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不懂《倚天屠龙记》,看不懂中国政治(上)

2017-05-24 叶克飞 黑江湖

原题明教政治路线调整始末及革命果实的被篡夺

作者:叶克飞

声明: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倚天屠龙记》涉及政治层面,是金庸小说中所极为罕见的,不只有职场政治,也有男女间的政治,上到窃钩谋国,下到争风吃醋、番位之战,应有尽有。可以说,《倚天屠龙记》是一部政治之书,看不懂倚天屠龙,也就看不懂中国政治。

 


明教与名门正派的根本分歧

 

在象征武林正义的六大派口中,明教是邪魔歪道,可纵观整部《倚天》,明教中人还真比六大派的大多数人可爱得多。

 

那位说了,明教不是天生坏,只是一直扮神秘,加上总为老百姓说话,跟统治阶级对着干,所以长期被官方舆论妖魔化,这些年来又跟六大派有许多误会和摩擦,然后就约架,一打架就难免见红,甚至出人命,一来二去,仇就结下了,还有一些非正常因素,诸如谢逊为了报仇疯狂作案,韦一笑练功走火必吸人血,鲜于通这种六大派中的败类谋害师兄却嫁祸明教等案例。但问题是,最初的摩擦是怎么发生的?难道就因为明教爱吃素爱祷告爱玩神秘?我不否认明教中人的邪气,但摩擦全怪明教?

 

当然不是,明教和名门正派的真正分歧,其实在于政治立场。

 

当年,郭靖黄蓉带着全真教、丐帮固守襄阳,可歌可泣,但南宋灭亡后,郭靖等人殉国,元朝建立,并逐步稳定,武林的形势也悄然改变。武当并不禁止弟子击杀元军,还暗中维护反元英雄,但并不公开扯大旗反元。峨眉方面,灭绝说驱逐鞑虏是她一生中的一大愿望,但除了掌握有倚天剑和屠龙刀的秘密之外,并没有明显行动。少林更是在南宋未亡之前便已经在沦陷区内与蒙古人和平共处,后来如都大锦等俗家弟子更是下山谋生,开设镖局,融入现有社会体制,六大派中的其他几派,都没有与当局公开对抗的记录。而明教呢?他们的抗争从未休止过,策划了一次次的暴动和起义。

 

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名门正派(尤其是少林这种经过多年传承的门派)来说,推翻元朝统治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的事儿,如果有人带头,星火燎原,那就跟着做呗,如果统治者拿着大棒盯着,那咱也消停一下。那位说了,这不是投机吗?真不好意思,越是那种千年传承的名门正派,越善于妥协,甚至成为既得利益者,要是时时刻刻都卫护先朝,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别说熬几朝几代了,一次改朝换代就得给灭了。

 

他们更看重的其实是本门本派的江湖地位和平安传承,所以,元军随意屠戮百姓时,都大锦这样的少林俗家弟子却为达官贵人保镖,吃着大鱼大肉吹嘘自己。

 

人性中有一个普遍性弱点:当大家都在同流合污时,往往会对不妥协者有着莫名的反感,极度看不顺眼,比如一个单位若乌烟瘴气,大家明争暗斗,最受排挤的注定是最清白那个,一个社会若是整体反智,卓尔不群者往往最容易受打击,《倚天》的情况也一样,六大派中最受排挤的就是快速崛起且名声甚佳的武当,江湖上最受排挤的就是明教——你说大家现在都一门心思求发展了,只有你明教整天嚷嚷驱逐鞑子,你到底想干个啥?社会乱了,咱少林弟子开的镖局咋办?给官宦人家做护院的少林弟子不得失业了?你们明教是存心看不得大家过好日子啊!

 

说到底,这是一场元朝统治下的顺民与逆民之间的冲突。而且,因为明教是当时唯一高举反元大旗的武林门派,也吸引了大量有志之士加盟,势力快速增长,各大门派无疑感受到了威胁,加上明教自身的神秘性,各大门派能不反明教吗?

