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藝文芝士:詩前賞後──詩中仙李白:千年月光照何方?】

唐詩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詩歌含蓄蘊藉的特點,除寄托詩人智慧與修養,同時亦承載當時的歷史文化。接下來一連四期將由文化傳播大使吳一怡帶來“詩前賞後”的詩歌賞析系列,為大家介紹唐詩中四顆璀璨明珠,詩中仙李白,詩中聖杜甫,詩中佛王維,詩中謎李商隱,希望大家能滿足讀詩前的心弛神往,賞詩後亦能各有所得。

《靜夜思》從小背錯了!?

如果現在請大家順口吟誦一首唐詩,不知道你脫口而出的會不會是盛唐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呢?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大家會不會感到奇怪?我現在讀的《靜夜思》和我們從小學習的有點不同。

“床前看月光”不應該是“床前明月光”嗎?

“舉頭望山月”不應該是“舉頭望明月”嗎?


如果我說兩個版本都對,你又知道為甚麼嗎?


《靜夜思》這首詩歌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宋代,例如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就可以找到。所以從時代距離而言,一般普遍都認為宋代版本較為貼近李白的原詩,可信度亦較高。

我們從小學習的《靜夜思》版本從何而來?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和第三句“舉頭望明月”的異文(出現不同)其實來自於兩本唐詩選集,分別是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的《唐詩選》和清代文人孫洙的《唐詩三百首》。在《唐詩選》中,第一句被改成“床前明月光”,而此書因為是當時鄉間私塾盛行的讀本,所以流傳十分廣泛;而在《唐詩三百首》除了第一句依循《唐詩選》的版本,更將第三句改成“舉頭望明月”。後來《唐詩三百首》因為選取的詩歌皆為唐詩的精華名篇,所以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這就解釋了為何同一首《靜夜思》有時候會有不同的版本。


李白愛月成痴

月亮古往今來都是圓滿美好的象徵,而李白的詩中,最常出現的題材是月和酒,據學者統計,在《全唐詩》輯有李白一千一百多首詩,“月”字便出現了五百多次,連他孩子的小名也叫作明月奴,可見他對月的喜愛和依戀。

《靜夜思》的寫作背景普遍認為是李白成年後離開四川,仗劍遊歷時所寫。時值秋夜微冷,26歲的李白在揚州旅舍中,睹月思鄉。夜深人靜,明月高掛,李白輾轉難眠,照在床前的月光,就好像地上一片因秋意而凝結的銀霜,這時他抬頭一看,眼前的銀光其實都是來自於月亮,夜裡冷意令他難免聯想西北故鄉的苦寒,惟有眼前多情溫柔的月亮能撫慰孤獨詩人的心,他低頭無語,希望能借月亮的光輝,把思鄉之情寄托給遠方的親友。

這首五言絕句的小詩一反李白雄奇壯麗,誇張浪漫的風格,李白以即興的方式,短短二十個字,清新真摯地表達出遊子的思鄉之情。全篇以描寫月色為主,實以月寫鄉情,在尾句點明主題,在無聲的月色中,沉思故鄉的美好。


李白的床不是真床

到底當時怎樣的環境才牽引出李白的創作靈感,寫下這首千古傳頌的《靜夜思》?不論是哪個版本《靜夜思》,首句的“床”字一直是學者爭論的焦點,到底外面的月光有沒有照到李白旅舍的“床”上去呢?

“床”字在此詩的解釋,學者們有多種說法,以下略為介紹:

01

解作床的本義,坐臥的器具,如可坐的榻或可卧的床。

02

可解作胡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功能類似現在的小板凳。中國古人的生活習俗多以席子鋪地,進行日常起居,後來才有“床”的出現。“床”發展至唐代,泛指上設有面板,下有足撐者,可置物、坐人,或用來睡臥,皆可稱為床。

03

“床”字和“窗”字通假,詩人站於窗前看室外月光。

04

解作井台。

05

解作井欄,古代井欄形狀成方框形像床,用來防止人跌入井內,所以又叫銀床。《易經•井卦》中指“改邑不改井”,意思是古時城邑的佈局或者可以更改,但井的位置卻是固定不變,可見井乃是故鄉所在的象徵,所以離家遠遊又稱作“離鄉別井”,所以詩人見井思鄉,也不無道理。

以上的說法各有支持者,但全都有助於我們理解唐代生活文化和詩人的創作環境,不論李白處於室內或是室外,只要讀者能透過不同的解釋,深入瞭解李白在詩中的心情,盡情投入其中,那麼詩歌的情意自然歷歷在目,讀起上來琅琅上口。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不少現今的戲劇、歌曲,甚至是遊戲中,都仍可見大詩人李白的踪影。究竟為何千年前的李白依然魅力不減?我會說因為他的一生傳奇浪漫,他的詩歌更是唐朝盛世的時代縮影。

李白的出身是一個謎,他曾自述祖籍為甘肅天水,但家世、家族都不詳。有學者認為李白出生於西域碎葉城,父親可能是西域商人,家境富庶,後來才舉家遷入四川。李白母親因懷他時,曾夢見太白星,故取名為白,字太白。


李白一生身份多重,他是俠客,道士,也是詩人。


年少時,他一身的仙風道骨,常與道士為友,訪盡名山,為求尋仙問道,後來因詩才了得,被著名詩人賀知章稱為天上謫仙人。他閒時愛練劍,俠氣滿懷,曾自稱路見不平,拔刀仗義。他重美酒朋友,但從來不重金錢,他會隨意拋擲金錢,換取美酒,激發他的創作靈感,或者資助偶遇的落魄文人。

如此狂放不羈的李白卻有著一份積極入世的心,希望能為官大濟蒼生,一展抱負。李白因驚世的詩才獲得唐玄宗的賞識,他關心社會,高瞻遠矚,寫了不少勸諫詩,因而得罪不少權貴,經世治國之才尚未有發揮,反而被那份與生俱來的詩才和傲氣所累,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回鄉。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的兒子永王李璘邀請李白為幕僚,他為實現政治理想而答應,最後永王起兵叛變,一代詩人在晚年蒙上污名,被流夜郎,後雖被獲赦,但三年後便因病而逝。《唐摭言》中,指李白是因醉酒撈月而死,他一生修仙,當俠客,做隱士,所以他煉丹,學劍,寫詩,但或者這遠比不上當一個酒仙快樂。


李白一生得意的得益於唐朝盛世,一生的失意也是因為時代動亂,然而他的文字絕對是唐代一個不可或缺的註腳。


今我們在吟誦之際,如同穿越時空,與詩人同喜共悲,一同體會古今生命相交共融的愉悅。下週二的【藝文芝士】將帶來詩中聖杜甫,敬請期待!

吳一怡

澳門中文教師、茶藝師,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及寫作。現為澳門文化傳播大使、2020年世界閱讀日澳門站“4.23全城共讀”領讀人,曾多次獲教育暨青年局頒發教學設計獎勵計劃的優等獎、甲等獎和家國情懷獎等獎項,近年在校園內積極推廣澳門詩詞和中國茶藝,致力於傳承及宏揚中華文化。

  • 唐•魏顥《李翰林集序》

  • 陳尚君《行走大唐》

  • 王基倫《國語文教學現場的省思》

  • 揚之水《說胡床與交椅兼及唐代的床前月色》

  • 王子嬌《易經初解》

  • 汪少華《從生活習俗和語言的社會性再論唐詩的“床”》

  • 鄭曉《從“水”“月”意象中看李白的主體創造心態》

逢星期二奉上濃郁的藝文“芝士”,讓你沉浸在藝術文化故事與專業知識之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