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应用戏剧又不是买手机,干嘛要不断地追新款?

陈玉兰 应用戏剧引力波
2024-08-24

编者按:这是陈玉兰老师在「世界华人戏剧教育会议2009」专题讨论环节上的讲稿遗珠。将近十年过去了,又有一大批年轻的学习者踏进应用戏剧的舞台,他们跟随前辈的步伐走着,同时也创造出很多前所未有的东西。在创造、创新的时候,新一代也面临着前辈们当年提出的困境:学回来的知识、技能,怎么“变”?为什么要“变”?“推陈出新”只能靠“新”的玩意儿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玉兰老师的文章,听听她心目中的“新”与“变”。




这是去年12月19日在「世界华人戏剧教育会议2009」专题讨论环节发表的讲稿,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全读毕,在此刊登与大家分享。

 

在一个戏剧日营中,一群小学生参与过早上的过程戏剧与论坛剧场后,开始着手创作一出以禁毒为主题的短剧,带回学校向其他同学展演。


这是他们作为学生大使的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化过程,让他们从接收讯息的角色,转化成change agent(变革推动者),把自己所学的教予同侪。


创作中,讨论十分热烈。有人提到最好选择一个反面个案,带出吸毒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祸害,以提高观众的警惕。但也有人提出相反意见,说用正面的故事更有鼓励性。最后,经反复讨论后,他们选择了用正、反对照 (juxtaposition) 的手法来演绎作品。


这个讨论挺有意思。作为导师,我没向他们明言(也没有此必要),他们其实正在学习和运用「应用剧场」(Applied theatre,也译作“应用戏剧”,下文同)的基本思维,反复地、深入地思考:


一个要达致某些教育目的作品,要选取怎样的内容,用什么的艺术手法,方为合适?



「目的」、「内容」、「手法」这三个应用剧场的组成部份,听来不大复杂,但要好好地处理三者的关系,殊不简单,而某些部份也容易被忽视。


比方说,不知为何有些人总有个错觉,认为具教育性的剧场,对艺术手法不必太考究。记得曾有位戏剧人告诉和我合作的一位老师:「Phoebe(注:作者的英文名)是搞戏剧教育嘅之嘛,对艺术性没有什么要求。」先别考究此话的真确性,这句话背后的假设,反映了一些人对应用剧场的误解。


就看刚才的例子,说应用剧场对艺术无要求,实在有欠公允!学生们从自己想表达的事物,以及想达致的教育目标出发,反覆思量地寻找合适的手法来表达,这不就是对艺术性的追求吗?最难得的是,他们并非为追求形式而订定形式,没有想:「唔,我要用juxtaposition(注:正、反对照),因为这个手法够新颖,够潮,够创意!」


反之,在我的经验中,接触到为追求形式而追求形式的人,屡见不鲜,当中,又以一些开始涉猎过、听闻过某些「应用剧场」方法的人为甚。


论坛剧场?学过啦,仲有冇其他添呀?

(注:学过了,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学?)


一人一故事剧场?做过啦,有冇啲新啲?

(注:有没有新的东西?)


戏剧习式,学来学去都系咁啲嘅,仲有冇多啲新嘅添呀?(注:学来学去都是这些,还有没有新的可以学?)


也许是现代社会文化,实在太需要追新,事事要有卖点、要爆,于是越新颖的名堂,越能吸引注意。



但是,做应用剧场又不是买手机,干嘛要不断地追新款、追新型号?我们可否先停一停,问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


越见这种社会氛围,步伐越急速,我越益开始珍惜缓慢。



这几年来有机会慢慢地发展一个和乐施会合作,关于贫穷议题的教育剧场,一年又一年的见了一批批观众,剧本和形式改了一次又一次,当中尤以观众参与形式方面改动最大。


剧中有一段,内容关于基层劳工就业上面对的不公平待遇。最初,这段戏以写实主义手法,非常真挚感人地描述一位清洁工的处境,看得观众好感动。记得某日有班特别感性的中七大男生,在剧终黑灯时,传出唏唏嗦嗦的啜泣声。


