿著此等服飾,為表示其禮賢下士,而非高高在上於講官。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褂、常服袍、常服帶,有時也會根據穿著場合的需要,選擇是否佩戴朝珠。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回顧往期的精美展品卡。“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展期:即日至3月14日(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時間:10:00-19:00(18:30停止入場)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費用:免費公開導賞: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15:00-16:00,
2021年3月2日
其他

【春風遍野,兔子下山──何多苓筆下的“兔女郎”】

澳門詩人袁紹珊以畫家何多苓作品《兔子下山》為靈感,創作了同名詩作,讓觀眾從不一樣的角度,感受當代著名畫家何多苓畫作中的詩性特質。
2021年2月23日
其他

【藝文芝士:必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品卡—吉服】

©故宮博物院逢星期二奉上濃郁的藝文“芝士”,讓你沉浸在藝術文化故事與專業知識之中。
2021年2月23日
其他

【藝文芝士:必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品卡—銀鍍金嵌珊瑚蟹紋簪】

“雲鬢花顏金步搖”,蓮步輕移,搖曳生姿。今期【藝文芝士】帶你一起品鑒匠心獨具、別具風韻的“銀鍍金嵌珊瑚蟹紋簪”。便服是日常燕居(即閑居)所穿的服飾在服飾色彩、紋樣、款式等方面,較禮服、吉服更為豐富多彩,既保留有滿族服飾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漢族服飾的風格,體現了清代兩百餘年服飾潮流的變遷,更是宗教信仰、民間習俗與審美趣味的集中呈現。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回顧往期的精美展品卡。“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展期:即日至3月14日(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時間:10:00-19:00(18:30停止入場)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費用:免費主辦:澳門藝術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展品圖像及作品說明文字版權屬於
2021年2月9日
其他

【詩、畫、歌,一次滿足你三個願望!】

畫家何多苓十分熱愛俄羅斯的文學和藝術,創作時經常聽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畫作充滿如詩如歌的獨特氣質。想立體感受繪畫、音樂與詩歌的跨界魅力?來參觀澳門藝術博物館“春風吹又生——何多苓藝術大展”,一次滿足你三個願望!【俄羅斯森林系列畫作】俄羅斯森林(青銅時代)肖斯塔科維奇‧等待150x200
2021年2月2日
其他

【新專欄“圖書館背後”登場!】

一起瞭解各種澳門公共圖書館工作日常吧!圖書館,寧謐的人文閱讀空間,她的背後,有着一群堅守在幕後、每日默默耕耘的工作人員,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技術服務和支援等後勤工作,作為前線讀者服務強而有力的後盾。為了向大眾展現這群幕後專業人員工作上的不同維度,澳門公共圖書館網站新增了專欄“圖書館背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作不定期更新,向大家一一介紹館員們的研究、見聞、工作心得等!作為見面禮,本次先為大家介紹何東圖書館的古籍數碼化工作過程。珍貴的古籍到底如何可以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讓資訊分享和傳播變得更便捷?要將古籍生成電子檔,最終成為可在網上瀏覽的電子書,難道就是將古籍放進掃瞄器就萬事大吉了嗎?中間的過程有多繁複,處理的同事又是如何的小心翼翼?我們一起來拆解工作團隊背後那巨細無遺的過程吧!掃描古籍工作──用水筆把夾宣“裁切”成適當大小及毛邊。掃描古籍工作──用鐵氟龍骨刀穿過紙葉之間,測試有否黏連。掃描古籍工作──細心地為每頁古籍進行墊紙掃描古籍工作──極度小心地抽回墊紙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何東藏書樓古籍數碼化工作長按二維碼發掘“圖書館背後”專欄中不同主題的文章
2021年2月2日
其他

