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巨石上的修道院: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吴语 读库小报 2021-08-10

与世隔绝的山间巨石上筑造修道院,向上帝奉献一切,修士们的虔诚隐忍与他们的创造力令人惊叹。编辑吴语寻访希腊修道院,那个静默山岩与炽热信仰相结合的世界。

 


“越是险恶处,越是风景绝佳处,越是修道所在。”在希腊卡兰巴卡小镇,我们窥见了神秘的修道院生活。

 

小镇离雅典二百多公里,每天有一趟火车往返,单程足足要走五个小时。当火车到站停下,我们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广阔的塞萨里亚平原上凭空冒出二十多块巨石。

 

说起这些突兀巨石的成因,有科学家推测卡兰巴卡地区原本是湖泊或内陆海,沉睡于水中的岩石由于地壳运动被迫上升,历经数万年的风化与侵蚀,最终形成了如今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当然,也少不了希腊神话——据说某次宙斯发怒扔下岩石,成为现在的壮观石林。

 

险峻的巨石与其上的修道院。

 

巨石之外,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雄踞其顶部的一座座修道院。

 

“卡兰巴卡(Kalambaka)”这个地名来源于土耳其语“Kalembak”,意为“美丽的要塞”。公元十四世纪,土耳其人与拜占庭统治者开战,一些虔诚的修道者为躲避战乱来到此地,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利用木梯、绳索和竹筐运送建筑材料,在高高的崖顶先后修建了二十四座修道院,形成一片蔚为壮观的修道院群。

 

几个世纪以来,修士们在这偏僻但风景绝美的地方创建了“世外桃源”,远离战乱和尘世,在可以说接近天堂的净土上祈祷、赞颂和忏悔。因着奇崛的风景与浓郁的宗教氛围,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几百年过去,目前完整保留下来并对外开放的修道院仅剩六座。

 


瓦尔拉姆修道院


瓦尔拉姆修道院得名于创建者、苦行修士瓦拉姆,盛名在外。它曾经荒废过两百年,直到两名富裕的修士重新出资改造,才得以留存至今。两块巨石间架着一座吊桥,心惊胆战走过去方能进入修道院。


进门前,女士还须围上修道院提供的方形花布,权作裙子。


没有穿长裙的女士需要围上这样一块花布

 

小小的庭院非常精致美丽,阳光在简单的窗户玻璃上变幻出梦幻的色彩。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修士。


修士们。

 

典型的拜占庭建筑。

 

正巧遇到工匠施工,可以看到拜占庭建筑的墙面是这样修筑的。

 

东正教算是希腊国教,瓦拉姆修道院拥有规模非凡的印刷和装订圣书的作坊,也有许多东正教珍贵圣像,还珍藏着众多《圣经》手写抄本。修士们至今仍坚持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奉行严格的禁欲苦行生活。

 

下山的台阶,直到近一百年前才修筑。

 

要进修道院,除了从前门处过吊桥,还可以从后门处爬台阶。台阶高且陡,爬起来不算轻松,但相对于几个世纪前,已经是比较容易的方式。望着万丈深渊,实难想象当年修士们究竟是怎样攀上巨石建造了这座修道院。


 

圣尼古拉奥斯修道院


圣尼古拉奥斯修道院是我们的第二站,大约建于十五世纪。这座修道院大概是六座中最小的,听说只有一位修道士。沿着陡峭的台阶爬到顶,视野极为开阔。从山下看,它所在的岩石最为陡峭,斧削一般,显出遗世独立的清冷气质。


这里没有吊篮,只有电缆车和台阶。小小的窗口甚至保留了一架当年的短木梯——最初修道士们想要专注于修行,便将修道院建于在险峻的地势——除了更为接近上帝,也提供安全保障。利用木梯抵达后,就可以将其收起,彻底与世隔绝。


仰仗这独特的地理条件,他们也才得以在战争中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宗教信仰。


台阶、木梯与电缆车。

 


迈泰奥拉修道院


迈泰奥拉修道院是希腊东正教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六座修道院中最著名、最壮观、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它所在的岩柱高六百余米,据说足足耗费二十多年时间,才将建筑材料运到巨石顶部,又耗时二十多年,方才完成修道院的建设。如今,我们需要自岩柱底部攀登四百多级台阶,方可到达。


迈泰奥拉修道院(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主建筑之前,会先经过一间特别的小屋,叫做藏骨室。它门上有洞,透过洞口望进去,里面满是过世修士的头骨。


藏骨室(图片来自网络)。

 

