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计划 | 漫漫协作路,共学初起步-第一次读书会实况荟萃

共同边走边探索的 协作者后花园
2024-08-24

编者按

作为O计划的小组,如何综合考虑参加者现有的关系基础/协作与议题经验/对共学的期待与需求等等因素,做好第一次的共学活动?

参与式共学的设计,要怎么做可以更好地准备?带领结束后,如何整理并转化这些的鲜活的经验,从中学习,激发更深入的思考和对话,创建属于社群自己的知识?

或许本文可以从几个小组的真实经历和反思上给你一些启发。



  案例1:发起人线下共学会(广州场)


一、参加者

广州及周边的O计划发起人;

二、时间 2个小时

三、目标

1.   探讨什么是协作,参与式小组的特征,协作的角色;

2.   探讨关于如何做一次互动参与、有收获的共学会;


设计框架上可以参考:

时间-目标-环节内容-备注(所需要的物资/伙伴如何协助支持等)

排版原因,以下做了调整


【Part 1】19:15-19:30 准备进入 

签到/暖场音乐提前把所需大白纸写好;



【Part 2】19:30-20:00 互相认识,了解参加者的经验


一、协作者自我介绍,流程安排简单说明;


二、用图卡+空间游走来互相认识

  • 把“只言片语”分散在空间四个角落,让参加者选择一个图片来代表自己

  • 在空间游走,听到铃声后与最近的伙伴分享以下问题

1.为什么选择这种图卡代表自己

2.从哪里来?近期状态如何

3.与一群人做过最“有趣”“疯狂”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现场新增的问题:在你的工作里,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4.为什么在这里?(O计划/对今天的理解)


三、大组分享,互相认识

  • 分享前介绍自己名字;

  • 需要记录第3、4个问题,归纳出共学是团体共创、有趣的过程

(现场把大家分享一群人一起工作过程记录,用以下框架来归纳:动力、任务、组织;回应共学的过程,要看到团体动力与目标;设计不同任务帮助团队前行;考虑如何组织大家。现场出来的观点还是很丰富,在最后反馈大家都说这个过程很有“惊喜”)



【Part 3】20:00-21:00 拆书共学,探讨协作的原理

提前把阅读材料打印,以及划分板块


一、根据不同经验分组(5min)

有协作学习、有团队共学经历、不同的小组;划分为三组;



二、阅读材料,10min


三、分组领取阅读材料任务(15min)

1.     第一组:阅读《发展协作的艺术》P53-57,视觉记录方式回应“什么是协作?”;

2.    第二组:阅读书本P58-63,道具回应“传统与参与式小组的区别?”

3.    第三组:阅读书本P64-77,肢体动作回应:协作者的角色与态度?协作者价值?

任务要求:帮助现场参加者更好地理解这个章节内容,可结合自身经验;

(可根据现场经验来判断要不要增加难度,例如用可视化、肢体语言、道具方式来拆解章节内容;希望帮助大家能把知识转化成更多元呈现方式)


四、大组分享(30min)

1.     什么是协作,协作的目的是什么,协作有怎样价值与作用;

2.    参与式小组特征与参与价值是什么?

3.    协作者角色是什么,以及协作者应该有哪些态度?

在分享过程不断回应以上几个问题,可在小组分享后,交回大组一起讨论

(当天大家分享较多在书本知识点上,如何能结合他们自身工作会更好。建议下一次尝试:让他们用工作中案例来阐述,不只是表达知识内容。协作者也需要在每组分享完后,可以有简单归纳,当天我能量太低,未能做到这点,很多很好知识就停留在书本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0min)

用协作者屋来归纳



【Part4】 21:00-21:20 探讨如何做一次有趣、互动、有收获的共学

一、组合新的三人小组,回顾共学过程,有哪些具体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做好一次共学?每组最少列出5点;

(现场由于时间问题,跳开这块,转化直接阐述善导在共学过程的一些经验。)


二、大组分享

归纳:

-个人技能

-工具方法

-空间容器



【Part 5】21:20-21:30 三文治反馈

1.     跳出来给与带领协作者反馈

2.    介绍三文治反馈

3.    反馈时间

(反馈的时候,发现大家都比较“客气”,建议可以从过程感受开始表达,哪些地方让你舒服/有惊喜/有收获的,哪些地方让你能量低的,为什么?三文治反馈可以由另外一位现场参加者帮忙协作。让带领协作者可以更全然聆听大家的反馈。)


【Part 6】21:30-21:35 Check-out

每人一句:感受/启发





不知道上文的流程框架和过后记录的观察反思有为你带来一些启发吗?