【藝文芝士:必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品卡—黃色緞繡蝶報富貴紋夾氅衣】

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蝴蝶,身姿輕盈,翩翩起舞。今期【藝文芝士】介紹的后妃便服“黃色緞繡蝶報富貴紋夾氅衣”打開我們的想像,猶如展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清美人圖。便服便服是日常燕居(即閑居)時所穿的服飾,包括有便服袍、氅衣、襯衣、馬褂、坎肩等。以平袖為重要特點的便服,在服飾色彩、紋樣、款式等方面,較禮服、吉服更為豐富多彩,既保留有滿族服飾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漢族服飾的風格,體現了清代兩百餘年服飾潮流的變遷。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回顧上周的精美展品卡“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展期:即日至3月14日(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時間:10:00-19:00(18:30停止入場)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費用:免費主辦:澳門藝術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展品圖像及作品說明文字版權屬於
2021年2月2日
其他

【藝文芝士:必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品卡—伽南香嵌金長圓壽字紋十八子手串】

派了三期的禮服卡後,今期【藝文芝士】帶大家看看清代帝后的便服配飾,品味宗教信仰和民間習俗的融合風格。便服是日常燕居(即閑居)時所穿的服飾,在服飾色彩、紋樣、款式等方面,較禮服、吉服更為豐富多彩,既保留有滿族服飾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漢族服飾的風格,體現了清代兩百餘年服飾潮流的變遷,更是宗教信仰、民間習俗與審美趣味的集中呈現。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回顧上周的精美展品卡“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展期:即日至3月14日(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時間:10:00-19:00(18:30停止入場)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費用:免費主辦:澳門藝術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展品圖像及作品說明文字版權屬於
2021年1月26日
其他

【二十四節氣─大寒】

明天,我們將迎來大寒。大寒為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據北魏時期的典籍《三禮義宗》記載“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指此時的氣溫已經下降到極點。大寒過後,寒氣即將在到達頂峰之後回落,因此民間有“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的說法。在大寒期間,除了大風及低溫之外,中國的北方更會出現大範圍的降雪及積雪不化,儼然一片澟冬景致。大寒的三候分別是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第一候的“乳”有養育的意思,即雞隻會做好孵育小雞的準備;第二候的“征鳥”是指鷹隼一類的猛禽,捕食力達至極盛。到了第三候,連河流湖泊的中央也結成厚實的寒冰。今年大寒的第一天剛好是農曆十二月八日的臘八節,臘八是人們慶祝豐收、祭祖敬神的重要日子,有些地區形成了食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用料繁多,有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材料包括大米、小米、糯米、綠豆、紅豆、花生與葡萄乾等。相傳佛祖正是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在宋代,佛教寺廟會在臘八節,將化緣時得到的各種食材,煮成被稱為“佛粥”、“福德粥”的熱粥向貧窮人家派發。窮陰天外積,寒絕逼春來。尚苦連朝霧,南風濕不開。已新長至柳,重吐小年梅。臘酒誰家早,鶯知為我催。冬去春始,而在明末淸初詩人屈大均的詩作《大寒其二》之中,借寒冬景致抒發憂鬱,再借花草萌動與代表春天的黃鶯到訪,顯示苦寒之中對新春的期盼。庚子年,人類共同經歷了許許多多艱難的時刻,春節將至,希望你我也能在新一年一切安好,再出發!
2021年1月19日
其他

【藝文芝士:必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品卡—明黃色納紗彩雲黃龍紋男單朝袍】

上周的【藝文芝士】帶大家瞭解了禮服中的端罩,今期就和大家穿越到過去,一起來觀賞乾隆皇帝在重大典禮時穿著的御用朝袍。明黃色的面料和裡子為皇帝、皇后的專用顏色,其餘人等均不可以使用。禮服是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服飾。皇帝的禮服包括朝冠、端罩、袞服、朝袍、朝珠、朝帶、朝靴。禮服是清代冠服制度中等級規格最高的服飾,在保留服裝式樣具備馬蹄袖、披領等騎射文化服飾特點的同時,圓領、大襟、上衣下裳相連一體的皇帝朝袍,與上衣下裳的服飾傳統相結合,將傳統服飾文化創新融合於其中。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回顧往期的精美展品卡。“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展期:即日至3月14日(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時間:10:00-19:00(18:30停止入場)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費用:免費主辦:澳門藝術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展品圖像及作品說明文字版權屬於
2021年1月19日
其他

