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孩子跟你说出心里话?(内附3点实用技巧)
↓↓↓点击表格中标题即可查看对应内容↓↓↓
经常有父母感到迷茫和困惑,觉得自己很愿意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也愿意去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但不知为什么孩子有什么事还是不愿意和自己说,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信任和愿意倾诉的人。
有些父母甚至专门学习了关于如何沟通和倾听的课程,但仍然没有什么效果。倾听的确是和孩子建立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仅仅是技巧或方法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用心去靠近和感受对方。
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的靠近
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习惯了用理性的头脑去听,并且在听的时候头脑高速运转,忙着算计、分析、评价、解决问题。就像台湾心理咨询师周志建所说:真正的倾听需要一种单纯、一种简单。
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5岁的孩子”,用一颗赤子之心进入别人的生命。真正的倾听应该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不是靠理性的头脑,而是需要一种生命的投入,去解读对方的生命故事,“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倾听要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感受
学会倾听,首先需要看到这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下自己,放弃想当然,放缓脚步,蹲下身子,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
比如对待淘气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这个孩子的调皮、叛逆、哭闹,还要用心灵的慧眼看到孩子这个“人”。
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真的“听到”孩子在说什么吗?真的体会到他当时的切身感受和需要吗?
——孩子回家很开心:“妈妈,我今天语文考试得了95分!”“哦,不错。你们班有多少90分以上的?你那5分丢在哪里了?”
——孩子把腿磕破了,疼得直哭。“早就告诉你,走路要看着道,别上蹿下跳的,说多少遍你都不听,这下知道疼了吧。”
这些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和对话。我们总是看到问题,看到分数,看到自己正确的地方,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没看到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要。
有时候我和儿子之间的互动情景也让我深受启发。有一天晚上,儿子整理书包时,献宝一样翻出他在学校画的“军事地图”给我看。我当时有一堆家务事要忙,走过来匆匆瞟了一眼:“哦挺好的,有意思。”儿子没再说什么,自己拿着画琢磨着玩去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敷衍,家务事稍后再做也不迟,陪伴孩子更重要。于是我坐下来,和儿子一起看这张地图。我边听边问,儿子说得开心,我听得有趣。
如果我不曾放下自己的事情坐下来,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并带着好奇向他提问听他诉说,那么我只可能看到那张笔法幼稚的地图,不会看到地图背后还藏着一个孩子的灵动世界。
通过提问发掘孩子内在的力量
在倾听中除了“看到”,还可以进一步从中发掘孩子内在的力量。好的倾听是能够带给人力量的,这样的倾听,就会带来好的问题。
什么是好的问题?就是那种会让人微微一愣,促使他思考的问题。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一直被抑郁情绪所困扰,对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生活了无生趣。
咨询师专注地听完她的诉说,很认真地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自己快被抑郁情绪吞没了,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可是你还是做到每周一次将自己梳洗清爽,努力走出家门,穿过半个城市,坐到我面前。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你能克服抑郁情绪,坚持做到这点呢?”女孩一下子愣住了。
答案显而易见,却又是她从未想到的:是她自己的力量让她做到这一点啊!虽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种种不如意,可是内心深处还是不想放弃自己,还是想把自己拉出情绪的泥沼。
这句问话像星星之火,唤起了女孩内心的力量感,尽管是那么微弱,但转机就由此发生了。因为这个问题帮助女孩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力量的啊!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我也是由这个故事渐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不妨在倾听时问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做?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做时,你有什么感受?心里是怎么想的?
有一天上学的路上,儿子告诉我,他自愿报名了下周的数学课PPT主题演讲。 “哇,真不错!”我摸摸他的小脑袋,我想了想,又问他:“对了,你为什么想演讲呢?”孩子明显思考了一下,说:“演讲的感觉很爽。”我再追问:“怎么‘爽’呢?”“就是我可以把我想说的表达出来,特别过瘾。”
“明白了,站在大家面前,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的感觉确实不错。不过这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和练习,你打算讲什么主题呢?”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讨论要演讲的主题。
我的提问让孩子原本模糊的“想要演讲”的念头清晰化了,让他看到“想”的背后原来是他喜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
孩子需要真正的倾听,倾听也会让你更加了解孩子,创造出一个积极、温暖的亲子关系。我们希望自己怎样被对待,就知道该怎样对待孩子。
爱人如己以己度人,真正的倾听就由此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由此开始。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看到这里的你,去右下角给小编老师点亮“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声明:以上部分内容整理于《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2日第九版,作者 | 凌想,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仅作分享学习,资源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Thanks♪(・ω・)ノ
- End -
经常有父母感到迷茫和困惑,觉得自己很愿意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也愿意去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但不知为什么孩子有什么事还是不愿意和自己说,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信任和愿意倾诉的人。
有些父母甚至专门学习了关于如何沟通和倾听的课程,但仍然没有什么效果。倾听的确是和孩子建立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仅仅是技巧或方法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用心去靠近和感受对方。
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的靠近
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习惯了用理性的头脑去听,并且在听的时候头脑高速运转,忙着算计、分析、评价、解决问题。就像台湾心理咨询师周志建所说:真正的倾听需要一种单纯、一种简单。
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5岁的孩子”,用一颗赤子之心进入别人的生命。真正的倾听应该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不是靠理性的头脑,而是需要一种生命的投入,去解读对方的生命故事,“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倾听要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感受
学会倾听,首先需要看到这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下自己,放弃想当然,放缓脚步,蹲下身子,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
比如对待淘气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这个孩子的调皮、叛逆、哭闹,还要用心灵的慧眼看到孩子这个“人”。
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真的“听到”孩子在说什么吗?真的体会到他当时的切身感受和需要吗?
