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癌』色变,每个人都希望能远离癌症,但癌症死亡人数却高居台湾十大死因之首,对追求健康的人,已产生莫大的威胁。虽然医疗科技和治疗药物日新月异,已明显提升癌症治疗效果和存活率,但病人在确诊后的治疗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挑战,像是冗长的治疗计划、治疗副作用 (如焦虑、沮丧、疲惫、身体虚弱、食欲、睡眠品质不佳和掉头发等) 和须面对复发、转移和死亡等风险之困扰,深刻影响病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些病人甚至没有体力继续接受治疗或从事日常工作。「如何减少癌症罹患机率?」「从事身体活动可以减少罹患率吗?」「如罹患癌症,运动可改善治疗效果或减少复发率?」「患者从事有氧运动或重量训练安全吗?」,这些是许多人关心的议题。最近美国健康服务部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8) 和跨领域圆桌会议 (Campbell et al., 2019 ; Patel et al., 2019; Mctiernan et al., 2019),针对上述相关议题,邀请各领域学者专家 (如医学、公卫、运动医学和体适能专家等),经过多次讨论后已提出较具体的结论和建议,来响应上述问题。近年来有关身体活动与癌症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的成长,以前无法做结论的主题,随着研究证据逐渐充足后,已得到较具体的共识与建议。本文整理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针对下列主题加以说明:一、身体活动对于癌症患者的益处。二、身体活动和癌症的罹患率。三、身体活动与癌症死亡率。四、身体活动预防和改善癌症的生理机转。五、身体活动与运动的建议和指导,最后并提出建议,希望有助于癌症的预防与治疗。规律运动或身体活动可以获得许多层面的益处,包括改善生理、心理、社会、学习 (认知) 和灵性的健康,对于癌症朋友也会有很大的好处。本文由治疗或控制的角度来加以说明,在国际多领域的圆桌会议共识指出,癌症患者从事适度身体活动或运动可以获得下列益处 (Campbell et al., 2019),依高等和中等研究证据分别加以叙述:一、高研究证据 (Strong Evidence) 的益处过去研究证据足够且一致性指出,患者在癌症治疗中或治疗后从事适度运动训练,可获得下列的益处:1. 改善焦虑:每周从事3天,每天30-60分钟中等强度 (如快走),持续12周,或者从事有氧运动及阻力训练每周2至3天,每天20-40分钟,持续训练 6 至 12 周,皆能显著减低患者的焦虑。2. 改善沮丧: 以改善焦虑的运动训练方式、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亦可明显降低沮丧程度。每周有氧运动时间越久,改善沮丧的幅度越大,似乎有剂量反应 (Dose Response) 效果,如每周从事有氧运动180分者比90分钟的效果要好。3. 改善疲劳: 从事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天,每天30分钟,持续12周,或是参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加上阻力训练每周2至3天,每天约30分钟,或者是从事阻力训练每周2天,持续12周,皆会显著减低疲劳状况。中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效果最佳,比低强度运动效果好。每次运动超过30分,持续12周以上的训练改善疲劳效果较佳。4. 改善生活质量:每周从事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加上阻力训练 (两种运动结合) 2至3天,持续12周,可改善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两种运动结合的训练效果似乎比单独有氧训练或阻力训练的效果好。5. 改善身体功能:从事每周3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阻力训练或是两种运动 (有氧与阻力训练) 的组合训练,持续 8 至12 周皆可显著改善身体功能。而每周从事较高能量消耗的运动对改善身体功能的效果较佳。二、中等研究证据 (Moderate Evidence) 的益处除了上述益处外,从事适度身体活动亦可获得下列益处,中等研究证据比高研究证据的研究较少或有些研究结果不一致,但乃可看出运动训练的效果, 包括:1. 