 

于是,明教倒了大霉,内忧外患一起来,内部由于阳顶天的意外失踪,导致群龙无首,大家为了争权而分崩离析,外部有名门正派嚷嚷不共戴天,还有波斯总教虎视眈眈。在这样的困局中,明教何去何从?

 


六大派围剿考验明教向心力

 

阳顶天死后,明教众人立马开始找领导,结果怎么找也找不着。领导一声不吭地消失,教内事务就大受影响,人事出现混乱。又折腾了几年,这领导看来是找不回来了,大家就开始争夺掌门之位,明教就此分裂。直到张无忌横空出世,执掌明教,这段长达三十多年的混乱期才算结束。

 

那么,在这段混乱期内,明教存在哪些派系呢?

 

我的看法是分四派:杨逍、殷天正、韦一笑与五散人、五行旗。

 

相比杨逍和殷天正,韦一笑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显然有所欠缺,自身实力也是最弱的一个,但这恰恰也是五散人选择与他结盟的理由(虽然书中提到周颠与韦一笑之间无甚好感,但周颠此人一向胡搅蛮缠,看谁也不顺眼,他的意见做不得准,不能代表五散人的根本态度)。锦上添花注定比不上雪中送炭,扶植最弱的一派与强者抗衡,以求利益最大化,其实也是权谋之道。五散人论个人实力,可谓毫无竞争力,五人合一后,武力不可小觑,但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也不见得能高到哪里去。说不得和彭莹玉都颇有谋略,关键时刻也知道以大局为重,但要让他们领袖群雄,显然力有不逮。冷谦不善言辞,周颠话却太多,铁冠道人张中更显平庸,他们更适合做领导背后的人。

 

所以,周颠曾说“咱们五散人谁也不想当教主”,也绝非虚言。

 

至于五行旗,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杨逍与韦一笑、五散人争吵,周颠曾质问杨逍“你调得动五行旗么”,可见五行旗并非杨逍一派。五行旗与六大派狠斗时,天鹰教袖手旁观并出言讥讽,双方此前还无视危急局面,因旧怨而内斗一场,可见五行旗也非殷天正一派。此外,张无忌为救锐金旗众人挺身而出,随后说不得用布袋擒了张无忌,带上光明顶,把这事儿一说,表示“五行旗还不死心塌地地服了这个小子么”,铁冠道人张中问他:“你把他装在袋中,奇货可居,想收服五行旗么?”说不得则表示只是想以张无忌来促成本教各路人马联手。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五行旗与五散人也非一派,自然也非韦一笑一派。所以,五行旗是自成一派。

 

而谢逊、范遥和黛绮丝三个重要人物则不构成任何派系,谢逊经历惨变,神志失常,范遥无心教主之位,黛绮丝志不在此,且早早叛离,都未参与到夺位大战中。

 

明教的这种派系之争在所谓的名门正派眼中绝对是大好事,灭绝师太就说了:“也是正大门派合当兴旺,妖邪数该覆灭,倘若魔数不起内哄,要想挑了这批妖孽,倒是大大的不易呢。”

 

内讧给明教带来的是惨痛,比如天鹰教因为与五行旗不睦,在危急关头仍袖手旁观,导致锐金旗差点全军覆没;又如杨逍跟韦一笑、五散人从吵架到打架,斗得正欢时被成昆偷袭,七大高手悉数失去战斗力,不但使得六大派轻松攻上光明顶,而且面对决战时也有心无力。

 

但内讧是不是就等于没有向心力?其实未必。内讧是各种政治组织中的常见形态,即使是再稳定再和谐的政治组织,也多少存在着内部矛盾,因为人总是自私的,总有自身的种种诉求难以被满足,要是制度不够健全,约束力不够,矛盾就极易被激化,演变为内讧。但内讧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可大可小,大到政治路线不同,小到吃东西的口味不一样,都有可能从矛盾演化为内讧。具体到明教,内讧的原因很简单:教主失踪了,而且有一定年头了,到了失踪人口转死亡人口的年限,咱明教不能群龙无首,得找个新的带头人,但没有哪个人能众望所归,而且还有几个人都想干,这就闹上了。换言之,明教此时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向心力,而是无“心”可向。

 

当一个组织遭遇强大的外力冲击时,才是真正考验向心力的时刻,此时往往会演变为两种情况:一是内讧的一方主动转向,投奔外来力量;二是内讧双方迅速达成一致,放下成见,形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

 

明教属于哪一种?

