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石生丨所谓“危险三角区”的真相

朱石生 读库小报 2020-09-10
前两天,有则新闻上了微博热搜:一位19岁女孩,挤破了鼻梁上的一颗痘,之后便开始发烧,最高时达39.7°。家人将她送进医院,而据医生说,女孩患上了“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这种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


“危险三角区”的恐吓由来已久,从小到大有无数人告诫我们,千万不要用手抠面部“三角区”内的痘痘,否则会出生命危险。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读库》作者、“医学大神”文库本系列作者朱石生为此专门写了文章,澄清所谓“危险三角区”的真相。



近半个多世纪里,无论中外都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警告:鼻子嘴巴周围是“危险三角区”,那里的疖子千万不能挤,一挤就会出脑膜炎!
 
比如某中文百科下的“面部危险三角区”词条:
 

资料图

 
2020年9月6日头条新闻发了个视频,也是言之凿凿地说一个女孩“因为鼻梁上长了一颗痘痘,就将它挤掉,结果引发颅内感染”。
 
这个警告跟一般的民间智慧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有听起来很专业的医学原理作为根据:面部静脉没有静脉瓣,所以血液会倒流。你一挤压疖子,里面的细菌就倒流进入了脑子里面。
 
这个说法不是无中生有,真有学术论文这么说过。论文标题是Infections of the Dangerous Areas of the Face,翻译过来就是“面部危险区域的感染”。
 
这篇论文的作者是美国新奥尔良的内科医生麦斯(Urban Maes)。他列举了几个病例,说有面部危险三角区长疖子的,用手挠或者抠之后,几天之内大病而亡。然后他分析了原因:人的面部血管很丰富,所以病菌就很容易进入大脑。接下来,文章有句话:
 
Access is simplified, furthermore, by the fact that the facial vein hasno valves.

也就是:“因为面部静脉没有瓣膜这一事实,(病菌)入侵(大脑)就进一步简化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是1937年发表的。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医学知识以指数增长,十年前的文章所谈的知识都有可能已经过时,更别说八十年前的。我1977年学医的时候,教材还把“宫颈糜烂”当作正经医学诊断,而现在能跟上时代的医生都已经知道,那只是正常的子宫上皮细胞。
 
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人都可能犯错误。好的研究者,应该有能力发现错误,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更新自己的知识。千年不变的知识体系只能是宗教,不会是科学。
 
继续说这个面部静脉瓣膜。我们先看看解剖专著。《头颈部插图解剖》(Illustrated Anatomy of the Head and Neck)至2017年已经出到第五版,出版公司是Elsevier,也就是出版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和《细胞》的公司。这本书作者是费伦巴赫(Margaret J.Fehrenbach)和赫灵(Susan W. Herring),里面有关于静脉瓣的纠偏介绍:
 
It is a common misconception that the veins of the head do not containone-way valves like other veins of the vascular system. In fact, most veins ofthe face, but not all, have valves.
 
翻译:“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是头部静脉不像其他静脉那样有单向瓣膜。实际上,大多数(但不是所有)面部静脉都有瓣膜”。
 
1995年的一篇论文对面部静脉瓣做了详细研究。论文标题“人类面部静脉瓣的解剖学研究”(Anatomical study on values of human facial veins),作者是日本香川医科大学解剖系和口腔颌面外科的五位医生。
 
下图是论文里的一幅插图,照片下半截的两个短箭头指向的就是静脉瓣的两片瓣膜:
 

资料图

 
这篇文章最后总结说,如果需要在头颈部做血管重建,可以截取面静脉做素材,但需要注意避开有静脉瓣的片段,以保证重建的血管血流通畅。
 
另一篇2010年的论文目的更明确,纯粹就是为澄清“面部静脉无瓣膜”的流言而做了一次研究。论文标题是“眼部和面部静脉并非没有瓣膜”(Ophthalmicand Facial Veins Are Not Valveless)。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署名John Zhang,从名字拼写来看,应该是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解剖系的中国学者。把论文的“结果”部分翻译一下:
 

结果:在九个(75%)眼上静脉标本中鉴定出十个瓣膜,其中眼上静脉有四个瓣膜,其余位于靠近内眦静脉和眶上分支的起点。眼下静脉未见瓣膜。在内眦静脉分支和面静脉分支中发现了十七个二尖瓣,但在内眦静脉自身中未有发现。延伸至下颌骨下边界的七个面静脉段中的四个具有瓣膜。根据瓣膜尖的方向可判断血流方向:面静脉是下行;眼上静脉是朝向海绵窦;内眦静脉是流向面静脉或眼上静脉。

 
1937年主张“面部静脉无瓣膜”的那篇论文,时代有点久远,研究方法还有很浓重的传统医案风格。作者提出一套理论,试图证明面部皮肤感染很容易导致颅内感染,有趣的是,文中提供的案例并没有明确指出有颅内感染。大多数病例只是提到先有面部皮肤感染,随后死亡。

其中有两个病例,具体描述了尸体解剖结果,说是发现有肾脏和肺脏脓肿。是否有颅内感染无从判断,因为“两个病例都没有做头部检查”(Inneither case was the head examined)。然后作者就开始分析为什么面部感染可以导致颅内感染了。
 