【穿越千年與李白同遊】

在饒宗頤學藝館展出的“藝博館藏饒宗頤書畫展”的展品中,這一幀《寫李白〈上陽臺帖〉意山水》頗為別緻,不但可理解為饒教授向唐代“詩仙”致敬,還可視為與李白同遊,實在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次穿越,玩味十足。饒宗頤教授是蜚聲國際、舉世公認的百科全書式大學者,素有“國學大師”之稱,更有“國寶”之譽。他“一身而兼三絕”,在文學、藝術、學術等多個領域均有卓越成就和突出貢獻,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巨擘。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某日,李白邀請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宮(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旨在尋找道士朋友司馬承禎――道教的一代宗師,到達時才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悲傷的李白對著司馬承禎的畫作,留書二十五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詩中頌揚故友筆法老辣,把王屋山高聳峻拔之勢和源遠流長之水都盡收畫中,藉此表達了他對故友的懷念。這就是偉大詩人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饒教授根據李白此四言詩創作這幅山水畫,構圖還特別突出“山高水長”之意。寫李白《上陽臺帖》意山水設色紙本立軸198
2021年1月12日
其他

【展館介紹:聖若瑟修院藏珍館】

➡瑪利亞像聖經《新約》中記載的耶穌生母。澳門有多家教堂以聖母名命,例如望德聖母堂、嘉模聖母堂、玫瑰聖母堂、天主之母堂(即大三巴教堂)、聖母聖誕堂(主教座堂)等等。露德聖母
2021年1月12日
其他

【藝文芝士:必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品卡—黑狐皮端罩】

上周小編為大家送上“朝冠展品卡”,好物當然是紛至沓來,今期為大家送上清代帝后禮服中的“黑狐皮端罩展品卡”。禮服是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服飾,亦是清代冠服制度中等級規格最高的服飾。其中端罩是皇帝在冬季時穿的外褂,其等級制度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等來區分,再以質地、襯裡及垂帶的顏色等來分辨穿戴者的階級身份、社會地位的高低尊卑。這件“黑狐皮端罩”屬端罩的最高級別。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回顧上周的精美展品卡。“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展期:即日至3月14日(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時間:10:00-19:00(18:30停止入場)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費用:免費主辦:澳門藝術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展品圖像及作品說明文字版權屬於
2021年1月12日
其他

【藝文芝士:必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品卡—朝冠】

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
2021年1月5日
其他

【藝文芝士:電影畫面也要“化妝”﹖】

大家都知道演員出鏡前,會有化妝師為其化妝。原來電影播出前,也會有電影調色師為畫面“上妝”。他們透過調控畫面的光暗、色彩對比度及飽和度等細節,與電影製作中不同的崗位緊密合作,共同將電影情節想表現的氣氛和情緒塑造出來。這期【藝文芝士】我們邀請到豐富經驗的葡萄牙電影調色師Gonçalo
2020年12月29日
其他

【藝文芝士:南光倉庫新壁畫上場! 解構製作過程及幕後花絮】

壁畫創作,從古到今的發展過程,並沒有停留在指定的表現形式,而是跟隨著人類的進化軌跡一路走來,從世界各地紛紛發現年代久遠的岩洞壁畫可以看出,沒有甚麼比起一面空白的牆壁,更能激發起廣泛的藝術創作慾望。今期【藝文芝士】由本地藝術家林家豪及Anny,帶領大家從設置於河邊新街南光倉庫外牆的壁畫出發,講述以塗鴉形式創作的現代壁畫,如何讓社區之間的關係緊密連結。壁畫是歷史悠久的繪畫方式之一,早期於遠古岩洞的壁畫便已留下人類文化生活史,但當時的創作並不僅是為藝術而創作,更多是為實現某種社會功能。遠古岩洞的壁畫後來宗教興盛,壁畫更成為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從14至15世紀的宗教藝術歐式壁畫,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費城的後現代“街頭塗鴉藝術”崛起,隨着時間的推進,壁畫擔當着不同的使命,反映各個時代的社會性格及特徵。宗教藝術歐式壁畫美國費城的後現代“街頭塗鴉藝術”
2020年12月15日
其他