 

尽管出现了天鹰教和五行旗的纷争,尽管出现了杨逍等七大高手的大打出手,但在得知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消息后,明教中的知名人物纷纷赶往光明顶驰援。在光明顶上,当殷天正也失去战斗力时,“明教和天鹰教教众俱知今日气数已尽,众教徒一齐挣扎爬起,除了身受重伤无法动弹者之外,各人盘膝而坐,双手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跟着杨逍念诵明教的经文……明教自杨逍、韦一笑、说不得诸人之下,天鹰教自李天垣以下,直至厨工伕役,个个神态庄严,丝毫不以身死教灭为惧”。

 

这不是向心力是什么?天鹰教固然隔岸观火,可若是五行旗伤亡殆尽,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杨逍与韦一笑等六人固然为了权力、为了自身利益大打出手,但他们从来没有背叛明教的意思。虽然大家齐赴光明顶,心中很可能会有“我力挽狂澜,消灭六大派,大家拥护我做教主”的名利念头,但到最后关头,他们都会与明教共存亡。

 

明教不缺信仰、不缺理念,也不缺组织目标(驱逐鞑子)。他们所缺的,只是一个让大家都心服口服的教主。

 

 

光明顶上的班子会议与未被促成的统一战线

 

张无忌在光明顶下挺身而出,求峨嵋派放过锐金旗的残余教众,说不得目睹后,认为这少年是改善明教各势力关系的一把钥匙,于是出动自己的宝贝袋子,把张无忌往里一装,带上了光明顶。

 

此时的光明顶上聚集了明教的七大高手,包括杨逍、韦一笑和五散人,在强敌当前之际,他们召开了一次久违了的班子会议。结果这次班子会议不但没通过任何集体决议,七个人还大打出手,结果被成昆偷袭,七人失去战斗力。但这次失败的会议,信息量实在太大了。

 

咱们先来看看会前准备工作,杨逍坐镇光明顶,五散人和韦一笑则先后上山,打算去找他。可还没见着杨逍,韦一笑就先出了麻烦,他体内阴毒发作,要吸人血方可缓解,可身边只有一个小殷离,他宁肯自己倒地等送命,也不吸殷离的血(虽然他突然出手,在殷野王面前劫走殷离,动机颇为可疑),五散人中的周颠说自己平素对阴沉的韦一笑看不顺眼,但见韦一笑居然放过这小姑娘,便嘟囔“吸血蝙蝠既然倒行逆施,周颠也只好胡作非为一下,要救他一救”。

 

那么,韦一笑为啥宁肯不要自己的命,也不吸殷离的血呢?他的说法是:“这是白眉老儿的孙女,眼前明教有难,大伙儿需当齐心合力,因此万万不能吸她的血。”

 

韦一笑的举动也赢得了五散人的支持,五散人尽管曾发下不再理明教之事的重誓,但眼下都甘愿违背誓言。冷谦说以前说的话都是放屁,说不得更是表示“护教事大,私怨事小”,决定一起上光明顶找杨逍,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

 

说不得想用张无忌来团结五行旗,韦一笑想用殷离来团结天鹰教,即使动机可疑,即使有考虑自身利益、营造政绩工程的因素,也都可算是眼下最可行、最合大局的办法。

 

这几位齐上光明顶,显然出乎杨逍的意料,因为韦一笑与他不和,五散人更是发过毒誓,所以当周颠高呼杨逍名字时,他过了半晌才来迎接。但杨逍当然也欢迎六人的到来,他是这么说的:“六大派四面围攻,小弟孤掌难鸣,正自忧愁。今得蝠王和五散人瞧在明尊面上,仗义相助,实是本教之福。”

 

这短短两句话,其实暗藏着几层意思:


一、“六大派四面围攻,小弟孤掌难鸣”,一是道出困境,但另一层意思却是以明教正朔自居,告诉大家“坐镇光明顶的是我杨逍”;


