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经济科学》2023年第1期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查看全文)
CONTENTS
录
中国中小微企业发展——数据与新发现 / 徐丽鹤、王冉冉、王睿新、李炳昭、田楚齐、张晓波
出口下降、经济增速下行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陈安平、赵曼、刘娜
减税降费与宏观政策搭配 / 高崧耀、梅冬州、马振宇
货币政策外生冲击与国际直接投资流动 / 田素华、谢智勇
目的地收入与中国出口企业国际分工地位——论“低端锁定”效应 / 陈雯、黄浩溢、陈鸣 地方财政压力与融资平台举债——基于“营改增”全面推广的研究 / 聂卓、席天扬、刘松瑞、玄威 土地金融、房地产税与去杠杆 / 刘建建、王忏、龚六堂
“负债式”融资如何影响劳动力再配置?——基于土地金融发展视角 / 姚鹏、牛靖、石绍宾
产权对投资的双刃剑效应——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 / 张同龙、黄晓雯、张林秀 生育支持、生育率与经济增长 / 景鹏、李桢、王明璐 房价对人才职业选择的影响 / 李世刚、佘可欣、张莉 我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略与高质量就业——来自“培训单位—劳动者”匹配数据的证据 / 李晓曼、白诗佳、陈玉杰 环境规制的收入效应——以秸秆禁烧为例 / 张海燕、汪德华
ABSTRACT
中国中小微企业发展——数据与新发现 / 徐丽鹤、王冉冉、王睿新、李炳昭、田楚齐、张晓波基于2018—2021年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SIEC)数据,本文重点描述了中国中小微企业2021年的生存状态、经营困境以及企业家应对危机冲击的措施,并总结了其近五年来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中小微企业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实际退出率远高出工商登记数据;第二,中小微企业经营最大的难题是需求不足,而政府的扶持政策基本上是针对生产端的企业而非消费端,无法有效解决其需求不足的问题;第三,面对经营困境,部分中小微企业保持了强大的经营韧性。企业家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断创新,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调整供应链布局来保持企业的发展。此外,中小微企业对保就业、稳定供应链和服务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02
出口下降、经济增速下行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陈安平、赵曼、刘娜
本文利用城市层面的数据建立简约式的差分模型,识别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解决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Bartik方法构造工具变量。研究发现,出口下降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速下行的一个原因,与其他地区相比,出口下降较多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率降幅更大。为了捕捉地区间商品贸易和劳动力流动对外部冲击经济效应的影响,本文还建立了一个多区域量化空间均衡模型。结果表明,出口下降对东部地区特别是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省市如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的影响较为明显;若出口下降10%,则全国实际GDP会下降0.17个百分点,福利水平会下降0.15个百分点;提高国内各地区的生产率以及降低地区间的贸易成本可以抵消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03
减税降费与宏观政策搭配 / 高崧耀、梅冬州、马振宇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减税降费的作用路径和效果,挖掘提升其效果的最优策略和政策搭配措施。研究发现,一方面,减税降费的效果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高度相关,对于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减税降费改善了企业净值和借贷成本,并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撬动了企业投资和产出提升,而对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拉动作用则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如果大量依靠政府债务来支撑,减税降费可能会抬高市场利率、挤出企业投资。为了减缓这种挤出效应,应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或者对金融机构财政注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04货币政策外生冲击与国际直接投资流动 / 田素华、谢智勇本文基于企业跨国生产决策行为,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汇率内生变化条件下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影响。根据1980—2018年国别面板数据构建的PVAR模型和根据中国数据构建的VAR模型的研究显示:第一,汇率渠道是货币政策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关键机制,东道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冲击会通过影响其货币对外贬值进而促进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第二,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管制是影响货币政策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动效应的重要因素,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管制降低了货币政策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影响。汇率制度作用于货币政策冲击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资本账户管制作用于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影响。第三,中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幅度更大,国际直接投资投入对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速度更快且持续时间更长,货币政策变化是解释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变动的重要因素。
05
目的地收入与中国出口企业国际分工地位——论“低端锁定”效应 / 陈雯、黄浩溢、陈鸣中国与发达国家建立密切贸易关系的同时存在被“低端锁定”的风险。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BACI数据库与全球价值链指标数据,探讨了目的地收入与中国出口企业国际分工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随着目的地收入提高,出口企业国际分工地位先升后降,呈倒U形关系,存在“低端锁定”效应。影响渠道分析显示“低端锁定”效应与贸易模式选择、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以及出口结构变动有关。异质性分析显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与高研发密集企业的倒U形趋势最为明显。
06