【藝文芝士:Fun享文遺——一代賭王的誕生(下)】

我們在上周介紹盧九如何在澳門發跡,由寂寂無名的貧苦青年成為財力雄厚的華商,但盧九的“賭王”之路尚未結束。今期【藝文芝士】繼續由遺產學會副會長勞加裕介紹“賭王”盧九的故事。▾▾▾▾▾▾賭業的擴張如果說盧九在1882年成功投得氹仔番攤的專營,標誌著他進軍澳門賭業的話,那麼在1896年開展經營闈姓博彩就是他稱“王”的重要一步。在1895年,盧九把自己旗下的宜安公司重組,並且易名為新三記行。宜安公司早在1881年成立,設在清平直街,這條街道與附近的福隆新街、福榮里是澳門當時最著名的“紅燈區”。這家“公司”不是甚麼商業機構,而是一家專門招待富豪權貴的俱樂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也曾是座上賓客。盧九在1895年把宜安公司改組為一家名為新三記行的商行,並在1896年收購公信和闈姓廠,標誌著他從事闈姓博彩。不過盧九並不滿足於闈姓廠的規模,他在1897年找來廣東、香港和澳門的商人一起投資公信和廠,讓賭廠的規模更大。(福隆新街和清平直街在十九世紀末為澳門的“花街”,而盧九的宜安公司正是在清平直街開設。)除了投資闈姓之外,盧九與柯六、盧光裕等華商合作,投得澳門仁慈堂彩票長達十年的專營權,仁慈堂彩票可稱得上是澳門博彩業的先河。在1830年,政府尚未把賭業“合法化”。由於仁慈堂收入減少,未能支撐慈善救濟的開支,有見及此,澳葡政府讓仁慈堂發行彩票,以博彩所得的收入維持開支。然而,由於彩票經營不善,澳葡政府將之交給賭商投資和經營,而盧九也把彩票納入他的“賭業王國”中。(澳門仁慈堂)進軍廣州雖然我們一直把盧九視為澳門“賭王”,但實際上他的“賭業王國”一度伸展到廣東。(1883年
2020年12月1日
其他

【藝文芝士:Fun享文遺——一代賭王的誕生(上)】

聽到盧九公園,可能有人會誤認為這公園是由盧九興建,但事實上這是盧九的長子盧廉若的私家花園。不論是盧九或盧廉若,盧氏家族曾經是澳門最富有的賭商家族,甚至有人稱盧氏父子為澳門早期的“賭王”。然而,盧九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澳門“賭王”呢?是他的能力和野心?還是時勢造英雄?今期【藝文芝士】由遺產學會副會長勞加裕由盧九的一生說起……▾▾▾▾▾▾來自新會的小子(盧九,本名盧華紹)盧九,本名盧華紹,號焯之(盧焯之),因其小名盧耉(粵音“九”),故人稱盧九,亦成為大家最熟悉的名字。盧九生於新會蘆鞭村,相傳他的祖先盧龍庄在南宋末年帶著族人從珠璣巷南逃,最後來到新會的蘆鞭村落地生根。在六百多年後,盧九像他的祖宗一樣離鄉別井,從新會來到澳門謀生。據《盧氏族譜》所述,他在二十歲時(弱冠)來澳門,由於父母早逝,家庭的生計陷入困境,少年不得不選擇出外謀生。與此同時,廣東在十九世紀中葉也處於亂局之中,戰亂、械鬥和匪亂時常發生,導致民不聊生,不少人因而選擇到港澳避難,不論是富商或貧民。這波難民潮成為澳門在十九世紀後期重要的發展動力,為澳門帶來資金和人力資源。“盧九花園”並非由盧九修建,但位於大堂巷七號的盧家大屋是由盧九興建的。古樸青磚建造的大宅,如廣州荔灣的西關大屋一樣展現豪門氣派。(位於大堂巷的盧家大屋)進入大宅內,我們能看到一座磚雕神龕,供奉門官土地神。土地神又名“福德正神”,在中國民間信俗中不但是土地和住宅的守護神,也是掌管財富的神祇,從神龕極為精緻的造工,可看主人對這位“財神”的敬重和重視。這也不難怪,因為盧九可是身無分文地離鄉起家。(奉門官土地神相)初到澳門的盧九如何成為商人?《盧氏族譜》稱,盧九在澳門從事錢銀找換,漸漸賺得儲蓄,然後開設銀號,成為富商。還有另一個說法,就是年輕的盧九來到澳門時曾經擔任趙仲開的書僮。趙仲開雖然不是澳門鉅富,但相傳他是宋朝宗室望廈趙氏家族的後人,而該家族中更出過兩位舉人——趙元輅和趙允菁。據趙氏後人所言,盧九在趙仲開的支持下成為商人。不論是何種說法,盧九在來澳約十年後已成為一位有名有望的富商。在1879年,由華商籌建的鏡湖醫院推舉十二名總理主管醫院事務,盧九被獲選為其中一名總理,可以看到他的財力和威望得到澳門商界的認同。(盧家大屋正廳,用作主入待重要賓客的地方,樓底亦最高,最全屋最主要的廳堂)進擊的盧九很多人對盧九的印象是澳門“賭王”,但他從賭的起點不是澳門,而是氹仔。1840年代末澳葡政府為了擴大收入及管理行業和服務,開始推行專營承充制。所謂“專營承充”,專營是指壟斷經營,承充則是指競投。簡單來說,當年政府會拍賣行業、商品和服務的專營權,讓商人出資競投,出價最高者將得到項目的專營權。在這模式下,番攤、闈姓、彩票等賭博遊戲,以及鴉片生產,都被納入專營承充的項目中;而在十九世紀末,澳葡政府有好幾年的收入主要來自賭業項目。
2020年11月24日
其他