二、“蝠王和五散人瞧在明尊面上,仗义相助”,这话太有意思了,按之前韦一笑和五散人在山下的说法,他们是以明教主人翁自居,跑来援助是基于高度责任感,可到了杨逍嘴里,性质完全变了,变成“瞧在明尊面上,仗义相助”,潜台词是:“你们不是真心来助我杨逍,咱们恩怨还在,只是你们还算没忘本,没忘记自己当初是明教的人,但你们现在只算是‘仗义相助’,千万别把自己当主人,明教没你们这几号人。”

 

不过这段话虽然带刺,但考虑到几人此前的恩怨,杨逍的姿态上其实已出现了大转弯,所以韦一笑和五散人也没在意。

 

于是,班子会议开始了。可还没说几句,他们就吵起来了。

 

首先发难的是韦一笑,他说:“教主的位子一日不定,本教的纷争一日不解,凭他有天大的本事,这嫌隙总是不能调处。杨左使,在下要问你一句,退敌之后,你拥何人为主?”

 

前一句说的倒是硬道理,明教确实缺一个让大家都服气的教主,所以导致谁也不服谁,但后一句真不适合在眼下这个当口说出来。这句话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此前韦一笑宁愿自己阴毒发作也不吸殷离的血,固然是为了明教大局,但他的团结对象是白眉鹰王殷天正和其背后的天鹰教,并不包括杨逍,所以说,他的诚意是有局限性的,甚至可以说,他更希望联手殷天正压倒杨逍。也正因此,他在上了光明顶后,立刻吸了杨逍手下童儿的血,暂解阴毒,虽然在他们看来,童儿的地位显然不能和殷离的身份相比,但此前韦一笑已经得到五散人的内力相助,对人血的需求不似此前奄奄一息时那般迫切,完全可以先跟杨逍说一句,看看对方能不能提供一个俘虏。即使杨逍真的不稀罕这童儿被吸血,可毕竟童儿是杨逍的人,吸血之前打声招呼也是对主人的尊重,可韦一笑却先斩后奏,可见他对杨逍毫无尊重之意。

 

杨逍此时的表面反应跟童儿被吸血时一样淡漠,只是淡淡道:“圣火令归谁所有,我便拥谁为教主。这是本教的祖规,你又问我作甚?”

 

这个反应看起来不太礼貌,但对于杨逍而言已经可算是极大的让步与克制,他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不再参与竞争,但重新搬出了持圣火令者任掌门的教规,已经有“搁置争议,共同御敌”的态度。

 

但在韦一笑看来,杨逍这话的意思是“我没圣火令,你也没圣火令,我没资格,你也没资格”,所以他立刻反驳道:“圣火令失落已近百年,难道圣火令不出,明教便一日没有教主?”

 

这个时候,五散人该怎样做?

 

他们上山时说要搁置恩怨,联合杨逍,按这个目标,他们应求同存异,必要时甚至作出牺牲,尤其“谁是掌门”这个无比宏大而且眼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更应该无条件搁置。而且五散人和杨逍此前仇怨极重,如果不全力居中调解,不偏不倚,很容易会让杨逍误会他们的来意,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可五散人倒好,他们立刻站在了杨逍的对立面。由此可见,他们虽有挽救明教的诚意,上山前也信誓旦旦,但仍有私心,极有可能是打算在关键时刻胁迫杨逍,捧本派系的韦一笑上位。首先开口的是说不得,他说:“韦兄这话是不错的。我布袋和尚既非殷派,亦非韦派,是谁做教主都好,总之要有个教主。就算没教主,有个副教主也好啊!”

 

以说不得跟韦一笑的过命交情,说自己不是韦派,谁信啊?最不该说这话的人却抢着说了。杨逍果然立刻有了戒备,他立刻问:“各位上光明顶来,是助我御敌呢,还是来跟我为难?”

 

这时候,五散人中的最大搅屎棍周颠又冒出来了,大大讥讽了杨逍一番,说你杨逍就是为了自己,没教主的话,你这光明左使就排名第一了,可你是左使又咋地,谁听你的了?你能指挥谁?你是个什么东西?

