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论文精粹』范子英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支出激励与人力资本提升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支出激励与人力资本提升
范子英 高跃光
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力资本水平也获得显著的提升,但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人力资本状况依然堪忧,表现为人均受教育年限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财政扶贫资金种类逐步增多,资金使用存在混乱、分散,管理多头,政策界限模糊的情况,导致挤占、挪用转移甚至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且用于人力资本发展的财政资金也相对较少,进而不利于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然而,2000年我国发布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强化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限定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这就为贫困地区支持人力资本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因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居民对公共教育的需求程度高,即对政府公共教育投入的依赖性强,导致政府教育投入对家庭教育投入形成近似于完全替代的情况。而在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范围限定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具有加大支持人力资本投入的激励,这就为居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本文首先构建一个基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型,结合居民的人力资本需求,探讨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范围的限定对地方政府的支出激励,结果显示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有效地推动了地方政府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力度,进而有效地提升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并且,结合2005年人口普查的微观数据与县级财政的宏观数据,基于居民出生年份与是否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差异,利用了双重差分法检验了这种结果是否存在。研究发现: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后,国家级贫困县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了约0.14个级次,具体到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了约0.39年。说明持续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正确引导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偏向,有助于缩小地区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然而,研究还发现国家级贫困县内部的人力资本情况依旧存在城乡的二元分化,以及男性受益更多,而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也并未实质地改变这些现实。
虽然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国家级贫困县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但现有的投资力度依然不足,而且政策效果并未照顾到地区内部的城乡差异与性别差异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尤其是用于人力资本发展的教育类投入,清晰规定各项投入的比重,保障人力资本发展的资金充足;需要进一步清晰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加大对城乡间以及性别间人力资本发展的干预力度,平衡地区内部人力资本发展的差异。
作者简介:
范子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跃光,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DMSP/OLS数据的政治关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71573165);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刊发《财政研究》2019年第3期
策划:邢 丽 何利辉
采编:于婧华 周广帅(实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投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