改善骨质健康:适度运动可改善某些癌症患者 (如乳癌或前列腺癌) 的骨质健康,而这些运动训练通常是强度稍高,如从事中至高强度的阻力训练和撞击性运动,每周训练2至3天,持续较长的训练 (如一年),较容易产生效果,可以减少骨质流失或稍微增加腰椎和臀部的骨质密度。但要从事阻力训练和高撞击的运动,要注意安全,尤其是有骨质疏松症、骨骼关节问题或骨癌转移者,开始运动时最好有专业运动教练指导。2. 改善睡眠质量:过去研究指出规律从事中等至激烈的有氧运动可改善一般民众 (非癌症患者) 的睡眠质量。最近随机分派的研究显示从事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可改善癌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建议从事每周3至4天,每天30至4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走路,持续至少12周以上。此外,美国健康服务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8) 指出,身体活动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体适能,也能降低下列癌症患者的死亡风险:1. 减少乳癌患者死于乳癌风险和死于所有原因的风险。2. 减少大肠癌症患者死于大肠癌风险和死于所有原因的风险。有关适度身体活动可以减少癌症罹患率和改善患者治疗过程的益处将于下节分别加以叙述。过去身体活动相关的研究, 大部分以能量代谢当量 (METs) 作为运动强度 (低、中、高) 的依据 ,小于3 METs为低强度,3 - 5.9 METS为中强度,而大于6 METs为激烈或高强度,并整体考虑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是否达到建议量,如每周至少从事150分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如走路),或是从事激烈强度有氧运动75分 (如慢跑),然后比较高身体活动量和低身体活动量者的癌症罹患率是否有所差异。综合目前相关的研究证据,身体活动与癌症罹患率有下列几个结果:美国运动医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举办的国际跨领域圆桌会议共识指出,高身体活动量比低身体活动量者减低癌症罹患风险约在10% to 24%之间 (Patel et al., 2019)。最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剧增,发现身体活动可以减少癌症罹患率的种类越来越多。在2008年美国「身体活动与健康」报告书指出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08),高身体活动量和两种癌症 (乳癌和大肠癌) 罹患率有相关, 而2018年的报告书指出, 高身体活动可以减少八种癌症的罹患风险,包括大肠癌、乳癌、肾脏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胃癌和食道癌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8)。有中等证据显示减少静态时间可降低罹患大肠癌、子宫内膜癌和肺癌风险,相关的综合分析研究(Meta-analyses) 指出,长时间久坐者增加罹患风险分别为子宫内膜癌约30-36%,大肠癌约30%,而肺癌约增加21-27%风险 (Patel et al., 2109)。目前研究证据指出休闲时间中等至激烈运动强度的身体活动与许多癌症罹患风险有关。整合分析研究指出中至高强度的运动与减低乳癌和膀胱癌罹患率较有相关,而低、中、高强度运动皆可减低子宫内膜癌的罹患风险 (Patel et al., 2109)。癌症是台湾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心脏病,第二高的是癌症,而美国人一生中会罹患癌症的比率,男性是40%,女性是38% (Patel et al., 2019)。过去有六十几篇研究探讨患者确诊前后身体活动量与死亡率的关系,追踪观察时间平均约 8 至 10 年,目前只有 3 种癌症 (乳癌、大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 有足够资料探讨身体活动与存活率的相关 (Patel et al., 2019)。