 

这话一般人都受不了,何况不是一般人的杨逍,他也撂下了狠话:大敌当前,我没空跟你们瞎扯淡,你们要是不想帮忙,就给我滚下光明顶,“杨逍只要不死,日后再图一一奉访”——这是约架啊!

 

好在还有个彭莹玉,他立刻打圆场,说“凡是本教弟子,人人护教有责”,表明己方的根本立场,然后在周颠怒火上冲时,又表示“古人说得好: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咱们且商量御敌之计”,这话也赢得了杨逍的赞许,表示“莹玉大师识得大体”,可胡搅蛮缠的周颠却在此时犯了牛脾气,甚至向杨逍出手。

 

最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杨逍“于十余年前,便因立教之事,与五散人起了重大争执,当时五散人立誓永世不上光明顶,今日却又破誓重来,他心下已暗自起疑,待见周颠突然出手,只道五散人约齐韦一笑前来图谋自己”。前面说了,五散人若不能居中调停,就很容易让杨逍起疑,何况直接出手?这下引起了连锁反应,韦一笑等相继出手,加上杨逍的“乾坤大挪移”十分玄妙,劝架的说不得等也被扯了进来。虽然从无虚言的冷谦提出罢斗,但在大家准备收手的那一刻,成昆潜入,偷袭得手。

 

杨逍、彭莹玉、周颠等面临身死教灭的大祸,回想过去二十年来的往事,均是后悔无已。可现在才后悔实在是太晚了。要不是有张无忌的出现,这场班子会上的纷争就会彻底毁了明教。

 

 

七伤员的反思与明教的思想解放

 

成昆的偷袭不但让七大高手身受重伤,也让明教一下子陷入了绝境。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明教群豪,迎来了一个反思的机会。

 

但反思这事儿,有时是及时的有效的让人充满信心的,有时就是为时已晚的无济于事的。如果没有张无忌,明教这七位伤员的反思就成了临终遗言。不过,不管是悔之晚矣还是重新开始,反思的过程都值得注意。于私而言是心路历程,搞不好还是一煲心灵鸡汤;于公而言则可能是一场关于政治路线的争鸣与思考。

 

杨逍和周颠等人的反思,还是集中于“不该争教主”的问题上,局限于私心,而彭莹玉和说不得的反思,则带点思想解放的苗头。

 

书中说:“五散人中,说不得和彭莹玉都是出家的和尚,但偏偏这两人最具雄心,最关心世人疾苦,立志要大大做一番事业。这时局势已定,最后终于是非丧生在圆真的手下不可,各人生平壮志,尽付流水。”于是,说不得凄然道:“彭和尚,咱们处心积虑只想赶走蒙古鞑子,哪知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唉,想是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劫数未尽,还有得苦头吃呢!”

 

彭莹玉也说了:“说不得,我早就说过,单凭咱们明教之力,蒙古鞑子是赶不走的,总须联络普天下的英雄豪杰,一齐动手,才能成事。你师兄棒胡,我师弟周子旺,当年造反起事,这等轰轰烈烈的声势,到后来仍然一败涂地,还不是为了没有外援么?”

 

他们的这段对话说明,此前明教内部就有一场小范围思辨:要驱逐鞑子,是靠自己,还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呢?

 

说不得的看法是传统保守派,要以明教为主,而彭莹玉则属于改革派,早早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希望联络名门正派。但此前明教与六大派交恶的局势,显然导致彭莹玉的看法在明教内缺乏认同基础,周颠就认为这是“放屁之至,屁中之尤,六大门派正在围剿咱们,咱们还跟他联络个屁”,铁冠道人则持大棒路线,认为“倘若阳教主在世,咱们将六大门派打得服服贴贴,何愁他们不听本教号令”。

 

说到底,明教对外政策的主流思想还是两个路子:暴力不合作,或暴力逼你合作。

 

