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洪延青 2018-06-07

新年新气象。筹划了大半年的研究联盟终于要在1月1日和大家见面了。联盟的网站也将届时上线。非常感谢秘书处的小伙伴们群策群力,否则联盟不可能诞生。关于联盟别的情况先卖个关子,大家明天就会知道了。以下是联盟的主要成员和秘书处成员。


联盟主要成员(以姓氏字母顺序排序)



張善喻教授

張善喻教授担任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她分别在在香港大学、多伦多大学、伦敦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得本科、法律博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她在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与社会、媒体法等课程,她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言论自由、隐私权、儿童权利(包括网络欺凌和家庭暴力)以及法律和社会研究领域。2008年,她获得香港大学杰出青年研究者奖。她是香港报业评议会的委员,也是社区法律信息中心CLIC(www.hkclic.org)和社区法律信息中心Youth Clic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她和她的团队正在为香港老年人建立一个网站,目前,她正在与英国国际私隐(UK)合作研究香港和中国的隐私保护,并与Media Alternative(菲律宾)合作研究香港和亚洲的电子政务。



詹妮弗·达斯卡尔教授

詹妮弗·达斯卡尔教授是美利坚大学华盛顿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在刑法、国家安全与宪法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在2016-2017期间她获得学术休假的机会,并领取了开放社会研究所奖学金以从事研究与隐私和在执法中获取跨国数据两者有关的问题。达斯卡尔教授在2009年至2011年间曾担任美国司法部国家安全局首席检察官助理的律师。在加入司法部之前,她曾作为哥伦比亚特区公设辩护服务中心的一名职员律师,曾在Jed S. Rakoff法官手下担任职务,她还曾在乔治敦法律中心担任了两年国家安全法律专家和兼职教授。詹妮弗·达斯卡尔教授毕业于布朗大学、哈佛法学院和剑桥大学,曾获得剑桥大学马歇尔奖学金。她最近的出版物包括《执法中的跨国界数据获取:不断演变的安全和权利问题》(《国家安全法和政策杂志》2016年)、《数据的非领土性》(《耶鲁法律杂志》2015年)、《犯罪前拘束:有针对性和非监禁性预防的爆炸》(《康奈尔法律评论》2014年)和《战地地理:在“热”冲突地区之外的拘留和瞄准框架》(《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评论》2013年)。詹妮弗·达斯卡尔教授已经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过多篇专栏文章,并曾出现在BBC、C-Span、MSNBC和NPR等媒体上,她还是Just Security博客的执行编辑和定期撰稿人。

 


保罗·德·赫特教授

 保罗·德·赫特教授(Paul De Hert)的工作涉及隐私与技术、人权和刑法领域的问题。目前他正在扩大他的兴趣范围,其中包括有关于老年人的人权状况和民主国家中立原则的问题研究。为了满足他对许多领域的好奇心,赫特与其他作者定期合作,他所有工作的共同点是将人权方法与他对理论的关注相结合。德·赫特教授于1985至1992年间学习法律、哲学和宗教科学。他在法兰德斯科学研究基金、比利时司法部、内政部和布鲁塞尔大学研究委员会进行了十多年关于警务、视频监控、国际犯罪合作事务和国际警察信息交换等领域的研究,并出版了数本书籍和数篇法律文章,之后他扩大了研究兴趣范围,并在《欧洲人权公约》(1998年版)出版了一本书,从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这本书的内容是在当下社会控制实践的背景下比较十八世纪和二十世纪宪政的宪法实力(《早期宪政与社会控制,自由民主在权利思想与自由思维之间犹豫》)(2000,发起人:Bart De Schutter博士(VUB))。目前保罗·赫特教授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担任刑法和国际与欧洲刑法的讲席教授。他还曾担任过人权、法理、八大宪政体系史、宪法刑法的讲席教授。他现在是法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组(LSTS)联合主任、人权研究组(HUMR)主任、法学跨学科研究部主任(Metajuridics)。除此之外,他还担任比利时、荷兰和其他国际科学杂志的董事会成员,比如《计算机法与安全评论》(Elsevier)、《美洲与欧洲人权杂志》(Intersentia)和《刑法与哲学》(Springer),他同时是《超国家刑法系列》(Intersentia)和《欧洲刑法新杂志》(Intersentia)的主编。



尼克•凡•艾耶克教授

尼克•凡•艾耶克(Nico van Eijk)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信息法研究所(IViR)的媒体和电信法教授、信息法研究所所长。他曾在蒂尔堡大学学习法律,并获得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媒体、电信、隐私、言论自由、国家安全、监督和互联网相关问题,如互联网治理和网络中立问题。他还担任独立法律顾问,为律师事务所、公司和(半)政府组织提供建议。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活跃于金融领域(电信和媒体交易),他还担任荷兰情报与安全服务评估委员会(CTIVD)的知识网络成员。