患者死亡原因有的是癌症所造成,有的是其他的疾病所造成,像心脏病是癌症死亡的主要疾病,所以存活率或死亡率会由癌症本身和整体疾病造成的两个方向加以说明。本节由患者罹癌前的身体活动和确诊后身体活动对死亡率和相关变项的影响加以说明。过去研究比较癌症患者确诊前身体活动量较多者和较少者的癌症死亡率 (只有癌症的死亡) 或整体死亡率 (包括其他疾病的死亡) 的差异,主要的结果如下 (Patel et al., 2019):过去共有 23 篇研究探讨癌症确诊后身体活动量与其死亡率的相关,主要结果如下 (Patel at al., 2019):1. 某些癌症的死亡率减少:较高身体活动量比较低身体活动量的患者会减少某些特殊癌症 (乳癌、大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26%—69%。2. 某些癌症的整体死亡率减少:身体活动量和某些癌症患者整体死亡率之间有一致性的负相关,较多身体活动量可以减少乳癌、大肠癌和前列腺癌患者, 整体死亡率风险约减少21% to 45%。3. 癌症确诊后从事身体活动的效果比确诊前好:针对乳癌、大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之研究证据显示,确诊后从事身体活动比起确诊前的身体活动更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是三种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治疗期间能从事适度运动,就可改善心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进而减少死亡率。许多前瞻性的观察研究指出,早期的乳癌、大肠癌和前列腺癌症患者的身体活动与治疗后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有负相关,整合24篇总共38560位乳癌、大肠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指出,从事身体活动量较多者比较少者的癌症 (特殊癌症) 死亡率减少37% (Brown and Cilmore, 2020)。另外,整合8篇共15298位乳癌、大肠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指出,身体活动较多者比较少者的癌症复发率减少35% (Friedenreich et al., 2016)。身体活动可减少癌症罹患率、复发率和死亡风险的机制很复杂也很相似,规律运动会产生许多正面的结果 (如改善慢性发炎、提升免疫功能和减重等),这些因素会交互作用互为影响,产生多元的效果,而提升抵抗力与毒杀力,和抑制癌细胞成长或转移。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提出几个长期规律运动带来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慢性发炎、稳定基因、减少肥胖、提升免疫系统功能、减少氧化压力和调解贺尔蒙等 (Neilson et al., 2014; Hojman et al., 2018; Patel et al., 2019)。慢性轻度发炎与许多相关疾病有相关,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与失智症,而从事较多的身体活动量可减少发炎指标。规律运动可以透过几个方式可以降低慢性发炎,包括减少氧化压力、肥胖和提升免疫系统 (Neilson et al., 2014)。此外,规律运动改善相关疾病 (如心脏病) 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会降低慢性发炎指标 (Tyndall et al., 2018)。运动介入研究指出,规律运动可以降低癌症患者的慢性发炎指标,如C反应蛋白 、白血球介素 6 和肿瘤坏死细胞α,改善慢性发炎的运动介入时间通常要较久,超过12-16个星期才容易有效果。缺乏运动的癌症患者通常有慢性轻度发炎现象,而规律运动后会降低的发炎指标,而降低癌症的罹患风险和患者的复发率 (Hojman et al., 2018)。癌症形成的原因复杂,大多都是基因突变而使细胞失去正常功能而转变为癌细胞。基因会对不同组织 (如肌肉、组织或血液) 的代谢、肌肉成长和发炎产生作用,从事身体活动可以借着下列方式稳定基因(Neilson et al., 2014):1. 减少对DNA的伤害,运动会增加抗氧化酵素,而减低氧化压力对于DNA、蛋白质和脂肪的伤害。2. 稳定端粒 (telomere) 长度,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有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的作用。