仰仗皇室的捐赠,迈泰奥拉修道院在各个修道院中功能最为完善,资金也最为富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以前修士的生活环境,储藏室、厨房等,都一一留存。


修道士会在储藏室里贮存自酿的葡萄酒,一部分出售,一部分自饮。修道院的厨房里,所有炊具、盆碗都颇为简陋。据说十七世纪时有一位神父自希腊南部而来,在修道院留下记录:

 

和我们一样,他们每天也祈祷七次,但每个修道士都有单身小室,更多的时间是独自在房中修行。每餐的膳食总是一成不变:三块麦饼、一杯清水和一小碟葡萄干,也许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吧,只有我杯中盛着的是热水。


储藏室。

 

庭院。

 

修道院里保留了早年载人载货的吊篮,如今不再运人,但运送物资有时依然靠这古老的方式。据说有新人问主教什么时候更换吊篮的绳子,主教回答:“等上帝让绳子断了的时候。”

 

这座修道院还有颇为先进的电缆车,不过只供修士乘坐。缆车高悬于空中,没有胆量是万不敢坐的。


载着修士的电缆车,下方是万丈深渊。

 


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遵守上帝的戒律、向上帝奉献一切,是修道士穷尽一生的使命。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中世纪修道士建造的修道院可视为一种新型的城邦:

 

这种文化要通过摈弃早期文明的各种典型组织制度这样一种途径,努力去超越早期文明的种种局限:在原则上,这种新的宗教文化否定财产、威望和权力。那些把清贫当做一种生活方式的人们,削减肉体生存所需的全副物质条件,把劳作当成一种道德责任,使之高尚化。

 

几百年来,他们在巨石上的修道院里清苦修行,也因此在崇山峻岭间保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瑰宝。


在这六座修道院里,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宗教画、手抄本,拜占庭帝国后期的珍贵壁画、木雕、手稿、刺绣,甚至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作品。

 

从希腊回来几年之后,我读到《读库1602》上的《修道圣所》。初看标题,以为是介绍修道院建筑的,非常兴奋。仔细读完才发现,中世纪的修道院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它的主体是中世纪的罗曼建筑。

 

据说一趟完整的旅行有三个阶段:出发之前、旅行途中和回来之后。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得到意外收获。于我而言,《修道圣所》就是这样一个“意外”——原本自己只是希望对修道院建筑了解更多,却无意中接触到罗曼建筑。中世纪罗曼建筑上承古罗马,下启哥特,是西方建筑史上最为多变与庞杂的篇章。


什么是中世纪罗曼建筑?早期基督教堂是如何演变为成熟罗曼教堂的?罗曼建筑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了解它就能成为读懂哥特教堂的基础?……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中找到。

 


时隔两年多,《修道圣所》作为“建筑史诗”第二卷的第一部作品,推出了单行本。

 

这本小书共计五万字左右,百余幅图片。全书分为五章:“天堂的堡垒”主要介绍中世纪的修道院建筑,“塔林石穴”梳理了从早期基督教堂到成熟罗曼教堂的发展过程,“朝圣与隐修”历数中世纪欧洲具有跨地区、跨文化特征的罗曼教堂,“从圣山到岛国”重点讨论了诺曼建筑与受其影响的英格兰的罗曼教堂,“托斯卡纳大理石”描述了托斯卡纳独立城邦中极具个性、以大理石为材质修筑的华美罗曼建筑。


扉页,图片为法国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剖面图。

 

左页图中法国韦兹莱大教堂的主入口宛如天堂之门,雕刻华美。右页图中是其中厅柱头雕刻,极尽奢华。

 

左页图中法国韦兹莱大教堂中厅半圆拱肋灰白二色大理石交错的设计,源自右页图中的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天堂的堡垒,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与《读库1602》刊发的文章相比,除做必要的文字修订外,单行本还增补替换部分图片,图文编排得宜。沿袭了同系列《营造天书》的装帧设计并优化图文细节,令阅读体验更佳。即使是对建筑全无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王南深入浅出的文字与排版得宜的图片感受到中世纪罗曼建筑的独特之处。书末列出了详细的参考文献,可供延伸阅读。

 

盈手可握。

 

小巧的口袋本,方便随身携带、轻松阅读,也便于加入行囊,按图索骥寻访书中的相关建筑。


作者:读库编辑· 吴语

个人订阅号:影子下酒


王南“建筑史诗”系列九册套装

 买六本及以上送梁思成《梁·古建制图》笔记本 

【识别二维码围观】


👇点击 阅读原文 入手“建筑史诗”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