克拉丽丝·吉洛博士

Clarisse Girot是新加坡亚洲商业法研究所(ABLI)的研究员。亚洲商业法研究所是由新加坡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Sundaresh Menon担任主席的新加坡研究机构,其使命是为亚洲法律发展领域提供实践指导,旨在促进亚洲商业法的趋同融合。自2017年1月加入ABLI以来,Clarisse主要负责“数据隐私项目”的运作,该项目通过建立专家和相关的公共和私人利益相关者网络,研究1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数据传输法规的趋同度。在加入ABLI之前,Clarisse曾在巴黎工作,担任法国个人数据保护局(CNIL)主席、第29条工作组主席Isabelle Falque-Pierrotin的顾问。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她是CNIL欧洲和国际事务部的负责人,并参加了第29条工作组的工作以及参与了重大国际数据保护和隐私案件。她毕业于巴黎第二大学法学院和牛津大学(M.Jur。1994)。她拥有荷兰蒂尔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1年),她的论文《IT合同法中的用户保护》由Kluwer Law International出版。



里斯·范·霍伯肯教授

里斯·范·霍伯肯是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法学教授,他被任命为“基本权利与数字化转型”讲席教授。该讲席的目的是对由数字技术发展及其在各个部门的应用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欧洲对此所采取的监管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是在微软的支持下,由法学科技与社会跨学科研究小组(LSTS)所建立的,有着包括监督博士生在内的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研究目标。范·霍伯肯教授同时也是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信息法研究所(IViR)的高级研究员。范·霍伯肯致力于基本权利保护、平台管理以及互联网服务的研究,更一般地说,他以数字媒体、电子通信和互联网三个领域的法律和政策为研究对象,并重点研究数据隐私和言论自由和跨大西洋关系的基本权利。可以说,他是位数据隐私、互联网中介监管和算法管理方面的专家。此前,范·霍伯肯是纽约大学法学院信息法学院(ILI)的博士后研究员(2013-2016),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工作期间他与他人共同组织了以算法和问责制为主题的会议,并领导了IT和安全方面的跨学科研讨会,他还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业与人权中心的访问学者(2015-2016)、康奈尔大学康奈尔科技学院信息政策学的讲师(2016)。2008年,他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恩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2007 - 2017年期间,范·霍伯肯担任荷兰数字版权组织“比特自由”董事会成员(2012 - 2016年任董事会主席)。2012年,范·霍伯肯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获得了搜索引擎和言论自由的博士学位,2006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获得法律硕士学位(优异成绩),2002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修完理论数学(优异成绩)。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白皮书基金会的论文奖。范·霍伯肯现在是国际活动和会议的常客,并为欧盟委员会、ENIS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pturn和开放社会基金会做研究。他的工作曾在荷兰报纸NRC Handelsblad、记者、荷兰晚间新闻、彭博新闻、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上报道。



克里斯蒂娜·伊利恩博士

克里斯蒂娜·伊利恩博士(Kristina Irion)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信息法研究所(IViR)的高级研究员以及个性化交流项目的博士后研究员。她是IViR隐私法律与政策夏季课程的组织者,并在信息法研究硕士课程中担任教授,兼任匈牙利布达佩斯中欧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研究假期期间)。克里斯蒂娜师从马丁·卢瑟大学的哈勒-维滕贝格教授(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格拉斯哥(英国)获得信息技术和电信法律硕士学位。她是德国柏林数据保护局的兼职法律官员,曾担任德国移动网络运营商的高级监管顾问,还曾在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担任实习生,曾是华盛顿电子隐私信息中心(EPIC)的访问学者。她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电子通讯、网络媒体、内容和服务以及隐私和数据保护领域的欧盟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作为玛丽·居里研究员,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治理数字信息研究项目,该研究项目探讨了云计算如何转变个人与他们个人记录之间的(法律)关系。她领导了最近的一项研究,确定了欧盟数据保护法与自由贸易协定之间的可能的紧张关系,她对个人在线活动和商业监督对社会和全球信息治理的综合影响深感兴趣。克里斯蒂娜是四个欧洲隐私合作研究项目、独立媒体主管和建构功能性媒体机构的关键人物。她为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经合组织和ENISA以及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咨询服务。作为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她为组织年度计算机隐私和数据保护(CPDP)会议做出了贡献,是电子隐私信息中心(EPIC)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佩里·凯勒教授