这个话题引起了未来教主张无忌的密切关注——虽然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将会成为明教教主,但这次谈话无疑对他、对明教的未来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张无忌躺在布袋里,听着说不得和彭莹玉讲述施政方针,立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进而对明教的历史和政策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向说不得请教那过去的故事,知道了明教“源于波斯国,唐时传至中土。当时称为祆教……只因历朝贪官污吏欺压我教,教中兄弟不忿,往往起事,自北宋方腊方教主以来,已算不清有多少次了”。也就是说,明教是宗教,强调众生平等,扎根底层,而且坚持做反对派,不管谁当政,只要出了贪官污吏,他们就举事起义,结果明教就成了官方口中的魔教——请注意,这还是南宋官方的称呼。

 

任何民间组织,一旦成了官府的眼中钉,就很难生存,而且会陷入恶性循环,明教中人“为了活命,行事不免隐秘诡怪,以避官府的耳目”,因此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南宋灭亡后,中原进入了蒙古人统治的时代,作为永远的反对派,此时的明教反抗态度更为坚决:以前反南宋北宋,只是反贪官污吏,扯“替天行道”的大旗,现在反元,则是扯起了“驱除胡虏”的大旗。

 

这番话无疑左右了张无忌的执政思路,在成功为明教解围后,他就任明教第三十四任教主,上任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与六大派修好——重拾明教“众生平等,救济贫众”的教规,进行内部整风,外交方面不与官府妥协,坚持驱逐鞑虏的目标,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反元统一战线。

 

明教的路线变化,恰恰始于光明顶上的这场小范围反思。

 

 

杨逍与殷天正的深情对望

 

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只身对抗六大派,终于力挽狂澜,从此,明教开启了张无忌时代。

 

值得留意的是张无忌就任教主的这个过程。

 

阳顶天已死,中土明教又从不让波斯总教管,所以张无忌的上任不存在组织任命一说,纯属大家推举。既然是推举,按照惯例,当事人就不免有一番客套,在大家的殷切目光下,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不能服众,你们得另寻高明,然后大家哭爹喊娘,说除了你没有别人了,您要是不干,咱们就散伙吧,然后哗啦啦跪下一大片,最后当事人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勉为其难,并表示如果有更合适的人选,咱立马让贤,然后……然后怎么了?如无意外,他就一直这样做下去了呗。

 

张无忌也基本上是这么一个路子,但有几个细节还真微妙。

 

首先是在光明顶上,六大派集体撤退,现场只留下重伤的张无忌和明教群豪,书中是这样写的:“杨逍和殷天正待六大派人众走后,两人对望一眼,齐声说道:‘明教和天鹰教全体教众,叩谢张大侠护教救命的大恩!’顷刻之间,黑压压的人众跪满了一地。”

 

为什么是杨逍和殷天正?那位说了,太正常了,一个代表明教,一个代表天鹰教,这么说当然没错,但电光石火间,咋就这两位的目光及时对望在一起了呢?别人怎么不深情对视?不是每两个人都可以深情对望的,杨逍与殷天正的这一眼,是明教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对望。

 

从杨逍的角度来说,经历了成昆的偷袭后,他一定有所反省,但野心仍在,只是经此一役,他清楚认识到明教要想重返正轨,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服众的领导人。从目前情况来看,合适人选唯有功力深厚,同时又拯救明教于危难的张无忌,作为此前的光明左使,明教此时名义上地位最高的人,他必须及时表态——或者说及时站队,否则,很容易会被人视为有私心。这就好比一个单位,局长退休了,新任局长准备来了,原来的第一副局长若无动于衷,大家肯定会觉得他是在闹情绪,甚至背地里搞小动作。尤其对于此前人缘不是太好,跟韦一笑和五散人都有仇怨的杨逍来说,此时的举动更是关键,一个不好,就会授人以柄。

 

他又为什么会望向殷天正,而不是韦一笑或其他人呢?

