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代奇人南怀瑾:饱受争议的一生

禅密净 加拿大之声 2019-04-28



1943年,26岁的温州富家公子南怀瑾,

辞去教官职务,上峨眉山,剃发出家。

研读寺院中的《大藏经》。

闭关3年后,他还了俗。

之后,他从上海,到台湾、美国,再到香港,

最后回到大陆。

他的一生备受争议,甚是传奇。

他曾被蒋介石、蒋经国邀请讲课,

也给三教九流讲;

他抛下温州的父母妻儿,在台湾另外娶妻,

但两个家庭和睦相处,没有怨言;

90年代,他出面筹资上亿美元,

修建横贯浙西南的金温铁路;

还有称他是海峡两岸和谈的使者,

促成了25年前著名的“汪辜会谈”。


南怀瑾的孙子南品仁,

刚刚出版了父亲南小舜的遗著——

《人生漫漫路: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

南小舜是南怀瑾的次子,这本书他写了20年

记录下百年南家生活史。


南怀瑾一家生活过的村落

一条摄制组来到南怀瑾先生的出生地温州乐清,

拜访了南品仁先生,

听他讲述他眼中的爷爷南怀瑾,

及这个百年家庭。


  南品仁    编辑   倪蒹葭

我的爷爷南怀瑾,他看起来现在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名人,也是一个文化大师,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但爷爷也有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三无老人,爷爷对自己的评价是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一无所成。

我父亲叫南小舜,是南怀瑾老师的第二个儿子,我们全家都叫爷爷“南老师”。我生活在浙江温州的乐清县,这里集聚了约一万人口的南氏后裔。


南家宅院

生来是个富二代

1918年,爷爷南怀瑾出生,是家中独子。

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公,我认为他是一个商业的奇才。他从挑货挨家挨户叫卖开始,白手起家,逐渐经营起一家杂货店,叫“南杏春”。


太公曾经出资修建乐清东安桥

我的太婆当时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万银完”,就是说有一万个银子马上就会用完。太公当时有了钱以后,非常热心公益,常把钱用于修桥补路,有次村里需要修建陡门,用来灌溉和泄洪的水利设施,太公倾注了很多的财产和心血,牵头把陡门修好,南杏春的状况因此急剧下降,举步维艰。

太公又重新把所有的精力投到南杏春,生意又起死回生,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不算首富,但也算非常富,因为当时没有首富这个概念。


不喜欢做生意,被送到庙里读书

太公从小就对我的爷爷南怀瑾要求非常严苛。

南老师天生就非常聪明,七岁的时候就能够写出诗,记忆力惊人,也很顽皮。他静不下心来,小时候非常好动,喜欢玩。太公的教育方式我认为不同寻常,他就是让孩子这种天然的玩性发挥出来。

然后太公第一个要求,让爷爷去做生意,继承他的衣钵。爷爷很奇怪,做生意一点兴趣都没有,当时开杂货店的时候,太公叫爷爷下来帮忙,帮忙大概几分钟没到,又跑到阁楼去读书了。


大概是13、14岁左右吧,太公就把他送到我们南家的家庙,在井虹寺,让他自己去读书,比较荒凉,四十几口空棺材,整天对着几尊佛像。

这个庙当时有一个管庙的和尚,又矮,好像又是一个瘸子,两个人在那里一起生活,爷爷竟然适应得很好。太公还请人过来教他四书五经,一个叫叶公恕的老先生,这一段经历对他影响非常大。


17岁离家,19岁有了次子

爷爷17岁离开乐清以后,1936年短暂地回过一趟家,只住了一个月, 便又起身返回了杭州。他离开时并不知道, 奶奶已怀上了我的父亲。

1937年的4月份我的父亲出生,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只有太公、太婆跟我的奶奶把他抚养成人。

他离开家乡后,后来到杭州,到成都、上海、台湾、美国、香港,然后回到上海,最终是在江苏吴江这里,2012年9月份过世的。他前面的生活经历是非常丰富的。

剃发为僧,闭关3年

爷爷他少年时有剑侠梦,在杭州的浙江国术馆学习武术。后来战火蔓延,撤退成都,成为中央军校教官,一有空就访求高僧奇士。

他曾经出过家,为什么出家?为了阅读佛教禅宗经典《大藏经》,当时没有像现在这个印刷技术,经书流传很有限,峨眉山大坪寺藏有全本《大藏经》,要想阅读,必须剃发出家,于是爷爷当了三年左右的僧人。

南怀瑾书法

出家前,他当着僧众立下志愿,希望将来出关,能够弘扬三教百家。1946年,还俗的时候还写了首诗,叫“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

这就是南老师对自己还俗最好的诠释,从这首诗,也可以反映出来南老师的大抱负。


离开大陆,去台湾

还俗以后,爷爷大概47、48年去过台湾,当时回来以后,想请太公跟家人一起到台湾去,安顿下来,主要是在战乱的时候可能想要更加安稳。太公他可能不想拖累爷爷,就拒绝了。1949年爷爷只身去了台湾。