【藝文芝士:詩前賞後 ──詩中謎李商隱:千年詩謎,無人能解的美麗與哀愁】

最後一期的“詩前賞後”為大家介紹晚唐唯美詩人李商隱。有別於前三位盛唐詩人,晚唐的政治黨爭影響詩人一生,政治、愛情和個人的不幸使其詩歌纏綿悱惻,意蘊深遠,此種獨特風格被宋代文人稱為“西昆體”。千古詩謎:一篇《錦瑟》解人難《錦瑟》普遍認為是李商隱四十七歲時的臨終之作,此年他辭去鹽鐵推官的職位,結束游幕生活,回鄉養病,不久便與世長辭,此詩就像他自訴一生悲歡離合的墓誌銘,讓人刻骨銘心。文學家元好問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人人都愛李商隱的詩歌,但他的詩歌晦澀難懂,沒有人能作充分的註解,當中以《錦瑟》最為難解,堪稱“千古詩謎”,原來李商隱寫詩愛用典故和模糊的意象,使人讀起來似懂非懂。《錦瑟》中的五個典故就像五個“謎面”,提示詩歌的主旨,大家不妨一猜。謎面一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命運多舛
2020年11月17日
其他

【藝文芝士:詩前賞後──詩中佛王維:身在朝堂,心在山野的“假日隱士”】

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被時人列為盛唐詩人之首,唐代宗稱他為“天下文宗”,他的詩歌情景交融,富有佛家禪理,被後世尊稱為“詩佛”。今期將為大家介紹王維的禪理詩歌代表作《終南別業》及他的生活哲理。《終南別業》是他在桂州的官職屆滿後,暫時隱居在終南山時所寫。全詩沒有任何禪語,但禪理卻蘊藏在詩歌的情景中。山中幽清寂靜的境界,正是佛家“靜慮”(佛教語,指坐禪時冥想佛理)的好地方,凡人若能安禪入定,自然可以忘卻現實煩惱,去除世俗的欲求。武俠小說中神秘的終南山終南山是中國道教、佛教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隱逸聖地,讀過金庸武俠小說的朋友,必定聽過終南山的大名。唐代有位讀書人盧藏用,中進士後不受重用,隱居終南山,被稱隱世高人,後來被朝廷召回當官。不少唐代文人仿傚,走上這條“終南捷徑”──專門到終南山隱居修道,為求獲得朝廷賞識。盛唐文人不買別墅跟不上潮流?詩的題目中的“別業”,是指本宅以外,可供人起居、遊樂或耕作的園林別墅。盛唐國力鼎盛,私人別墅大量增加。據學者統計,盛唐的別墅高達約170
2020年11月10日
其他