凯勒先生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媒体与信息法系教授,擅长信息隐私、数据保护和言论自由领域的研究。 他于1994年开始在伦敦国王学院潘迪生(Dickson Poon)法学院任职,于2013年至2016年期间担任学校(教育)副院长。凯勒先生曾任曼彻斯特大学法律讲师和英皇书院(King's)高级讲师。他曾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安大略省约克大学(Osgoode Hall)法学院法学学士学位和哈佛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他还曾在中国南京大学完成了为期两年的研究生课程。在成为学术律师之前,凯勒先生曾在加拿大执业,还曾受到香港政府雇佣。凯勒先生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媒体和自由民主国家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这种关系正处于通信技术革命和影响力日益增大的全球化趋势两者的巨大压力。凯勒先生的研究把不断变化的国内关系放在具体情境下进行分析,首先是相对发达的欧洲经济和人权机制的媒体管理问题,其次是引起国内媒体关注的国际贸易、人权协议及其机构的不完整的拼凑问题。凯勒先生在中国法律发展方面的研究兴趣主要还涉及媒体与政党关系的变化。



金范洙教授

金范洙教授是韩国延世大学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教授,担任Barun ICT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还担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字经济(SPDE)安全与隐私工作组的副主席,和亚洲隐私桥论坛的主席。他就隐私和安全问题向韩国内政和安全部、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韩国通信委员会和韩国互联网安全局提供咨询建议。金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安全和隐私以及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领域中具有战略性的问题和政策。他经常发表关于隐私保护的政策与实践、数据泄露通知框架、信息安全经济学、联盟的网络外部性、网络市场经济学、网络成瘾以及各种IT服务的采用与兼容性的研究论文。



克里斯托弗·库纳教授

克里斯托弗·库纳教授(Christopher Kuner)是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布鲁塞尔隐私中心的法律教授和共同主席。他兼任剑桥大学法学院讲师、哥本哈根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系客座教授、国际律师事务所威尔逊-桑西尼-古奇-罗沙迪律师事务所布鲁塞尔办事处高级隐私顾问。库纳教授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杂志《国际数据隐私法》的创始主编,他还是用以支持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EU)2016/679应用的欧盟委员会多部门利益相关方的小组成员。他拥有蒂尔堡大学(荷兰)的法学博士学位、纽约大学的法学硕士学位、法国巴黎圣母院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和劳伦斯大学的文科学士学位。他曾在剑桥大学国际法学研究中心和沃尔夫森学院以及牛津互联网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他的著作被欧盟法院、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和美国领先的联邦地区法院等法院引用。2016年7月,他在位于佛罗伦萨的欧洲大学研究所(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的夏季班教授欧洲法学院的欧盟法律一课。该课程将被牛津大学出版社于欧洲法学院收藏课程中发布为“互联网和欧盟法律的全球影响”。2015年7月,他与丹尼尔·库珀(Daniel Cooper)一起在海牙国际法学院夏季学期的国际私法专业部门讲授了一门专设的课程。该课程已在海牙学院的学习/收集课程中以《数据保护法和国际争端解决》为名发表(第382卷,第9-174页,2017年)。库伦教授曾参与欧洲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贸易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欧盟委员会各专家组的工作,曾担任国际商会(ICC)隐私和个人资料保护工作组的主席达十年。2015年6月26日,他因为在日本推广欧盟数据保护法被日本政府消费者事务局授予“最佳消费者支持者”奖项。库伦教授还是联合国全球脉动数据隐私咨询组的成员、德国数据保护与数据安全协会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和《国际法律和信息技术杂志》(牛津大学出版社)编委。

 

 

诺拉·罗伊登教授

Nóra现任英国伦敦大学高级法律研究所信息法和政策中心主任兼法律讲师。她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治理、人权、技术,特别是在数字隐私、数据保护和国家监视等方面。NóraNi Loideain博士是伦敦国王学院法学硕士中隐私和信息法课程的访问讲师和约翰内斯堡大学人文学院的高级研究员。Nóra曾任剑桥大学的法律附属讲师和《国际数据隐私法》(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她的博士论文考察了尊重私人生活的基本人权对欧盟数据留存指令产生的影响,该指令规定出于国家安全和执法目的可大量留存欧盟公民通信的元数据。这项博士研究是她即将出版的专著:《数据隐私、严重犯罪和欧盟决策》的重点(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她的学术生涯之前,她曾担任爱尔兰检察长办公室的法律和政策官员,并在爱尔兰最高法院担任过书记员。



宫下弘教授

宫下博士是日本中央大学的法律副教授,他担任日本两位总理领导下内阁府的首任国际关系隐私官,他的隐私经验包括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私隐专员的各次会议的日本代表团以及日本隐私政策委员会成员部委。他曾在一桥大学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并曾在哈佛大学法学院、那慕尔大学、CRIDS(研究信息中心,Droit et Société)担任访问学者。宫下(Miyashita)博士出版了四本关于隐私的书籍和一百多篇学术文章,其中包括许多有关隐私和数据保护的文章。他撰写了100多篇关于隐私的出版物、评论和演讲。他获得第31届电信科学奖和第3届NextCom通信论文奖。