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而缩短,端粒过短就会促使细胞凋亡。身体活动会降低慢性发炎和氧化压力,而稳定染色体端粒长度,减低缩短幅度。3. 稳定DNA,DNA甲基化是罹患癌症的一种指标,身体活动透过减少氧化压力和慢性发炎指标,会减少DNA甲基化,维持基因的稳定性。身体活动减少基因甲基化,也减少癌症转移死亡机率,研究指出前列腺癌症患者于诊断前从事较多身体活动量,比身体活动较少者减少37%的转移死亡机率,且基因甲基化减少10% (Dai et al., 2019)。在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指出,肥胖与许多癌症的罹患率有高相关,包括男性的食道癌、甲状腺癌、大肠癌和肾脏癌,还有女性的子宫内膜癌、膀胱癌、食道癌和肾脏癌,每增加身体质量指数5 kg/m2,就明显增加这些癌症的罹患率 (Renehan et al., 2008)。肥胖与13种癌症的罹患率有关,规律身体活动可以减少内在脂肪和体重,可以减少罹患癌症风险 (Patel et al., 2019)。从事较多身体活动量可以减少停经妇女的体重、雌激素和发炎指标,而降低罹患乳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减低体脂肪和体重可透过1.提升免疫系统功能,2.减低性贺尔蒙 (雄激素和雌激素) 和性贺尔蒙结合球蛋白,3.减低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4.减低胰岛素抗性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减低乳癌罹患风险 (Neilson et al., 2014)。综评研究 (Review) 指出规律身体活动可以改善健康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包括自然杀手细胞、嗜中性细胞、T细胞和细胞激素等,也提升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包括提升自然杀手细胞和T细胞对癌细胞的辨认和毒杀作用 (Sitlinger et al., 2020)。研究指出肿瘤部位的血管结构通常不正常,导致组织血流不顺和缺氧,而促使肿瘤持续恶化,规律身体活动不但提升免疫功能,亦可分泌血管内皮成长因子,改善血管修补和再生功能,增加免疫细胞或分子渗入肿瘤细胞 ,而产生毒杀作用 (Patel et al., 2019)。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改善乳癌和前列腺癌肿瘤部位的血管功能,增加血流灌注、氧气供应和增强免疫细胞的渗透或渗入,产生毒杀作用 (Koelwyn et al., 2017)。氧化压力和癌症罹患率有相关,规律运动增加抗氧化酵素与减少氧化压力,而减低对DNA、蛋白质和脂肪的伤害,也增加受伤后细胞的恢复能力,而减低罹患癌症的风险。氧化压力和慢性发炎互为影响,规律运动减低慢性发炎,也降低氧化压力。氧化压力会造成染色体的端粒不成比率的耗损,而增加癌症的罹患率,降低氧化压力可以稳定染色体端粒长度和减少DNA甲基化的现象 (Nilson et al., 2014)。雌激素或雄激素过高或性贺尔蒙结合球蛋白过低,会增加停经妇女乳癌罹患风险,而规律运动会减少体脂肪和肥胖程度、降低雄激素和雌激素浓度和提升性荷尔蒙结合球蛋白。此外,身体活动会增加胰岛素敏感度,减低胰岛素抗性而减低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也间接减低雌激素浓度和增加性贺尔蒙结合球蛋白 (Patel et al., 2019; Nilson et al., 2014)。从事每周150-225分钟的中等至激烈强度有氧运动超过一年,减轻体重也减低雌激素5-10%,此外运动还会造成其他生物指标的改变来减低癌症罹患率 (Renehan et al., 2008)。其他机制: 除了上述的因素外,还有其他被提及的可能机制,包括改善血管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度、改善癌症治疗效益、改善能量代谢和肌肉激素等项目。此外,单次运动可以透过下列的作用或机制,改变血液循环的内在环境,而不利癌细胞的成长或转移:肿瘤细胞通常是成长在表面张力较低、血流较慢的环境,运动时会增加血压和血流量,对血管内壁造成更大的冲击或剪应力,改变血管内在环境,而导致癌细胞无法适应而凋亡,单次运动造成的血管物理性变化,会直接改变癌细胞的外在环境与生存能力,而降低成长速率和转移机率 (Brown and Cilmore, 2020)。