【藝文芝士:詩前賞後──詩中聖杜甫:用生命寫大唐史詩】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在唐詩舞台上,李白與杜甫互為莫逆之交,二人被合稱為“李杜”,前者以耀眼的才思震撼後世,後者以聖人的仁心記錄黎民苦難。今期將為大家介紹詩聖杜甫,看他如何以詩歌記錄大唐歷史點滴。+《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悲天憫人
2020年11月3日
其他

【藝文芝士:詩前賞後──詩中仙李白:千年月光照何方?】

唐詩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詩歌含蓄蘊藉的特點,除寄托詩人智慧與修養,同時亦承載當時的歷史文化。接下來一連四期將由文化傳播大使吳一怡帶來“詩前賞後”的詩歌賞析系列,為大家介紹唐詩中四顆璀璨明珠,詩中仙李白,詩中聖杜甫,詩中佛王維,詩中謎李商隱,希望大家能滿足讀詩前的心弛神往,賞詩後亦能各有所得。《靜夜思》從小背錯了!?如果現在請大家順口吟誦一首唐詩,不知道你脫口而出的會不會是盛唐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呢?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大家會不會感到奇怪?我現在讀的《靜夜思》和我們從小學習的有點不同。“床前看月光”不應該是“床前明月光”嗎?“舉頭望山月”不應該是“舉頭望明月”嗎?如果我說兩個版本都對,你又知道為甚麼嗎?《靜夜思》這首詩歌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宋代,例如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就可以找到。所以從時代距離而言,一般普遍都認為宋代版本較為貼近李白的原詩,可信度亦較高。我們從小學習的《靜夜思》版本從何而來?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和第三句“舉頭望明月”的異文(出現不同)其實來自於兩本唐詩選集,分別是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的《唐詩選》和清代文人孫洙的《唐詩三百首》。在《唐詩選》中,第一句被改成“床前明月光”,而此書因為是當時鄉間私塾盛行的讀本,所以流傳十分廣泛;而在《唐詩三百首》除了第一句依循《唐詩選》的版本,更將第三句改成“舉頭望明月”。後來《唐詩三百首》因為選取的詩歌皆為唐詩的精華名篇,所以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這就解釋了為何同一首《靜夜思》有時候會有不同的版本。李白愛月成痴月亮古往今來都是圓滿美好的象徵,而李白的詩中,最常出現的題材是月和酒,據學者統計,在《全唐詩》輯有李白一千一百多首詩,“月”字便出現了五百多次,連他孩子的小名也叫作明月奴,可見他對月的喜愛和依戀。《靜夜思》的寫作背景普遍認為是李白成年後離開四川,仗劍遊歷時所寫。時值秋夜微冷,26歲的李白在揚州旅舍中,睹月思鄉。夜深人靜,明月高掛,李白輾轉難眠,照在床前的月光,就好像地上一片因秋意而凝結的銀霜,這時他抬頭一看,眼前的銀光其實都是來自於月亮,夜裡冷意令他難免聯想西北故鄉的苦寒,惟有眼前多情溫柔的月亮能撫慰孤獨詩人的心,他低頭無語,希望能借月亮的光輝,把思鄉之情寄托給遠方的親友。這首五言絕句的小詩一反李白雄奇壯麗,誇張浪漫的風格,李白以即興的方式,短短二十個字,清新真摯地表達出遊子的思鄉之情。全篇以描寫月色為主,實以月寫鄉情,在尾句點明主題,在無聲的月色中,沉思故鄉的美好。李白的床不是真床到底當時怎樣的環境才牽引出李白的創作靈感,寫下這首千古傳頌的《靜夜思》?