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专栏 | 如何协作一场互动的线上讨论
编者按:
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整理自Heaven2017年在北京举行《善导分享会|如何协作一场互动的线上讨论?》中的部分段落。
线上讨论在当下成为愈来愈多社群活动、课程开展等的主要互动方式,通过本篇文章的分享,我们希望可以展现线上讨论时,协作者如何打破空间与距离,让讨论在参加者之间互相发生;在碎片的观点中,又如何提炼与整理。并反思:在以参加者为主体的讨论中,如何真正做到互动与双向...
今天在这里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带领线上互动讨论的经验。它未必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思考,但都是基于我们真实的实践经验。
1
打破空间与距离
从协作者的身份出发,当我们要带领一个线上互动讨论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理解,那就是:“距离”。
线上和线下很不一样,就像刚刚有朋友说在线上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那个人在或者是不在,所以作为协作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你需要帮助大家,把大家带回当下、带回到现在的这个场合或者状态,比如特别简单的让大家发一些自己最近的状态照或者自己出去玩的照片。
不过,很多时候即使这个参加者在线,但也不代表他已经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讨论的状态,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会用一些“仪式”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进入状况)。
譬如我们最近在做一个线上的非暴力沟通的读书会小组,我们在每一次读书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会帮助大家去做呼吸练习,通过闭眼的呼吸然后你去感受你现在的一个状态、情绪、感受是怎么样,你有没有观察到一些想法、觉察等等。我们通过这个“仪式”的方式,其实就是把参与者从其他的状态过渡到现在这个需要分享和讨论的状态当中。
所以有些时候光是发发照片未必会足够,你需要帮助大家重新地从外界回到这个学习或者是讨论的现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是我们有些时候我们就会用一些仪式。
我们还是回到距离。作为协作者,你需要去想就是我怎么可以把一个很虚拟的空间变成一个相对真实的场合。有些时候空间没有办法改变,但是你可以去做一些心理距离的改变,譬如是说我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说冥想或者呼吸,这就是方法。我们也会让大家去创造一些跟自己的对话的机会,我们会让大家开始之前每人准备一个本子或者纸,在正式的环节开始之前可以自己在上面做一些梳理问一下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我的期待是什么,我今天要做什么等等,然后把这些分享给其他人。
在线上讨论里面,参与者需要跟自己去建立一些关系,然后通过这个关系,借由分享或者讨论去和其他人建立一个关系。如果说在一个线上讨论分享里,例如现在很流行的好几百听众的微信群主题分享,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原子,在过程里面不需要跟别人发生关系的话,那“在”或者“不在”就不重要了。但如果需要创建一个有互动的学习场域,作为协作者,你需要在这个过程里面去打破那个原子化的状态,然后让大家可以变成一个相互支持的一个学习的整体。
另外,协作者需要去想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让大家来拉近、打破距离。我不太喜欢用微信语音,我也不太喜欢用微信的语音去做单向的分享,因为我觉得这样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对面的人是谁,所以我会用另外一个工具(为了避免打广告,名字我就忽略了,大家可以下来问我)。这个工具比较好的地方是,它可以创造多人共同在线学习,可以通过视频面对面交流;另外它可以通过电脑即时把一些图片或者内容共享出来给所有人,让大家都看到。虽然它的付费版本要花不少钱,但是也有免费版的。
2
让信息被及时整理和理解
一般来说,在现场的时候协作者可以把很多信息写下来。这个其实对参加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听过的东西很容易就过了,所以有些时候协作者需要通过写下来来帮助参加者可以更聚焦。但如果是不在现场的这种情况,参与者各种讨论的信息是来来往往的,作为协作者来说,那你要怎么办?我自己的一些方法,就是利用协作者的基本的技巧和技术,很快的去帮助大家做把很多的不同的观点、信息做整合、归纳和总结。这些总结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你可能要把很多的不同的观点去做一些整理,这个是协作者需要去做的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在一个在线分享讨论里面去推进下一步的讨论。
然后另外我们需要去看的就是我们怎么样让大家耳朵听得见的时候,我的眼睛也看得见,所以我们又看,绕回刚刚的那个来做的时候,一般来说因为我自己的速度会很快,我协作大家讨论的时候,我会一边协作一边做关键信息的记录,所以就是当一个人讲完了我们就可以上去(整合、归纳和总结),让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些整理和反思。当你的信息及时的时候,大家的反应也会更及时。如果你做不了的话,可以找一个同事一起。一般一场线上的讨论我们会有两个人,一个人负责协作大家去讨论,另外的一个人负责做这些信息的归纳和整理。
3
让参与成为一个过程
对我来说,互动不是一个只在线上讨论分享活动的那个当下才会发生的事情。刚刚有朋友问我们如何准备活动,或者有没有建立一套好的规则去支持这种线上的讨论,一般来说我自己会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就像我刚刚分享的,线上完了之后我们会推进大家去做一些线下的练习,或者是线上开始之前我们会推进大家去做一些线下的、提前的阅读或者准备工作,线上和线下需要结合起来。