研究指出血管在剪应力2个达因/平方厘米 (表面张力, dyn/cm2) 下,曝露时间如短于30分钟,不会影响细胞活力,但超过60分钟就会增加乳癌、卵巢癌和肺癌细胞的死亡和凋亡 ( Mitchell et al., 2013)。从事有氧运动平均心跳率由每分73下增加到110下时,上腹部主动脉和肾下主动脉的平均表面张力分别增加到6.2与5.2达因/平方厘米 (Taylor et al., 2002)。因此,单次运动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对血管形成足够剪应力,而对血液癌细胞造成不利的成长环境,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癌症患者的血液胰岛素浓度较高, 低胰岛素的血液环境不利癌细胞成长,会促使癌细胞凋亡。单次运动时与运动后一段时间会增加胰岛素敏感度,通常持续到两天左右 (依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而定),这期间相对的会减少胰岛素分泌,减低血液的胰岛素浓度,减少癌细胞的能量使用。长时间有氧训练会正面提升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免疫系统与功能,而单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也能增加自然杀手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运送 (Duggal et al., 2019)。每次运动时人体会分泌免疫细胞或分子 (如自然杀手细胞或嗜中性细胞),会增加对癌细胞的毒杀作用,而造成癌细胞凋亡。另研究指出,单次运动会产生身体变化 (如增加血流量、血管的剪应力、增加温度、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 和分泌激素 (如分泌儿茶酚胺和肌肉激素等),而导致不利于肿瘤细胞生存的环境,如增加血流量、氧气输送、能量代谢、细胞受伤、氧化压力,这些反应均有利于预防癌症转移 (Hojman et al., 2018)。单次和长期规律运动透过上述的可能机转,而在不同时期产生益处如下:于罹病前,减少癌症的发生机率。在确诊后治疗期间,改善药物的忍受性和效益。在治疗后,预防复发和控制副作用,减少共病风险。最后阶段,维持上述的益处。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指出,有氧运动、阻力运动或结合两者之训练,皆能改善一般癌症相关的状况,包括复发率、死亡率、焦虑、沮丧、疲劳和身体功能等。ACSM于2018年召开跨领域专家圆桌会议,提出癌症患者运动指导的共识,指出癌症患者从事运动训练和体适能测验,一般而言是安全的,建议患者要从事适度的运动和避免静态的生活方式,本文参考ACSM的运动指导原则 (Campbell et al., 2019),依体适能检测和运动指导原则分别加以叙述:体适能检测可以了解癌症患者的身体功能,知道治疗期间的体适能变化,也是运动处方设计的重要信息, 如果患者于运动前不需要医疗检查且获得健康照护专业人员 (如医师) 同意,是可以从事体适能检测的,但要考虑下列事项:1. 运动前健康安全评估:心血管疾病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症状,患者可能会罹患心血管疾病,所以在体适能检测或运动前要采用ACSM的安全评估,了解运动经验和疾病状况,并经专业健康照护人员同意,在从事体适能检测,详细评估方法可参考相关数据 (方进隆,2016)。2. 了解癌症患者的健康状况:每位患者之癌症种类、阶段和治疗方式等皆不相同,在开始体适能检测或设计运动处方之前,要以问卷了解癌症患者的疾病历史、慢性疾病、健康状况和运动限制等状况。3. 了解治疗过程的副作用:癌症患者于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增加骨折风险、心血管意外事件、神经病变和肌肉骨骼问题等,于体适能检测时要了解这些状况。4. 知道体适能评估的价值:癌症患者要从事健康体适能评估,包括心肺适能、肌肉适能 (肌力和肌耐力)、身体组成和柔软度。健康体适能评估可以了解患者治疗过程中,身体的适应程度及副作用 (如疲惫) 对身体功能所造成的影响。于治疗过程,患者需要维持良好的体适能,能持续接受治疗,而不至于中断。5. 有些患者需要评估平衡能力:高龄癌症患者或是接受化疗而造成神经病变患者,特别是乳癌、大肠癌、肺癌和卵巢癌,建议这些患者从事平衡能力的检测,以评估跌倒的风险。