不論是哪個版本《靜夜思》,首句的“床”字一直是學者爭論的焦點,到底外面的月光有沒有照到李白旅舍的“床”上去呢?“床”字在此詩的解釋,學者們有多種說法,以下略為介紹:01解作床的本義,坐臥的器具,如可坐的榻或可卧的床。02可解作胡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功能類似現在的小板凳。中國古人的生活習俗多以席子鋪地,進行日常起居,後來才有“床”的出現。“床”發展至唐代,泛指上設有面板,下有足撐者,可置物、坐人,或用來睡臥,皆可稱為床。03“床”字和“窗”字通假,詩人站於窗前看室外月光。04解作井台。05解作井欄,古代井欄形狀成方框形像床,用來防止人跌入井內,所以又叫銀床。《易經•井卦》中指“改邑不改井”,意思是古時城邑的佈局或者可以更改,但井的位置卻是固定不變,可見井乃是故鄉所在的象徵,所以離家遠遊又稱作“離鄉別井”,所以詩人見井思鄉,也不無道理。以上的說法各有支持者,但全都有助於我們理解唐代生活文化和詩人的創作環境,不論李白處於室內或是室外,只要讀者能透過不同的解釋,深入瞭解李白在詩中的心情,盡情投入其中,那麼詩歌的情意自然歷歷在目,讀起上來琅琅上口。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不少現今的戲劇、歌曲,甚至是遊戲中,都仍可見大詩人李白的踪影。究竟為何千年前的李白依然魅力不減?我會說因為他的一生傳奇浪漫,他的詩歌更是唐朝盛世的時代縮影。李白的出身是一個謎,他曾自述祖籍為甘肅天水,但家世、家族都不詳。有學者認為李白出生於西域碎葉城,父親可能是西域商人,家境富庶,後來才舉家遷入四川。李白母親因懷他時,曾夢見太白星,故取名為白,字太白。李白一生身份多重,他是俠客,道士,也是詩人。年少時,他一身的仙風道骨,常與道士為友,訪盡名山,為求尋仙問道,後來因詩才了得,被著名詩人賀知章稱為天上謫仙人。他閒時愛練劍,俠氣滿懷,曾自稱路見不平,拔刀仗義。他重美酒朋友,但從來不重金錢,他會隨意拋擲金錢,換取美酒,激發他的創作靈感,或者資助偶遇的落魄文人。如此狂放不羈的李白卻有著一份積極入世的心,希望能為官大濟蒼生,一展抱負。李白因驚世的詩才獲得唐玄宗的賞識,他關心社會,高瞻遠矚,寫了不少勸諫詩,因而得罪不少權貴,經世治國之才尚未有發揮,反而被那份與生俱來的詩才和傲氣所累,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回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的兒子永王李璘邀請李白為幕僚,他為實現政治理想而答應,最後永王起兵叛變,一代詩人在晚年蒙上污名,被流夜郎,後雖被獲赦,但三年後便因病而逝。《唐摭言》中,指李白是因醉酒撈月而死,他一生修仙,當俠客,做隱士,所以他煉丹,學劍,寫詩,但或者這遠比不上當一個酒仙快樂。李白一生得意的得益於唐朝盛世,一生的失意也是因為時代動亂,然而他的文字絕對是唐代一個不可或缺的註腳。今我們在吟誦之際,如同穿越時空,與詩人同喜共悲,一同體會古今生命相交共融的愉悅。下週二的【藝文芝士】將帶來詩中聖杜甫,敬請期待!吳一怡澳門中文教師、茶藝師,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及寫作。現為澳門文化傳播大使、2020年世界閱讀日澳門站“4.23全城共讀”領讀人,曾多次獲教育暨青年局頒發教學設計獎勵計劃的優等獎、甲等獎和家國情懷獎等獎項,近年在校園內積極推廣澳門詩詞和中國茶藝,致力於傳承及宏揚中華文化。參考資料唐•魏顥《李翰林集序》陳尚君《行走大唐》王基倫《國語文教學現場的省思》揚之水《說胡床與交椅兼及唐代的床前月色》王子嬌《易經初解》汪少華《從生活習俗和語言的社會性再論唐詩的“床”》鄭曉《從“水”“月”意象中看李白的主體創造心態》逢星期二奉上濃郁的藝文“芝士”,讓你沉浸在藝術文化故事與專業知識之中。
2020年10月27日
其他

