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莉莉白 读库小报 2023-09-02

按:把明清换代作为书写对象,或许早已不是新鲜的题材。前阵子,新书《入关》上架,作家张明扬在书中勾画了东北亚女真、蒙古、明廷三方争霸,以及后金崛起的历史进程。又是一部关注清军入关的作品,还能从中发现什么新的叙述?本期小报要分享的,是读者莉莉白的阅读反馈。她讲述了自己眼中的这段历史,以及从书中读到的独特之处。如果您也读了这本,欢迎留言一起聊聊。此外,《读库2304》将于月底发出,地址如有变更或需要缓寄的朋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登记。



有明亡,更有清兴

清朝入关其实是我有些下意识回避的历史。无他,两千多年了,治乱更迭、兴衰交替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生灵涂炭往往只是一个模糊的数据。但清朝取代明朝的过程中,“剃发易服”这个带有鲜明民族征服色彩的举动,强行中断了中国古代服制的自然演变,更是让生民为这一次政权变易付出了额外的惨痛代价。


互联网上不乏这样痛惜的声音:明朝灭亡了不可惜,可为什么取代它的是清呢?


然而“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明扬老师的明清史新作《入关》里,抛开了一切文字上的花招和矫饰,比如昏君、党争、奸臣、叛徒、腐化、农民起义、自然灾害……直接爽利地点题:“打不过的原因,为什么就不可以是实力不济呢?”


用当下网络流行的时髦语说,“菜是原罪”!


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以往我们太过自信,大明帝国国土广袤、人口亿亿,文教昌明、经济发达……清朝不过是趁人之危,趁机摘桃罢了。在黑白分明的民间叙事体系里,吴三桂某种意义上成了历史的替罪羊,甚至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都背上了“二十三天腐化”的污名。


《入关》离开大明政治中心北京,聚焦中华大地东北角,关注远离中枢的辽东和辽人,站在关外主战场第一线,直面后金的崛起、壮大和成熟,直到入关。作者用冷静的笔调告诉读者们,有“明亡”,更有“清兴”!



历经两代的成熟政治实体


由于清朝征服中原过程中的血腥手段,一般人对其的刻板印象,未免离不开“野蛮、残暴”,似乎和文明开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入关》把目光投向了朝鲜,那里有“明亡清兴”的故事里,蝴蝶第一次扇动的翅膀。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倭乱”,日本兴兵侵略朝鲜。明朝为了维系东亚霸权,出兵朝鲜苦战七年,耗费白银两千六百万两,终于赢得抗日胜利。


描绘日军在釜山登陆情形的朝鲜画卷。


帝国军威和深不可测的实力让朝鲜感激涕零,但正值壮年的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对此没有恐惧和臣服,他看到的是机会。辽东明军南撤援朝,努尔哈赤敏锐地把握住这个权力真空窗口期,确立建州女真霸权,开始了后金的崛起之路。


从1592年开始称雄女真的第一步开始,到1642年取得对明决定性胜利的松锦大战,整整半个世纪,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战略清晰、兵锋锐利,军事上几乎是一往无前。虽然不是没有在袁崇焕这里有过技术性的失败,但整体上不但没有犯过战略性的失误,甚至能抓住每一次机会,把握战略主动权。


从麻痹明朝到剪除明朝羽翼,从被三面包围到拉拢蒙古和中间地带的辽人,形成对明朝的反包围,后金-清政权比中原王朝更有优势的是,他们没有华夷之辩的文化心理包袱,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统战”能力实属顶级。


从讨好大明到满蒙一体,从兵临朝鲜到怀柔辽人,后金父子两代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能屈能伸、长袖善舞,有威逼利诱,有屈节下士;有兵刃加身,有折冲樽俎……政治手段成熟老道,达到了“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的战略。虽然努尔哈赤晚年有过恶政昏招,但皇太极很快拨乱反正、改弦更张,最终由多尔衮组成“胜利者联盟”入关。


更有“运来天地皆同力”,后金-清朝政权中不是没有过内斗,但每一次都能平稳落地,内耗成本降到了最小,不得不说是奇迹。或者是对比庞然大物明朝,女真整个民族客观实力上的弱小,让他们本能地更有抱团取暖的生存危机感。


像后金-清朝这样具备如此成熟高超政治技巧的政权,像皇太极这种智计过人、礼贤下士、不矜不伐、文韬武略的王者风范统治者,真的是传统民族主义叙事里“野蛮落后不开化”的形象吗?