实际上,病菌想要感染大脑或是脑膜,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事。大脑有血脑屏障,除了少数几种病菌(比如梅毒螺旋杆菌或李斯特菌),一般的病菌非常难以进入,甚至连病毒都很难有机会入侵。除非有特殊原因造成血脑屏障破坏(比如颅骨骨折),才会大大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
 
当然,面部感染确实有一定的可能导致颅内感染,前提是这些感染很严重,比如大型脓肿、严重蜂窝织炎、严重鼻窦炎或是牙龈炎等等。开篇提到的视频,记者和被采访的医生都没有提供详细病情,但假如那次颅内感染确实起于面部“痘痘”,那么在颅内感染之前,必定会先有一个严重面部软组织感染的阶段。

靠谱的学术文献里,确实能搜到几个先有面部感染,后来发展成颅内感染的。但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是面部感染非常严重,原发疾病也不是疖子,而是更大范围的感染,比如牙龈炎或是鼻窦炎。病人因为感染失控,有明显的面部红肿剧痛,甚至感染病灶周围的小血管里出现空气泡,说明血管已经有破裂。
 
这么严重的感染,血液含菌量非常高,即便有静脉瓣,病菌也有可能蔓延到颅骨底部的海绵窦。海绵窦是一堆细小的静脉丛,紧贴在硬脑膜下。如果病菌在海绵窦大量繁殖,确实有一定的可能会侵蚀硬脑膜,于是破坏血脑屏障,导致颅内感染。但面部静脉窦病菌要抵达海绵窦,必须先从面静脉逆着血流方向上行到滑车上静脉,从那里的分支汇入眼上静脉,这才有望进入海绵窦。
 
下图标示了这几根静脉的位置。红色箭头标示血流方向。
 

资料图

所以,“在危险三角区挤痘痘会导致脑膜炎”这个说法,有两点需要矫正一下。第一,面部静脉并非没有静脉瓣,大部分都有。因为这一点,第二,面部(不一定是三角区)感染确实有可能导致颅内感染,但也非常罕见,因为那需要很严重的面部感染,血液含菌量极大才可能让病菌逆着血流方向蔓延,多数情况下还需要克服静脉瓣的阻挡,而现代人通常不至于有这么严重的面部感染还不去看病。只要及时求医,及时控制感染,病菌就没机会进入海绵窦,更难以有机会进入颅脑。
 
这个局面可以借用一位美国临床医生的话来总结:因为面部感染导致严重颅内感染的情况“罕见得难以置信”(incredibly rare)。我们可以用空难发生率做一个类比。乘坐飞机有一定的遭遇空难的风险,但要说“人坐飞机就会遇到空难”,未免过于夸大。而说“在危险三角区挤痘痘会导致脑膜炎”,夸大的程度也相仿佛。
 
何况,面部出现疙瘩,未必就是病菌导致的疖子。很多时候,那只是毛囊堵塞,导致皮脂腺和死亡上皮细胞堆积而已,也就是俗称的痘痘。这样的痘痘里是没有病菌的。
 
凡是经历了青春期的人,脸上(包括这个所谓的危险三角区) 都难免出现过痘痘。而一旦感觉到脸上有这么个凸起,人的本能是“必须除去这个异端”。这种时候,若不是有高僧入定的那种自控力,人都会忍不住去抠掉这颗痘痘。可以相当有把握地断言,青春期年龄以上的人,都曾有意无意地挤过脸上的痘痘。若是这个危险三角区真的这么危险,大家也必定都会频频听说身边某某“挤了个痘痘,得了脑膜炎,可严重了”。

可是,除了个别惊悚文章或是视频,有谁真见过身边亲友遭此大难?头条新闻那个视频,下面无数人评论说“我也挤过,没事”,有人更是说经常这么挤,从来都没遇到感染。有趣的是,这么多人都挤过,都没经历感染,但众人的反应不是思考这个说法的靠谱程度,而是迅速为自己找到了解释:“肯定是我命大”。

或许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这个警告在国际、在国内都流传了半个多世纪,而国内一些医学教科书至今还保留这种说法,所以那个视频里被采访的医生依然在说“三角区血管没有静脉瓣”,视频下面也有其他医生在重复这个说法。

当然,如果能忍住别去挤痘痘更好。不是说这能导致脑膜炎,而是说,这么挤会引发炎症反应,让那个地方色素沉着,大半年都去不掉,对靓丽指数会有一点点消极影响。如果挤的时候手上带着病菌,还可能让普通的痘痘变成化脓的疖子,那么留下的色素沉着就会更明显。

话说回来,如果面部皮肤感染(不管是不是在危险三角区)很严重,理论上说,确实有可能累及大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防范?很简单,只要出现严重皮肤感染,也就是皮肤出现红肿疼痛,人发烧,那就及时去医院看病,把感染控制住,也就不必担心病菌往别的地方扩散了。

最后,附上三篇论文的的网页地址,供有心的读者查证:

1.论文《面部危险区域的感染》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390530/pdf/annsurg00530-0008.pdf


2.论文《人类面部静脉瓣的解剖学研究》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10518205800083


3.论文《眼部和面部静脉并非没有瓣膜》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491800/


本文作者:朱石生

前医生,科普作家


 ↓点击下方书封即可购买↓ 

“医学大神”十四册套装(附《搜神记》一册)

现代医学史诗,人类智慧交响曲



👇 点击 阅读原文 收入“医学大神”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