6. 有些患者从事肌肉适能检测时要注意:从事肌力或肌耐力测验时,要了解患者是否有骨骼转移或是有骨质疏松症问题,如果测量肌肉群连接到的骨骼部位有受伤或脆弱现象时,要避免这类肌力或肌耐力测量。7. 有些症状需要特别评量:患者如有肺部或腹部开刀、造口术 (ostomy人工肠道)、心肺疾病、运动协调失调、非常疲惫、严重营养不良、身体功能恶化和骨骼转移等,于体适能检测前需要医师同意,并做运动前的医学检查。8. 参考高龄者的身体功能评量方法:高龄者和癌症患者的健康问题和身体功能很接近,可以参考高龄者的体适能评估方式,以了解身体功能的基础状态。可参考高龄者体适能检测方法的相关数据 (如教育部体育署体适能网站; 方进隆,2015)。9. 考虑运动障碍:如果认为从事体适能检测后才能从事运动,这想法可能会对患者从事身体活动产生障碍。所以,如果从事低强度的运动,像慢走、负荷低的阻力训练或伸展操,大部分的患者是安全的。所以还没从事体适能评估前,从事低强度的运动是可以的。但最终还是要鼓励接受检测,以全盘了解体能状况,特别是藉由前后测资料,了解运动前后体能变化情形。较多的身体活动或规律运动能减少癌症的罹患率、复发率和死亡率,也提升癌症患者的治疗效益。而目前的运动训练方式以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为主,有关癌症患者的运动指导原则和注意事项,分别叙述如下:1. 安全评估与了解状况:开始运动前要有健康安全评估、健康照护人员的同意,并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运动经验、慢性疾病、服药状况和治疗过程的副作用等。2. 设计个别化的运动计划:每一位癌症患者皆不一样,要考虑相关资料,如疾病、健康、体适能、兴趣与运动经验等,而设计个别化的运动计划,以协助和鼓励患者增加身体活动量,逐渐提升身体功能,往建议的运动目标前进。3. 有氧运动指导原则:选择方便和喜欢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天,每次至少30分钟,每周从事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如走路) 至少150分,要持续至少8-12周。开始如无法从事30分钟走路,可以自己的基础点开始 (如慢走10分钟),适应后,每二或三个星期再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或强度,或者是分段实施,以累积方式达到每天至少30分钟的目标。4. 阻力训练指导原则:除了有氧运动外,每周从事至少两天的阻力训练,负荷为至少最大肌力的60%,每动作从事8-15次,每天从事至少两回合。可以利用自己体重或是简易的器材训练8-10个主要肌肉群,开始训练时可用较低的强度或负荷,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负荷、运动项目、和回合。5. 参考高龄者运动指导原则:癌症患者的许多健康问题 (如认知困难、神经病变、心肺功能不佳、肌少症、肌肉虚弱、走路缓慢和疲劳等),和没有癌症的高龄者很相近,体适能指导员或医疗照护人员可结合ACSM的高龄运动指导原则,如参考相关数据 (如方进隆,2109; 方进隆,2015)。6. 开始运动时请专业人员指导:研究指出有专业人员带领和督导的运动训练计划比没有监督 (如在家里自己运动) 较为有效,可能有监督的运动计划,有体适能教练、运动生理学专家或医护人员的指导,较能鼓励患者参与运动,增加动机和注意力。所以开始运动时,建议先请教专业人如何运动,或请合格体适能教练指导运动。7. 和医疗团队合作:如果患者正接受癌症治疗,于运动训练过程中,体适能指导员要和治疗团队紧密合作,因为治疗的方式可能会改变,要了解其所产生之副作用与后续状况。1. 了解指导原则的限制:虽然ACSM提出运动指导原则,但要了解其限制,因这些指导原则是依据某些癌症患者而拟定,像是大肠癌、乳癌或前列腺癌早期患者,而不同癌症患者是有差异存在的 (像癌症种类、期别和治疗副作用等),因此,要将指导原则应用到其他癌症或末期患者时,要了解这个局限。虽然如此,其他癌症患者,如没有安全问题,可以假设运动训练所带来的各种效果应是相近的。如果某些癌症患者无法忍受ACSM所建议的运动方式、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则要依据每个人的状况和健康程度,做适度调整。2. 不疼痛原则:每患者的疾病状况、副作用和体能状况皆不同,运动过程要以「不疼痛」和「倾听身体声音」为依据。如身体会感觉疼痛或不舒服,就要停止运动或减低运动强度,不要勉强运动,否则容易发生意外,也会产生不愉快的经验或感受,而阻碍运动习惯的养成。