1955年初版《禅海蠡测》封面封底

那时的台湾,文化生态一片狼藉,当时有日本的禅宗和尚宗演、居士铃木大拙,去美国弘扬禅宗,声望很高,还批评中国学者不懂禅,就有人劝爷爷执笔中国哲学史的禅宗部分。

当时爷爷在台湾娶了另外一位奶奶,家中等米下锅,他一脚推摇篮,一手抱孩子,另一只手写书,每天写六七千字,三个月下来,写了几十万字,出版了《禅海蠡测》。

他自己曾说过,他并非学者,只是读了各式各样的书,又学了不少杂家的学术,因而希望把自己的所知所学用在社会上。


被蒋介石赏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台湾经济逐渐繁荣,邀请爷爷讲学的学校、机关和社会团体也越来越多。

蒋介石是王阳明学说的忠实信徒,1966年, 蒋介石、蒋经国邀请南老师去各驻地巡回演讲。

我三叔写的《父亲南怀瑾》中有一段爷爷自己的回忆:当天,我到清泉岗演讲,我一上山就感觉气氛紧张,到处都是当兵的站岗, 一问才知道蒋介石在这里休息。讲演结束后,参谋告诉我,蒋先生也听我讲课了。我当时很意外,没有看见老爷子啊,原来蒋介石在会场后面拉了个布帘,牵了根电线在幕后听我讲。

那次演讲,爷爷特别强调:“若民族文化亡掉,中华民族将万劫不复!” 在帘后听讲的蒋介石深为所动,三天后便宣布,要推广中华文化复兴。

当时,蒋介石曾邀请爷爷主持实际工作,爷爷婉言谢绝了蒋介石的邀请。

南怀瑾在台北泰顺街寓所门前 1968年

离开台湾,远去美国

也是从我三叔那听说,1979年的一天,蒋经国先生到爷爷位于台北市信义路的住所登门拜访。可是,当蒋经国先生的专车徐徐地停靠时,却看到爷爷只身一人,依旧穿着和平时一样的素衣长衫。两人一番寒暄过后,蒋经国先生提出想要去楼上一坐,爷爷却微笑着拦住了去路,缓缓地说:“陋室过于狭窄,还是借你的座车一谈。”两人这一谈就是两个小时。

蒋经国先生临走之时,爷爷从怀中拿出一枚刻有“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两句话的言志章,赠送给他。


在台湾,爷爷的讲学吸引了很多人,上至高官,下至三教九流。

爷爷曾跟人说:在这样一个乱世中, 人命轻贱如草芥, 世事都如过眼云烟。老实讲,我来台之前,曾与蒋经国及陈布雷先生的长子在杭州相遇,三人同去布雷先生墓地拜别祭奠。听了蒋经国的言谈话语,我发现他对身边人都有疑心。

爷爷明白虚名会带来祸害,就离开台湾,出走美国。

南怀瑾与学生们

“你们要到大陆去”

促成两岸“汪辜会谈”

筹钱修中外合资铁路“金温铁路”

我们家族祖孙四代吧,应该讲有一个特点,都不喜欢跟官方去打交道。因为爷爷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按照现在讲的包装也好,去影响别人也好,太婆教爷爷是教他不要去当官。爷爷一生没有走上仕途,但做了些社会事务。

1988年初,温州有一个访问团到美国访问,爷爷提出来,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有一条铁路从温州修到金华,修了7次都没有成功,他想投资修建这条铁路。


南小舜与母亲参加金温铁道公司成立

爷爷在经济上没有余钱,但他有影响力,出面筹资上亿美元,建成我国第一条中外合资铁路——金温铁路。

爷爷曾说,“这条铁路大家期望了80年,今天我就决定一定要修。”修建完成前夕,他还提出“还路于民”,将铁路公司的股权转让给浙江省政府和铁道部。

两个家庭,和睦共处


1990年,南怀瑾母亲过世


他邀请妻子王翠凤到香港,为她过生日

南怀瑾和王翠凤育有二子南舜铨、南小舜

南怀瑾和第二任妻子杨女士,育有二子二女

南圣茵、南国熙、南可孟、南一鹏

太婆年纪大了,奶奶会每天早上给她梳头,老人容易掉头发,奶奶就很仔细地把这些头发一根一根地收集起来。后来,温州市的领导要去找爷爷商量金温铁路的事,正愁带什么礼物给爷爷。奶奶便把平时收集的太婆的头发丝拿出来,请温州的一位发绣大师魏敬先老师,用头发丝绣了一幅太婆的画像,带给了在香港的爷爷。

爷爷看到这幅自己母亲的肖像,并听说来历时,忍不住失声痛哭。

南怀瑾母亲赵荷香

爷爷的家书

80年代,爷爷去了美国,我们和爷爷通信方便了起来,每月至少有一封。因为太婆不识字,父亲又外出做事,通信都是由念初中的我读给家人听。

太婆、奶奶其实对爷爷是非常关心的。他们知道这个儿子很有出息,或者说我奶奶知道爱人有出息,但是她不知道他具体做什么,因为相隔的距离太遥远,但他们从未抱怨过。


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为天下人


南怀瑾和四个儿子在一起

(左二南国熙、左三南舜铨、右三南一鹏、右四南小舜)

爷爷对我的教育


南品仁带着儿子来见南怀瑾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vanwestca@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