地方财政压力与融资平台举债——基于“营改增”全面推广的研究 / 聂卓、席天扬、刘松瑞、玄威本文从财政分权和财政压力的两个角度研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形成机制以及扩张路径,通过分析地方财政收入的结构变化揭示了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广对于地方财政压力的影响。基于2009—2018年间地级市“城投债”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财政压力与近年来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在于,财政支持力度的减弱促使融资平台通过债务发行“借新还旧”和补充流动资金,而非用于新增基建投资。上述效应在地方主政官员晋升激励较强以及地方隐性金融分权较弱的情形下更为重要。
07
土地金融、房地产税与去杠杆 / 刘建建、王忏、龚六堂近年来,中国的宏观杠杆率持续上升,对金融安全与稳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土地金融放大机制的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房地产市场发展对杠杆率的放大作用,并评估房地产税在去杠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发现,地方政府采用土地金融方式进行融资放大了宏观经济波动,造成宏观杠杆上升。无论是对存量房地产还是流量房地产征税,房地产税均可以降低宏观经济波动和杠杆率。福利分析结果表明:在合理的取值范围内,房地产税税率与消费补偿呈U形关系,当房地产税税率较高时,需要补偿的消费比例较大。
08
“负债式”融资如何影响劳动力再配置?——基于土地金融发展视角 / 姚鹏、牛靖、石绍宾劳动力作为社会性流动的主体,其合理有序的流动和配置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进共同富裕。然而我国当前存在劳动力再配置不合理现象,为探究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与理论机制,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土地金融的发展致使不同行业的劳动力转移状态存在差异,是导致劳动力再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投资“双重性”的中介效应、产业结构的调节效应是土地金融促进劳动力跨行业转移的重要渠道。土地金融对劳动力再配置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大以及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大的城市更加显著。
09
产权对投资的双刃剑效应——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 / 张同龙、黄晓雯、张林秀借助一套长时段的农户和地块数据,本文利用地块的“生命周期”进行生存分析测度失地风险,发现中国农地产权总体上处于低风险水平。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失地风险仅对农户单独投资存在微弱的负效应,对农户和外部资源的共同投资存在显著的正效应。划分投资项目后发现,失地风险的负效应源于有机肥等私人投资,而其正效应则由灌溉和土壤改良等公共投资主导。本文结果表明,在中国的土地制度下,产权不稳定暗含了集体产权更强,也促使了对具有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的公共投资的供给。
10
生育支持、生育率与经济增长 / 景鹏、李桢、王明璐本文在内生化隔代抚养的世代交叠模型中引入儿童津贴和公共托育服务,考察生育支持对生育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生育支持结构偏向儿童津贴会降低生育率和促进经济增长,加大生育支持力度能够提高生育率,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生育支持结构。当生育支持结构偏向公共托育服务时,生育支持力度与经济增长率呈反向关系,反之,二者呈正向关系。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伴随生育支持力度的加大,合理调整生育支持结构可以实现生育水平提升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双赢”。11
房价对人才职业选择的影响 / 李世刚、佘可欣、张莉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2001—2015年地级市房价数据,考察房价对个体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城市房价的升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进入私人部门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进一步地,本文发现房价对高学历个体职业选择的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特大和超大规模城市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房价通过职业间的相对收入和未来收入的稳定性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12
我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略与高质量就业——来自“培训单位—劳动者”匹配数据的证据 / 李晓曼、白诗佳、陈玉杰职业技能培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传统人力资本研究中鲜少涉及的话题,却是我国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培训单位—劳动者”匹配数据,检验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略对高质量就业的助推效果。研究发现:个体及培训单位层面的补贴均能显著提升就业质量;借助补贴资金在省级层面的分配方案,本文验证了补贴效果的稳健性以及资金来源对微观主体的差异化影响。最后,补贴效果在不同培训动机下具有异质性,且师生互动性和家庭支持度是重要的作用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职业培训政策顶层设计,完善补贴实施细则的政策建议。13
环境规制的收入效应——以秸秆禁烧为例 / 张海燕、汪德华本文采用CFPS的5年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秸秆禁烧对人均家庭收入无影响,但是改变了收入结构。一方面,农户耕种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人均农业纯收入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农户积极调整土地资源,土地出租概率显著上升,带来人均土地出租收入的显著增加。此外,在非农产业有前期基础的地方,除了人均土地出租收入,人均工资性收入亦显著增加,对环境规制的不利影响起到了重要的对冲作用。本文还从减少相关生产、转变经营模式和进行绿色转型三个方面,对比农户和工业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不同方式,指出农户更倾向于向外部找突破,通过调整土地和劳动力资本配置来增加非农收入。
《经济科学》简介 《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经济理论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经济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杂志于1979年11月创刊,第一任主编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担任。现任主编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教授。《经济科学》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经济理论,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经济科学》刊载内容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应用、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