可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发现观众的深情感动带来的同情,使他们把贫穷问题全盘归咎个人命运的坎坷、个别老板的不近人情。这和我们希望他们思考的社会结构所造成的不公平问题,差之甚远。(虽然剧本中有带出外判制度和缺乏工资保障政策等问题,但浓厚的情感教观众忽视了这方面内容)。


我们也不着急,继续边做、边聆听青年朋友的想法、边寻找更合适的手法。


这一段后来给大幅修改,手法变得非写实,打破第四度墙,请观众扮演基层劳工,和我们扮演的僱主演对手戏,以体会基层劳工的限制和遭遇。工种由一变三,让他们看到问题并非单一个案,也加入更多元的内容,帮助学生看到不公平本身涉及许多社会问题,也涉及人们对单一发展观念从不质疑的态度。


作品目前有个更好的落脚位了,观众的反应终于较接近我们的教学目标。


但是,我们不确保它不会再变。这几年来,我们演教员自己对贫穷议题的探索不住更新,社会环境、学生成长的环境也不住在变,我们的作品与实践,也需要不住变更。


变不是问题,只要不是为变而变,不是为了试什么新招式、创什么新名堂而变。


重要的,在于我们在当中不住反覆思量每个决定──艺术上的、教学上的、作品内容上的,不住问自己每个决定后的「为什么」,不住反思这些决定与学习对象、教学场境、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个反覆思量的过程,乃应用剧场工作者的毕生修行。


此中,牵涉到我们对社会事物的关注、感知、洞悉与学习。



昨晚写这篇讲稿至此,想起九年前与已故好友黄婉玲,为「香港剧场与教育会议2000」撰写主题演讲讲稿时,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我们谈到,香港戏剧教育工作者对于作为social artist的修为,对人文议题的思考,仍有待磨鍊。


你或会说,陈玉兰你有冇搞错?这些你九年前已经说过啦,还在说,有冇啲新意添呀?唔……我实在不是个懂得追手机款式的人!我只知道,有些东西,若是重要、有价值、自己深信不疑的,即使再讲九年,也许仍然值得讲下去。


多谢各位耐心聆听。


陈玉兰老师

8月19日—8月22日

要来广州带工作坊啦!




如何用戏剧手法

探讨世界公民教育




这个为期四天的工作坊介绍如何运用戏剧手法进行世界公民教育。世界公民教育着眼于培养学习者对社会议题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重视从行动中学习,建立连系、同理心与批判思维。这个工作坊介绍戏剧如何通过体验式学习,达致世界公民教育的目的。


工作坊以「过程戏剧」(Process Drama)为主体,以体验式戏剧活动启动,让学员先经历如何透过戏剧探讨世界公民教育的议题。活动后,导师将详细解说活动设计理念、所运用的手法、相关教学技巧、涉及的美学观念等。


工作坊后段,学员将应用所学,尝试规划和带领以世界公民教育为主题的过程戏剧,由导师给予意见和反馈。


可加咨询群了解更多

7月12日前有效


陈玉兰:香港艺术学院的高级讲师、课程统筹,具多元、丰富的戏剧教育与应用剧场经验,多年来与不同团体合作,参与舞台创作、演出、教学、研究、出版、培训等不同工作。


涉猎的范畴包括寓戏剧于英语教育、运用戏剧于训育及辅导工作、表演研究、应用剧场演员与导师培训等,更与乐施会协作多年,专研以戏剧手法进行「世界公民教育」的项目,着有《戏中探贫穷》一书。


曾获邀到北京、上海、广州、澳门等地进行培训工作,并为本地及国际书刊撰文、编书和出任审稿人。


相关阅读:陈玉兰 《戏中探贫穷》

灰姑娘结局的脑洞有多大,贫富和谐的小船就有多大


文字来源  |  陈玉兰

图片来源  |  网络

微信编辑  |  英俊

责任编辑  |  凉意  Jade


 期 待 来 稿 

seed@v-bus.org


戏剧 | 应用

科普 | 研究 | 书籍 | 案例 | 手记 | 活动

理论 | 实践


——这是应用戏剧引力波第41次推送——


本文为作者陈玉兰授权转载,原文题为《讲稿:应用剧场与社会文化》,首发于个人博客。如需转载完整或者部分图文信息,请在后台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本公众号二维码及原作者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应用戏剧引力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