【藝文芝士:握一份堅持,書不朽經典】

清風吹拂翠綠枝葉,如一雙手輕輕撫摸栩栩如生的冼星海雕像,嘀嘀咕咕的鳥語,彷彿訴說當中故事,飄向他的民族音樂之路。冼星海雕像座落在澳門冼星海紀念館的雕像,由本澳藝術家黃家龍創作,生動刻畫冼星海寫作《黃河大合唱》的動態坐姿,細膩呈現其創作此交響史詩的專注神態。雕像手持一枝筆與數張手繪五線譜,從視覺、觸覺與聽覺上吹響愛國的號角,喚醒了沉睡的民族靈魂,承載了華夏兒女的情感,向世界樹立中華民族堅毅不屈的榜樣。僅用了六天六夜時間創作《黃河大合唱》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窑洞不眠不休地進行創作,廢寢忘餐,湊著菜油燈的微光譜寫新曲。冼星海喜愛甜食,因物資匱乏,《黃河大合唱》的作詞人、詩人光未然只可以找到兩斤白糖給他,他寫了幾小節便抓一把白糖送到嘴裡,當時也沒有咖啡,妻子錢韻玲把黃豆磨成粉拌上少許紅糖,自製“土咖啡”,就這樣,冼星海在資源困窘情形下,僅用了六天六夜時間,締造民族音樂之永恆經典──《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封面193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藏《黃河大合唱》依次分八個章節:《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此歌曲深深頌讚了華夏兒女不屈不撓的情懷,並痛斥侵略者的殘暴及為人民帶來之苦難,深信在艱苦戰爭中必會取得最後勝利,激勵中華民族奮起戰鬥之決心。《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193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藏將汽油桶改裝成低音二胡由於抗戰複雜的形勢,組織一支完備的樂隊成為難題。在艱苦情形下,參與的成員一起動手製作樂器,將汽油桶改裝成低音二胡,配上木棍和羊腸線,成為低音聲部的支柱,又把各合唱隊員的吃飯勺子放在大搪瓷缸子裡,自製打擊樂器等。在冼星海親自組織排練與指揮下,眾成員依然無畏無懼,傾注所有的情感往歌聲裡去,令《黃河大合唱》在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紀念會上的公演圓滿成功,是次演出使毛澤東都感動地連番說好,後來周恩來更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之字句,也深刻烙印在親歷者的記憶中。冼星海紀念館內“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體悟烽火歲月的脈動《黃河大合唱》多次於國內外進行演奏,深受國際認同與歡迎,而且經歲月剪裁成各時代的款式,每次奏樂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震撼,傾聽銘刻歷史的回聲,也是一課深刻雋永的愛國教育。《黃河大合唱》曲譜深厚的人文情懷,體悟烽火歲月的脈動,為中國音樂撐起一面愛國旗幟。冼星海用雙手張開音樂的帆,靠著愛國的真誠,無怨的堅持,以及永遠不嫌多的熱情出航。《黃河大合唱》是人民音樂家給後世珍貴的禮物,他以生命之光締造如天籟般的樂章,撼動著每一代人的心靈,成為舉世滔滔的交響史詩。在全球疫症浪潮影響下,《黃河大合唱》之創作歷史可作為借鏡發展的新典範,即使在險阻之中,只要堅守同心同德的核心價值,運用有限資源創新,對遇到再大的難關都無畏無懼,凝聚團結的力量,反能化阻力為助力,共同傳承與發揚澳門的獨特光芒。歡迎公眾親身前來感受冼星海的魅力和精神!紀念冼星海逝世75周年冼星海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音樂家,他1905年6月13日在澳門出生,1945年10月30日於莫斯科病逝。為紀念冼星海逝世75周年,冼星海紀念館於本年10月至12月期間舉辦系列紀念活動,加深澳門市民對冼星海生平事跡、藝術成就及愛國思想的認識。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活動資訊。冼星海紀念館地
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