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计算机系 曾颖菲 专访
既来之 则安之
2013年的一个夏日,高招录取结果公布,等待曾颖菲的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此前,开朗健谈并拥有丰富社团领导经验的她,虽将自己的优势定位在管理方面,但对所谓“未来”尚未有一个清晰明确、具体切实的规划。高考填志愿时,她更注重的还是学校的整体名声,对“专业”一栏则没有太严苛的要求。即使如此,当看到自己的录取结果时,她还是有些傻眼——北外计算机系,着实在意料之外。
不过,带着“既来之,则安之”的从容洒脱,她很快就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个由命运替她作出的选择。
相继完成计算机导论与C语言课程,并付诸大量编程实践之后,她开始一点点地感受到了荧光屏上一串串编码的无穷魅力。这种“授课+编程”的培训模式也已为她打下了相当扎实的C语言基础。此时,曾颖菲再一次理性地分析了现有的资源条件,未来的图景在她脑中渐渐轮廓分明。
“学完C语言后我发现计算机是一个挺有趣的专业,自己从中得到了很多快乐;而且老师们都教得很棒,能从课堂学到很多东西。再加上北外的特色是小班教学,一个老师只面向二十多个人,这样就更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照顾每一位学生;此外,我还可以跟着老师做科研项目,系里的老师们都非常NICE,给我提供了很多资源。”
大一快要结束时,她已打定主意——继续当“北外最小众群体”中的一员,在代码、公式铺就的computer science之路上越走越远。
从“接受命运”到“改变命运”
随之而来的大二对曾颖菲来说既是焦头烂额的一年,又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只数学一门的课业负担就急剧增加,计算机系的学生们不得不分出大量时间和心情同线性代数与数据结构鏖战;而专业课程的难度、强度更是有增无减。
也正是此时,曾颖菲参与了梁野老师手头的项目——“数字化时代的翻译教学与研究平台研发”。身为一个刚刚大二的学生,她坦言已有的知识储备还远不足以轻车熟路行云流水地将代码一气呵成。
曾颖菲这样描述当时的困局:“我当初做那个网站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然后老师带着我从基础一点点学起……有一阵子为了赶DDL我试过从早到晚都在写代码,那几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睛,眼前浮现的全是输入代码时的动态画面。”
付出是有回报的。在搜集资料、探讨思路的过程中,曾颖菲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和翻译系师生的直接沟通进一步增强了她的交流能力;专业知识的积累也由此更加深厚广博。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那一年曾颖菲还参加了挑战杯,随队获得了辉煌的战绩。团队由两位北外计算机系的大四学姐和两个大二的“年轻人”组成,曾颖菲的任务是抓取数据,这就涉及到了“网络爬虫工具Portia”的运用。当时,这个工具还比较新,能够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极为有限。因此,她只能亲自从配置环境开始,慢慢摸索这个工具的用法。
“其实从安装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问题,我只能不断从网上找帖子找方法,然后自己去试、去反思、去总结。有一个问题,我还专门在Github发帖问了那个工具的开发人员,他们最后还回复我了,并且把我的建议加到了他们的README里面,这种感觉很棒。”
最终,曾颖菲所在的团队成功杀进了国赛,并到广州参加了最后的答辩。这番经历不仅开拓了她的眼界,让她认识了更多优秀的才俊,接触了更多新奇的思想,还使她对一个更大的世界又多了几分憧憬。
去更大的天地
2015年9月,曾颖菲的大三生活开始了。就像许许多多的北外大三学生一样,当时她的面前摆着两条路:国内保研和出国深造。以她的排名,国内保研是一个相对轻松、稳健的选择;但曾颖菲最终仍然决定,要出国闯一闯,去感受国外的教育氛围、看看更大的天地。
于是,大三又成了一场紧锣密鼓的战斗。
准备语言考试,撰写出国申请文书……整整一套流程,全由曾颖菲一人完成,不依靠任何第三方机构,一人承担了偌大的压力。
当时,颖菲申请了包括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在内的几所享誉全球的学府;最终接受了来自耶鲁大学的橄榄枝。
“我当初选耶鲁,原因之一是它的offer给得很早,再加上当时我想选一个有private bathroom的宿舍,要把offer接了才能够选到。所以我后来就没有再等其他的,直接把耶鲁给接了。但是四月份的时候来了UCLA的offer……其实也是有纠结过的。如果当初这两个offer一起来,我可能不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耶鲁吧……但是如今我也不后悔。”
对于无数中国学子来说,耶鲁大学是一个只可远观的神话。而作为过来人,颖菲却建议学弟学妹们不妨大胆“试水”:“只要把语言成绩搞上去,把绩点搞上去,多积累些科研和项目经验,应该就可以来尝试一下了。”
的确,北外学子进击耶鲁成功已不再是轰动一时的新闻;比如曾颖菲上一届的直系学长,同是计算机系的姜小佛,也毕业于耶鲁大学计算机系。
既然仰慕过那个更大的世界,憧憬过那片更高的天空,那就不要自惭形秽、畏首畏尾;走上前去,大方地和命运握个手,你也可能会成为后辈们口中的传奇。
我在北外读CS
“学霸的寒暑假都在干什么?”曾颖菲坦言,她的寒暑假常常奉献给科研,比如大三寒假她就和清华的老师合作写过一篇论文。那么科研以外呢?“就是正常大学生的咸鱼生活了。”
学术之外的颖菲,就像任何大学生一样,该吃吃、该玩玩,生活精致多彩。她曾在国商团学联里当干事,代领志愿者小组去进城务工子弟学校支教;从大一到大四一直任职于党支部,“像养孩子一样建设着支部”;广播站、创行的活动,也都曾有过她的身影。偶尔忙里偷闲,和舍友们出游,上演一幕“夜爬泰山”的豪气干云。
“计算机语言”绝非北外的“大语种”,但是从计算机系走出来的人,却大多博学多才、出类拔萃;既有缜密的工科思维,又不乏浪漫的文科情怀。曾颖菲是2013级计算机系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但也可以说,她是历届计算机系学子的一个缩影。
曾颖菲的三位舍友如今分别就读于三个不同国家的名校——韩国成均馆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以及北京大学。同一届的吴政鹏,申请到了京东的管培生,前途一片光明。再往前追溯,还有许许多多考入清华、北大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子,和跨专业保送国内知名翻译学院的学子。北外计算机系的荣光,从来不黯淡。
我在北外读COMPUTER SCIENCE。
只要想飞,在这里,一样能展翅,一样能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