瓦基里斯·帕帕康斯坦迪诺博士

瓦基里斯·帕帕康斯坦迪诺博士是希腊雅典的执业律师,他是MPlegal律师事务所的共同创立人和经营者之一,同时他还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组(LSTS)担任高级研究员。自2016年起,他担任希腊数据保护局成员。他曾在希腊帕特雷大学和爱琴海大学任教,并担任希腊版权组织董事会成员(两届任期)。帕帕康斯坦迪诺博士经常就他的专业领域所涉及的问题,向希腊政府提供咨询或直接代表希腊政府处理相关事务。  

 


朴鲁馨教授

朴鲁馨教授现任韩国高丽大学法学院院长、网络法中心主任。他于1981、1983年分别获得高丽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硕士学位,并于1985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硕士学位、于1990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国际法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际经济法、谈判和调解、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

 


张新宝教授


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桑尼·祖鲁达教授

桑尼·祖鲁达(Sonny Zulhuda)博士是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Ahmad Ibrahim Kulliyyah法学院教授,教授网络法、商法、电子商务法,并监督部门的博士生。Zulhuda博士曾是新加坡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研究员,出席过北京ICANN第46届会议。他最近加入了另一个ICANN研究员组织,即Parama Anandan的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基金会。Sonny是全球ISOC和ISOC马来西亚分会的成员。他曾担任2012 - 2013年Giganet全球互联网治理学术网络计划委员会成员。在2004年到2010年间,他担任多媒体大学讲师。在此之前, Zulhuda在杰加特信息咨询(Jagat ICT Consulting)担任了两年法律执行和培训师,他还曾任Supancana&Partners律师事务所高级研究员。Sonny Zulhuda教授拥有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信息安全法博士学位,曾在牛津大学国际学院完成了2008年夏季研究生项目,他还拥有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信息安全法博士学位。在长达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培养了一套将法律、技术和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的独特技能。他曾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网络科学夏季奖学金,并帮助马来西亚政府在2005 - 2006年制定了国家网络安全政策,他还为印度尼西亚的互联网监管和数据保护政策的起草做出重要贡献。




联盟秘书处主要成员

 

洪延青博士

洪延青,现任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主要研究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跨境流动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网络安全法律政策问题。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并获得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任现职之前,洪延青就职于中央网信办,具有丰富的网络安全战略、政策法规制定经验,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的起草,是中美、中英、中欧网络安全二轨对话中方代表之一。主要从事网络安全政策和法律研究,担任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6年重点标准制定项目《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编制组组长,2017年重点标准制定项目《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指南》编制组副组长。


许可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院特聘硕士生导师。许博士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并曾在一家国内领先的律师事务所担任公司律师多年。许博士的学术成果丰富。迄今,他已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Minnesota Law Review(SSCI)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重点研究互联网治理、大数据、网络安全、金融科技等诸多领域。



周辉博士

周辉,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网络信息法学研究》执行主编。主要研究网络治理、平台责任、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博士后。先后参与中国《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研究起草工作,是多项国家级课题和耶鲁大学中国法中心等国际项目的主持人和主要参与人。他的主要代表作是《私权力视角下的网络治理》等。



崔岩博士

崔岩,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讲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她曾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和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芝加哥-肯特法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并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她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法和网络空间国际法治研究。

 

赵冉冉博士

赵冉冉博士是华东政法大学的研究员,他拥有公共政策、金融及法律等多学科学习及研究背景,他拥有南开大学的金融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Pritzker 法学院法律博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管理硕士学位。此外,他还获得过一系列学术荣誉头衔及政府资助,包括世界银行学者(2010)、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2016)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除了在数据隐私法律方面具备深厚的研究功底外,他还曾在多家互联网巨头从事信息安全及隐私的合规工作。


刘晓春博士

刘晓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助理教授,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与比较法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法,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法,技术标准与专利等。参与编写多本专著、译著,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是《中国知识产权》、《中国对外贸易》和《中国贸易报》的专栏作者,就互联网、知识产权、竞争法相关领域撰写专栏文章。社会兼职包括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会理事、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例指导研究(北京)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研究员,还受聘担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学院知识产权专家。


孙娟娟博士

孙娟娟博士是法国南特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目前为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山姆·沃尔顿”教席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政府的风险规制和合作规制,食品法和网络法。孙娟娟博士曾参与2009年-2014年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之欧盟食品法Lascaux 项目。回国后,她参与了《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修订,以及诸如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等部门立法工作。著有《食品安全比较研究——从美、欧、中的食品安全规制到全球协调》,译作《欧盟食品法》、《欧盟食品法律汇编》等。在网络食品监管、合作规制、欧盟研究的基础上,目前正进一步拓展有关“互联网+政务”的研究,包括食品安全领域内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监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