——孩子回家很开心:“妈妈,我今天语文考试得了95分!”“哦,不错。你们班有多少90分以上的?你那5分丢在哪里了?”
——孩子把腿磕破了,疼得直哭。“早就告诉你,走路要看着道,别上蹿下跳的,说多少遍你都不听,这下知道疼了吧。”
这些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和对话。我们总是看到问题,看到分数,看到自己正确的地方,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没看到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要。
有时候我和儿子之间的互动情景也让我深受启发。有一天晚上,儿子整理书包时,献宝一样翻出他在学校画的“军事地图”给我看。我当时有一堆家务事要忙,走过来匆匆瞟了一眼:“哦挺好的,有意思。”儿子没再说什么,自己拿着画琢磨着玩去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敷衍,家务事稍后再做也不迟,陪伴孩子更重要。于是我坐下来,和儿子一起看这张地图。我边听边问,儿子说得开心,我听得有趣。
如果我不曾放下自己的事情坐下来,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并带着好奇向他提问听他诉说,那么我只可能看到那张笔法幼稚的地图,不会看到地图背后还藏着一个孩子的灵动世界。
通过提问发掘孩子内在的力量
在倾听中除了“看到”,还可以进一步从中发掘孩子内在的力量。好的倾听是能够带给人力量的,这样的倾听,就会带来好的问题。
什么是好的问题?就是那种会让人微微一愣,促使他思考的问题。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一直被抑郁情绪所困扰,对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生活了无生趣。
咨询师专注地听完她的诉说,很认真地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自己快被抑郁情绪吞没了,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可是你还是做到每周一次将自己梳洗清爽,努力走出家门,穿过半个城市,坐到我面前。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你能克服抑郁情绪,坚持做到这点呢?”女孩一下子愣住了。
答案显而易见,却又是她从未想到的:是她自己的力量让她做到这一点啊!虽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种种不如意,可是内心深处还是不想放弃自己,还是想把自己拉出情绪的泥沼。
这句问话像星星之火,唤起了女孩内心的力量感,尽管是那么微弱,但转机就由此发生了。因为这个问题帮助女孩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力量的啊!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我也是由这个故事渐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不妨在倾听时问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做?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做时,你有什么感受?心里是怎么想的?
有一天上学的路上,儿子告诉我,他自愿报名了下周的数学课PPT主题演讲。 “哇,真不错!”我摸摸他的小脑袋,我想了想,又问他:“对了,你为什么想演讲呢?”孩子明显思考了一下,说:“演讲的感觉很爽。”我再追问:“怎么‘爽’呢?”“就是我可以把我想说的表达出来,特别过瘾。”
“明白了,站在大家面前,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的感觉确实不错。不过这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和练习,你打算讲什么主题呢?”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讨论要演讲的主题。
我的提问让孩子原本模糊的“想要演讲”的念头清晰化了,让他看到“想”的背后原来是他喜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
孩子需要真正的倾听,倾听也会让你更加了解孩子,创造出一个积极、温暖的亲子关系。我们希望自己怎样被对待,就知道该怎样对待孩子。
爱人如己以己度人,真正的倾听就由此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由此开始。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看到这里的你,去右下角给小编老师点亮“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 End -
你可能还需要这些文章
点击标题阅读
◆ 班主任“教坏”孩子,遭家长举报!被100万网友打脸:最该教育的,果然是大人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闹吧,退群吧,你们教育越懈怠,我家娃胜出的机会就越大”
◆ 家长的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转给家长)
◆ 女孩当众连踹母亲6脚!白岩松评:该教育的是父母,否则“熊孩子”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