 

殷天正执掌天鹰教,势力雄厚,这当然是一方面的原因;而另一方面,殷天正是张无忌的外公,典型的皇亲国戚,寻求他的认同与合作是日后的立足之本。

 

从殷天正的角度来说,选择杨逍深情对望也经历了内心的激烈活动。经光明顶一役,张无忌已经成为明教的大救星,他的武功人品都无可置疑。此前明教群龙无首,内乱数十年,就是缺了一个武功人品均可服众的人。殷天正一世枭雄,显然已经清晰认识到张无忌是下任教主的最合适人选,但作为张无忌的外公,出于避嫌,眼下的他反而不可过于热心,先审视别人的态度极其重要。之所以把目光投向杨逍,一来是因为此时明教以其排名最高;二来则是因为杨逍向来野心极大、能力极强,势力也大(掌握有天地风雷四门),他对张无忌是否认同,关系着明教的前途——认同的话,那一切好办,大家齐心协力,将这位大恩人扶上教主之位;要是不认同,那咱们就麻烦点,先把野心家干掉,内部统一思想了,再扶大恩人上位。值得庆幸的是,他一眼望过去,望到的是杨逍同样期待的目光。

 

这次深情对望,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两个掌握有最强势力的人就此达成了一致,为张无忌的上任铺平了道路。

 

 

张无忌上任后的第一次人手分拨

 

张无忌担任明教教主后,外公殷天正随即表示以后没有天鹰教了,咱们要重返明教。这无疑是张无忌上任后的第一个政绩工程,使得分裂的明教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要留意的是,此前的明教四分五裂,甚至自己人打自己人,积怨极深,现在虽然共同拥护张无忌,可积怨不可能马上消除,如果不重拾教规,内部整肃,悲剧随时可能重来。

 

必须在制度上切断内乱的土壤,必须在制度上改变明教的外交政策(这一点显然受到了此前光明顶上那场班子会议的影响),这是张无忌的当务之急。于是他约法三章。

 

第一条是“人人须得严守教规,为善去恶、行侠仗义。本教兄弟之间,务须亲爱互助,有如手足,切戒自相争斗”,这是针对以往的内部矛盾进行约束,而且他还设置了新岗位——刑堂执法,选择的监察部长是五散人中的冷谦。

 

第二条是“既往不咎,前愆尽释,不再去和各门派寻仇”,这个让明教中人十分为难,此时站出来的是曾经希望与各大门派建立统一战线,但观点未被大家认同的彭莹玉(金庸的前后呼应,实是滴水不漏),表示教主这么说是为了大家好,这第二条又获通过。


第三条是要去海外迎接谢逊回来当教主,另外再设法寻找圣火令,搞定这两件事,我张无忌就让贤。这条让大家更为难,心想好不容易找来一位大家都服气的教主,万一以后有个庸碌无能之辈捡了圣火令咋办?此时站出来的是杨逍,他说阳顶天的遗书写在二十多年前,时局大不相同,不能以此为准。

 

这其实是在否定前任教主的决策,本身颇为大逆不道,但一来张无忌本人随和,对教务也不是太清晰,二来此时人心所向,杨逍这话虽有逾矩,但不会让大家反感,反倒会予以支持,而且以他的光明左使身份,在此时明教中仅次于教主,站出来说这话也最合适。

 

大家心里也盘算,谢法王孤身在海外,估计早去世了;圣火令都丢了近百年了,估计也不会自己跑回来。咱们先答应着,到时再说。

 

于是,张无忌的约法三章轻松获得全体通过。

 

随后,他表示要前往海外迎接谢逊,大家都想跟着去,张无忌“自知才识俱无,处分大事必难妥善,于是低声和杨逍商议了一会”,作出以下人事安排:杨逍率领天地风雷四门,留镇光明顶,重建总坛。金木水火土五旗分赴各地,招集明教分散人众,传谕此前的三条规定。殷天正和殷野王率领天鹰旗,探听是否尚有敌人意欲跟明教为难,再寻访光明右使和紫衫龙王两位的下落。韦一笑前往六大派,表达明教止战修好的意图,力求化敌为友,至于赴海外迎接谢逊,张无忌选择让五散人同行。

 