由本文的相关研究和资料,了解身体活动对于癌症预防或治疗确实扮演重要角色,宜创造更有利的文化、策略与环境,鼓励民众与癌症患者能增加身体活动量,并养成规律运动习惯, 以下一些建议供参考:研究文献指出身体活动是癌症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方法,但许多民众并不了解,于公共卫生的立场,宜多作倡导,如由政府机构、民间单位和公共媒体等的角度,长时间和多元的方式加以报导和介绍,让民众更深入了解身体活动对于预防和控制癌症的重要性。「运动是良药」已是普世价值,希望临床诊疗能将运动处方列为癌症治疗计划的一部份,建立评估、建议和转介 (Assess, Advice, and Refer) 的机制,依据评估结果,鼓励患者增加身体活动量,并转介患者到院内、外适合单位或或运动指导专业人员,协助患者及早养成运动习惯。提供癌症患者合适的运动计划并落实执行,过程中相关单位、人员 (包括医护团队及运动指导专业人员),应接受职前教育训练,同时透过各种管道 (如研讨会、开设课程或分享信息等),定期接收继续教育。虽然过去有关身体活动与癌症的研究逐年增加,研究结果提供许多运动医疗保健信息,但仍有许多议题尚待进一部探讨及解决,如从事不同类别或不同期别癌症患者的运动介入,或是探讨不同运动方式的效益评估等,均有待未来更多更严谨的研究,尤其更要鼓励从事本土性的介入研究。为提升医疗效益和节省医疗经费,建议于癌症专科医院、医学中心或适当之医疗单位成立癌症运动中心,分别建立癌症患者于急性期及复健期运动训练介入之治疗模式,包括运动前的安全评估、体适能检测、运动训练和指导、档案数据建立、运动推广和患者的联络与运动咨询等。同时聘请专任体适能指导员来推动运动相关事宜,有效分摊医护人员需兼顾额外的运动训练与指导的工作。鼓励民众养成运动习惯,不但可降低罹癌风险,改善癌症治疗效益,对所有的疾病亦有正面益处。利用行为改变法的理论与策略 (如政策支持、改善环境、社会支持和教育倡导等) 和信息科技 (如计步器、群组鼓励),以强化运动的知能和行为。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于68岁 (2009年) 时罹患十二指肠癌,于73岁时罹患胰脏癌,前后做过多次的手术,切除十二指肠、胆囊、胆管、胰脏和脾脏等五个器官。手术后医师建议他要多运动,要日行一万步,他以此为目标,每天走路上班,因为大量有氧运动,血液循环加快,细胞修复速度提高,从病发至今已多年,癌症没有复发,也没有再转移。目前他还是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到处演讲和工作,外界给他一个封号『病魔无法消磨的建筑大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qA98GlPj0w。极地超级马拉松好手陈彦博于23岁罹患咽喉癌,开刀切除肿瘤后,还继续参与运动训练和比赛,维持良好的体能状况,甚至拿下20座极地马拉松奖杯,包括7座总冠军。前述两位罹癌病友藉由身体活动或运动训练,皆成功跳脱出疾病所带来身心的负面影响,还能充满活力的从事工作或运动,相信这样的成功个案相当多。癌症病友除接受医师建议和治疗外,也要学习以正向态度面对和处理,也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足够休息和压力的纾解,当然要将身体活动当成生活的一部份。癌症患者从事运动训练或体适能检测基本上是安全的,但运动前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能,如要考虑自己的健康、疾病、治疗和运动经验等状况,运动前要接受的安全评估与专业咨询,并依循适当的身体活动指导原则,以减少运动伤害或不适,并能享受运动过程,更重要的是提升身体功能和治疗效益,减少癌症复发率和死亡率,也抵减癌症治疗过程的副作用。希望本文能给关心癌症与身体活动的民众实用的信息与建议,也倡导「运动可降低罹癌机率」和「即使罹癌仍需运动」的正面信息,提高大众运动意愿,并藉由正确的运动知能,让您我都健康。参考文献:
方进隆 (2019)。运动处方 (二版)。台北市,华都。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338
方进隆 (2015)。高龄者的运动与全人健康。台北市,华都。
Brown, J. C., & Gilmore, L. A. (2020).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s the risk of recurrence and mortality in cancer patients. Exercise & Sports Sciences Review, 48(2), 67-73.
