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借鉴国际经验,助力中国建设韧性基础设施
借鉴国际经验,助力中国建设韧性基础设施
郑州地铁站被淹事件的发生让改进中国地下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和加强此类设施保护显得尤为紧迫。郑州暴雨事件之后,极端天气事件下交通基础设施的韧性成为了“灾害风险管理与韧性基础设施”深度技术研讨会的一项关键议题。此次深度技术研讨会由世界银行东京发展学习中心与世界银行东京灾害风险管理中心合作主办。
通过一周的知识分享和培训,来自阿塞拜疆、中国、约旦、马尔代夫、尼日利亚、卢旺达、突尼斯等七国的政府官员和研究人员分享了各自在应对基础设施规划、投资和管理风险方面面临的挑战。此次研讨会上分享的国际经验为中方与会人员就未来如何预防并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提供了启示。中方与会人员就减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被淹风险这一问题特别介绍了解决方案。
在此次研讨会中,神户市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后修订了其灾害风险管理规划的经验给中国也带来了启发。正如世界银行报告《生命线: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和《“赋能、规划、投资、控制(EPIC)”模式响应:对洪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创新型治理》所强调,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范围迅速扩大,政府部门必须定期重新考虑以前对灾害风险所作假设并重新设计极端情形下的响应措施。就地下轨道交通系统的防洪措施来说,若想确保地铁在洪灾期间能持续运营,相关研究人需员要定期对最极端淹没情形进行更新。
就加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而言,福冈市的《彩虹规划》和《(东京)涩谷站改建计划》是暴雨管理方面的两个相关实例。就福冈市《彩虹规划》而言,新建更多涵洞和雨水管道能有助于排除雨水,同时还可确保雨水管道里的雨水不与排污管道里的污水相混合。中方人员从《涩谷站改建规划》中了解到,建设大容量地下水库有助于降低地铁站被淹的风险。此外,在很多城市会利用雨水花园和透水路面来过滤并吸收暴雨,以防地面有过多积水。比如日本多个城市已采用便于雨水渗入地下的绿色解决方案,以环境友好方式降低地铁站被淹风险。
除了上述两个经验分享以外,此次研讨会给中国和其它国家就如何加强灾前预防的准备工作的主题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应急管理专业人士在协调有效响应行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城市需要招聘专业人员并确保在职官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得到全面的应灾培训。
二、公众的防灾意识很重要。地方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宣传和定期应急演练能够助力提升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的技能。
三、信息透明是很关键的。灾害袭来时,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迅速、及时分享准确疏散线路和救灾信息对挽救生命和预防人员和财产损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在应对环境退化和气候风险增大挑战的同时继续推进城市化,政策制定者和城市居民都将更加重视韧性基础设施和韧性社区的建设。世行项目所积累的全球知识以及日本从其灾害预防和灾后响应行动中所得出的重要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和其它国家去更好地应对愈加频繁的自然灾害,还能帮助他们更高效地预防未来的重大灾害风险。
作者:
汪伟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
倪晓勇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讲师。
Francis Ghesquiere,世界银行亚太地区区域经理。
肖媛博士,世界银行城市、韧性和土地全球实践局高级城市发展专家。
张紫晴,世界银行城市、韧性和土地全球实践局分析师(咨询专家)。