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603》
老六将《读库》定位于书而非杂志,但对于这本定期出版的杂志书,他在选择每辑的作品时,也会考虑刊发时机的因素。仅就近期而言,在春节前推出邓安庆的《回乡》(载于《读库1601》),在毕业季推出艾苓的《毕业生》,皆有此意。为此,他可以在接到稿件六天之内做出决断,将艾苓的《咱们学生》就近刊登于《读库1403》,也可以延迟六个月以上,让《毕业生》在合适的时间面世。
艾苓说:“我供职的学校绥化学院名不见经传,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他们的故事必然伸向社会底层各个角落。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痛楚、抗争和艰难的成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人物为化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可能要走更多弯路。”
过目学生们校园内外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涉世之初的种种。那时候,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我的内心满是疮孔。也就在那时候,我经由阅读《中国青年报》自我疗伤,因此结识了还未启用笔名艾苓的张爱玲。一晃,整整二十年了。如今,我虽非世事洞悉,却也明白了一些事理,对现实的存在,有些试着去改变,有些试着去适应,有些试着去宽容,有些试着去放弃。
《咱们学生》当年发表后,引发了读者热议,在读库九周年读者现场会上,还成为白岩松与老六讨论的话题之一。现在,这些学生故事的单行本即将出炉。此前,出版社编辑有心将两人对话用在书上,艾苓说要征得他们同意,便给老六发了电子邮件。得知此事,依照老六的风格,我判定他不会支持。果然,老六回复:“爱玲老师:恕我直言,不要往封底上放这些文字,这是属于书之外的内容,对真正的读者没有说服意义,并且显得很低级。建议就干干净净地出一本自己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