线下的时候,我们做完一个分享或者学习之后,我们会让参与者做作业,有些作业是一个人做的,有些时候作业可能需要两个人,有些时候的作业是需要跟家人共同完成,比如说像沟通的练习。所以对我们来说,让参与者结束后继续做一些作业,那他们再回来的时候就有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些反思,他们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可以有更多的东西和大家分享。
所以线上的讨论分享不只发生在线上,当协作者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做好了,把原子化的状态打破了,让大家有更好的进入讨论学习的准备、把自己的实践和学习结合起来的时候,参与者在线上的参与就会自然而然的更好、更多。
4
让学习成为所有人的事情
还有,对于我来说,我从来不把自己放在参加者之外,就是学习或者讨论这个事情是所有人的事情。比如我们有一个六次的主题读书会,我们会有五个协作者,这些人不是所有的都是我的同事,但是他们可能是我们之前认识的一些伙伴,或者对这个主题有一些了解和认识的朋友,我们组成一个协作者小组,让每个人认领一个主题,然后去协作那个主题,然后也互相讨论这个框架和如何实施。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像我刚才说的,做线上讨论的时候,你要有一个人协作,一个人记录,这是最基本的。而且,有些时候你真的需要托,你抛一个问题出来的时候,如何没有人可以回答你的时候,那这个时候你的伙伴他就可以帮你,他们可以先帮大家打开一个口子,让大家参与进来。我有些时候真的抛一个问题没有人回答,我就会开玩笑说“请我的托出现一下忙”,然后这个时候真的就会有人回答,虽然他并不是真的我的托。。
所以当我们作为协作者的时候,你是需要有人帮忙的,是需要团队的,不是一个人来做这个事情,你应该尽量的让你的协作团队丰富起来。当然这对参与者还有另外的一个影响,就是它会让参与者看到协作者团队本身也是参与的,也是互动的,也是相互帮忙的。这是一些很好的正面示范。
对于参与者来说,每个人都需要有实践的空间,有整理自己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时候这个时间和空间是发生在线上的,比如说我们今天主要的内容做完之后,我们可以有一个“仪式”的时间让大家做今天讨论的反思,把最重要的思考写下来,写在纸上本子上,写完了之后参与者有一分钟的时间给大家分享,每一次都是这样。这么做的好事是可以让参与者对于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的复习。
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是协作者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在过程里面只是输出的人,我把我自己当成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人,在这个里面我也有我自己的目标,那这样你才可以“在场”,然后你带领大家的时候,对你来说你才不会觉得这是一个高不可及、要完成的任务。
作为协作者,你要找对你的参与者。千万不要找那些如果你发现他们是被迫来参加活动的人,你会非常惨。因为大部分的时间,你不得不需要花在去调整那些人的能量。所以我们自己基本上做筛选的时候,其中一个门槛就是大家给钱,你给钱你就是有需求的,对吗?无论如何,你愿意给钱至少证明你有一些期待。
5
有时候协作需要带领,但也需要跟随
另外,如果你发现来的人他们的期待和你的准备有所不同,你需要去调整,你需要去调整你的框架和调整你的内容先去满足到他们的期待。
有一些培训的参加者可能是被迫过来参加的,作为协作者你需要去调整,从他们的需求开始慢慢地帮他们去做引导,这是你需要去探讨的。你要问你的参加者他们需要什么。找到答案的方法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有。这些方法本身并不重要,它的载体本身也并不重要,如果你要罗列的话,可能有一千万种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作为协作者,在背后你有没有去思考这件事。
刚刚有朋友提到过就是,不是所有的分享,不是所有的线上都需要去做互动,像现在很多的线上的微课,面对的如果是500人的大群,几千人的大群,那在这个时候其实是很难做互动的。我们该怎么办?当然有一些方法,你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且给参加者有一定思考的空间,他们的答案不一定要放上来跟你去互动,但是这些的答案可以在参加者的心里面去,他已经有一些想法,当协作者继续去做分享的时候你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和你做一些对话和链接。
6
回到“参加者”为主体
对我来说,协作者由始至终都需要思考一些问题,思考作为一个协作者在这一个线上讨论的里面,你希望参加者在这个过程里面思考什么问题,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们思考,怎么帮助参加者更好的思考;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法是适用的,可以来帮助参加者更好的思考,并且把这些思考分享出来。所以作为协作者很重要的是:不是我要讲什么,而是我怎么帮助参加者去思考。
如果我们重新去看协作的价值,或者我们从协作者的视角去看一些学习或讨论的时候,我会去思考说,当我们在这样的场景下,究竟谁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你尊重了学习的主体是参加者的话,你的整体设计思路就会被改变,而所有的方法也都是为了激发参加者而设计,单项的输出课程就可以成为互动的、共同探讨和学习的过程。
注:本文整理自Heaven2017年在北京举行《善导分享会|如何协作一场互动的线上讨论?(北京/07.28)》中部分段落的分享。
O计划是由善导发起的一次共学计划。这个计划是基于《发展协作能力的艺术》这本小册子,为了学习“协作”能力而成立的众多小组。
”录音整理:大咪咪与小菊花
校正:冰洁、粽子
编辑:姿媛
「协作者后花园」是「善导公益发展」(微信ID:v-bus1205)开辟的一片属于协作者的园地。在这里,我们不会有太多关于协作课程的招募信息,而是透过分享活跃在不同领域的协作者的行动、思想和理念,推动协作者社群的发展。
我们希望这片园地是属于所有协作者的,每个人都有参与到其中的方法和可能性,所以欢迎来稿(联系微信人格号vbusvbus)、留言或其他方式与我们互动,我们一起共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经验及知识交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