这个人手分拨因为遭遇了六大派众人莫名失踪的谜案,所以并没真正实施,但颇为玄妙。首先,张无忌选择的商议对象是杨逍,光明左使是明教二把手,这个地位在张无忌上任后没有改变,而且他还选择让杨逍留守总部坐镇,重建光明顶,原先由其统率的天地风雷四门也依然跟随,这是对杨逍的尊重与抚慰。五行旗作为明教正规军主力,承担的任务是招集各地分散人众,传达组织任命和新的规章制度,等于是重新整合大部队,显然,张无忌给予了他们扩充人手的机会,毕竟此前与六大派一战,五行旗损伤惨重。


至于殷天正与他的天鹰旗,刚刚回归明教,而且与新教主关系极密,要照顾但又不能过于照顾,所以安排的任务看似繁琐,却避重就轻:一是查探敌情,这个是实打实的任务,但考虑六大派刚刚撤退,眼下危机并不大;二是寻访光明右使和紫衫龙王下落,这个则是虚任务,跟找圣火令差不多,之前这么多年都找不到,眼下也不可能完成。至于此前闲云野鹤般的五散人,成为了教主的贴身跟班兼保镖。青翼蝠王韦一笑责任重大,代表明教出访,全权负责与六大派的联络沟通工作,能承担这个重大外交任务,显然可见张无忌对他的器重。

 

从这个安排来看,张无忌的路子是大稳定小调整,分工细致了,但权力排名上未有明显变化,当然,这也与他首次号令群雄,自知经验不足,所以与杨逍私下沟通有关,这就好比一个新领导刚到一个单位,人还不认识几个,然后碰上一个大项目,要进行人员安排,副职领导的思路反而会占据主导。

 

但要说这里面完全没有张无忌的思路,倒也未必,对韦一笑的委以重任,将并无具体职位的五散人变成自家跟班,再加上此前任命冷谦为刑堂执法,都是张无忌对内部平衡的调整与把握。张无忌是个聪明人,管理工作当然需要经验,但有灵气的人往往上手更快,因为他们懂得举一反三。张无忌身兼“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借力打力这事儿比谁都明白,对原先较为弱势的韦一笑和五散人委以重任,但仍尊重杨逍的原有势力,无疑有助于明教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当杨不悔表示也想去海外看看时,张无忌表示可以,但又怕杨逍担心,索性带他们父女同去,这样一来,坐镇光明顶的留守领导就得换人。谁来承担留守并重建光明顶的艰巨任务呢?又是冷谦。

 

这个任命是现场对话时的临时决议,事先并没有商量,这就更显示出了张无忌对冷谦的器重,周颠就兴高采烈表示“教主如此倚重冷谦,那是咱五散人的面子”。毫无疑问,此前在光明顶上的那次班子会议上,尽管杨逍等七人大打出手,被成昆钻了空子,但冷谦的沉稳和冷静寡言还是给张无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彭莹玉和说不得二人都是智囊型的人物,但要说独当一面、处事冷静,显然不及冷谦这般靠得住。所以这两位更适合带在身边出主意,冷谦则更适合独挑大梁。【下部明日发出,敬请期待】



-END-

猜你喜欢


张翠山生前武当派政治形态(上)

张翠山生前武当派政治形态(下)

张翠山死后武当派政治形态(上)

张翠山死后武当派政治形态(下)


致谢

  1. 文章作者叶克飞,版权归属作者。

  2. 本文选自叶克飞《金庸政治学》一书,现已上市,敬请支持正版。

  3.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作者。


【ID:heijianghu121】

原创频道 说书频道 古风频道


东宋|科幻水浒|西游世界|鼠猫

金庸|古龙|还珠楼主|黄易|方白羽|夏洛

晴川|记无忌|时未寒|宋阳|北陈

张敛秋|武箭|沧海君|阿菩|赵晨光

杨叛|盛颜|佟婕|展飞|雪舟子

耿雪|寂月皎皎|骑桶人|冰临神下|李逾求

赤酒|乔小公子|闻笛

武五陵|叶克飞|王怜花|林探惜|边城不浪

言少|茅十七|九日|张佳玮|黑山范遥

谢烟客|苏君|孔鲤|林白|陈志明|西湘

子羽|小钱|春秋不淹|朴素|令狐小跑

江湖这个梦想,就是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



商务合作 | 投稿:123953896@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