Campbell, K. L., Winters-Stone, K. M., Wiskemann, J., May, A. M., Schwartz, A. L., Courneya, K. S., Zucker, D. S., Matthews, C. E., Libibel, J. A., Gerber, L. H., Morris, G. S., Patel, A. V., Hue, T. F., Perna, F. M., & Schmitz. K. H. (2019).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roundtabl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51(11), 2375-2390.
Dai, J. Y., Wang, B., Wang, X., Cheng, A., Kolb, S., Stanford, J. L., & Wright, J. L. (2019).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metastatic–lethal progression in prostate cancer and hypomethylation in the CRACR2A. Gene, DOI: 10.1158/1055-9965.EPI-18-0622
Duggal N. A, Niemiro, G., Harridge, S. D. R., Simpson, R. J., & Lord, J. M. (2019). Can physical activity ameliorate immunosenescence and thereby reduce age-related multi-morbidity?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9(9), 563-572.
Friedenreich, C. M., Neilson, H. K., Farris, M. S., & Courneya, K. S.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outcomes: a precision medicine approach.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2(19), 4766-4775.
Hojman, P., Gehl, J., Christensen, J. F., & Pedersen, B. K. (2018). Molecular mechanisms linking exercise to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ell Metabolism, 27(1), 10-21.
Koelwyn, G. J., Quail, D. F., Zhang, X., White, R. M., & Jones, L. W. (2017). Exercise- dependent regulation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Nature Reviews Cancer, 17, 620-632.
Neilson, H. K., Conroy, S. M., & Friedenreich, C. M. (2014). The influence of energetic factors on biomarkers of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risk. Current Nutrition Reports, 3, 22-34.
Mctiernan, A., Friedenreich, C. M., Katzmarzyk, P. T., Powell, K. E., Macko, R., Buchner, D., Pescatello, L. S., BloodgoodL, B., Tennant, B., Vaux-Bjerke, A., George, S. M., Troiano, R. P., & Piercy, K. L. (2019). For The 201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physical activity in cancer prevention and survival: a systematic review.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51(6), 1252-1261.
Mitchell, M. J., & King, M. R. (2013). Fluid shear stress sensitizes cancer cells to receptor- mediated apoptosis via trimeric death receptors.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5, 015008.
Patel, A. V, Friedenreich, C. M., Moore, S. C., Hayes, S. C., Silver, J. K., Campbell, K. L., Winters-Stone, K., Gerber, L. H., George, S. M., Fulton, J. E., Denlinger, C., Morris, G. S., Hue, T., Schmitz, K. H., & Matthews, C. E. (2019).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Roundtable Report on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r, and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51(11), 2391-2402.
Renehan, A. G., Tyson, M., Egger, M., Heller, R. F., & Zwahlen, M. (2008). Body-mass index and incidence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Lancet. 371(9612), 569-578.
Sitlinger, A., Brander, D. M., & Bartlett, D. B. (2020). Impact of exercise on the immune system and outcomes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Blood Advances, 4(8), 1801-1811.
Taylor, C. A., Cheng, C. P., Espinosa, L. A., Tang, B. T., Parker, D., & Herfkens, R. J. (2002). In vivo quantification of blood flow and wall shear stress in the human abdominal aorta during lower limb exercise. 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30(3), 402-408.
Tyndall, A.V., Clark, C. M., Anderson, T. J., Hogan, D. B., Hill, M. D., Longman, R. S., & Poulin, M. J. (2018). Protectiv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ognition and brain health in older adults. Exercise & Sport Sciences Reviews, 46(4), 215-223.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08),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备注:本文刊发于2020-07-01的「运动生理周讯」第414期。更多阅读:
专辑:运动、身体活动与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