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6

以青春的坚韧,

作 “富有的”青年



自强不息大学梦


梁丽丽的高中学业是在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发起的“捡回珍珠计划”下完成的。

谈起这段经历,她说:“还记得基金会的创办人王建煊爷爷说过,中国大地上有很多读书很棒但却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接受教育的孩子,他们就像被扔进垃圾桶的珍珠一样。把这些珍珠捡回来,将来一定会发光,照亮社会。我能念大学,能来到北外,真的很感谢所有爱心人士的帮助,这些帮助,不是同情,也不是施舍,而是期许,希望我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这样的信念下,为了不负自己,也不负那些曾经提供给自己帮助的人,梁丽丽在大一时便参加了勤工助学项目,在学生处担任学生助理的工作。



“达”则兼济天下


“在学校做勤工助学的时候,发现学校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我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恰巧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处一位老师提议在北外成立自强社,以此提供一个平台来帮助同学们提高和锻炼自己,梁丽丽就很高兴地接下了这项任务。

“当初积极参加自强社的创建也是想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聚在一起,自强不息。”

如今,蓬勃发展的北外自强社已经具有了秘书部勤工助学部、遇见自然部、爱歆公益部、明德传统文化部、国励计划办公室等部门。回首创始之路,虽荆棘丛生,她却从未想过放弃。

几乎没有任何社团经验的梁丽丽,不畏北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课业压力,先去网上找类似的社团,之后去有相关社团的院校交流取经,最后在有经验有能力的何富强学长的带领下,于六月份塑造出了自强社的雏形。这期间,她也曾经迷茫,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调整期,感觉学习与社团活动哪边都处理不好。但后来在教练的引导下,她渐渐学习了时间管理,把每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情进行分类,并制定每日目标来提高效率,慢慢就又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同时,她向同学们建议:当我们感觉哪里出了问题时,可以稍微放慢脚步找一下原因,找专业的人寻求建议和帮助。





解读善良,传递正能量


面对校园或是社会中频现的“道德绑架”问题,梁丽丽认为正能量是发自内心的善良,以及来自骨子里的坚强。

“善良是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以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且我认为没有资格去评判对方是否是向上向善的,毕竟没有参与对方前面二十年的人生。所以首先我会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并试着理解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成为现在的他。我自己是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个人的,也不会把自己的三观强加给别人。但我认为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学会为自己负责。人与人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我相信吸引力法则,当你在抱着积极善良的心态去生活时,也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被吸引过来,顺其自然就好。”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除了一如既往的善良,梁丽丽的学习生活也硕果累累。

在创立自强社的过程中,平衡自己的学业与学校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重中之重。她不但二者得兼,而且保持了良好的作息。

“每天晚上十一点半睡觉,早上六点起床和朋友去公园跑步,回来吃完早饭大概七点半,收拾上课,之后没事就在图书馆学习,有工作就做工作。很简单的生活,这些都成了我大学特别美好的回忆。”

在北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情况下,如何看待通才与专才的关系始终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梁丽丽坦言,她比较推荐“一专多能”的模式,“一定要有能在社会立足的一技之长。这个领域要有自己的技术门槛,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有机会还要广泛涉猎,发现自己的兴趣结合点,这些知识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帮到你,毕竟艺高不压身。”

同时,她也建议,作为北外学子,最重要的是在北外国际化的平台上开阔眼界,提高综合能力。“作为学生,搞好学习是本职工作,最好争取留学机会,在国外半年到一年的交流会让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在自己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加一些学校社团、实习等,活动中会认识各个专业的校友,以后可能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同时涉猎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各式各样的学习内容,梁丽丽的大学生活可谓富于实践,富于知识,富于成长。“在北外,最大的收获是成长。专业技能方面,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从零学起,我逐渐掌握了一门外语,认识了更大的世界,拥有了工作和养活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在大学交到了很多很好的朋友,一起成长进步,他们会在各个方面给我很多启发;个人心智方面,我变成了一个更成熟的人。”

 相信,北外的正能量氛围将会愈加浓厚,学弟学妹们能真正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博学笃行,兼容并蓄”,成为更加“富有”的人才!


梁丽丽



记者:王瑞

编辑:马瑞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