  顺便分享几个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  


读书会之前,作为协作者的你,如何更好地准备?

1. 查阅延伸阅读材料、主动邀约其他伙伴一起参与设计/寻找负责跟进小组地核心协作者的支持;

2. 提前收集参加者信息,如:相关的经验、常遇的挑战、期望探讨的议题、对本次活动的期待等;


读书会之前,如何帮助参加者更好地“进入”?

1. 提醒阅读相关章节,提出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让参加者先有所准备;

2. 提前把目标与流程框架分享给参加者,帮助大家厘清当天共学的目标,以及对现场将发生什么有大概的想象;


读书会之后,作为协作者的你,还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把鲜活的经验及时沉淀下来,支持自己和伙伴的更多成长?

1. 对原来的流程框架进行复盘(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备注,如上文中的绿色字

  • 检视目标的达成情况;

  • 回顾整体的流程和临时采取的变更(除了在意原定的流程执行得如何,也关注自己根据现场顺势而为地作出了哪些调整--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做出了怎样的调整,而调整后有怎样的发现);

  • 记录下对现场的观察(参加者的能量状态、团体的产出、话题讨论的走向和深度、对协作者自身的觉察……);

  • 记录下闪过的灵感、欣赏/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2. 书写你的协作者手记

3. 把你的感受/发现/困惑,分享给更多的伙伴,发起更深入的讨论,共同从中学习





  其他共读小组更多经验分享  


案例2:深圳梧桐山小组(关注可持续生活)



【第一次读书会的议题】

讨论了解协作是什么?

共学需求和内容是什么?

如何利用哪些学习资料学习协作?

O计划2019年的学习安排,

商量确定共学的排期和主题;

如何促进每一次的“共学”?和如何可持续的“共学”?


活动结束后,发起人写道:

“本场启动会,所有核心成员都到场了,参与度很高,氛围也很好。大家在朦朦(核心协作者)的带领下也都很积极去反馈自己的需求和与协作的关系。但是在这个成果呈现过后,依然对于什么是协作,怎么协作不是很清晰。即便是通过这种从自我需求出发找到需要学习协作的目标,大家依然不知道协作是怎样的,所以对于什么是协作,大家还缺少对协作的直观认识。”

“作为发起人,我感到压力有些大也很有疑惑:前期共学是否需要有人塑形和用力?用力的方式是怎样的?”



 案例3:云南哆悉哒小组(关注阅读教育)

活动结束后,发起人写道:

“复盘会其实是在从志愿者中吸引和邀请潜在的O计划成员,这次算是O计划的预备会议。

因为这里除了我们三个人,没有人真正深入接触过协作,所以我们打算先帮助他们创造更多体验,不着急知道更多理论。

上午的主题是“好大人”,其实背后暗含“协作”的意义,下午从复盘流程开始了解体验学习循环圈。大家从绘本阅读和体验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和人生,于是纷纷敞开内心讲自己的故事。大家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这个场域有了很奇妙变化。


点击了解更多:我们心中的“好大人”|志愿者童书会 (益博公益)


后续活动中,伙伴们再从协作的视角进行进一步的拆解和探讨



-完-


篇幅有限,难以把每个小组的经验都分别呈现,

只能节选部分花絮来抛砖引玉,

也相信大家还有很多智慧可以分享贡献出来,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

来啊,相互激发,更多对话呀 :)

江湖见~



文字与编辑:嬷嬷

案例来源:善导、O计划社群伙伴



——支持我们——


善导近5年培训了超过500名各地区/议题的协作者,期待未来联结更多伙伴,共同践行参与、公正、平等、多元、赋权等公益行动者理念。如果您认同我们,诚邀您参与每月小额捐赠计划,您的支持将帮助我们未来更好地发展和陪伴协作者社群伙伴、催生本土知识和前沿实践、支持资源稀缺的协作者学习与行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协作者后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