而大明作为天朝上国,成熟到腐烂的官僚体制特有的傲慢和颟顸,让君臣对这个东北角的小部落丧失了本能的警惕。在“蛮夷”的一声声赞美里迷失了自我,甚至成为了后金的助力。等到对方亮出獠牙时,还迷迷糊糊茫然不知所措,对敌人几乎一无所知。



占据主动和优势的军事力量


《孙子兵法》开篇就点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政治体的失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军事上的失败。


《入关》从清王朝的“龙兴之战”萨尔浒之战正式开讲,系统总结了明朝和后金-清对抗的数十年里,明朝对辽东的经略意图、历代辽东总兵主帅们的得失,以及决定局势走向的大小战役。


这也是一段惨烈的明朝溃败史。虽然中间也曾有人努力挣扎,但命运最终将他们全部送上了不归路。李成梁、熊廷弼、袁崇焕、毛文龙、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这些明朝名将,在辽东最后留下的都是耻辱和悲剧。


张明扬老师敏锐地指出,明军从来就没有在辽东战场上占据过优势,八旗兵对明军几乎是碾压式的胜利。数据更有说服力,明清战场上,清军从没有过成建制或者上万人被歼灭的单次战役。


八旗兵的战斗力并非传统印象里蒙古式的游勇,而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强悍铁骑,明朝传统的火器战术,在八旗兵这里不堪一击,完全无效。此外,八旗兵尤其精于野战。“明军守城尚有余力,野战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多米诺骨牌的倒下从萨尔浒之战开始。此战明朝受制于财政压力,妄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女真问题。明廷动员全国力量出征辽东,结果分兵四路、三路丧师,一败涂地。明军伤亡高达四万五千八百多人,而后金方面伤亡士兵竟然不足两百人。就算后金有一定程度的夸张造假,但其军事力量没啥实质性损失是个事实。


后金骑兵在萨尔浒与明军步兵对峙。


在明朝君臣的绝望哀叹里,明朝的战线一步步收缩。虽然天启帝师孙承宗临危受命, “以辽守辽”,打造宁锦防线;袁崇焕挺身而出,步骑协同,用红夷大炮轰出宁锦大捷;毛文龙奇兵突袭,盘踞皮岛骚扰后金老巢。然而关宁铁骑终究无法攻城略地收复失土,只是利用守城和先进火器的优势,暂时拦住了八旗前进的脚步罢了。


然而红夷大炮明军能用,后金-清朝也能用。“红夷大炮”变成“红衣大炮”,文字有感情倾向,器具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孙承宗黯然下野,毛文龙和袁崇焕双双被绞杀于内斗之后,心满意足的皇太极这时也意识到了先进火器的重要性,补上了军事上的最后一个漏洞。他通过缴获的大炮进行仿制,并组建后金第一支炮兵部队。


明朝彻底丧失对后金军事技术上的先进性,说起来可能有点可笑,起因竟然是一只鸡。大凌河之战,孔有德所部在支援登州时,因为士兵偷鸡引发哗变造反,最终投降了皇太极。这支队伍恰恰是晚明第一火炮专家孙元化亲自调教的炮兵精锐,随行带有葡萄牙籍技术顾问和熟练的炮兵工匠。


一手打造这支精锐的孙元化被明朝斩首,他的老师徐光启心灰意冷,转身去研究天文历法了。明朝精英们试图用科技来挽救军事上的颓势,最终科技却变成了清朝夺取明朝天下、彻底制胜的利器。


张明扬老师在《入关》里还特意强调了后金高超的谍报水平,对比明王朝在情报工作方面的迟钝,明朝官员对间谍工作认识的天真,真是愚蠢得让人心疼。特别是天启年间的辽东二把手王化贞,被后金间谍玩弄于股掌之上,“用虏而反为虏用,用间而反为间用”,最终造成广宁失陷,明朝辽东战线进一步收缩,甚至几乎退守到山海关。


这三十年来,明朝一次次溃败还能再爬起来,主要是靠着整个国家作为后勤支撑。到了崇祯十四年洪承畴十三万大军溃败于松山时,国困民穷、内忧外患,明朝国力已经被压榨到了极致,再也缓不过气来了。



尾声


成了清朝入关的罪魁祸首,吴三桂显然多少有点冤。所有人都知道他打开了山海关,不过没多少人知道多尔衮早就带着十余万大军,准备直扑北京。山海关打开,八旗铁蹄只是少绕一段路而已。江山易主、山河变色,历史需要一个宣泄口,吴三桂就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开卷有益,《入关》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可能就是摆脱明朝中心观。张明扬老师世事洞明、人情达练,尖锐但是让人清醒:“自我批判太多,而提及对手之强太少,也是某种自傲。”


确实,如果只愿意承认明朝“自身出了问题”,却不肯承认对手的强大;只以民族主义中心叙事,不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审视,难免陷入忠奸道德陷阱,约等于自我遮蔽双眼。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两百多年后一个轮回,颟顸笨拙和打不过,清王朝又重蹈了明朝的命运。


本文作者:莉莉白

中国古代史爱好者

希望能窥探到些许历史永夜里的秘密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入手《入关》↓



在此为您导览读库App最新内容


👇 点击 阅读原文 登记改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